城中村改造安置項目基坑監測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5039
2023-12-19
14頁
265KB
1、基坑監測方案會簽表工程名稱柳州市三淋村城中村改造安置項目(古山居苑)A-29南地塊基坑監測地 址陽和工業新區政和路南側。監測方案基坑坡頂水平位移、沉降監測監測點數量58次數30周邊道路、管線沉降監測監測點數量15次數30建設單位意見: 對以上方案予以確認。 (單位蓋章)設計單位意見: 對以上方案予以確認。 (單位蓋章)監理單位意見:對以上方案予以確認。 (單位蓋章)監測單位:(單位蓋章) 2013年12月01日柳州市三淋村城中村改造安置項目(古山居苑)A-29南地塊基 坑 監 測方案編制:陳 欣審核:喻學文審定:藍耀榮審批:藍耀榮廣西土木勘察檢測治理有限公司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證書編號:桂2、建檢字第4501223號2013年12月01日目錄1工程概況22監測方案的編制依據及目的33基坑監測內容44基準點、監測點布置55. 監測方法及監測儀器66精度要求及報警值77. 監測一般要求88監測周期及監測頻率89觀測數據整理1010質量控制措施1011作業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1112. 監測點平面布置圖121工程概況(1)工程概況本次基坑施工的為A-29南地塊項目,根據規劃圖該南地塊項目建設規劃凈用地面積65153;總建筑面積253034。擬建建筑物共20棟,其中5棟裙樓,設連體地下室一層,基底埋深約為-7.0m。結構形式為框剪結構,主樓基礎形式為樁基基礎,純地下室基礎形式為筏板基礎。本工3、程為柳州市三淋村城中村改造安置項目(古山居苑)A-29南地塊深基坑開挖支護設計項目,擬建基坑為一層地下室,建筑場地范圍基本平整,場地呈1/4圓形,范圍面積約6萬平方米,高差稍有變化,基坑周邊標高90.00m90.50m左右。北邊基坑周邊線約為236.2m,東邊基坑周邊線約為468.8m,西邊基坑周邊線約為352.1m。(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根據廣西土木勘察檢測治理有限公司2012年2月16日提供的柳州市三淋村城中村改造安置項目(古山居苑)A-29南地塊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地范圍內,覆蓋層厚度大,擬建基坑開挖后側壁主要組成地層如下:層素填土:天然重度18.5KN/m,內摩擦6.0度 ,粘聚力8.4、0kpa,勘察揭示厚度0.43.2m;1層堅硬至硬塑狀紅黏土:天然重度17.97KN/ m,內摩擦角15.0度 ,粘聚力40.0kpa,勘察揭示厚度4.025.2m;2層可塑狀紅黏土:天然重度17.66KN/ m,內摩擦角12.0度 ,粘聚力30.0kpa,勘察揭示厚度厚0.58.2m;3層軟塑狀紅黏土:天然重度17.35KN/ m,內摩擦角8.0度 ,粘聚力15.0kpa,勘察揭示厚度厚3.45.4m。根據基坑支護設計,本工程基坑的邊坡支護以非預應力錨桿+掛網噴砼支護結構,局部采用微型鋼管樁結合非預應力錨桿+掛網噴砼支護結構。基坑側壁支護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坑支護重要性系數為y=1.0。基5、坑支護結構使用年限為一年。2監測方案的編制依據及目的主要依據:(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2)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09);(3)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4)本工程有關資料。目的:1) 為施工開展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開挖施工總的是從點到面,從前到后,將局部和前期的開挖效應與監測結果加以分析并與預估值比較,驗證原開挖施工方案的正確性,或根據分析結果調整施工參數,必要時采取附加工程措施,以達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使得監測數據和成果成為現場施工管理和技術人員判別施工是否安全的依據。2) 作為設計與施工的重要補充手段現場監測是獲得設計驗6、證的的重要和可靠手段,各個場地地質條件不同,施工工藝和周圍環境有差異,具體項目之間千差萬別,設計計算中未曾計入的各種復雜因素都可以通過對現場監測結果分析加以局部修改和完善,將施工監測和信息反饋看作設計的一部分,前期設計和后期設計互為補充。3) 作為施工開挖方案的修改依據根據工程實際施工的結果來判斷和鑒別原設計方案是否安全和適當,必要時還需對原開挖方案和支護結構進行局部調整和修改,例如,改變開挖順序,減少日出土量,采取地基與結構加固措施等,為選擇和制定最佳的修改和加固方案,既保證安全又經濟合理,監測數據是至關重要的定量化依據。只有通過對監測數據的透徹分析,準確預估結構及其相鄰介質的變形趨勢,才能7、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效。3基坑監測內容根據設計及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結合周邊環境,監測內容有:1) 支護頂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監測。2) 周邊道路管線沉降監測4基準點、監測點布置(1)基準點的布置變形測量的基準點應設置在變形區域以外、位置穩定、易于長期保存的地方,并應定期復測。復測周期應視基準點所在位置的穩定情況確定,宜三個月復測一次。變形監測的高程基準點布設3個,其中兩個與水平位移基準點共用。基準點形成閉合環。高程基準點的位置避開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線、倉庫堆棧、水源地、松軟填土、機器震動區以及其他可能使標志易遭腐蝕和破壞的地方。也可選擇在基礎深且穩定的建筑上或巖8、石上,便于進行水準測量。平面基準點結合工程情況布設5個基準點。基準點應便于檢核校驗,便于安置儀器和操作,通視條件好。照準標志應具有明顯的幾何中心或軸線,并應符合圖像反差大、圖案對稱、相位差小和本身不變形等要求。根據觀測需要宜設置工作基點,觀測前與基準點進行聯測,然后再對觀測點進行觀測。(2)支護頂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監測。監測點的布置應能反映監測對象的實際狀態及其變化趨勢,監測點頂部的標志可采用具有強制對中裝置的活動標志或嵌入端部加工成半球狀的鋼筋標志。照準標志應滿足具有明顯幾何中心或軸線,圖像清晰、圖案對稱、不變形。對于埋設后監測點標志,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受到毀壞。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9、(GB50497-2009)布置在基坑坡頂上,監測點水平間距為20m,共設置支護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58個。(3)周邊道路管線沉降監測點根據該項目的實際情況,從基坑邊緣以外1-2倍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的既有道路及管線主要監測以豎向沉降變形為主,主要根據管線修建年份、材料、尺寸及現狀等實際情況確定監測點設置。宜不是在管線的節點、轉角點和變形曲率較大的部位,供水、煤氣等壓力管線宜設置直接監測點,在無法埋設直接監測點的部位,可設置間接監測點、周邊道路沉降監測點宜設在坑邊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擬在基坑周道路及管線共布設15個沉降監測點。詳見附監測點平面布置圖。5.監測方法及監測儀器水平位移監測使用全站10、儀采用極坐標法求取差值測得初始坐標。測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時,可采用視準線法、小角度法、投點法等;測定監測點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時,可視監測點的分布情況,采用前方交會發、后方交會法、極坐標法等;當測點與基準點無法通視或距離較遠時,可采用三角、三邊、邊角測量與基準線相結合的綜合測量方法。擬投入儀器:拓普康GTS332N全站儀及精密光學對中器,對中誤差不大于0.5mm,精度:2沉降監測采用二級幾何水準測量方法從基準點出發對各個測點組成單閉合或者符合水準路線,通過平差得出其高程。擬投入儀器:索佳SDL30M電子水準儀及配套銦鋼尺,直讀至0.01mm,精度0.4mm/km。6精度要求及報警值水平位移監11、測精度要求(mm)水平位移報警值累計值D(mm)D25、3025D4040D60D60變化速率vD(mm/d)vD22vD44vD6vD6監測點坐標中誤差0.31.01.53.0注:1 監測點坐標中誤差,是指監測點相對測站點(如工作基點等)的坐標中誤差,為點位中誤差的1/;2 當根據累計值和變化速率選擇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時,水平位移監測精度優先按變化速率報警值的要求確定;3 本規范以中誤差作為衡量精度的標準。豎向位移監測精度要求(mm)豎向位移報警值累計值S(mm)S2025S4040S60S60變化速率vs(mm/d)vs22vs44vs6vs6監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0.150.30.51.5監12、測變形警戒值項目基坑坡頂周邊管線微型管樁段噴錨支護段水平位移(mm)沉降(mm)水平位移(mm)沉降(mm)沉降(mm)累計值3535606030變化速率(mm/d)1051583注:1.當監測項目的變化速率達到表中規定值或連續3d超過該值的70%,應報警。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進行危險報警:1 監測數據達到監測報警值的累計值。2 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值突然明顯增大或基坑出現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較嚴重的滲漏等。3 基坑支護結構的支撐或錨桿體系出現過大變形、壓屈、斷裂、松弛或拔出的跡象。4 周邊地面出現較嚴重的突發裂縫或危害結構的變形裂縫。5 周邊管線變形突然明顯增長或出現裂13、縫、泄漏等。7. 監測一般要求對同一監測項目,監測時宜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相同的觀測方法和觀測路線。 使用同一監測儀器和設備。 固定觀測人員。 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工作。8監測周期及監測頻率1、基坑監測周期:根據施工組織設計及施工進度安排,本工程開挖周期為30天,地下室施工周期為150天,監測周期為30+150=180天。2、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應綜合考慮邊坡類別、邊坡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和當地經驗而確定。當監測值相對穩定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在無數據異常和事故征兆的情況下,開挖后現場儀器監測頻率可按表7.1-1確定。表7.1-1 現場儀器監測的監測頻率類別施工進程監測頻率一級開挖期14、(m)1次/2d底板澆筑后時間(d)72次/1d7141次/1d14281次/2d281次/3d二級開挖深度(m)51次/2d5-101次/1d底板澆筑后時間(d)71次/2d7141次/3d14281次/5d281次/10d3、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提高監測頻率為23次/d: 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 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率加快。 存在勘察未發現的不良地質。 超深、超長開挖或未及時加撐等違反設計工況施工。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暴雨、市政管道出現泄漏。基坑附近底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 支護結構出現開裂。 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基坑底部、側壁出現管涌、滲漏或流沙等現象15、。邊坡工程發生事故后重新組織施工。 出現其他影響邊坡及周邊環境安全的異常情況。4、當有危險事故征兆時,應實時跟蹤監測。按平均每3天監測一次計算,基坑開挖期間預計監測10次;地下室施工期預計為5個月,第一個月監測8次,以后每月監測3次,地下室施工預計監測20次。整個基坑監測約進行30次觀測。9 觀測數據整理現場的監測資料應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正式的監測記錄表格。2 監測記錄應有相應的工況描述。3 對監測數據的變化及發展情況的分析和評述應及時。觀測數據出現異常時,應分析原因,必要時應進行重測。監測數據的處理宜采用專業軟件。監測數據應及時處理、分析,并將監測結果和評價及時向建設方及相關單位做信息反16、饋,當監測數據達到監測報警值時必須立即通報建設方及相關單位。整個工程觀測工作結束后,將提交下列成果:1、變形觀測成果表;2、變形觀測點平面布置圖;3、變形觀測分析報告。以上觀測成果將在觀測工作結束后10天之內提供。10 質量控制措施(1)現場人員安排:專業測量人員3名,專業技術人員1名,熟練工人1名。(2)在進行測讀監測數據之前,對各種儀器進行全面檢查和標定,保證儀器的正常工作。消除不應有的誤差;(3)崗位責任到人,定人定儀器進行測量,減少人為誤差;(4)測讀取得的數據必須進行檢查和審核,確保數據的準確性;(5)基坑工程監測期間建設方及施工方應協助監測方保護監測設施。11作業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1、在進行觀測作業時,經常要進入交叉作業的危險區域,所以在每次作業前測量人員必須了解現場觀測線路及作業點周圍的安全情況,然后對記錄及跑尺人員進行交底。2、所有觀測人員在進行施工現場時必須帶好安全帽,并密切配合,爭取快速、準確地完成觀測任務。12.監測點平面布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