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5619
2023-12-19
11頁
72KB
1、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 編制時間:二0一0年十二月目 錄1 項目總說明 41.1項目區情況4項目區基本情況4 水資源平衡分析 51.2設計要求及依據6設計要求6設計依據61.3設計指導思想及設計原則7指導思想7項目建設的原則71.4 工程設計的規模和設計范圍、設計工作步驟 7 工程設計的規模和設計范圍 7分期建設情況8 承擔設計的范圍及分工 82 農田水利總平面規劃 92.1 總體規劃設計指導思想 92.2 項目區總平面圖設計與分析 9 項目地址基本情況 9 總平面圖設計 93 農田水利工程設計103.1設計依據 103.2設計內容 10 工程建設標準 10 工程建設內2、容 104 項目秸稈還田和配方施肥方案124.1 技術方案12技術方案選擇的原則 12 田間工程建設13 秸稈還田建設13 配方施肥建設14 平衡施肥技術17 技術路線圖185 投資估算與資金來源195.1 投資估算依據195.2 項目投資估算196 環境保護與安全生產196.1 農業環境現狀196.2 污染源狀況196.3 環境保護206.4 項目與當地環境互適性分析207 組織機構設置與勞動定員21 7.1 項目建設組織管理21 成立組織21 項目實施管理措施218 項目招投標方案218.1 項目招投標組織機構22 8.2 招標方法229 項目建設進度安排221 項目總說明1.1 項目區概3、況 項目區基本情況居皖中腹地,位于安徽省省會合肥市東側,南臨巢湖之濱,北與定遠縣、滁州市相鄰,東與全椒縣、巢湖市接壤,西與長豐縣、合肥市相連,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史稱“吳楚要沖,包公故里。”屬長江和淮河水系,位于東徑1171911752,北緯31353216。縣轄18個鄉鎮2個開發區,面積2211平方公里。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86.81億元,農業的投入,支持農林水各項事業的發展,促使農民收入明顯提高,生產積極性高漲。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34.79億元,增長22.2%;第二產業增加值99.73億元,增長21.7%;第三產業增加值52.28億元,增長11.8%。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鎮在崗職工年4、平均工資17091元,比上年增長22.4%,農民人均純收入5379元。鎮位于肥東縣東部,距離縣城30公里,是一個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鎮,東鄰石塘鎮,北接古城鎮。鎮域總面積140平方公里,轄19個村(社區)委會280多個村民組,全鎮人口6.23萬人,耕地總面積6.5萬畝,人均耕地1.04畝。2009年生產總值6.9億元鎮財政收入4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40元。.1水文氣象本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氣象特點為:春季低溫多雨;夏季雨量大且集中,易洪澇;秋季水量偏少,易伏旱;冬季常有強寒流。該地區多年平均氣溫15.5度,一年中7月份氣溫最高, 平均氣溫28度,1月份最低為2.2度5、左右,大于10度活動積溫為5020度,全年無霜期23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81.2時。年平均降雨量940毫米左右,汛期69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1%。總的來說,本區光、熱、水資源比較協調,適宜小麥、水稻、棉花、花生等多種農作物生長。.2地質項目區及周邊未發現近期活動斷裂通過,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對應的本區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3公用設施、交通運輸條件及排澇標準項目區位于公路沿線附近,近靠省城合肥,距縣城30公里,水陸交通極其便利。實現村村通公路,自然村和大部分標準化農田通機耕路,為實現農田機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項目區已建成排澇站排澇標準較高,能達到十年6、一遇,防洪標準二十年一遇。.4 土壤和光熱資源 a) 土壤、植被包公鎮位于肥東縣南部,質地主要為沙壤土,土質較好。土壤耕作層養分含量為:有機質含量為1.86%,氮素含量為0.13%,速效磷含量0.02%,表現為缺磷,速效鉀含量不足。本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光照充足。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小麥大豆、山芋等。在植被分帶上,屬落葉、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植被帶。b)光、熱自然資源本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氣象特點為:春季低溫多雨;夏季雨量大且集中,易洪澇;秋降水量偏少,易伏旱;冬季常有強寒流。該地區多年平均氣溫15.5度,大于10度活動積溫為5020度,年平均日照7、時數為2081.2小時。總的來說,光照充足,適合農作物生長。 水資源平衡分析.1 降雨、徑流項目區多年平均降水量940。由于受季風氣候影響,降雨年際變化大,據1950年以來資料統計,1954年降水量最多。降雨年內分布不均,季節性明顯,平均夏季68月占年降水量的52%,春季35月占年降水量的23%,秋季911月占年降水量的18%,冬季122月占年降水量的7%,其中7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量的26.7%,12月份降水量最少,占年降水量的1.8%。項目區地表水平均徑流深約470,主要由降雨形成。與降雨規律一致,徑流年際變化大,多水年是少水年的35倍;年內分布不均,夏季徑流較多,占全年徑流流量的608、%左右,春季次之(占全年18%左右),秋季偏少(占全年15.0%),冬季最少(占全年7%)。.2 灌溉需水量分析1、種植結構調整項目區為傳統農業區,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差。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十分重要。根據近幾年實際栽種情況,結合農業區劃和農業部門意見,本灌區今后在主攻優質水稻的同時,應當適當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指數。預測近期(2010年)作物組成如表1-1。表1-1 項目區農作物種植結構預測表植物種類稻谷油菜棉花小麥豆類蔬菜其他復種指數中稻平均種植指數(%)58.1239.403.4%21.201.814.4435.2173.52、灌溉制度科學合理的灌溉制度,是9、高效節水的農業基礎,尤其是對以水稻為主的地區,灌溉制度設計更加重要。參考安徽省淠史杭灌區已有的試驗成果,結合本項目區實際,應大力推廣“淺濕間歇”和:“淺曬深濕”型節水增產灌溉模式。1)綜合凈灌溉定額根據灌區的作物組成和采用的灌溉制度,經計算,多年平均綜合凈灌溉定額為221m/畝。3、灌溉需水量項目區擬實行泵站提水,斗、農渠輸水到田間的灌溉方式。由于地下水位高,輸水渠系較短,渠系水利用系數可達0.65,田間水利用系數按0.74計算,年均灌溉總需水量為34萬m。1.2設計要求及依據設計要求本項目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標準良田以種植優質水稻、小麥為主,按照產業化經濟模式和訂單農業10、,與農民鑒定優質水稻、小麥收購合同。在生產過程中開展良種供應、土壤監測、病蟲害預測預報、科技培訓、技術指導等一系列科技配套服務,大力推廣應用配套集成技術,從而推動糧食生產有一個質的飛躍。項目建成后,畝增產小麥60公斤,水稻70公斤。設計依據 1)皖農計200963號關于切實做好安徽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農業項目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 2)安徽省縣地形圖。 3)項目區1:10000現狀圖。 4)安徽省肥東縣相關水文資料。 5)國家相關設計規范。1.3設計指導思想及設計原則指導思想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國家法令和法規以及國家現行建筑、結構設計規范。以改善良田11、基礎設施、培育基礎地力為核心,以完善服務功能、普及和應用配套集成技術為紐帶,以加強質量監控、強化環境保護為手段,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收入為目的,全面提高耕地質量,增強防火抗災能力和技術承載能力,使項目區耕地真正達到高產穩產糧田標準。項目建設的原則(1)按照“突擊重點、精簡高效”的原則,在建筑單體設計上盡量采用當地易取原材料進行設計,使設計在實用、美觀的同時,又便于后期建設。(3)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完善體系建設,避免重建、多建。1.4工程設計的規模和設計范圍、設計工作步驟工程設計的規模和設計范圍(1)工程設計的規模項目區位于包公鎮赤楊村,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設計總規12、模1000畝,實行集中連片。建設項目詳見初步設計一覽表設計成果項目一覽表序號名稱單位數量投資(元)備注一、項目概況1建設規模畝10002項目總投資萬元80.0二、土建工程700150二=1+2+3+4+51農田水利4467681-1渠道硬化Km0.839223DU40型1-2渠道襯砌Km0.82772621-3過路涵座615906601-4當家塘口21143772道路1975582-1田間道Km1.5197558路面寬3.5m,泥石路面3臨時工程148874其他費用409385不可預見費三農業投入1000001-1秸稈還田畝100050000每畝補助50元1-2配方施肥畝100050000每畝13、補助50元四項目總投資800150四=二+三(2)設計范圍:設計工作包括總平面設計,田間工程、排灌系統等建筑單體的建筑、結構及其概算,地力建設及其概算等。分期建設情況田間工程、排灌系統等工程應盡量利用秋季施工,因歷年此時水位相對較低,適宜于水下施工,但應考慮采取相應的防凍措施;工民建部分盡可能避開冬雨季,適時施工。承擔設計的范圍分工項目初步設計圖紙和設計概算文件2農田水利總平面規劃2.1總體規劃設計指導思想 1、設計以科學、合理、實用和適當超前為原則,既滿足當前使用要求,又為今后發展留有余地。2、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基地內田間工程是以保證排澇、灌溉及施肥,提高糧食產量為主,兼14、顧基礎設施保護和土壤監測工作,設計以“提高糧食產量”為目的,重視各單項建筑的功能聯系,為農田灌溉及農機推廣使用創造有利的條件。2.2項目區總平面圖設計與分析2.2.1項目地址基本情況依據項目建設單位現場選址意見,結合現有自然條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基地選擇在肥東縣包公鎮建設。項目區面積1000畝,人均耕地1.11畝,均屬中低產農田。項目區土壤類型主要是由河流沖積物母質發育而來的水稻土。據今年多點取樣化驗數據平均: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8.6g/kg,全氮1.06g/kg、速效磷(P2O5)10.9mg/kg、速效鉀(K2O)110mg/kg。土壤通透性能良好,理化性狀協調,宜15、耕性好,供肥快,屬低產稻區。按農業部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相當于全國耕地低級別4級,屬中等地力水平。項目區經過長期以來沒有的水利建設,排灌設施部健全。農田有效灌溉率和旱澇保收率均較低,灌溉成本高。規劃對低洼處進行土地整治。由于多年來投入不足,造成田間工程損壞、淤塞嚴重,溝渠、過路橋涵不配套,距地表水源較遠,灌溉費用偏高且不及時,農機具多為小型且不配套,缺乏深耕、精選機械以及大型收割機械,生產路全是泥土路面,影響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需要通過項目建設加以改善。2.2.2總平面圖設計在原水利規劃的基礎,結合當地地形情況,合理布置和增設配套及交叉建筑溝、渠、涵,以滿足糧食生產灌溉水需求及農業16、機械耕作、收割的需要。規劃建設過路涵6座;當家塘2口;新建渠道硬化800米,田間道路1500米;渠道襯砌770米。3農田水利工程設計3.1設計依據1、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2、農田排水工程規范(SLT4-1999);3、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SL18-91);4、渠系工程抗凍脹設計規范(SL23-91);5、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3.2設計內容2008年度肥東縣包公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田間工程建設內容為:規劃建設過路涵6座,當家塘2口;新建渠道硬化800米,田間道路1500米;渠道襯砌770米。工程建設標準排澇標準十年一遇,灌溉保證率可灌溉區為17、80%,渠系水利用系數0.65。田間道路按平原地區建設標準設計,要求田、路、溝、渠合理配套,詳見圖紙。工程建設內容.1灌溉渠道設計 a)設計灌水模數灌水模數是單位灌溉面積上所需灌溉的凈流量,根據用水高峰期作物灌溉制度和作物種植比例確定。本項目區灌溉期以水稻種植為主,故以水稻灌溉定額作為計算依據。計算公式如下:q=式中:q凈灌水率 m3/(s萬畝),單位面積上所需灌溉的凈流量;中稻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數,為0.89;m最大灌水定額,采用中稻泡田水定額93.4m/畝;A時間系數,灌區每天灌水延續時間,取24h,則A=8.64;T泡田灌水延續時間,以9d計;由此計算得凈灌水模為1.1m/s/萬畝。18、b)渠道設計流量灌溉渠道分斗、農兩級,灌水方式均采用續灌。斗渠、農渠的設計流量采用如下公式的計算:Q斗=nQ農毛/斗Q農=Q農凈/農Q農凈=Q田/(n田)Q田=A斗q式中:n斗渠控制的農渠數量;Q田田間凈流量,m/s;Q斗斗渠設計流量,m/s;Q農農渠設計流量,m/s;Q農凈農渠設計凈流量,m/s;A斗斗渠所控制的灌溉面積(萬畝);q設計灌水模數(m/s/萬畝)田田間水利用系數,渠0.95;農農渠水利用系數,取0.95;斗斗渠水利用系數,取0.95。各斗渠設計流量成果見表2.3-1。上式算的流量是按渠道正常引水計算得。考慮到項目實施后在管理運用中可能出現初步設計未能預料的變化,如種植比例變化、19、稀遇的干旱氣候和短時加大輸水的要求等,各斗渠的過流斷面要按能通過加大流量計算。各斗渠的加大流量按下式計算:Q加大=(1+加大系數)Q設計由于各斗渠設計流量均小于1.03m/s,故加大系數取30%,據此計算得各斗渠的加大流量。C)渠道設計水位灌溉渠道設計時,要使渠道斷面能夠通過設計流量,并保證其水位滿足自流灌溉的要求。渠道的水位控制,應各結合沿渠地形條件及灌溉田塊高程進行。為了保證渠道所控制的灌溉面積都能進行自流灌溉,各級渠道在分水點處都具有足夠的水位高程。根據項目區地形特點,為減少渠道土方工程量,斗渠比降一般為1:10001:2000。各節點水位的控制高程,按下式計算:B節點=AO+h+式中:20、B節點斗渠節點分水口要求的控制水位;AO渠道灌溉范圍內地面高程(m);h地面高程與該處末級固定渠道水面的高差,取0.1m;水流通過渠系建筑物的水頭損失,將有關參數代入,可計算出各節點設計水位。各斗渠進口設計水位見表2.3-1,斗渠各節點設計水位及渠道斷面具體設計詳見斗渠縱斷面圖。d)渠道設計灌溉渠道的設計包括渠道的縱橫斷面設計。根據工程規劃區土地地面比降(沿渠線方向)較大的特點,為減少渠道工程量,渠道比降同地面比降。農渠均采用U型斷面,為減少渠道滲漏,采用C15預制砼U型襯砌,農渠襯砌厚0.05m。根據規劃的設計流量、擬定的比降及渠道不沖不淤流速0.30.8m/s控制,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附錄C有關公式,按接近水力最佳斷面確定為DU40型渠道橫斷面。.4田間路建設項目區農田道路要與村鎮道路協調,設計合理,寬窄適宜,平直順暢,滿足農業生產運輸和農業機械作業的要求。根據農業生產特點特別要線路短直,必要的彎道其曲率半徑要滿足農機(車輛)安全通過;道路寬度符合相應級別的標準。設計路面3.5米寬,高于田面0.3m。不大于0.5m.機耕路沿田塊長邊面布置,一田一路,農業機械能直接進田作業。做法:由下至上,素土夯實壓實密度93%、120厚泥結碎石路面,200厚干壓碎石基層。本項目建設新建田間道路1500m。詳見布置圖見規劃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