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醫療大樓一期新建工程基坑監測方案(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6141
2023-12-19
6頁
37KB
1、目錄1.工程監測綜合說明.1.1工程概況.1.2編制依據.1.3監測設備儀器配置.1.4監測人員安排.1.5監測范圍.1.6監測基準點布置詳見附圖.1.7監測要求.2.監測程序及方法.2.1監測原則.2.2垂直位移觀測.2.3水平位移觀測.2.4資料整理.1工程監測綜合說明:1.1工程概況1.1.1工程參建單位 建設單位: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有限公司 工程顧問單位:柏森/宏柏建筑師事務所 工程監理:大連大保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1.1.2工程地點:昆山市經濟開發區前進東路樾河路交叉處,文峰中學西側。1.1.3工程規模簡介:工程設有地下室2層,開挖最深深度為自然地面下挖2、11.45m。基坑圍護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SMW)隔水+復合土釘墻支護形式。 參量18的三軸水泥攪拌樁(SMW)樁長16.5m。 第一次土方開挖深度為自然地面下去6m(-7.85m)該部分圍護為土釘墻支護,1:1放坡,-7.85m以下為直壁復合土釘墻。 C20壓頂混凝土路面。 護坡為C20混凝土。 深井降水、型井點個一套,深井布點18口,輕型井點布置6套。 工程地質概況:根據中國礦大徐州巖土工程新技術發展公司提供的“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綜合病房大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和現場實地踏勘可知,現場地形基本平整,各層地基土的特性參數見下表。詳細地質條件參見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層序土層名稱層厚(m)層底埋深(3、m)Fak(kpa)耕土0.40.50.40.5黏土0.92.11.32.580淤泥質黏土1.54.83.96.660黏土3.06.49.010.4205粉砂3.57.012.916.0150粉砂5.77.620.422.52001黏土2.75.324.027.31052粉質黏土3.25.529.031.1130粉質黏土4.57.834.437.11801粉質黏土與粉砂互層3.46.039.641.21902粉砂0.71.540.542.451953粉質黏土與粉砂互層2.48.644502001.2編制依據:1.2.1工程圖紙。1.2.2相關規范及文件。 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97。 工4、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基坑土釘支護技術規程CECS9697。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范JGJ12099。1.2.3編制說明:本監測方案依據第10次工地會議(11月11號)內容決定工地基坑開挖監測工作由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自行觀測的情況下進行編制。1.3監測設備儀器配置:1.3.1 DS2水準儀一臺,大腳架一個,mm刻度塔尺一把。1.3.2 SET610索佳全站儀一臺,腳架一個,棱鏡一個,方向花桿一個,腳架一個,摩托羅拉對講機2部。1.3.3 5m卷尺2把,50m鋼尺一把。1.3.4 儀器均校準完畢。校準證書配備齊全,見附表。1.4監測人員安排:技術總負責一名,監測人員3名。1.5監測范圍:5、1.5.1基坑監測按設計圖紙布設垂直水平位移觀測點22個,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增加觀測點。觀測點位置詳見附圖。1.5.2周圍環境觀測布置在距離基坑3倍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的建筑物、管道、道路、圍墻等構筑物。本工程布點位置詳見附圖(前進東路設點3個,前進東路消防管道布點2個,震川中學學生公寓樓布點8個,震川中學道路布點3個。文峰中學博學樓布點5個,文峰中學教學樓布點4個。基坑周邊圍墻布點6個。1.6監測基準點布置詳見附圖。監測基坑基準點布置4個,文峰中學監測基準點2個,震川中學監測基準點2個。1.7監測要求:1.7.1本基坑按一級基坑要求進行施工監測;1.7.2圍護結構施工和基坑開挖過程中須對圍護結構6、周邊道路、管線及建筑進行環境監測,信息及時反饋建設、監理、設計、施工單位和相關職能單位。1.7.3監測應包括以下內容: 圍墻及鄰近建(構)筑物的位移。 周圍道路和地下管線的位移。 水位觀測,即觀察坑外水位的變化。在圍護結構施工前,須測得初讀數。在基坑降水開挖期間,須做到一日一測。根據現場施工實際情況對變化區域大部位要增加觀測次數。在地下室施工期間的觀測間隔可視測的位移及內力變化情況放長或縮短。報警界限:一般情況下,水平、垂直位移大于5mm/日或累計大于5cm。2.監測程序及方法:2.1監測原則:監測時要做到3固定,即監測人員固定、使用儀器固定、觀測路線固定。2.2垂直位移觀測:2.2.1垂直7、位移觀測基準點高程依據昆山城建測繪公司引致現場MB1點高程2.271。垂直位移觀測基準點在現場布設共4個,分別為MB1、MB2、MB3、MB4四個點。由MB1號點采用閉合水準測量的方法引致MB2、MB3、MB4。測量閉合誤差均小于2mm。觀測基準點位置見附圖:觀測基準點埋設示意圖:2.2.2垂直觀測網布設成閉合環。在監測時監測基準點與監測基準點之間形成整體閉合,基準點與觀測點形成局部閉合和局部附合的形式。2.2.3垂直位移監測網的主要技術要求: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2mm,每站高差中誤差0.7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1.4 n 檢測已測高差較差2.0 n(mm)。2.2.4觀測點布置圖詳見8、附圖:觀測點埋設示意圖觀測路線:2.3水平位移觀測:2.3.1水平位移觀測點布置基坑內布設與垂直位移觀測點布設在同一個點上。2.3.2水平位移觀測基準點與垂直位移觀測基準點均以MB1、MB2、MB3、MB4為基點進行觀測。2.3.3水平位移觀測根據現場條件采用極坐標全站儀觀測方法進行監測。2.3.4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 變形點位中誤差3mm。測角中誤差2.5”,最弱邊相對中誤差1/70000。2.3.5水平位移觀測路線:2.4資料整理:2.4.1水平位移測量成果表。2.4.2觀測點平面布置圖。2.4.3垂直位移測量成果資料。2.4.4觀測記錄(外業資料)。2.4.5時間、位移量曲線圖。2.4.6變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