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家園設計說明-160919地產規劃設計方案(1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6222
2023-12-19
9頁
120KB
1、建筑設計說明1. 項目選址本:項目擬建于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了樂水路南側、淮南路東以北,西側為梅嶺路、東側為廣德路,由三個地塊構成,總規劃用地面積為211.06畝,總建筑面積424188。2.自然環境狀況地形地貌項目建設用地規整的方形,內部地勢較為平坦。三塊用地的東西和南北向長度基本一致。氣候項目建設位置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平均降雨量985.4毫米,相對溫度78%。風向以東南風主為,風速月季變化不大。交通項目建設用地位于合肥市瑤海區,東二環外。北側樂水路為現有道路,其他道路均為規劃道路,地塊距離市區11.9公里,距離合肥火車站5.3公里,交通便捷;項目南側淮南路為城市干道,北側樂水路為2、城市支路。西側梅嶺路,東側廣德路為規劃道路,雨山路和云嶺路為規劃道路。3.基地現狀u 基地北側為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u 基地周邊多為未開發空地,對基地影響較少。4.規劃設計目標1) 規劃定位為安置房復建點居住社區。本規劃從總體到單體、從建筑到環境、從主體到細節,處處體現建筑與環境的融合,通過規劃布局、空間形式、流線設計、建筑形象、園林風格、物業配套與管理系統等方面配合,給住戶營造“家”的感覺。2) 充分協調經濟、環境、實用、技術等方面的相互關系,發揮創造力,深入細致地考慮建筑空間的組合、建筑風格形式、內在居住功能、住區景觀構成以及文化體育和生活配套設施等方面因素。3) 以建設文明住區為目標,注重3、居住區人與人的關系,營造良好的鄰里環境,建立完善的居住區步行游憩綠地系統,創造安全、方便、舒適的居住生活環境。4) 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思想,使其真正落到實處,針對該居住區的地形地貌,要分別處理好居住區豎向設計和排水系統,構筑居住區良好而獨特的生態居住環境。5.規劃設計依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200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2011版;無障礙設計規范JB50763-2012;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試行)。6.規劃設計原則1) 把握小區現代的、文明的、自然的、純凈的氣氛;營造輕松休閑,4、尺度怡人的空間和崇尚文化的人文社會氛圍;構建人性化、現代化的溫馨家園。2) 住宅類型多樣化和戶型多樣化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要。建筑朝向充分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力求日照、通風最優,建筑形體簡潔明快,融合了現代元素和古典美學。3) 滿足小區的生活配套服務同時,使生活配套設施多樣化、完善化,方便居住生活,創造交往休憩場所。4) 重視環境營造,綜合處理停車,小區環境、周邊環境及小區內交通組織設計,注重內部環境塑造,營造大型,生態、綠色的步行庭院。7.規劃設計構思通過建筑的布置結合小區出入口,以小區內主景觀軸為中心,串聯每一個小的景觀節點,利用架空層和景觀的相互結合,整個小區形成了建筑與景觀的完美融合。形5、成了住在景觀,景在家中的小區環境。同時定位于“解決基本住房要求及便利生活的居住社區”,充分利用基地環境現有地勢,營造自由的、人文的、自然的小區生態景觀。8.規劃設計u 總體結構方案基于對用地區位、規模和現狀的深入分析,結合規劃城市道路,小區的整體布局完整,并合理處理小區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延展性和居住空間的私密性之間的關系,創建和諧社區。a) 結合周邊環境以及商業分布情況,在龍崗路和姑溪路交叉口設置集中商業,既可保證小區內部的封閉管理,又可方便居民的休閑購物活動;b) 在景觀設計時以主景觀軸為中心景觀道將樓間的各個景觀節點串聯成一個統一的完整的小區景觀;c) 在規劃設計中,盡可能減少新建建筑對周6、邊建筑的日照影響,嚴格保證日照條件滿足國家和當地規范要求。u 空間層次小區空間分為四個層次,將人們從喧嘩都市逐漸引入悠靜祥和的居住空間。a) 公共空間包括沿街商業和外部空間,是社區外部的公共活動交往場所;b) 半公共空間平臺綠地、下沉庭院及健身活動場地;c) 半私密空間組團內綠地和景觀廣場;d) 私密空間住宅戶內,完全私密的個人空間。u 交通組織本小區為滿足1:1的停車位,地上部分也做了部分停車。但是為了減少人車混行帶來的影響,小區道路為環裝道路,人行道路在小區中心區位結合景觀軸。打造適宜的人交通環境。u 停車系統地下做滿鋪停車位,地上部分在不超過總停車25%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做停車位,以滿足17、00/1輛的停車指標。u 出入口設置小區出入口的設置首先從所處大環境區位關系出發,以解決居民與城區有便捷的聯系為宗旨,同時與小區內部功能及道路系統組織安排相銜接,最終滿足方便快捷的使用功能的要求。結合規劃條件要求,小區在新安江路和姑溪路分別設置車行出入口,充分滿足交通出行的便利要求。u 環境小品環境小品配置與環境設計主題相結合,以營造宜居的小區環境為宗旨,以增強放置地點的主題環境特色及地域標志性為目的,需對環境空間特征、空間心理、小區標志等設計原則進行分析理解。以確定小品的立意、材質、色彩、體量尺度,代表小區主題的雕塑設置在小區的主軸線上。此外,考慮到基地原來存在集中的運動健身場所,規劃設計時8、應重新設計對外開放的集中運動健身場所。同時,組團內部可結合運動健身設施及景觀設置一些較私密的健身廣場和健身游園,方便內部居民使用。u 無障礙設計在無障礙設計時最大限度的讓輪椅在小區內各處都可達且益達。每個單元樓的入口都采用1:10-1:20的坡道進入,并在交通節點處設置方便步行和輪椅行走的坡道。u 豎向設計用地內部較為平坦,從以下幾點進行豎向設計:a) 滿足規劃地塊雨水排放的最低要求;b) 滿足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出入小區時所需的最小坡度要求;c) 充分考慮規劃地塊與四周道路和用地的銜接要求;d) 避免大填大挖,以求達到土方就地平衡。u 建筑退紅線嚴格按照規劃設計要求退讓道路紅線和相鄰地界:a9、) 樂水路,雨山路,云嶺路,梅嶺路均為支路,多層控制線退道路8米,高層退控制線10米;b) 多層退綠線5米,高層退綠線10米;u 構建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9.建筑方案設計1.單體設計1) 平面設計住宅產品定位于安置房住宅,結合建設單位要求,建筑面積在75-120之間的戶型,約占總套數的80%;少量50和135的戶型約占總套數10%。所有戶型均至少有兩個南向面寬,南北通透,戶內分區明確。戶型設計主要有以下特點:A.客廳面積適宜,滿足會客、團聚、視聽交流等公共活動;B10、.滿足客廳、餐廳的良好采光和通風;C.廚房靠近大門、餐廳,在減少污染的同時,方便使用;D.衛生間與臥室臨近,使用方便;E.以經濟實用為主要原則,充分利用小空間。2) 立面造型建筑立面采用現代古典風造型手法,貫徹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設計思想,將西方住宅元素、法式景觀元素與建筑藝術巧妙融合,構筑出合肥保障性住房的典范。設計對復雜的造型元素進行相應的簡化,融入現代文化藝術的精神與元素,達到簡潔美觀的效果。建筑外立面體現出簡潔、明快的造型語言。突出高層建筑挺拔、硬朗的輪廓感和造型元素的韻律感。建筑表層以米黃色為主基調配合以褐色,咖啡色為整體配色,主要材質采用米黃色真石漆,底部為深咖啡色基座。商業樓的配11、色沿用主樓配色手法,整體效果穩定、簡潔、大方。高層住宅采用米黃色和深咖啡色配色,避免單調的建筑造型。以質樸的材質與柔和的色彩表現清雅的格調;以體量錯落來營造豐富的整體形象;以簡潔的造型手法營造美觀大方的住區形態。小區建筑形象統一、大氣,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和標志性。3) 智能化物業管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管理服務,是現代化住宅的標志,住宅小區的智能化系統分為安全智能和管理智能兩個方面。安全智能防范系統又分全區布控和建筑內布控兩方面,本小區將實行安全封閉管理小區周邊及各出入口位置設置攝像頭與紅外線監控系統,住宅單元入口與戶內設置可視門鈴對講系統,樓電梯間攝像監控系統。智能化管理12、系統主要分為小區車輛進出IC卡管理系統和公用照明,水景控制,音響總控制功能,智能停車場管理系統,遠程抄表管理系統,消防緊急廣播和背景音樂系統。寬頻網絡系統:包括寬頻網絡和綜合布線。結構設計說明1) 設計依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9-2012)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2010)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2) 設計荷載基本風壓 0.35KN/m2基本雪壓 0.6KN/13、 m2地震基本烈度 7度(a=0.10g)3) 結構形式高層住宅采用剪力墻結構,公建采用框架結構。4) 建筑抗震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第一組。結構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上部結構住宅采用剪力墻結構體系,公建采用框架結構體系;剪力墻結構高度超過80米抗震等級為二級;其他抗震等級為三級。5) 地基基礎基礎高層擬采用樁基礎或筏板基礎,多層擬采用獨立基礎(需根據勘察報告確定);基礎設計等級暫為甲級。6) 建筑材料本工程內外墻均采用煤矸石空心磚給排水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2009版)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室外排14、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4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 50140-2005)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 50084-2001)(2005版)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 50067-2014)氣體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370-2005)本項目的建筑設計方案建設單位提供的有關設計資料。二、設計范圍建筑紅線范圍內的室內外給水、排水、雨水及消防等的設計。三、生活給水系統1、水源給水水源為城市自來水,供水壓力按0.28MPa計。為保證供水的可靠性,滿足消防要求,由兩15、條不同的市政道路上各引入一根DN200的給水管,在建筑物周圍成環,提供大樓及地下室的生活及消防用水。2、供水方式:本樓生活冷水系統按樓層高度,共分為5個區供水系統:1區系統:為-15F管網壓力直接供水。2區系統:為613F給水加壓設備供水。3區系統:為1421F給水加壓設備供水。4區系統:為2227F給水加壓設備供水。3、管材給水引入橫干管及立管采用鋼絲網骨架復合管,電熱熔連接。水表后及入戶的冷、熱給水管及管件采用公稱壓力為PN1.60MPa的三型聚丙烯塑料給水管,熱熔連接。施工中要做好不同管材之間的銜接。四、排水系統1、室內:生活污、廢水合流排放,雨水單獨排放。生活污、廢水排水系統中設有專用16、通氣立管,排水立管管材選用靜音管,克服排水噪聲對用戶產生的影響。污、廢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道。屋面雨水按合肥地區暴雨公式進行設計,設計重現期取2年,采用建筑內排水和外排水相結合方式。空調冷凝水采用專用立管有組織排放。2、室外:外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生活污、廢水排至室外后進入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屋面雨水和室外場地及道路雨水經雨水口匯集排至室外雨水管網,再排入市政雨水管道。電氣設計說明1.設計依據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3-2013)低壓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4-2011)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17、B50116-2013)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16-2008)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T50311-2000)有線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200-94)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15)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DB34/1524-2011)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242-2011)2.設計范圍供配電系統、照明及應急照明系統、電力系統、防雷及接地系統、消防報警聯動系統、有線電視系統、電話及寬帶網系統、安防監控、樓宇對講系統。3. 供配電系統a) 負荷分類及負荷容量:一類高層所有消防負荷、客梯、公共照明燈為一級負荷;多層公共建筑所有消防負荷為二級18、負荷,其他一般照明、動力為三級負荷。住宅4090 m2按每戶6kW設計,90150 m2按每戶8kW設計商業、綜合服務等均按80W/m2計,地下車庫按30kW/m2計。小區內每個地塊擬建個局管變電所(地上二層)和一個自管變電所(地下一層),小區總安裝容量約為7400kW。(具體由供電部門規劃確定)b) 供電電源及電壓:本工程由市網引來2路10kV高壓電源,一用一備。c) 供電系統:低壓擬用放射式與樹干式相結合的供電方式。d) 變配電所:10kV斷路器采用真空斷路器,在10kV出線開關柜內裝設氧化鋅避雷器作為真空斷路器的操作過電壓保護。真空斷路器選用彈簧儲能操作機構,采用直流220V/65AH鉛19、酸免維護電池柜作為操作、繼電保護及信號的電源。e) 微機綜合保護及信號裝置保護方式及信號裝置的設置:進線采用過流、速斷、零序;聯絡采用過流、速斷;出線采用過流、速斷、零序;變壓器設高溫報警,超溫跳閘。f) 計量采用高壓集中計量,在10kV電源進線處設置專用計量裝置,并按不同使用功能和不同產權分割設置計量。g) 低壓配電系統變壓器低壓側采用單母線分段方式運行,設置母聯開關,聯絡開關設手動轉換開關。主進開關與聯絡開關設電氣聯鎖,任何情況下只能合其中的2個開關;h) 功率因數補償采用低壓集中自動補償方式,在變配電所低壓側設功率因數自動補償裝置,要求補償后的功率因數在0.95以上。熒光燈就地補償,補償20、后的功率因數不低于0.9。4. 照明系統設計照明電源均引自低壓配電柜中,照明電壓為220/380V。照度均按相關規范設計,燈具一律采用高效節能型,走道及電梯廳采用高效節能LED燈;樓梯道開關采用聲光控型;另在走道、樓梯、門廳、出入口等處設置應急照明及疏散誘導照明,幫助人員在緊急時快速疏散。燈具均采用自帶應急組件,應急時間均大于90min。在頂層局部預留泛光景觀照明電源,開關由管理中心統一控制。5. 有線電視系統小區綜合樓內設置電視機房,由市有線電視網引入信號源。住宅內客廳、臥室內均設置電視終端,公建內有線電視終端視功能需要設置。6. 電話及寬帶網系統小區綜合樓內設置電信機房,由市電信網絡光纜接21、入。住宅內客廳、臥室及書房內均設置電話及寬帶網信息終端,公建內電話及寬帶網終端視功能需要設置。7. 對講系統:小區內設置對講系統,各棟住宅單元入口處設對講單元機,住戶內設置對講戶內機,小區物業管理處設集中機。戶內機、單元機、集中機可相互對話,以方便管理。8. 安防監控系統為了保證小區入口、公共場所、地下室、電梯、圍墻周界等公共部位的安全及人員流動情況,在相應公共場所處設置半球型或云臺型攝像機、紅外對射等。監控室與消防控制室合用,采用數字化監控系統,利用監控主機可以實現對被控目標的實時監視,畫面處理,事故追蹤記錄等功能。暖通空調設計(一)設計依據1)建設單位設計委托任務書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建22、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 2013年版3)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736-2012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16-20145) 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50067-20146)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243-20027)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411-20078)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GB 50189-2005 (含地下室住宅)9)安徽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DB34/1467-201110)本院建筑及其它專業提供有關的設計文件(二)設計范圍1)本工程商業及配套用房空調設計2)本工程的通風設計3)本工程的消防、防排煙23、設計(三)設計參數3.1、室外設計參數(合肥) 冬季采暖室外計算(干球)溫度:-1.7冬季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4.2冬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2.6夏季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5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濕球溫度:28.1冬季空調室外計算相對濕度:76%冬季空調室外計算日平均溫度 : 31.7室外風速冬季平均2.7m/s夏季平均2.9m/s 大氣壓力:夏季:1001.2hpa冬季:1022.3hpa:3.2.1通風量或換氣次數:地下汽車庫:排風6次/h進風5次/h電梯機房: 1015次/h衛生間: 10 15次/h其他暗房間:5次/h配電房/開閉所:按發熱量3.2.2室內空調設計參數:房24、間名稱夏季冬季新風量(m/人.時)溫度相對濕度(%)溫度相對濕度(%)商業266018-19配套用房266020-30(四)空調系統設計4.1、 設計負荷: 冬季空調熱負荷按照穩定傳熱計算,夏季空調冷負荷按逐時逐項冷負荷計算。4.2、 冷熱源:本工程設計選用VRV空調系統。4.3、 系統設計:均采用制冷劑直接蒸發系統,制冷劑為R410a。室內機結合建筑室內裝修選用天花板內藏風管式或天花板嵌入式,送回風方式為上送上回,VRV空調的冷媒管道由廠家二次深化設計,空調冷凝水采用集中排放或者就近排放的方式。消防設計說明1.消防設計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庫設計防火25、規范GB50067-2014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32.建筑物分類和耐火等級所有高層住宅樓為20至27層住宅,為一類高層建筑,建筑耐火等級一級;商業樓和附屬用房為1-4層綜合樓,屬于多層公共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地下汽車庫耐火等級為一級。3.總體設計場地外圍的城市道路作為消防外圍車道,小區內部消防環形車道與外圍車道相通,道路寬度均不小于4米,轉彎半徑12米。住宅部分消防車道位于庭院綠地范圍,其綠地設計為專業消防嵌草磚,滿足消防車通過的(30T)荷載要求。高層建筑的防火分區按規范設計,每個防火分區均有兩個以上的安全疏散口。疏散口與疏散距離均按規范設計,工程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高層建筑26、之間的防火間距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地下車庫滿足相關消防要求。4.單體消防設計1) 防火分區:住宅:地下設置自行車庫,地下自行車庫為一個防火分區,大于500平方設置自動噴淋及自動報警系統,地上每層為一個防火分區,面積小于1000m2。商業樓:每個防火分區的面積不大于2500 m2。地下機動車庫:設置消防噴淋系統,每個防火分區的面積不大于4000 m2。2) 防火分隔墻防火墻采用耐火極限不小于3小時的砌體墻或鋼筋混凝土墻,防火墻上的門為甲級防火門。3) 管道井防火措施不同專業的管道井獨立設置,井壁為耐火極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燒體,樓層處每層采用相當于樓板耐火極限的不燃燒體分隔,與房間27、走道等建筑連通的孔洞,其間隙采用不燃材料填塞實,管道井檢修門均采用乙級防火門。a) 防火門開向防煙樓梯間前室的入戶門為乙級防火防盜門;防火分區隔墻上的門為甲級防火門;防煙樓梯間的門為乙級防火門;地下設備房門為甲級防火門;布置于防煙樓梯間前室的強、弱電管井、暖通管井與給排水管井的門均為乙級防火門(加鎖且層層分隔)。防火門均向疏散方向開啟。b) 消火栓的設置高層住宅每層在合用前室設有一個消火栓,走道內設有兩個消火栓。地下車庫消火栓設置詳見圖紙。c) 安全疏散住宅樓為塔式高層住宅樓,層數16至30層,每單元均設有至少一部消防電梯,合用前室面積大于6m2,前室面積大于4.5m2,且每單元在底層均由228、個直接對外的出入口,首層與地下室樓梯合用地下室入口處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和乙級防火門,并設有明顯標志。各住宅樓的地下自行車庫與汽車庫相連,兩者屬不同的防火分區,防火分隔采用耐火極限不小于3小時的砌體墻或鋼筋混凝土墻,防火墻上的門為甲級防火門。地下自行車庫每棟樓為一個防火分區,每個防火分區均有兩個安全出口,大于500平方設有自動噴淋及自動報警系統,疏散距離符合規范要求。各商業樓均為多層公建,每個防火分區面積不大于2500平方,每個防火分區均有連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疏散距離符合規范。地下汽車庫每個防火分區不大于4000平方米(設有自動噴淋系統),每個防火分區均有兩個安全出口,疏散距離控制在629、0米以內。d) 防火構造電梯井獨立設置,井內無與電梯無關的電纜,電線。電纜井、管道井、排煙豎井均分別獨立設置,井壁為耐火極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燒體。電纜井、管道井每層采用相當于樓板耐火極限的不燃燒體分隔。5.給排水消防設計本工程按一類高層住宅設計。消防系統包括室內外消火栓給水系統、自動噴淋滅火系統、氣體滅火系統、建筑滅火器配置。整個小區設有效容積270m3的消防水池作為消防水源。1、消火栓給水系統消火栓給水系統包括室內消火栓給水系統和室外消火栓給水系統。根據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中的有關規定,室內消火栓用水量:20L/s;火災延續時間:2h。該系統由最高樓層屋頂的18噸消防水箱、消火栓30、箱、消防加壓泵、消防水泵接合器和消防管網等組成。室內消火栓箱設置間距不大于30m,同時保證有兩股充實水柱達到室內任意一點,并且消防管道連接成環狀。火災前期消防用水由設在屋頂的消防水箱提供。室外消防用水量15L/s。室外消火栓給水系統由室外生活消防環狀管網和室外消火栓組成,以滿足本工程室外消防要求以及向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水。消火栓給水系統管材采用熱鍍鋅鋼管(DN100mm)或熱鍍鋅無縫鋼管(DN100mm),絲扣連接(DN100mm)或溝槽式連接(DN100mm)。2、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根據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中的有關規定,該項目火災危險等級中,噴水強度8L/(minm2),設計流量35L/S;31、火災延續時間:1h。該系統由最高樓層屋頂的36噸消防水箱、閉式噴頭、自噴加壓泵、自噴水泵接合器、水流指示器、電信號閥和自噴管網等組成。火災前期消防用水由設在屋頂的消防水箱提供。自噴給水系統管材采用熱鍍鋅鋼管(DN100mm)或熱鍍鋅無縫鋼管(DN100mm),絲扣連接(DN100mm)或溝槽式連接(DN100mm)。3、建筑滅火器配置按照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本建筑物配置適量的手提式或推車式磷酸銨鹽干粉滅火器。4、氣體滅火系統地下室變配電房等重要設備用房采用氣體滅火系統。6.電氣消防設計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消防控制室與監控室等合用并設置在物業管理處建筑一層(位置另定)。當確認火災發32、生時,可聲光報警,廣播等,并聯動控制噴淋泵、消防泵、排煙正壓風機、防火卷簾、電梯、正壓風口等設備進行聯動控制,切斷非消防電源,打開應急照明及疏散照明燈,并返回其狀態信號。設置完善的消防報警聯動系統:a) 本工程設火災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在物業用房一層設消防控制室。b) 在變配電房、門廳、電梯機房、電梯前室、走道等處設感煙或感溫探測器。在門廳,電梯前室,走道等處設消防廣播,在走道,電梯前室等處設置手動報警按鈕。部分手報帶有消防電話插孔。c)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與下列裝置聯動。啟動消防泵、排煙正壓風機。火災時強迫電梯停于首層。打開著火層及上、下層前室送風閥,并自動開啟正壓風機。關閉著火層及上、下層非33、消防電源。打開聲光報警裝置及消防廣播,通知人員緊急疏散。1) 消防干線采用礦物絕緣電力電纜,消防支線采用低煙無鹵耐火WDZN型電纜;2) 消防設備負荷線路均由變電所雙電源供電并在末端自動切換;3) 設置應急照明及疏散誘導照明系統并與消防聯動;4) 單體建筑內采用可靠的TN-C-S供電系統;5) 插座回路均采用漏電保護型開關,整個配電線路中間嚴禁接頭,避免電氣火災事故;6) 設置消防廣播系統,火災漏電報警系統,消防設備電源監控系統,防火門監控系統等;屋面采用避雷帶保護,強電與弱電共享接地極,接地電阻小于等于1歐母;設過電壓及雷電磁脈沖保護裝置,使電氣電子設備免受雷擊及過電壓的危害及防止雷擊火災事34、故。7.暖通消防設計1) 按規范要求,本工程中不滿足自然排煙要求的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設置正壓送風系統。2) 地下汽車庫按防火分區設獨立的排煙系統,根據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2014)有關規定,本設計將車庫每個防火分區劃分為若干個防煙分區,系統排煙量按單個最大防煙分區6次/小時(雙層機械停車庫按照400m/h/車及6次/h計算排煙量)換氣計算,且不小于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2014第8.2.4條表中數值,有汽車坡道時采用自然補風,無汽車坡道時采用機械補風方式,補風量不小于排煙量的50%。上述所有排煙風機及補風風機均設于排煙風機房及送風機35、房內。地下非機動車庫按照防火分區分別設置獨立的排煙系統,排煙量按照4次/h計算,單臺風機的最小排煙量不小于7200m/h;有坡道時采用自然補風,無坡道時采用機械補風方式,補風量不小于排煙量的50%。3) 多層建筑無直接自然通風且長度超過40m的內走道或雖有直接自然通風但長度超過60m的內走道設置機械排煙系統。承擔一個防煙分區的系統排煙量按照每平方米內走道面積60m/h計算,承擔兩個及以上防煙分區的系統排煙量按照每平方米內走道面積120m/h計算。4) 建筑面積超過50平方米且經常有人停留的房間或建筑面積超過300平方米且可燃物較多的地上無窗房間或設固定窗的房間設機械排煙系統。5) 不符合自然排煙條件的各房間總面積超過200平方米或一個房間面積超過50平方米地下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室設機械排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