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6795
2023-12-19
10頁
119KB
1、二、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方案隨著物流園區建設的擴展和深入,其受人為干擾的程度也將日益劇烈,物流園區的自然組分對于干擾的抵抗能力及受干擾后的自然調節能力也將減弱,會形成較大范圍的生態不穩定帶。因此,有必要根據物流園區以及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考慮人口的發展與結構、資源的合理利用、經濟的發展和污染物防治措施變化等問題,按照區域制定的環境保護協調原則,進行綜合環境規劃。1、綠地景觀系統規劃1.1綠地系統規劃綠地系統對于改善生態環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具有供給氧氣、削減噪聲、滯塵滅菌、吸濾有毒有害氣體等凈化環境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調節氣候、防御風沙、保持水土。同時還起到美化、香化環境,監測環境污2、染的作用。因此,綠地系統規劃是物流園區環境保護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綠地規劃構思物流園區綠地規劃主導思想為:根據物流園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區內土地利用現狀及規劃,物流園區污染物的特性、擴散特征與物流園區主導風向,結合景觀美學,遵循生態原則,科學地規劃林木、綠籬、草坪等綠地在物流園區內的時空分布格局,建立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相協調的有機整體,并且在時間上保持綠化的延續性。綠地系統規劃目標規劃區擬初步建立集寧現代物流園區“點線面”的綠地系統框架,結合現狀生態環境進行綠地系統規劃,增加公共綠地和生態防護綠地,嚴格控制不同地塊間防護綠地;考慮滿足游憩、休閑、生態、不同人群的需要、動物和植物的需要等多樣化3、的功能,重點建設城市公園,完成重要景觀中心、重要景觀帶、景觀節點及主干道兩側的綠地建設,提升公共綠地人均占有量。繼續完善對自然地形的綠地景觀建設,營造沿園區鐵路、交通干道的防護綠帶。增強物流園區的生態、景觀功能,在規劃期內形成生態良好、協調發展、功能完善的綠化系統。并通過對整個評價區的科學、合理綠化減輕物流園區污染物主要是大氣污染物對物流園區及周邊地區環境的影響。綠地系統規劃布局公園綠地物流園區綠化應根據物流園區的規劃結構、布局方式、環境特點及用地的具體條件,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布局方式,從大環境的角度出發,因勢利導地結合現有條件布置公共綠地。規劃在園區布置十個公園。見4、圖道路綠化帶沿街綠化帶有九條,包括六橫三縱,道路兩側綠化帶控制20米。防護綠地規劃在高速公路及鐵路兩側分別布置綠化隔離帶,減少對園區的干擾。沿208高速、110高速以及鐵路兩側預留綠化防護帶,寬度不小于30米。此外,京呼高鐵預留通道全部保留防護綠帶,兩側寬度分別為70米。2、生態功能區劃分根據項目區生態保護需要,按照不同的生態功能作用,應將園區環保規劃范圍劃分以下幾個生態功能區:(1)生態園林綠化區該區包括項目區內的各生產單元及其設施、辦公單元及生活設施、發展用地及影響區。區域防治的重點為園區整平過程中的開挖和填筑擾動原地貌區。建設引入項目區的生態園林綠化區。(2)道路系統防治區該區為項目區內5、各主干道,包括208 國道,規劃道路“五橫三縱”組成的公路系統。本方案公路系統的重點治理區為路基和兩側擾動原地貌區。在項目區主要道路兩側,以園林綠化規劃為主,設計一些具有觀賞性的植物群落,達到綠化美化的效果,鞏固前期治理成果。(3)生態防護綠帶與山體保護區該區主要包括過境的京包鐵路、集張鐵路、110 高速、208 高速,區域防治重點為路塹與路堤的邊坡防護,進行生態防護綠帶的建設;以及對項目區西北部山體進行進一步的綠化,減少項目建設對山體生態環境的破壞。(4)施工場地及取、棄土場植被恢復區該區應包括園區內各引入項目施工場地及施工便道等。采用優化的工程和生態結構模式,重建植被,并開展以提高土壤肥力6、,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為目的的土地復墾,促進激勵周邊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5)供排水工程防治區該區域包括取、排水管線區,重點治理區排水和輸水管線及其擾動原地貌區。(6)水土流失治理區在一些溝壑地區進行水土流失治理,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開展基地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3、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的要求(1)生態環境影響的避免生態影響的避免就是采取適當的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項目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各種建設活動在選址過程中應盡可能避開農田、林地、地表水體等,盡可能利用未利用土地進行建設,最大限度地加大地面建構筑物與居民區的距離,避免擾民。物流園區引入項目建設過程中需要避免7、的生態影響主要是施工過程引起的土地占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地風蝕沙化。因此避免的方法主要是在設計上首先優化總圖布置與施工工藝、減少項目與施工占地,施工期中加強對土壤和植被的保護,避免水土流失防護發生,落實項目中的水土保持工程方案。運營過程中需要避免的生態影響主要是減輕對周邊沙化土地的干擾,按照生態學原理,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改善項目范圍內原有惡劣的生態環境。(2)生態環境影響的消減物流園區引入項目建設過程中應盡量消減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土壤與植被的影響消減措施:在規劃階段,各種設施建設用地及臨時占地,應盡最大可能避免占用林地、灌叢;同時選擇在植被差的地方開挖、取土,以減少對地表土壤和植8、被的破壞,將項目建設對現有植被和土壤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施工期應加強施工管理,盡量縮小施工范圍,各種施工活動應嚴格控制在施工區域內;臨時占地面積要控制在最低限度,盡最大可能不破壞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以免造成土壤與植被的大面積破壞;施工完畢后,作好現場清理、生態恢復建設工作,包括土地沙化防治設施等。為了減少水土流失,施工期應盡量避開雨季和大風氣象條件,并配合實施相應的水保措施。對于施工破壞區、開挖工作面和廢棄土石,施工完畢,要及時平整土地,并首先培植適和當地生長的植物,以防止發生新的土壤侵蝕發生。(3)生態環境影響的補償項目區的建設將永久性或臨時性的占用一部分原生狀的土地,使植物生境受到影響9、,因此必須予以補償。對于臨時性占地通常采用復墾方式進行補償;對于永久性占地通常采用異地撫育的方式進行土地利用功能的恢復,或提高當地土地的生物產量,對被破壞的生境進行補償,從而減少因項目建設對農、牧業生產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補償保證當地農牧民生活質量不會降低并得以進一步提高。(4)生態影響的恢復對于本項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周邊的生態影響恢復,應優先在保護現有植被的情況下,按照自然規律和生態準入的原則,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監管,恢復系統的必要功能并達到系統自我維護狀態,建設新型的生態物流園區生態系統。(5)保障區域生態用水對于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生態建設優先中水回用,保障景10、觀生態的建設和綠化工作,保障生態用水。盡快、盡早制定并實施中水用水方案,減少地下水開采量,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誘發的項目區周邊土壤荒漠化的加劇。4、植物物種的選擇(1)植物物種選擇根據項目所在區氣候特征、土壤條件,本著“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原則和適宜美觀原則,并兼顧環境保護效能,在充分調查當地鄉土樹種、草種,分析其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基礎上,總結近年來各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成功的栽植模式,選擇具有一定耐寒、耐旱、耐鹽堿、耐瘠薄能力的適宜樹草種。詳見表1。本區域種植較成功的草種主要有蒙古冰草、披堿草、紫花苜蓿等;灌木樹種有檸條、沙棘、丁香、黃刺梅和沙地柏等,喬木樹種有新疆楊、油松、國槐等;綠化草11、坪草種為早熟禾、野牛草等。表1 適宜植物物種類型植物名稱適宜環境主要用途抗污特點SO2煙塵常綠樹木云杉喜光、耐寒、喜溫涼、適應性強公園綠地強強油松喜光、耐寒、耐旱、抗風、根深行道樹、防護帶中中檜柏喜光、耐旱、較耐寒道路兩側綠化帶強強側柏喜光、耐旱、耐寒、適應性強綠籬落葉喬木國槐耐寒、喜光、稍耐陰、抗旱行道樹楊樹耐寒、喜光、稍耐陰、抗旱山體防護林山杏耐寒、耐旱、耐鹽堿、耐瘠薄綠地金葉榆耐寒、耐旱、耐鹽堿綠地、行道灌木丁香耐寒、耐旱、耐瘠薄各種綠化中強榆葉梅喜光、耐旱、耐寒各種綠化黃刺玫喜光、耐寒、耐旱、耐貧瘠各種綠化檸條耐寒、耐旱、耐高溫坡面防護沙地柏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各種綠化草本披堿草喜12、光、耐寒、耐旱、耐鹽堿施工區植被恢復冰草耐寒、耐旱、耐鹽堿施工區植被恢復早熟禾喜光、耐陰性強、耐旱、耐踐踏各種綠化野牛草喜光、耐寒熱、耐旱、耐踐踏各種綠化(2)樹木與建筑物間距按相關規范要求,栽植的樹木與建筑物、地下管線及道路等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詳見表2。表2 樹木與建筑物和地下管線間距一覽表序號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最小間距(m)至喬木中心至灌木中心1建筑物外墻、有窗3.05.01.52建筑物外墻、無窗2.01.53高2m及2m以上圍墻2.01.04道路路面邊緣1.00.55雨水暗溝邊緣1.00.56人行道邊緣0.50.57給水管1.01.5不限8排水管1.5不限9電 纜2.00.510天13、橋、棧橋柱及電桿中心2.03.0不限5、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規劃5.1施工前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劃區面積較大,涉及的用地類型、道路及各種管線的占地較多,為有效保證施工過程中最低限度的破壞原有生態環境,在施工前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對于用地類型要根據實地條件及功能分區進行準確劃分并固定,不得在施工開始后隨意改變,增加土地開挖次數;對于后期項目預留建設空地,應該及時進行綠化,增加植被覆蓋度;區內各種工程管線的布置應該嚴格沿區內規劃道路敷設,并保證管線開挖與道路建設同時施工,避免因多次開挖而引起水土流失與植被的破壞。5.2 具體功能分區的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方案(1)生態園林綠化區規劃園區生態園林綠14、化設計一般以觀賞植物群落和抗逆植物群落相結合的方式來組建基地人工植物群落。在植物種的選擇上根據各區的功能不同,既要選擇抗旱、抗寒能力強的植物,又要適應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休閑環境。選擇具有觀賞價值高、功能性強的植物,實行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創建一個穩定的復層混交立體植物群落,來提高園區的生物多樣性,達到綠化、美化和凈化環境的效果。該區內規劃重點為公園綠地。公園綠地的綠化設計采用草坪、花壇、花架、綠籬、針闊葉樹木等,并與各地塊的建筑物相協調,與四季景色相呼應。同時根據不同地塊的主要功能及污染控制目標,適當的增加功能性強的植物種,在商住集中區公園綠地的建設中,適當增加觀賞性強的植物,如15、金葉榆、丁香、榆葉梅等, 而在主要以生產用地為主的地塊,則可以多種植抗污性強的植物,如云杉、檜柏等針葉樹。綠地中草坪的種植必不可少,不僅可以增強景觀效果,更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風險,保護生態環境。(2)道路系統防治區該區為項目區內各主干道,包括208 國道,規劃道路“五橫三縱”組成的公路系統。道路施工建設期間,由于機械的碾壓及人為踐踏,開挖和堆墊活動破壞了原有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不可避免地加大了沿線的水土流失強度,因此該區也是本次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方案重點治理的區域之一。重點治理區為路基和兩側擾動原地貌區。道路綠化工程設計應與主體工程設計同步,做好道路綠化、美化設計,結合園區地形、地貌、土壤16、等不同地理環境和背景條件及當地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種植各種適宜的植物,促進園區內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區內各主干道全長25.3km,在道路兩側各設置20m左右的綠化帶,道路兩側考慮景觀效果,同時考慮綠帶的防塵效果,綠化樹種采用喬灌結合,以抗旱、抗寒、耐貧瘠、耐鹽堿的種類為主,行道樹選擇新疆楊、國槐,灌木選擇丁香、榆葉梅等,并間隔草花、草坪。運營期,對道路兩側和臨時用地等種植的植物應有專門機構的人員進行撫育、管理、養護。保證綠化栽植的成活率和植被的恢復,提高沿線植被覆蓋度。(3)生態防護綠帶與山體保護區規劃在高速公路和鐵路路基兩側分別布置綠化隔離帶,減少對園區的干擾,繼續完善對自然地形的綠地景觀建設,17、營造沿園區鐵路和高速公路的生態防護綠帶。高速公路每側綠線控制寬度為 50 米,鐵路兩側綠線控制寬度為 40100 米。生態防護綠帶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防護林帶建10-20行喬木,寬度 50100m 為宜。在林帶內外兩側或在林帶喬木之間種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增加防護隔離效果。同時在路堤邊坡六棱轉內種植冰草和披堿草,既可增加美化程度,也可減少地表裸露引起的水土流失。在生態防護綠帶的建設過程中,要選擇枝葉繁茂、樹形高大和吸塵能力強的樹種,來防止風沙危害、減少噪聲、降低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揚塵等。此外,在一些坡度大、地勢高的地區,應以針葉樹和灌木為主。項目區西北部種植有楊樹防護林,施工過程中難免會對其造成一18、定的破壞,規劃要求繼續對該防護林進行建設,防止因項目區的建設而引起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4)水土流失治理區在一些溝壑、溝坡區以及排土場邊坡,采取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開展邊坡和溝道綜合治理工作。工程措施以打壩、魚鱗坑、水平溝等為主,生物措施以種植豆科牧草為主。采取自上而下地設壩蓄水,截留地表徑流。做到層層設防、溝溝建壩,提高植物被蓋度,防治水土流失,減少因基地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量。(5)施工場地及取、棄土場植被恢復區施工活動(主要表現為場地平整堆墊,建構筑物基礎開挖等)和施工期間臨時占地(包括施工的輔道、作業場地和原材料、廢土、廢料在臨時堆放場所)將不可避免的對原生微地貌、地19、表植被產生碾壓、破壞。導致植物干枯死亡,喪失了固定地表土壤的能力,受風蝕和水蝕的影響,土壤將流失,肥力降低。具體工程防治措施:施工過程中建(構)筑物基礎開挖,用于場地平整的土石料,應隨時運往需要平整的場地,及時碾壓;用于回填的土料需根據項目區建(構)筑物的布設位置和施工道路布設情況,集中堆放,臨時堆土場人工拍實,堆放高度不得超過3.0m,采取纖維布苫蓋臨時擋護措施,待基礎澆筑完成后及時回填,及時將堆土場平整清理,設計纖維布幅寬2.0m,每隔5.0m布設一立桿,并用鐵絲綁牢固;各種管線開挖,設計在開挖管線一側設置堆土區,開挖土料集中堆放在臨時堆土區人工拍實,并在頂部設置纖維布苫蓋措施,外側邊坡采20、用纖維土袋臨時擋護措施,設計纖維土袋擋土墻高1m,寬0.5m,外坡比1:0.5。植物措施:施工結束后及時回填臨時占地,回填以后的開挖區以及施工區、施工便道種草恢復植被,選擇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繁殖容易的草灌為主,草種選擇早熟禾。在場地建構筑物建設和硬化以外的空地區域采取相應的植物措施,增加植物覆蓋率,最終減少項目區的水土流失,為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重要生態屏障。施工過程中,容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的是雨季的施工。雨季施工的水保工作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但應通過制定雨季施工實施計劃加以明確和強調。該計劃應包括以下一些重點:施工時要隨時保持施工現場排水設施的暢通,地質不良地段的施工應盡量避開雨季。21、雨季填筑路堤時,應隨挖、隨運、隨填、隨壓,以保證路堤質量。每層填土表面成2-5%的橫坡,并應填平,雨前和收工前將填鋪的松土碾壓密實,不致積水。當暴雨來臨時應使用一些防護物,如使用草席等進行覆蓋,同時每隔一定距離設置沉淀池,這兩項措施同時實施的效果相當好。在堆場周圍設置土工布圍欄,以減少建材隨雨水流失,造成環境影響。地面開挖后盡可能降低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蝕的土壟背。本規劃不同時期生態保護與水土流失防治指標詳見表 10.5-2。表3園區水土流失防治量化指標項目擾動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林草覆蓋率(%)植被恢復系數(%)近期90903090遠期98983098規劃實施過程中,應根據22、表列出的生態保護與水土流失治理指標,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潛力,合理布局,分步實施,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初步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5.3 規劃區域生態用水(1)生態用水水質標準本區規劃的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及生態防護綠帶的綠化用水全部來自于回用的中水,根據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及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回用中水滿足雜用水中城市綠化用水的水質要求。表4 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序號項目沖廁道路清掃、消防城市綠化車輛沖洗建筑施工1pH6.09.02色(度) 303嗅無不快感4濁度(NTU) 510105205溶解性總固體(mg/L) 1500150010001000-6五日生化需氧量(B23、OD5)( mg/L) 10152010157氨氮(mg/L) 10102010208陰離子表面活性劑(mg/L) 1.01.01.00.51.09鐵(mg/L) 0.3-0.3-10錳(mg/L) 0.1-0.1-11溶解氧(mg/L) 1.012總余氯(mg/L)接觸30min后1.0,管網末端0.213總大腸菌群(個/L) 3(2)回用水灌溉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園區所在區域地下水埋藏深,且巖(土)層單層厚度大于0.5米,因此,回用水灌溉不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3)生態用水需水量規劃物流園區近期建設生態需水量為1872.4t/d(33.7萬t/a), 遠期建設生態需水量為5949.6t/d(107.1萬t/a),采用中水灌溉,將大大降低新鮮水用量,有效緩解地下水開采壓力,對園區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