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荒山綠化工程規劃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6831
2023-12-19
12頁
28.50KB
1、唐山市荒山綠化工程規劃(征求意見稿)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我市北部良好生態屏障,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綠化攻堅安排部署,立足我市北部山區生態、經濟現狀,本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制訂唐山市荒山綠化工程規劃如下: 一、工程區概況(一)工程區位置我市荒山綠化工程位于長城以南,京山鐵路線以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0-11855、北緯39324027之間,分布于低山與丘陵地帶,工程區范圍涉及玉田縣、豐潤區、遵化市、遷西縣、遷安市、灤縣、古冶區、開平區,共計三縣、兩市、三區,約 45個鄉鎮,一個國營林場。(二)工程區自然環境1、自然現狀唐山市山區,系燕山東段,地勢北高南低,按2、海拔高程分為低山區、丘陵區和山間盆地,山地總面積394.27萬畝。其中北部低山區,海拔高程多在300500米之間,占山地總面積的30.7%;丘陵區海拔在100300米,分布在低山區以南的山地河谷兩側或山地余脈的延伸部分,分割零散,占山地總面積的36.2%;山間盆地,分布于低山、丘陵之間,占山地總面積的33.1%。北部低山區巖石以片麻巖為主,南部丘陵區巖石以石灰巖為主。裸露荒山多集中于南部石灰巖干旱陽坡。(山地地類情況詳見表一)2、氣候:我市山區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0.6,最冷季節一月份,平均氣溫-6.5,極端最低氣溫為-18;最熱季節在七月份,平均氣溫25.4,極端最高3、氣溫為40.5。平均降水量為600-700毫米,無霜期約180-190天。總的氣候特點是:干寒同期,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差較大,雨量偏小而集中。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高溫高濕多雨、秋季天高氣爽溫降、冬季寒冷高燥少雪。3、土壤:我市山地土壤種類,主要類型有山地棕壤、褐土。其中山地棕壤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呈酸性至微酸性,植被以松、柏、橡、栗及小灌木為主,植被覆蓋較好,土壤肥力較高;褐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及山前平原,PH6.57之間,山地分布粗骨褐土和淋溶褐土。粗骨褐土成土母質為片麻巖、花崗巖,土層比較深厚,肥力較高;淋溶褐土成土母質為白云巖、石灰巖,土層較淺,地力瘠薄;潮4、土分布在山前平原和河岸地帶,成土母質為河流沖積物,以“夜潮”而得名,土層深厚,土體潮濕,物理性狀好,比較肥沃。4、森林植被:我市屬溫暖帶半濕潤針闊葉混交林區,處于華北、東北兩植物區系的邊緣,東西部植物區系的各種樹種兼而有之,樹木種類繁多,涉及到的生態林達47科,67屬,147個種,涉及到的果樹8科,14屬,120種,尤其九十年代后從國外引進的新品種俱多。水果有蘋果、梨、桃、杏、李、 柿、櫻桃、葡萄等;干果有板栗、核桃、紅棗等。山地主要造林樹種有油松、側柏、柞樹、椴樹、欒樹、胡桃楸、樺樹、板栗、核桃、柿子、棗、紅果、花椒等。(三)工程區林業生態現狀1、建設現狀我市八個山區縣(市、區)國土總面積15、222.84萬畝,有林地面積445.57萬畝, 平均林木覆蓋率為36.4%。其中山地總面積346.29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8.3%。在山地總面積中,山地有林地面積211.36萬畝,山地疏林地面積31萬畝,山地宜林地面積88.5萬畝,其它地類面積53.3萬畝。山地林業資源以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為主,遠山高山有近百萬畝的油松和側柏生態公益林,多為天然次生林。長城沿線有109.5萬畝板栗,丘陵、山腳溝谷及山前平原地帶多為水果經濟林,蘋果、梨、桃、柿子占大宗。自1986年列入三北二期工程以來,特別是自2002年我市新列入退耕還林工程以后,這八個縣(市、區)的林業建設取得了迅猛發展,僅2001年206、08年間,八個縣(市、區)就新增林地109.41萬畝,封山育林59.8萬畝,絕大多數荒山荒坡、河灘河荒、沙化耕地、主干道路兩側得到了綠化,森林覆蓋率的提高使得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個別地域已經形成晴天云霧遮、小雨不下山、暴雨緩出川的區域性小氣候,水土流失、風沙危害明顯減小。(各縣(市、區)林業資源現狀見表二)2、存在問題我市山地從成土母質來分,基本有以下三類:片麻巖山地、角礫巖山地和石灰巖山地。其中片麻巖山地、角礫巖山地因適生板栗,在京東板栗市場得到有效開發后,除小部分深山、遠山以外,已基本實現了綠化。剩下的山地基本上都處在南部石灰巖地區,造林綠化效果一直不好,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立7、地條件極差,造林不易成活。該區域屬石灰巖母質,土層薄、裸巖多、降水少、植被稀,適生樹種缺乏,造林后即使當年能夠成活,如果冬天不下雪,第二年即旱死,所以經多年綠化,但是效果一直不好;二是造林經濟效益低,農民造林積極性不高。由于立地條件限制,該地區荒山(絕大多數為陽坡)按常規造林方法只能栽植側柏等生態林樹種,其它樹種根本無法成活。而柏樹生長極為緩慢,三十幾年也長不了鍬把粗,除生態效益外,經濟效益甚微,農民沒有造林積極性;三是國家資金投入不足,影響綠化進程。在上述情況下,這些地區綠化,多年來大多局限于灌草封育形式,在人工促進不足的情況下,綠化效果得不到明顯改善。二、工程建設思路(一) 指導思想以建設8、生態文明、改善生態環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全黨動手,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大打一場綠化攻堅戰,用現代的林業科技手段,徹底解決我市山地綠化難題,為加快科學發展示范市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二)遵循的主要原則社會集資、政府投入、科技領先、全民動手的原則。(三)建設目標1、建設期限:2009- 2013年。2、建設任務:總任務為104.5,其中荒山人工造林52.9萬畝,封山育林51.6萬畝。3、建設目標:用五年時間對全市所有荒山進行綠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山地森林生態體系,構筑唐山北部堅實的生態屏障,達到為京津唐保水源、增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9、促進山區農民致富的目標。其中2009年人工造林13.9萬畝,封山育林10.8萬畝;2010年人工造林10.9萬畝,封山育林11萬畝; 2011年人工造林10.1萬畝,封山育林10.5萬畝;2012年人工造林9.1萬畝,封山育林10.5萬畝;2013年人工造林8.9萬畝,封山育林7.3萬畝(任務安排詳見表三)三、工程建設內容、布局與治理模式(一)建設內容:開展荒山水土保持林、水保經濟林工程建設。(二)建設布局:玉田縣、豐潤縣、遵化市、遷西縣、遷安市、灤縣、古冶區、開平區現有宜林荒山荒地。(三)治理模式工程造林與封山育林。1、人工造林 在荒山、荒坡開展以人工造林為主的工程造林,在山地疏林地進行以封10、育為主、人工造林為輔的人工促進。1)、整地方法。按照山地水土保持的要求,盡量減少破土面,根據不同坡度及坡面破碎程度,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對25以上的山坡地段,采用穴狀整地,規格:穴徑405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對 15-25之間的山腰坡地,視母巖而定,如母巖為片麻巖,則采用“圍山轉”工程整地,即沿等高線,按34米的行距,開挖成1米深,一米寬,回填后呈兩米寬的環山水平梯田;如母巖為石灰巖或角礫巖,則采用大魚鱗坑、水平階整地,規格:大魚鱗坑長徑與等高線平行,長100厘米,短徑與等高線垂直,長6070厘米,上下行距23米,坑深50厘米,用土填坑2/3,坡面外高里低呈反坡狀,土不足11、時,從坑的上方客土,并在地基較牢的一端,留一個溢水口;水平階整地,寬1-1.5米,深30-80厘米,長度以便于整平田面為宜,外埂以石塊砌成;對15以下的山腳坡地,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規格:寬2-5米,長度隨山坡情況而定,深50-80厘米,壘堅固的雙層石堰,兩階之間保留2-3米的生土帶。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整地,都必須在整地前做好規劃設計,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對于土層薄、裸巖多的山頭地塊,要采用專業綠化隊整地,對用石塊壘埂建成的大魚鱗坑,實行客土上山;對有經濟條件的地區,推廣使用保水劑造林2) 林種與樹種選擇。對25以下的石灰巖地區近山緩坡,以營造核桃、柿、食用杏、花椒等水保經濟林為主;北部片麻巖地12、區近山緩坡以營造板栗水保經濟林為主;對25坡以上的地段以營造油松、側柏、山杏、火炬、黃櫨、柞樹、臭椿等水源涵養林為主。苗木選用原則為低山緩坡選大苗,高山、陡坡栽植1-2年生容器苗。3)造林密度。對25以上的山地,以營造生態混交林為主,造林密度220株/畝;對25以下的緩坡地帶,如土層較厚,可優先栽植經濟林,造林密度55株/畝。封山育林中每畝按3040株栽植人工促進。4)造林方法。春、雨、秋三季均可栽植,山地容器苗造林多在陰雨天栽植為宜,不管在什么季節植苗造林,都要進行工程招標,實行工程隊造林,嚴格造林標準,確保成活率。 5)撫育管理。(1)、穴面覆蓋:造林后,及時用枯樹枝、碎草、石塊等覆蓋穴面13、,避免暴雨時雨滴擊濺表土,以減少蒸騰失水,起到穴面保墑和促進苗木生長作用。(2)澆水整穴:造林后如無雨,尤其是裸根苗應盡可能地在栽后2-3天內澆一次水,以確保幼樹成活:大雨過后,要及時查苗看穴。如苗木被沖壓,應及時扒出扶正;被大雨沖毀的樹盤應及時修筑好。(3)松土除草:未進行穴面覆蓋的植樹穴,大雨過后土壤易板結、干裂和滋生雜草,要適時松土,以保墑和清除雜草。2、封山育林 對于25度以上陡坡不宜進行人工直接造林的區域及一些郁閉度小于0.2的疏林地,要及時進行封山育林管護,利用喬、灌、草天然下種和根蘗或地下莖萌蘗能力,通過封禁排除一切人為干擾破壞,使疏林、灌叢、采伐跡地以及荒地演替為森林或灌草植被14、。可采取封育類型有:1)封山育草育灌類型:推廣灌草叢封育模式,封育植物為荊條、酸棗、大果榆 、白草、繡線菊等,適宜荒山荒地為主的封育區,封育方式為全封,封育年限3-5年。2)封造成林類型:推廣灌木林封育模式,封育植物以皂角、荊條、酸棗 、山杏等為主,封育方式 為全封,封育年限4-6年,適宜灌木林地為主的封育區。3)封育造結合成林類型:推廣喬(闊葉)灌結合封育模式。封育植物以椿樹、櫟樹、皂角、荊條為主,封育方式為全封,封育年限8年,適宜疏林和未成林地為主的封育區。4)封山成林類型:推廣喬(針闊混交)灌草結合型封育模式,封育植物以油松、柏樹、山楊、刺槐、酸棗、山杏為主,封育方式為全封,輪封或半封,15、封育年限為10年,適宜在立地條件較好,但人工難至的疏林地。四、工程投入概算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及造林立地條件,綜合各縣造林費用摸底情況:25度以上宜林地人工造林,整地費220元/畝,苗木費200元/畝,造林費300元/畝,撫育管護費150元/畝,共計每畝造林成本870元左右,全市25度以上山地共計66.6萬畝,安排人工造林32.5萬畝(余下安排封山育林),管護期三年,約需投資2.83億元;25度以下宜林地人工造林,沒有綠化的基本都屬土層較薄、干旱瘠薄地帶,根據我市造林投入的實際,每畝整地費1500元/畝,苗木費800元/畝,造林費600元/畝,撫育管護費300元/畝,共計每畝造林成本3200元16、/畝,管護期三年,全市25度以下山坡地共計20.4萬畝,全部安排人工造林,約需投資6.53億元;全市疏林地封育共計15萬畝,采取封山育林方式,管護費150元/畝,人工造林促進1400元/畝,每畝需投資1550元,按五年管護,共需投資2.33億元。宜林地封山(25度以上陡坡)共計36.6萬畝,封育管護費150元/畝,管護期五年,共需投資0.55億元。整個山地綠化項目共計投資12.23億元。(投資情況詳見附表四)五、保障措施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組織。市政府成立由市長任總指揮,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推進荒山綠化工作指揮部,負責全市荒山綠化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負責綜合協調等日常17、工作。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組織,加強對推進荒山綠化工作的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各級政府一把手為推進荒山綠化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部門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將推進荒山綠化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中,并加大權重,簽訂責任狀。明確部門分工。組織、紀檢、監察部門負責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宣傳部門及各新聞單位負責輿論宣傳。財政、審計部門負責資金撥付與監管。林業部門負責技術指導。其他有關部門結合自身業務做好推進荒山綠化的相關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負責組織檢查驗收。2、保證投入,確保造林所需財政投入。荒山綠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強生態防護,保障社會整體經濟運行,對于經18、濟效益不明顯的荒山綠化,各級財政都要加大投資力度,將綠化所需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投入不斷檔,造林不停滯。設立綠化基金。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地方政府可把企業污染環境、采礦破壞地表和資源開采量量化為份額,籌集治理資金,初步建立采礦綠化基金和鋼鐵綠化基金,用于荒山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環境。3、 嚴明紀律,嚴格獎懲嚴格檢查驗收。實施五年限期綠化,在限期內將綠化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到山頭地塊,統一組織,統一施工。對各地造林綠化任務完成情況、造林質量狀況,每個造林季節搞一次檢查,年終驗收,并將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認真執行造林質量事故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和質量跟蹤監測管理制19、度,實行最嚴格的工程質量管理辦法,對于造成造林質量事故的行為,要依法追究責任。嚴格獎懲辦法。市政府根據檢查驗收結果進行獎懲。對于完成任務的縣、鄉予以表揚,對成績突出,貢獻較大的縣鄉予以獎勵;對年度未完成任務的縣、鄉領導班子予以通報批評。4、深化林權改革,完善政策繼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明晰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放活經營權。落實林主綠化責任,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嚴格兌現林地承包合同,對限期內不能完成綠化任務的,收回林地使用權,另行發包。深化林權配套改革,建立健全評估、交易、抵押、質押、擔保等組織機構,促進林地、林木流轉,逐步實行以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的森林采伐制度,落實林主的處置權,保證林20、主的收益權。完善造林資金補助政策。對于營建生態公益林的地區、個人給予資金支持。個人、企業及社會團體造林,經驗收合格后,造林補助資金直補到戶。對于新營造的干鮮水果等經濟林,可按有關政策享受林地經濟發展的有關待遇。實行征占林地、采伐限額與工程任務完成情況相掛鉤政策。未完成造林任務的鄉鎮,原則上不審核、審批下一年度征占林地和商品材采伐。5、廣泛宣傳,強化綠化氛圍,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植樹造林的宣傳力度,宣傳林業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總結宣傳先進典型,表彰獎勵造林大戶,千方百計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熱情。大力貫徹執行森林法及相關政策法規,加大林政執法力度,增強干部群眾依法治林觀念,使廣大群眾自覺投入到義務植樹、愛樹、護樹、管樹的偉大事業中來。6、加強管護,確保成活。“三分造,七分管”,造是基礎,管是關鍵。為此,對全市新造林地,要實行35年的“死封”,死封期間,嚴禁打柴毀林、開荒、采石、采礦、取土、放牧等行為,采取“封、管、造”并舉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山區植被。同時,要認真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和重大森林火災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盜伐、濫伐等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保護好林木資源。 2008年6月2日
管理運營
上傳時間:2021-04-28
166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