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當區百宜鎮紅香米產業化扶貧項目基地實施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6954
2023-12-19
11頁
25.50KB
1、烏當區百宜鎮紅香米產業化扶貧項目基地(2014年度)實施方案項目主管單位:烏當區扶貧開發辦公室項目實施單位:百宜鎮人民政府2014年6月目 錄(一)基本情況 1、項目概要 33 2、項目區自然經濟基本情況 343、品種選擇、歷年項目實施和產業發展情況 45(二)建設內容及目標一、基地建設 55二、整合資金實施的項目 56(三)、資金用途 67(四)項目實施進度 77(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77(六)組織實施措施 79(七)效益分析 910(一)基本情況 1、項目概要:項目名稱:烏當區百宜鎮紅香米產業化扶貧項目基地建設建設地點:2015年度項目重點選擇在百宜鎮羅廣村、拐吉村、拐比村實施。2、項目投資:申請中央和省財政扶貧資金100萬元,整合部門資金700.872萬元。項目建設內容、規模、扶持農戶數及實施期限項目建設內容、規模、扶持農戶數:紅香米標準化種植3000畝(羅廣村2000畝,拐吉村500畝,拐比村500畝),其中示范高產區500畝建設在羅廣村。覆蓋農戶508戶,其中:貧困農戶86戶。項目實施期限:2015年2月-2015年12月項目實施單位及負責人、主管單位及負責人、技術依托單位及負責人:項目實施單位:烏當區百宜鎮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馮良勇項目主管單位:烏當區扶貧開發辦公室負責人:肖興國技術依托單位:貴陽市烏當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負責人:張 勇 2、項目區自然經濟基本情況烏3、當區百宜鎮位于貴陽市東北面,距市中心53公里,行政區域98平方公里,全鄉九個行政村,總人口13406人,田土面積20184畝,其中,水田面積8244畝,土面積11940畝。全鄉以農業為主,土地比較平坦、肥沃,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主要以種植折耳根、水稻、玉米、油菜、辣椒為主。2013年農業總產值14384萬元;糧食總產量7027噸,人均糧食1081.7斤。森林覆蓋率達55%以上,平均海拔1330米,高原性氣候特點明顯,是省級生態鎮之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日照時間偏少,垂直溫度變異明顯,年無霜期288天,積雨面積寬,水源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無工礦企業污染,化肥農藥等使用適度,空氣質量、土壤質4、量、農灌水質量均復合導則中相應的質量標準要求,生態環境評價達到A級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適宜A級綠色食品產品開發,已獲得農業部門認可。水、大氣、土壤值均達國家二類以上標準,素有“天然氧吧、綠色寶石”之稱。3、品種選擇、歷年項目實施和產業發展情況:2009年在貴州省農科院支持下,我鎮在拐比村試種20余畝百宜紅香米,經實地測產和品嘗(2009年9月20日組織貴陽飲食界頂尖人物到百宜省級生態示范鄉進行現場體驗),百宜紅香米有口感軟滑而不膩,高營養健康食品,適應目前市場需求,市場前景大,經濟效益好,對環境無任何污染。項目未建前,百姓常規種植的水稻、玉米比較:“紅香米”畝產在400公斤左右,單價為每5、公斤6元,每畝產值為2400元;玉米為畝產500公斤,每公斤2.4元,每畝產值為1200元;常規水稻畝產500公斤,單價為每公斤3.6元,每畝產值為1800元。每畝“紅香米”產值是玉米的兩倍,農民種“小紅稻”的收入又比目前種普通稻谷收入高30%左右,農民種植積極性高。通過企業試用后發現,紅米油份好、顆粒飽滿、適口性好,很受消費者歡迎。是目前百宜農戶增收致富主要產業之一。然而,要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增加農民收入,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困難:一是基礎設施成為老百姓擴大種植規模的主要瓶頸,二是政策資金扶持也是其發展壯大的明顯短板。所以,加大政策引導性扶持投入成為“紅香米”發展壯大的必然要求。2001年至今6、發展種植面積2000畝左右。目前種植紅香米遠遠滿足不到市場需求,而且市場價格局高不下,并成立紅香米專業種植經濟合作社。(二)建設內容及目標一、基地建設1、紅香米標準化種植核心區3000畝(其中示范高產區500畝在羅廣村);2、紅香米產品加工、包裝;3、扶持紅香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其中含紅香米有機種植+紅香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資金扶持); 4、打造都市現代農業。 二、整合資金實施的項目部門整合資金建設設內容及規模: 1、羅廣村新建8000立方米小山塘,灌溉溝渠7.1公里、機耕道3公里、機耕便道1.5公里;2、拐吉村路燈安裝;3、進寨道路建設;4、拐吉村一、二組美麗鄉村建設。 (三)、資金用途(7、一)申請中央和省財政扶貧資金100萬元,用途如下:1、種子補助:每畝補助種子1kg,即每畝按50元進行補助:其中羅廣村種植面積2000畝,種子補助2000畝*50元/畝=100000元;拐吉村種植面積500畝,種子補助500畝*50元/畝=25000;拐比村種植面積500畝,種子補助500畝*50元/畝=25000元;總計3000畝共需要補助資金100000元+25000元+25000元=15萬元;2、肥料(含有機肥)補助:按150元/畝進行補助,3000畝需要資金150*3000=45萬元;3、農藥補助:按20元/畝進行補助,其中羅廣村種植面積2000畝,需要農藥補助2000畝*20元/畝=8、4萬元;拐吉村種植面積500畝,需要農藥補助500畝*20元/畝=1萬元;拐比村種植面積500畝,需要農藥補助500畝*20元/畝=1萬元;總計3000畝的種植面積需要農藥補助4萬+1萬+萬=6萬元;4、 核心區高產示范500畝,每畝增加100元農家肥補助,需要農家肥補助500畝*100元/畝=5萬元; 5、扶持貴陽烏當羅廣紅香米種植品質打造、精品包裝建設,需投入資金16萬元,其中品牌打造點2個,5萬元/個,小計10萬元;精品包裝點6000個,10元/個,小計6萬元,共計16萬元,紅香米協會自籌資金11萬元,申請項目補助5萬元;6、紅香米高產示范栽培技術培訓(800人/次)費用4萬元;其中羅廣9、村培訓農戶400人次,培訓費用2萬元;拐吉村培訓農戶200人次,培訓費用1萬元;拐比村培訓農戶200人次,培訓費用1萬元; 7、建羅廣村紅香米基地傳統碾米房(帶水車)二個需要建設資金10萬;8、農用器具堆放場地建設,30需建設資金10萬元。(二)整合部門資金700.872萬元,用途如下:1、羅廣村上朗道組新建8000立方米小山塘220萬元;2、羅廣村灌溉溝渠7.1公里,需要建設資金137萬元;羅廣村上朗道、下朗道、羅廣組修建機耕道3公里,需要建設資金60萬元;羅廣村上朗道、下朗道、羅廣組修建機耕便道1.5公里,需要建設資金13萬元,合計需要建設資金210萬元;3、羅廣村上下朗道路燈安裝30盞,10、需要建設資金24萬;4、羅廣村上朗道組進寨道路建設1.75公里,需要建設資金37.872萬元;5、拐吉村一、二組美麗鄉村建設房屋房面改造,需要建設資金108萬元;修建休閑場所需要建設資金101萬元。合計需要資金209萬元。(三)資金來源 項目總投資800.872萬元。其中,申請中央和省財政扶貧資金100萬元;整合部門資金700.872萬元。(四)項目實施進度1、2015年2月-10月完成羅廣村、拐吉村、拐比村3000畝高效規模化種植基地,500人次高產示范種植技術培訓;2、2015年12月完成項目驗收工作。(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1、組織落實,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由百宜鎮黨委副書記、百11、宜鎮鎮長馮良勇同志任組長、分管農業領導林國勇任副組長,鎮黨政辦、財政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經濟發展辦負責人,涉及村村主任為成員領導小組。2、采取政府+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種植農戶的運作模式,政府負責技術指導,政策支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負責市場營銷和產品質量,農戶負責種植,充分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力量,成立專業營銷隊伍,有效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群眾利益鏈接機制,即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又壯大和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戶負責生產環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負責銷售環節,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戶真正成為經濟利益共同體。3、貴陽烏當羅廣紅香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2010年,現有會員120人12、,一直從事百宜紅香米營銷活動,有著固定銷售網絡,為基地發展壯大提供有利保障條件。(六)組織實施措施1、技術措施:一、技術支持:百宜“紅香米”本身種植技術并不是很復雜,和常規水稻種植技術很相似,并且有烏當區農業局、烏當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貴州省農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技術指導為依托,完全可以順利解決種植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二、技術路徑:成立技術指導組,有省農科院、貴州大學教授及相關農業部門提供技術指導,農戶有一定種植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技術顧問:曾令輝(貴州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研究所)、 楊建松(貴州大學教授)(高級農藝師)組 長:張 勇(烏當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 馮良勇(百宜鎮人民政府鎮長)副 13、組 長:林國勇(百宜鎮分管農業領導)成 員:汪聚平 楊俊果(涉及項目村包村領導)劉學海(百宜鎮綜合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國政(百宜鎮綜合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成長遠(百宜鎮綜合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庭玉蘭(百宜鎮綜合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學軍(百宜鎮綜合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技術實施小組的職責,主要是負責技術研究、農戶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等。 2、組織措施: 1、建立工作機構 (1)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由百宜鎮黨委副書記、百宜鎮鎮長馮良勇同志任組長、分管農業領導林國勇任副組長,鎮黨政辦、財政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經濟發展辦負責人,涉及村村主任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2)成立督查14、組,由鎮紀委書記蘇麗霞同志組長,紀委辦成員組成督查組,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資金監管和補助物質發放。2、健全工作機制按照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健全各項管理機制,確保項目跟蹤監督到位,確保項目真正發揮效益。3、嚴格項目資金的管理嚴格按照貴州省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暫行)進行資金報賬制管理,實行“專賬、專戶、專人”核算,嚴格按進度撥付資金。 (七)效益分析1、扶貧效益: 項目未建前,種植常規玉米平均每畝收入1200元;項目建成后,種植紅香米平均每畝收入2400,效益比為21,項目區人均可增收人民幣1000-1500元以上;可全面帶動42戶102人貧困人口增加經濟收入,做到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15、現象的發生,加快百宜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步伐,形成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的格局。 2、社會效益:一是增加農戶經濟收入,促進農業增效、農戶增收目的,為農村社會穩定及貴陽市在全省實現兩個“率先”具有深遠的意義。二是可增加勞動就業, 可形成項目區群眾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促進就業,保證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三是改變土壤耕作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基地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對加快我市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3、生態效益:該項目由于生產環節采用無害化生產,采用了農家肥的使用和病蟲害生物防治,對改善農業生產的基礎環境是有利的,對改善整個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是有利的,從生產環節到流通均執行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對環境不造成污染,保障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促進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確保土地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4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