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爆破拆除工程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7248
2023-12-19
13頁
79.50KB
1、煙囪爆破拆除工程方案設計人: 作業證號: 審核人: 目 錄1.工程概況32.環境描述及倒塌方向確定33. 孔網參數44爆破缺口55 裝藥量及炮孔布置56 起爆網路57火工品計劃用量58 主要技術措施59 爆破安全檢算69.1爆破振動速度檢算69.2煙囪塌落震動檢算79.3空氣沖擊波79.4爆破飛石及防護810應急預案811施工注意事項及爆破警戒方案912附圖12煙囪爆破拆除工程方案1.工程概況為響應市政府辦公室關于限期淘汰水泥機立窯和粘土磚瓦行業專項整治工作的意見,XXX建材有限公司是該項整治淘汰單位之一。現我公司受XXX建材有限公司委托對該建材有限公司的一座高約49m米磚結構煙囪進行定向爆破2、拆除。2.環境描述及倒塌方向確定 2.1煙囪環境情況XXX磚結構煙囪高49m,煙囪地面1米高處外周長為13m。主體壁厚0.6米,無內襯;煙囪壁結構完整,無裂縫。煙囪東南側2m有窯體,有煙道相連;煙道高2m,寬1.5m。煙囪東西兩側有兩個廁所,現已廢棄,且在爆破前拆除;東側約2m有廠用電線(現已廢棄,且在爆前拆遷),約150m廠區用房,現已廢棄,約160米有一鄉村道路;西側約60m有河道;煙囪西北側約20m為廠內生產辦公用房(現已廢棄);總體爆破環境較好。詳見煙囪爆破拆除環境示意圖。煙囪環境與警戒示意圖2.2倒塌方向確定根據煙囪周邊環境情況,考慮到西南側場地相對空曠,為此我們將煙囪倒塌方向定位向3、西南方向。 3. 孔網參數待拆煙囪爆破部位材質較好,壁厚=0.6m,在施工中取炮孔直徑42mm,炮孔間距ab =0.5m0.4m,炮孔深度l =0.67=0.4m。4爆破缺口根據以往的工程經驗,爆破缺口采用倒梯形切口,切口位于地面上方1.0m處,高度H取1.6m,即布5排炮孔。上切口寬度L上=0.67D=8.7m,取8.5米;下切口寬度L下=0.50D=6.5 m,取6.5米。見布置圖。5裝藥量及炮孔布置為確保安全及爆破效果,根據施工經驗,單孔藥量裝藥單耗k=1.05kg/m3,q= kab=0.126kg,取0.12kg,裝藥時確保藥包位于壁厚中間位置。見炮孔位置圖,炮孔布置采用梅花型布孔,4、共鉆孔65個,總裝藥量約7.8kg。6 起爆網路為了確保倒塌方向,同時為降低一次齊爆藥量,減少爆破震動危害,此工程采用非電毫秒延期雷管集束連接微差起爆網路,本次爆破采用孔內延期,從中心線向兩邊分三個爆破區域起爆,起爆網路參見附圖。7火工品計劃用量火工品名稱數 量非電毫秒雷管3段40發非電毫秒雷管4段20發非電毫秒雷管5段30發乳化炸藥(32mm)24kg導爆管500米8 主要技術措施(1)布孔時,要做到精確嚴密,符合設計要求。鉆孔時,鉆桿應垂直于煙囪表面,嚴格按設計鉆孔,保證炮孔的位置、方向和深度;(2)裝藥前要對炮孔進行驗孔,清理炮孔內的粉塵等雜物;(3)要采用能用手攥成團的堵塞材料進行炮孔5、堵塞,并保證堵塞質量和堵塞長度。9 爆破安全檢算9.1爆破振動速度檢算 因爆破所引起的震動速度的計算公式為:式中: V 振動速度,cm/s Q 最大一段起爆藥量,kg R 測點離爆破中心的距離,mK、 地形、地質系數及衰減系數,爆破震動安全允許標準表序號保護對象類型安全允許震速10Hz1015Hz50100Hz1土窖洞、土坯房、毛石房屋0.51.00.71.21.11.52一般磚房非抗震的大型磚塊建筑物2.02.52.32.82.73.03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3.04.03.54.54.25.04交通隧道1020根據我國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03的規定,一般磚房、非抗震的大型砌塊建筑物的6、安全震動速度為 23cm/s。根據現場環境及煙囪結構,本工程取 K=150,=1.5。本工程單響藥量最大為4.2kg(3段雷管同時起爆藥量),從現場來看,附近需保護建筑距爆區的最近距離均在200米以外,最大一段齊爆藥量4.2kg 代入計算得: V = 0.11cm/sV為0.11cm/s,爆破所引起的震動是在國家規定范圍內的。根據國家爆破安全規程建筑規范,磚結構房屋的抗震強度為2cm/s以上,所本次爆破不會對200m以外民房等建構筑物造成危害。9.2煙囪塌落震動檢算塌落震動對周圍建筑物的影響,按照中科院工程力學所提供的塌落振動速度公式計算:V=0.08*(I1/3/R)1.67式中:I為觸地沖7、量,I=M(2gH)1/2,M為每次塌落物質量中的最大值,kg;H為塌落構件重心落差,m;R為目標點與構件觸地中心的距離,m;g,重力加速度,取9.8N/kg。該煙囪總質量為最大按4.75*105kg,距離民房R最近200米,落差H最大按26米,計算震動速度V為0.16cm/s,故塌落振動不會對200m以外民房等建構筑物造成危害影響。煙囪實際上在倒塌過程中不可能作自由落體運動,而是橫向倒落,且因該煙囪為磚混結構加壁較薄,工程經驗知在倒塌過程中大部分已解體,故每個解體后的大塊質量均要小于總質量,故煙囪實際倒塌產生的振動比設計還要小。9.3空氣沖擊波由于本次爆破總藥量不超過7.8kg,且均為鉆孔爆8、破,加上炮孔均用黃泥填塞,且進行覆蓋加強防護,警戒范圍以外空氣沖擊波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9.4爆破飛石及防護 個別飛石距離計算公式: Rf= (40/2.54)d式中:d=42mm 經計算可以得出個別飛石在不采取防護措施的最遠距離:Rf =66.1m; 此計算值是在無任何防護的情況下的最大飛石距離,在實際爆破中,由于采用棉被、竹排、安全網等進行防護,能夠控制飛石逸出,本工程根據周邊環境將飛石控制在200米范圍內。因此本工程必須采取以下控制飛石的措施:做好防護,用濕草包、棉被及安全網進行綁扎防護;見防護圖設計合理,避免單耗失控;保證堵塞質量,不但要保證堵塞長度,而且要保證堵塞密實。10應急預案根9、據本爆破工程的特點,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有:坍塌、意外爆炸、物體飛散打擊、高空墜物、機械傷害、觸電等,應急預案的人力、物資、應急措施主要針對這幾類可能發生的事故。應急預案應立足于安全事故的救援工作,立足于工程項目自援自救,立足于工程所在地政府和當地社會資源的救助。應急預案領導小組人員組成:組 長:副組長:成 員:組長職責:負責向各搶救小組下達命令,協調各組間的工作,掌握動態,作出決策,及時向上級匯報。副組長職責:指揮現場搶救工作。成員職責:具體施救人員調動,后勤負責,保安等工作。1.1應急領導小組職責施工現場發生安全事故時,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指揮工地搶救工作,向各搶救小組下達搶救指令任務,協調各組10、之間的搶救工作,隨時掌握各組最新動態并做出最新決策,第一時間向110、119、120、總包方救援指揮部、公安部門求援或報告災情。負責工程主要成員手機24小時開通,發生緊急事故時,應急組長抵達現場前,工程負責人即為臨時救援組長。1.2現場搶救組職責采取緊急措施,盡一切可能搶救傷員及被困人員,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保護事故現場。對搶救出的傷員,視情況采取急救處置措施,盡快送醫院搶救。1.3后勤服務組職責負責交通車輛的調配,緊急救援物資的供應。1.4保安組職責負責工地的安全警戒,支援其他搶救組的工作,保護現場。11施工注意事項及爆破警戒方案11.1施工注意事項嚴格按照爆破安全操作規程操作,現場設專人負11、責,嚴格按設計方案施工,裝藥前對孔網參數進行校對,對使用的主要爆破器材要求同廠、同批號、同型號產品,單孔裝藥量做到準確無誤;起爆器材的加工,必須在安全地點進行,無關人員撤至安全地點,并設置警戒范圍;起爆日期選擇在微風或順風的晴天;爆后必須由爆破員、安全員先進入現場檢查,確認安全后方可解除警戒。民爆物品的管理嚴格執行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考慮到本工程爆破物品用量少,設專車、專人運送爆破物品,現場保管使用民爆物品專用箱,日領、日用、日清退,做到帳物相符。11.2爆破警戒方案1、警戒范圍:本工程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故警戒距離設為距煙囪倒塌方向200m,兩側200米,后側200米; 2、警戒人員設12、置明顯標志,設置5個固定外圍警戒點和兩個流動警戒點,每個警戒點設置兩名警戒人員;各煙囪根據環境實際情況設置警戒點位置,詳見各爆區警戒示意圖。固定外圍警戒點主要負責警戒周邊及警戒點附近警戒等工作,兩個流動警戒點主要負責警戒范圍內清場及警戒范圍內建筑物內人員的清場等工作。各警戒點人員配置:1#:等2人2#:等2人3#:等2人4#:等2人流動警戒點1:流動警戒點2: 3、提前兩天以安民告示形式告之起爆時間、地點和警戒范圍、起爆信號;4、嚴格執行清場、起爆、解除信號;清場信號:提前30分鐘吹急速口哨,各警戒工作人員到位。警戒范圍內禁止所有通道內行人、車輛通行。爆區周邊各單位停止施工,所有人員及可移動設13、備根據警戒人員指揮全部撤出警戒范圍,并做好易損設備的防護措施,撤離時注意安全。起爆信號:連續三聲急口哨,聽到爆破聲后禁止進入警戒范圍,并報告爆破現場總指揮。爆破現場總指揮發出允許爆破指令,起爆站負責起爆。解除信號:緩口哨及豎綠旗。一長聲一短聲,待工程技術人員檢查完畢后發出解除警戒信號。5、警戒要求:封鎖警戒范圍,警戒范圍內所有人員全部撤離,可移動設備移到安全區域。每警戒點設置警戒人員不少于兩名。6、.爆破時間:具體根據情況再確定。7、警戒信號:聲響信號由警戒人員吹口哨發出;視覺信號由警戒人員手持警戒旗進行示意。8、聯絡方式 爆破總指揮與各主管部門及公安聯絡由手機進行。內部的指揮、警戒、起爆人員,采用對講機或手機進行聯絡。此設計有關爆破技術指標嚴格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GB6722-2003爆破安全規程設計。12附圖布孔示意圖工程名稱圖 名項目負責繪圖審 核日 期工程名稱圖 名項目負責繪圖審 核日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