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a縣規模肉羊肉牛養殖場小區建設方案范本可編輯(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47274
2023-12-19
10頁
23.50KB
1、XX縣規模肉羊肉牛養殖場(小區)建設方案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精神和全省牛羊產業大縣建設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動以肉羊為主的草畜產業快速發展,根據甘肅省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規范暨備案管理辦法、農業部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甘肅省畜禽養殖小區動物防疫技術規范、XX縣2011年特色農業建設扶持政策和考核驗收辦法,特制定本方案。一、總體目標按照甘肅省草食畜牧業發展行動實施方案中“夯實產業基礎,提高養殖效益,轉變經營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要求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提升規模”的發展思路,堅持“區域布局抓規劃、生產模式抓舍飼、培育市場抓龍頭、提升品質2、抓改良”的發展原則,立足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使其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依照“集合要素、聚集規模、建強龍頭、組團發展”的發展理念,在十個鄉鎮閑灘荒地統一規劃布局,建設3個萬只羊場或千頭牛場;以“場林間隔”(即小區內養殖場與養殖場之間有60米寬的隔離林帶)的模式,每個鄉鎮集中建設有一定規模的示范養殖小區1-2個,每個小區新建養羊500只或養牛100頭以上的標準化養殖場4個以上;通過示范帶動使清河地區飼養20只以上基礎母羊的農戶占總農戶數的50%,其他鄉鎮也要積極鼓勵農戶發展基礎母羊存欄比例,為規模大戶提供育肥羔羊,形成小區帶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抓繁殖3、小區抓育肥的養殖模式,推動壯大草食畜牧業產業化規模。切實加大飼草料種植開發力度,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耐旱牧草1萬畝;著力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飼用玉米為主的青貯飼草種植面積,力爭飼草料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并著力推廣使用玉米秸稈收割機,及時收割玉米秸稈,積極抓好玉米秸稈青貯氨化工作,使全縣青貯氨化池總容積達到3.5萬立方米;同時通過麥類秸稈微貯、氨化、粉碎等精細加工或生物處理技術,切實提高秸稈利用率,解決飼草料相對不足的問題。二、建設原則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堅持節約用地、不占耕地、人畜分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功能配套、飼養科學、管理規范、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原則。(一)有與其飼養規4、模相適應的生產場所和配套的生產設施,并嚴格按照農牧部門統一設計的圖紙建設。(二)畜禽圈舍內環境溫度、濕度、通風、光照和空氣等條件適合不同畜種、不同生產用途、不同生長階段畜禽的生長發育需要。(三)具備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防疫條件:1、場所的位置與居民生活區、生活飲用水源地、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的距離符合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2、生產區封閉隔離,工程設計和工藝流程符合動物防疫要求;3、有相應的污水、污物、病死動物、染疫動物產品的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和清洗消毒設施設備; 4、有為其服務的動物防疫技術人員;5、有完善的動物防疫制度;6、具備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5、動物防疫條件。 (四)有對畜禽糞便、廢水和其他固體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的沼氣池等設施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理設施。(五)要有相應的飼養管理制度。(六)接受農牧部門的監督、檢查和指導。三、建設要求(一)選址條件1、符合當地養殖業規劃布局的總體要求,建在規定的非禁養區內。2、符合環境保護和動物防疫要求。(1)距離生活飲用水源地、動物屠宰加工場所、動物和動物產品集貿市場500米以上;距離種畜禽場1000米以上;距離動物診療場所200米以上;養殖場(小區)之間距離不少于500米;(2)距離動物隔離場所、無害化處理場所3000米以上;(3)距離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區域及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506、0米以上。3、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建設永久性養殖場、養殖小區和加工區不得占用基本農田,充分利用空閑地和未利用土地。4、堅持農牧結合、生態養殖,既要充分考慮飼草料供給、運輸方便,又要注重公共衛生。5、建在地勢平坦、場地干燥、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污方便、交通便利、供電穩定、通風向陽、無污染、無疫源的地方,處于村莊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二)規劃布局養殖場、養殖小區總體建設規劃原則是:要科學合理、整齊緊湊,既有利于生產管理,又便于動物防疫,而且要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以便于以后發展壯大。各鄉鎮必須按照養殖小區建設標準設計規劃養殖小區,保證水、電、路三通,修建適合養殖小區規模的主干7、道。1、養殖場: 養殖場在規劃建設用地時,至少要留足2011年建設用地1/3以上的發展空間。萬只羊場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以上;2011年當年修建標準化圈舍3000平方米以上,運動場4000平方米以上,飼料貯藏室500平方米以上,青貯池1000立方米以上,年末存欄基礎母羊2000只以上,肉羊改良率達到85%以上。千頭牛場總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以上,修建標準化圈舍2000平方米以上,飼料貯藏室500平方米以上,青貯池1000立方米以上,年末存欄牛500頭以上。養殖場分生活管理區、生產區、廢棄物及無害化處理區三部分,周圍建有圍墻或其他隔離設施,入口處設與門同8、寬,長4米、深0.3米以上的消毒池。生活管理區、生產區應位于場區全年主導風向的上風位或側風位,廢棄物處理區處于下風向。養殖場內凈道和污道分開。人員、畜禽和物資運轉采取單一流向。凈道主要用于飼養員行走、運料和畜禽周轉等;污道主要用于糞便等廢棄物運出。在養殖場圍墻外、區內道路旁、畜舍間等植樹造林,以改善養殖環境,形成防護屏障。2、養殖小區:養殖小區在規劃建設用地時,至少要留足2011年建設用地2/3的發展空間,養殖小區最終不少于10個規模養殖場入駐,養殖小區預期按入駐10個規模養殖場設計。2011年,每個小區必須入駐規模養殖場4個以上。其中,養羊1000只(或養牛200頭)以上,年末存欄羊500只9、(或牛50頭)以上的養殖場,2011年必須新建圈舍1000平方米以上,運動場1000平方米,飼料加工貯藏室200平方米以上,青貯池500立方米以上,1個肉羊改良點;養羊500只(或養牛100頭)以上,年末存欄羊200只(或牛50頭)以上的養殖場,2011年必須新建圈舍500平方米以上,運動場500平方米以上,飼料加工貯藏室90平方米以上,青貯池180立方米以上,肉羊改良點1個。每個養殖場獨立封閉,分生活管理區、生產區、廢棄物及無害化處理區三部分,周圍建有圍墻或其他隔離設施,入口處設與門同寬,長4米、深0.3米以上的消毒池。生活管理區、生產區應位于場區全年主導風向的上風位或側風位,廢棄物處理區處10、于下風向。各養殖場內凈道和污道分開。人員、畜禽和物資運轉采取單一流向。凈道主要用于飼養員行走、運料和畜禽周轉等;污道主要用于糞便等廢棄物運出。養殖小區內場與場之間,必須有60米的綠化隔離區,以改善養殖小區空氣,形成防護屏障。3、生活管理區:包括辦公室、值班室、消毒室、消毒池、技術服務室、飼養員住室。4、生產區:包括畜禽圈舍、人工授精室、隔離觀察室、和飼草料庫房。牛羊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運動場、青貯窖。生產區入口處設消毒池和消毒室。消毒室安裝噴霧消毒設施或紫外線消毒燈。每個單元和每棟畜(禽)舍門口、獸醫室及病畜(禽)隔離區門口等均要設置與門同寬、長1.5米的消毒池。5、廢棄物及無害化處理區:包括11、病畜禽隔離室、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間和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沼氣池、糞便堆積發酵池等),并距生產區一定距離,由圍墻和綠化帶隔開。(三)圈舍建筑1、牛舍:采用拱棚雙列式牛舍,每棟牛舍長50米,寬10米,側墻高2.6米,側墻下端為磚墻,高1.3米,側墻每間隔10-15米設置1個供牛只進出運動場的門(裝門需通頂墻,門兩側砌筑0.3米的磚柱,利于門的安裝),寬1.2米,高2米;除門柱外,側墻上端每3米砌筑0.5米的磚柱,其余部分全部安裝1.3米高的鋁合金窗或鋼窗,用以采光和通風;脊高0.8米,拱棚脊部每2米設置一個可自由開關式的通氣窗(長1.0米,寬0.6米),拱棚頂面采用彩鋼和保溫材料罩頂,拱棚骨架和立12、柱采用C型鋼或角鋼、圓鋼等材料;牛舍兩端面正中各設置一面門(寬2米,高2米),供飼養人員和飼草料進出;后端正門兩側各設置1面門(高2米,寬1.2米),供牛只進出和糞污運出;舍內前端兩側各設置1間飼草料配制間(寬3.5米,長3米);舍內正中設2米寬的過道(低于兩側槽沿0.1米);過道兩側設置牛槽,牛床一面槽沿高0.3-0.5米,槽寬0.5-0.6米,內槽深0.15-0.2米,槽內底部呈圓弧形,以便于清掃;牛槽內沿(靠牛床一側)設置護欄,高0.55-0.65米,每間隔0.6-0.8米設垂直隔離桿使一牛一格采食,沿牛槽走向在牛槽內沿上方0.1米處水平設置一鋼管,鋼管上于垂直隔離桿之間適當位置焊接栓牛13、環;牛床坡度7%,牛床后側距離后墻0.2米處設置排糞尿溝(寬0.3米,深0.28米,圓弧形)。2、牛運動場:繁殖母牛(空懷母牛、妊娠母牛、哺乳母牛、后備母牛)舍設置運動場(長50米,寬8米),育肥牛舍不設運動場;運動場中間設兩面牛槽(高0.3-0.5米,寬0.5-0.6米,內槽深0.15-0.2米),槽內底部呈圓弧形,以便于清掃。3、羊舍:采用拱棚雙列式羊舍,每棟羊舍長40米,寬12米;側墻高2.4米,側墻下端為磚墻,高1.1米,每間隔6.6米設置1個羊只進出運動場的小門,寬1.0-1.2米,高1.1米;側墻上端每3米砌筑0.5米的磚柱,其余部分全部安裝1.3米高的鋁合金窗或鋼窗,用以采光和通14、風;脊高0.8米,拱棚脊部每2米設置一個可自由開關式的通氣窗(長1米,寬0.6米),拱棚頂面采用彩鋼和保溫材料罩頂,拱棚骨架和立柱采用C型鋼或角鋼、圓鋼等材料;羊舍兩端面正中各設置一面門(寬2米,高2米),供飼養人員和飼草料進出;后端正門兩側各設置1面門(高2米,寬1.2米),供羊只進出和糞污運出;舍內前端兩側各設置1間飼草料配制間(寬3.5米,長3米);舍內正中設2米寬的過道,緊貼過道兩側設置羊槽,外槽沿高出過道0.05-0.10米,內槽沿高出羊床0.15-0.25米(以外槽沿同一水平面),槽寬0.15-0.25米,內槽深0.12-0.15米,內槽底呈圓弧形,羊槽內沿(靠羊床一側)設置鋼管或15、鋼筋護欄,高0.9-1.2米,分設2-3個橫欄桿(最下橫欄桿,可供不同大小羊的頭部伸入槽內采食),為了分隔羊只采食,最下橫欄桿還可以設置立柱(間距:窄處為0.05-0.10米,寬處為0.13-0.25米),還可將下欄桿設為上下升降,以供調節不同羊只采食。4、羊運動場:長40米,寬20米,中間設兩面羊槽(外沿高0.2-0.3米,寬0.2-0.25米,內槽深0.12-0.25米),槽中間沿槽的走向水平設置1根鋼管或粗鋼筋,鋼管到槽底的垂直距離0.27-0.35米,使羊頭能夠伸入槽內吃草,而羊體不能進入為度;槽內底部呈圓弧形,以便于清掃。四、組織管理(一)組織形式1、養殖小區成立畜牧合作經濟組織,建16、立和完善管理機制,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規范化管理,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畜牧合作經濟組織對小區實施“八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養殖畜種、統一飼養標準、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無害化處理、統一產品銷售、統一開展產地認定和產品質量認證。2、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備必要的改良、防疫、診療器械和檢驗設備。必須按照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相應的免疫程序,并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防疫,佩戴耳標,不免疫或無耳標者,不予補助,而且在發生疫病撲殺后不予補償。養羊場、養羊小區必須全部實行人工授精改良,保證完成肉羊改良任務。(二)人員管理1、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備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專職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負責畜17、禽品種改良、疫病防治、衛生消毒、獸藥使用等工作。2、養殖場、養殖小區從業人員身體健康,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3、養殖場、養殖小區根據生產需要制定年度培訓計劃,聘請畜牧獸醫專家對從業人員定期進行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水平。(三)制度管理養殖場、養殖小區根據生產管理需要建立管理制度,包括目標管理、技術操作規程、飼養檔案、物品管理、畜禽出入場管理、獸藥(疫苗)購進使用管理、飼草料(添加劑)加工使用管理、衛生防疫、消毒、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疫情監測登記報告、畜禽傳染病控制、環保管理以及生產人員培訓、產品銷售等制度。(四)檔案記錄管理1、養殖場、養殖小區須配備專人負責檔案記錄與管理。飼養單元建立規范的檔案記錄18、和生產記錄,所有記錄保存2年以上。2、每批、每群畜禽都有相應的資料記錄,包括畜禽來源、品種、代次、數量,飼料來源、消耗及飼養技術,配種、分娩、成活、育成、銷售或淘汰情況,發病、死亡情況及死亡原因,無害化處理情況,實驗室檢查及結果、用藥、疫苗免疫種類、免疫時間等記錄。3、須有完整的種畜系譜檔案和主要生產性能記錄。(五)備案管理1、養殖場、養殖小區向縣級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提交備案申請報告,填寫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備案表。備案申請報告包括以下內容:(1)養殖場名稱、地址、負責人及聯系方式;(2)飼養的畜禽品種、數量、來源;(3)養殖場建設布局、建筑面積;(4)生產、防疫、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工藝及設施設備情況;(5)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數量、學歷、技術職稱;(6)生產管理、衛生防疫措施等。2、縣級畜牧獸醫管理部門在接到備案申請報告20個工作日內,對備案申報材料進行審查,并組織由相關行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組成的驗收小組進行現場驗收。經審查驗收合格者,予以備案登記,發給畜禽標識代碼(參照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辦法發放);不合格者,將審查驗收結果及未予登記的原因書面通知申報單位,經整改達標后,再行申報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