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藍色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核心區城市設計方案(86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52015
2023-12-20
86頁
92.93MB
1、即墨市藍色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核心區城市設計,前期分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時代的召喚,青島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解析,即墨地處以青島為龍頭的膠東半島高端產業集聚區的中心地帶,是青島發揮半島地區龍頭作用,提升輻射帶動力的核心地區。,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以即墨為重點的內圈層將是青島繼續強化半島地區龍頭地位,實現藍色跨越的主戰場。,即墨東部鰲山灣地區作為青島市藍色硅谷的核心區,已納入青島市城市整體的空間發展戰略,城市東進成為即墨快速融入青島城市發展的重大方向性戰略選擇。,青島藍色硅谷建設發展規劃解析,即墨當前具備搭建大城市發展框架的基本要素(區位、交通、政策)。即墨中心2、城區作為即墨城市化主戰場,突破現有老城格局,向東建設新城,對接濱海發展成為必然。,1.城市發展背景,前期分析Basic Analysis,空間結構:一軸三帶、梯度推進、雙城聯動、組團發展空間策略:強化中心、提升濱海、打造脊梁、整合軸帶,即墨城市戰略發展規劃,1.城市發展背景,前期分析Basic Analysis,雙城聯動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城中心城區:疏老城,建新城,優化空間結構,壯大公共服務職能和生活性服務業。濱海新城:依托藍色硅谷核心區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高端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打造以海洋科創、高端商務、海濱度假為核心功能的濱海新城。,1.城市發展背景,前期分析Basic Anal3、ysis,老城核心職能文化旅游、居住、休閑、商業新城核心職能行政文化、商務、商業、居住,1.城市發展背景,前期分析Basic Analysis,即墨城市總體規劃,促進中心城區與濱海聯動發展的戰略支點優化即墨空間結構、壯大中心城區的抓手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區品質的核心平臺,2.藍色新區使命,前期分析Basic Analysis,前期分析Basic Analysis,3.新城概況,區位良好城區門戶,承東啟西,新城位于即墨中心城區東部,西依老城區,東達鰲山灣,南與城陽無縫對接,北至即威路汽車產業園,是即墨城市東進、融入青島最重要的戰略空間。,對外交通三橫三縱,對外便捷,新城現已形成了三橫三縱的框架路4、網,對外聯系通暢。三橫:鶴山路、藍鰲路、青威路三縱:煙青一級路、龍山西路、青龍高速(規劃),藍色新區研究范圍,藍色新區研究范圍總用地約46平方公里。現狀用地以村莊用地、工業用地和未開發建設用地為主。,前期分析Basic Analysis,4.用地現狀,概念規劃構想,2.稟賦要素分析,要素入,背景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優勢,即墨青島東翼副中心城市以及藍色硅谷創新與服務中心,藍色新區優化城市結構的新中心以及城市品質提升的核心平臺,青島東部綜合發展帶的重要腹地,即墨城區與東部濱海組團聯動發展的空間戰略支點,概念規劃Concept Plan,概念規劃Concept Plan,產:創新5、創意產業,游:水鄉田園、山水環境,研:企業孵化功能,居:高尚居住區、體現依山傍水而居生活,服:齊全的行政文化和公共服務、生產性服務業,山水都市 藍色新區,即墨城區發展的新中心、城市中央商務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高端生態居住區,最終建成現代化、生態型、宜業宜居的綜合性新區。,4.規劃定位,要素入,藍色新區的開發模式,SODEODTOD,藍色新區的總體特征,藍色新區的規劃目標,塑造景觀特質提升土地價值便于快速啟動,現代化園林化多元化,概念規劃Concept Plan,5.功能構成,概念規劃Concept Plan,主導功能,行政辦公,會議展覽,商務金融,文化體育,特性功能,總部經濟,創意研發,教育6、培訓,度假休閑,基礎功能,居住生活,商業配套,6.規劃方案,概念規劃Concept Plan,控規方案,2.現狀分析土地使用,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總用地2385.78公頃,其中現狀城市建設用地961.55公頃,占規劃總用地的40.30%。現狀用地以農林用地、舊村、工業和少量已開發居住用地為主,公共設施和商業服務設施缺乏,道路網沒有形成系統。,北高南低,東高西低,以緩坡丘陵為主,除幾座較高的山體外,東北部現狀高程為50-98米,為緩坡地形;西南部現狀高程為26-50米左右,地勢較為平坦。,105m,121m,98m,115m,103m,97m,120m,基地內大部分用地坡度均7、在8%以下,均適宜開發。山體周邊緩坡區坡度也基本在15%以內,開發難度不大。,核心區高程分析,核心區坡度分析,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1.GIS地形地貌分析,現狀山體黃甲山、盟旺山、天井山(小龍山)、崩崩山、擔山現狀水體墨水河、留村河、水庫、泄洪溝,2.現狀分析景觀格局,藍綠相間,本底生態;山環水抱、風水上佳。,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3.規劃空間結構,濰藍路,鶴山路,青龍高速,藍鰲路,“兩帶兩軸、一環六區、三園多點”,景觀風貌圖,兩帶兩軸:環山景觀帶、濱水景觀帶、中央景觀軸、文化景觀軸一環六區:林蔭綠環;6個風貌分區三園多點:3大景觀公園、多個景觀節點,環山景8、觀帶,濱水景觀帶,中央景觀軸,沿路風貌區,文化景觀軸,傍山風貌區,黃甲山公園,中央公園,盟旺山公園,公服風貌區,濱水風貌區,林蔭綠環,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兩軸兩帶、一核四區”,鶴山路,煙青一級路,青龍高速,藍鰲路,環山休閑帶,濱水休閑帶,鶴山路公服軸,龍山路公服軸,功能結構圖,濰藍路,公共服務核心,宜居生活片區,宜居生活片區,商業休閑片區,公共服務片區,“兩軸”:龍山路公共服務軸以及鶴山路公共服務軸“兩帶”:黃甲山-盟旺山環山休閑帶與墨水河濱水休閑帶“一核”:藍色新區公共服務核心“四區”:公共服務片區、商業休閑片區、兩個宜居生活片區,4.規劃用地布局,控規方案Regula9、tory Plan,總用地規模為2385.78公頃,城市建設用地2269.50公頃。R:911.30ha,占40.15%;A:179.22ha,占7.90%;B:199.17ha,占8.78%;S:425.15ha,占18.73%;G:545.96ha,占24.06%。以各地塊開發容量上限,按一類居住用地人均60平方米建筑面積、二類居住用地和商住混合用地人均45平方米計,計算得出本片區最多可容納居住人口為30萬人。,5.道路系統規劃,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道路系統高速路:青龍高速快速路:70米,煙青一級路、濰藍路主干路:40-70米,“五橫四縱”五橫:青威路、龍山西路、旺山路10、鶴山路、藍鰲路四縱:埠惜路、龍山西路、龍山路、龍山東路次干路:30米支路:12-24米交通設施長途客運站1處;公交首末站4處;加油加氣站5處;社會停車場(獨立占地)6處;公共停車場(非獨立占地)17處,共計24公頃、7500泊車位。,5.道路系統規劃,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5.道路系統規劃,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6.道路豎向規劃,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現狀場地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東北部現狀高程為50-98米,為緩坡;西南部現狀高程為26-50米左右,地勢平坦。現狀建成道路最大坡度為3.74%(鶴山路)。規劃新建道路最小道路坡度為0.3%,11、最大為3.5%,其中規劃新建主、次干路的道路坡度控制在3%以內。以鶴山路、龍山西路劃分界限,東北片區規劃道路中心線交叉口豎向高程在53.14-89.16米之間,東南片區在35.65-60.60米之間,西南片區在26.70-51.64米之間,西北片區在33.12-54.13米。,7.公共設施規劃,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按照城市級-地區級-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四級結構進行配置。行政管理:城市級主要集中在龍山路、旺山路交匯處以及黃河三路、嶗山二路交匯處;居住區級管理設施為派出所,共設5處,服務人口為4-6萬人;居住小區級管理設施包括居委會、社區服務站,各設19處,服務人口為1-2萬12、人。教育設施:現狀高中1所,84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初級中學,9所小學,31所幼托。初級中學服務人口為4-6萬人,小學服務人口為2-3萬人。醫療衛生設施:現狀新建城市級綜合醫院1所,為三級甲等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處,每處服務人口為8-10萬人左右;1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人口為1-2萬人。文化設施文化設施用地共8處。2處為城市級,設置圖書館、博物美術館、文化館、書城、會議會展中心等功能;6處為居住區級,服務人口規模約4-6萬人。小區級文化活動站共12處,服務人口為1-2萬人。體育設施城市級的體育設施設1處,位于濰藍路、龍山路;居住區級共4處;居住小區級健身設施共設19處。商業服務13、業設施城市級分布在龍山路公共服務軸線以及山水休閑帶上,主要功能包括總部經濟、商務辦公、酒店、休閑娛樂、購物中心等。居住小區級商業設施主要包括肉菜市場、便利店、儲蓄所各19處。,8.綠地系統和水系規劃,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公園綠地465.18公頃,包括3處城市級公園、3處居住區級公園、9處小區級公園,以及生態綠地、濱河綠地和街頭綠地。防護綠地70.06公頃,包括高速防護綠帶,寬度為兩側各70米;加油加氣站、供電設施用地周圍設置15米寬防護綠帶;110KV高壓走廊下設置25米寬防護綠帶。廣場用地10.72公頃,共2處。規劃水系包括水庫、河道以及泄洪溝,規劃水域面積為68.67公14、頃。規劃保留6處現狀水庫,根據規劃景觀需要對其岸線進行規整;保留7條現狀泄洪溝,規劃結合路網適當規整和拓寬;現狀墨水河及留村河河道按即墨市防洪規劃控制。,城市級公園居住區級公園小區級公園,9.開發強度控制,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居住用地(包括商住用地)以中高層為主,容積率1.5-2.5;沿環山生態廊道布置低層或多層居住,容積率為1.0。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行政辦公在1.0-2.0,文化設施1.3,中小學幼托0.6-0.9,體育用地0.5-1.0,醫療衛生1.3。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多層2.0,高層2.0-3.5。公用設施用地容積率控制在0.5-1.0。公園綠地配套適當的商業、15、文化、體育、市政等公共服務設施,容積率0.05,10.建筑高度控制,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住宅高度按層數劃分為:低層住宅為1-3層;多層住宅為4-6層;中高層住宅為7-9層;高層住宅為10層及以上。公共建筑及綜合性建筑總高度超過24米者為高層建筑(不包括高度超過24米的單層主體建筑)。,11.分期建設規劃,控規方案Regulatory Plan,一期用地1259.06公頃,集中建設鶴山路以北片區,包括龍山路公共服務軸線區域、黃甲山-盟旺山生態景觀廊道、西側萬科四季城區域、以及片區內安置社區規劃用地。以規模化、系統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優質的生活和休閑環境,提高新區吸引力和競爭力,16、迅速帶動藍色新區的發展。二期建設704.94公頃,主要建設環山生態廊道兩側地塊,以及道路骨架基本成形的西南部宜居生活片區。二期建設以大面積的高品質居住地塊的開發,集聚新區人氣,構建功能基本完善的城市新片區。三期建設三期用地305.50公頃,開發東南部商業休閑片區以及濱水休閑片區的地塊,打造現代化、生態型、宜業宜居的綜合性新區。,核心區城市設計,城市設計范圍,藍色新區核心區范圍東至青龍高速(規劃),西至盟旺山,南至鶴山路,北至濰藍路(規劃),總用地面積為5.2個平方公里。,Urban design boundary,盟旺山,鶴山路,黃甲山,目標一、塑造具有現代化特征的城市面貌與形象 從城市整體形17、象角度出發,藍色新區將成為未來即墨展示其經濟實力、文化特色、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最佳舞臺,因此它應該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現代化新城。,Urban design goals,城市設計目標,目標二、凸顯具有園林化特征的城市景觀與環境 從城市景觀打造的角度出發,圍繞現狀的山體水系進行綠化系統的重組,以園林化為目標,大力提升藍色新區的綠化景觀規模與質量。,Urban design goals,城市設計目標,目標三、創造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活動場所與空間從滿足市民日常活動的角度出發,藍色新區應當創造一系列豐富多元和有趣的公共活動場所與開放空間,提升城市的朝氣與活力。,Urban design goals,城市設計目18、標,1、在控規基礎上,制定具有可實施性的總體城市設計框架;2、對重點地段進行詳細規劃設計,指導近期地塊開發;3、對處于不同建設發展階段的地塊,提出針對性的城市設計導則。,Urban design strategy,城市設計策略,1、遵循新區的地形地貌特征、打造一個顯山露水的新區,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1)認識地形:東西兩側較高,地形變化豐富,水系穿插其中,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2)在運用GIS進行高程、坡度、坡向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地形搭建道路骨架,修整水系,并進行地坪設計,搭建道路骨架,場地豎向設計,修整綠地水系,Urba19、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3)運用視線分析的方法,確定聯系山水的綠化通廊和開放空間節點,構建開放空間系統,黃甲山,盟旺山,水上公園,龍泉湖中央公園,濰藍路,旺山路,鶴山路,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2、打造一個簡潔穩重、大氣磅礴的新區中軸線空間,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1)依托公共服務中心、市民活動廣場、龍泉湖中央公園三大核心建設新區的城市客廳,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2)利用建筑塔樓的標志性布局,街道界面的連續性塑造,來強化新區軸線空間,Urban design conc20、ept,城市設計理念,3、創造一個令人依戀、使人親近的新區綠化開放空間,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1)構建以山體、公園、廣場、綠道(慢行系統)為內容的城市綠廊,MOUNT 山體公園 PARK SQUARE 廣場綠道 GREENWAY,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2)打造一個路景相宜的綠道街景系統,強調步行環境的打造(種大樹、休閑性的設施、豐富的街景小品),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4、融合即墨文化精髓,塑造一個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意象,戰國龍文化歷史,即墨民俗文化人文,新區山水文化生態,Urban des21、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文化要素在城市設計中的運用:山水空間格局 龍泉湖中央公園,山水空間格局:山環水抱 藍綠相間,龍泉湖中央公園:1、戰國S龍的湖岸形態基地坐落在以龍王廟、天井山、龍泉湖所組成的龍脈軸線上,而現狀水岸形態與戰國S型玉龍形態亦相似,因此本案在遵循現狀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將龍泉湖中央公園的湖岸抽象設計為優美的龍型。2、龍文化的主題活動挖掘即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禿尾巴老李”“求雨龍牌”等民俗活動與傳說故事為內容,在龍泉湖中央公園設置主題化的、大型的、采用高科技聲光電技術的實景演藝活動。,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文化要素在城市設計中22、的運用:建筑風貌 景觀綠化 街道小品,1、建筑能夠反映即墨城市的特色風貌在建筑的色彩、造型、細節等方面展開研究,選取當地的建筑材料,構建具有即墨當地特色的建筑風貌體系。,2、綠化多選用適合當地氣候的樹種即墨屬于溫帶季風氣候,藍色新區在景觀設計上不僅要考慮經濟和景觀效益,同時應多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樹種和花灌木。,3、街道小品設計成反映當地文化的符號藍色新區的街道小品例如路燈、休息座椅、雕塑、鋪地等,應設計成能反映即墨文化的符合,來烘托整個新區的文化氛圍。,Urban design concept,城市設計理念,環山為勢 大氣中軸 以水為脈 靈秀門戶東西相望 綠色通廊功能復合 活力都市,Urban23、 design structure,1、以周邊山體為依托,塑造大氣磅礴的新區中軸線;2、修整現狀水體脈絡,營造靈秀迷人的新區門戶;3、連接區域綠化系統,構建東西向的綠化通廊;4、復合化的功能安排,打造藍色新區的活力都市。,城市設計大綱,Urban design master plan,城市設計總平面,1、塑造五大風貌分區,公共服務區依托鶴山路與龍山路,以公共服務中心、總部辦公、龍泉湖中央公園、文化中心、會議會展中心等重點項目的建設,打造公共服務區。商務商業區依托龍山路與旺山路,以國稅、地稅大樓、花園總部、商業步行街等重點項目的建設,打造商務商業區。商住綜合區依托龍山西路、龍山路以及中央林蔭大道24、,以SOHO社區、體育酒店、精品商業街等重點項目的建設,打造商住綜合區。體育運動區依托濰藍路與龍山路,以體育中心、黨校、九年一貫制學校等重點項目的建設,打造體育運動區。高尚生活區依托盟旺山、崩崩山、龍泉湖、水上公園等景觀資源,在公共服務軸東西兩側建設高檔居住區,完善生活配套,打造高尚生活區。,Urban style system,體育運動區,商住綜合區,商務商業區,公共服務區,高尚生活區,高尚生活區,城市風貌系統,2、創造疏密有致、有效反映不同功能區的城市肌理關系,現狀肌理現狀除龍泉湖西側的驪山國際高檔社區和北側的少量工業建筑外,其它基本無建設,也尚未形成真正的圖底關系;基地現狀初步形成三山(25、黃甲山、盟旺山與崩崩山)、三湖(龍泉湖與兩個水庫)的山水格局。,規劃肌理通過建筑空間的內外、上下、左右、前后的流動與借用,總體布局疏密有致,表達出不同功能區的肌理特色和圖底關系;各地塊由院落式建筑或者院落式圍合而成,斑塊整體有序,水系自由縱橫,使肌理關系充滿了活躍的氣息。,Urban style system,城市風貌系統,3、新區的城市營造應注重選取當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外墻材料應富有本土特色,標志性建筑應在統一中有變化,注重與自身裙房的協調;公共建筑鼓勵使用節能型新技術新材料,居住建筑在恰當的部位,如屋頂、墻裙、入口等,鼓勵使用鄉土材料。,Urban style system,城市風貌系統,26、4、第五立面(坡屋頂與屋頂綠化),藍色新區的商業裙房和高層露臺建議設置連續多樣的屋頂綠化;開敞空間周邊的公建和住宅亦建議采用坡屋頂的形式,以構建特色、宜人的城市面貌。,總體開放空間結構:,一主三副 點軸聯動 核心引領 生態共享一主三副、點軸聯動中央林蔭大道由北至南,依次串聯體育公園、休閑商業區、公共服務中心和龍泉湖中央公園四大節點,構成片區開放空間主軸;新民路、旺山路和政開路構成片區三條橫向開放空間次軸。核心引領,生態共享開放空間核心區北至濰藍路、南至鶴山路,東至龍山東路、錦華路,西至龍山路、錦園路,包含體育運動區、商住綜合區、商務商業區和公共服務區;核心開放空間北側的黃甲山公園和東側的青龍高27、速防護綠帶與核心開放空間形成良好的互動與呼應,保證生態開放空間的連續。,新民路,旺山路,政開路,Urban open space system,開放空間系統,視覺控制點:公共服務中心和星級酒店主要視覺景觀軸線:林蔭大道中軸線次要視覺景觀軸線:新民路旺山路政開路主要景觀節點:體育公園、水上公園、市民廣場、龍泉湖中央公園、林蔭公園、崩崩山公園等,新民路,旺山路,Sight view system,政開路,視線景觀系統,1、重要的城市天際線,沿鶴山路城市天際線(北立面),沿中央林蔭大道城市天際線(西立面),沿鶴山路城市天際線(北立面)整體天際線由西向東逐漸抬升,在龍泉湖中央公園處形成開敞式的景觀節點28、,中軸對稱的公共服務中心與后方兩棟對稱塔樓形成整體天際線的高潮,繼續往東,天際線逐漸下行。沿大央林蔭大道城市天際線(西立面)入口處的酒店高度形成了初始天際線的基本輪廓,前景建筑伴隨著背景山體的高度輪廓緩慢抬升,在公共服務中心南側塔樓處形成第一次高潮,而后緩降,接著在中央林蔭大道北側終點塔樓處形成第二次高潮,而后收緩于體育中心。,節奏與韻律:起承轉合,起,起,承,轉,合,承,轉,合,轉,City interface system,城市界面系統,2、重要的城市界面與標志點,連續性界面(龍山東路、龍山路、錦園路、輔一路、新民路等)一方面要求對于主要界面邊界進行控制,另一方面要求通過相應的界面要素的重29、復出現,從而形成街道的整體特征。非連續性界面相對靈活,間隔跳躍,但界面仍需有一定韻律,主次分明,從而通過界面的變化將重要片區節點烘托出來。,連續有韻律的界面,非連續有變化的界面,3.6 城市界面系統,City interface system,城市界面系統,龍山路,龍山東路,龍山西路,錦園路,輔一路,新 民 路,旺 山 路,政 開 路,濰 藍 路,鶴 山 路,2、重要的城市界面與標志點,在此將標志點做了兩個層面的設計建筑標志點建筑是城市空間界面最具標志性的地標,在林蔭大道商業步行廊道沿線設置了不同高度和功能的建筑地標,以強調區域的至尊性。景觀標志點公共服務中心的大型市民廣場將中央通廊向南繼續延30、伸,可提供人群聚集、和大型活動的場所。,星級酒店,體育中心,星級酒店,度假酒店,文化中心,公共服務中心,體育酒店,SOHO辦公,商務大樓,商務酒店,3.6 城市界面系統,City interface system,城市界面系統,City style guild,總體要素引導城市風貌引導,原則美學原則:應當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帶給人們愉悅的感受;特色原則:應當能體現即墨的城市特色,具有獨特的識別性;時代原則:應當反映出時代進步的印記,具有迎接未來的面貌。定位藍色新區定位為活力新都市,體現活力之城、休閑之城、市民之城的特點;活力之城,應當有特色,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色彩;休閑之城,應當是充滿平和、溫馨31、舒適的色彩;市民之城,應當是平和適意的色彩。根據以上原則和藍色新區的定位,推薦:灰白色、白色與灰藍色為核心區的基色以穩重堅實的深灰、茶色以及米色為輔色整體色調素雅,與青山綠水相配,和諧中透出活力。,商業休閑建筑:以白色、淺灰以及粉橙色系為主識別色,體現親和感,配以少量淺藍、檸黃、茶色、紅色,產生對比、跳躍的效果,以展現商業建筑活潑、熱鬧繁華的特色。,主色調,文化藝術建筑:主色以素雅的白色與深灰色為主,內部可以穿插木紋黃點綴,同時窗框、走廊可采用黑色、深灰色不經粉飾的鋼材,體現藝術與文化特色。,居住建筑:墻體顏色以灰白、白色、米色系為主,屋頂以紅、橙、茶與深灰色為主。少數住宅輔以亮色點綴。以體現32、居住建筑溫馨、詳和、安寧的特色。,商務辦公建筑:主要分布在林蔭大道商業步行區沿線,色彩以白色和灰白色為主,輔以藍色系,突出簡潔、現代感。同時清爽干凈、明快的冷色系能夠降低高大建筑的體量感。,輔色調,主色調,輔色調,主色調,輔色調,主色調,輔色調,City color system,總體要素引導城市色彩系統,亮度整個照明系統以市民廣場、龍泉湖中央公園、林蔭大道商業步行區與體育公園為最高亮度,形成中央亮軸。各主要道路和軸線以機動車道的路面亮度為基準形成軸線燈光景觀。色調步行街內以暖色調光線為主,公園濱河綠地中設置中色溫光,沿湖岸線燈光以冷色調高光為主。各主要道路與軸線燈光色調以機動車道路面平均亮度33、為基準設置。照度各主要道路以機動車道路燈平均照度為基準,步行街區內路燈照度以步行燈光平均照度為基準。,夜景燈光示意圖,Night illumination system,總體要素引導夜景照明系統,市政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市政基礎設施,給排水系統,能源系統,通信系統,環境系統,防災系統,中水工程,污水工程,雨水工程,電力工程,燃氣工程,供熱工程,電信工程,廣電工程,郵政工程,環衛工程,防洪排澇,給水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總水量預測,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98),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城市綜合用水量標準(SL34、367-2006),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GB50331-2002),山東省地方標準用水定額(DB23/T707-2003),預測參照的指標標準,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總水量預測校核,單位人口綜合用水量指標法,城市單位建設用地綜合用水量指標法,規劃用地性質功能水量法,分項用水指標法,4種方法,1.給水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最高日用水量:7.5萬m3/d。供水水源:由于城市水廠供水能力不能滿足對規劃區用水需求,需新建黃甲山水廠共同承擔本區供水。水廠規劃:新建黃甲山水廠(地面標高74m),規模6萬m3/d;占地4hm2。供水形式:本區采取分區供水模式,鶴35、山路以北為高區供水,以南為低區供水。給水管網:呈環狀布置,確保供水安全,管徑DN200DN1000mm。,2.中水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中水利用規劃:本規劃初期結合黃甲山自來水廠制水過程中產生的中水用于本規劃區景觀補水,遠期引入周邊污水處理廠進行深度處理達標的中水,用于環境補水、綠化、建筑施工等城市雜用水。再生水供水規模:1.0萬m3/d,3.污水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污水量:預測平均日用水5.30萬m3/d。污水廠規劃:污水排入廠即墨、北部和規劃龍山污水處理廠,其中規劃的龍山污水處理廠需要擴容。污水管網:建設枝狀污水管網,全面覆蓋本規劃區。沿規36、劃區道路布置d400d1000毫米的污水管道。,4.雨水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排水體制:雨污分流。排水標準:一般地段1年一遇,重點地區、低洼地段2-3年一遇。受納水體:以排洪溝及及景觀湖為雨水受納水體。雨水管網:根據地形地貌和水系分布,就近分散布置雨水管(渠)。沿規劃道路布置d500d1400毫米的雨水管(渠)。,5.電力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負荷預測:總電力負荷368.4MW,負荷密度188kW/hm2。電源規劃:近期 引自規劃區北側220kV即墨變。遠期在規劃區北側南側各新增1座變電站 電網規劃:建成2座110千伏變電站,總容量達到378MV37、A。高壓走廊:拆除現狀35kV走廊,沿青威路南側、金盟路東側、旺山路北側、旭陽路南側架設110kV線路,高壓走廊寬度25米。10千伏及低壓電網規劃:以上述11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逐步形成10千伏環網供電方式,低壓電纜律采用采用排管方式。,6.燃氣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用氣對象:居民生活、商業、采暖空調、加氣汽車用氣 用氣量預測:高峰小時用氣量2.15萬Nm3/h,年總用氣量0.40億Nm3/a。氣源規劃:由即墨市城市管網系統供應。管網規劃:中壓(A)一級,管網呈大環小枝狀,管徑DN100200mm。燃氣汽車加氣站:建設3座燃氣汽車加氣站。,7.供熱工程,市政工程Regu38、latory Plan,熱負荷預測:民用集中供熱熱負荷787MW。熱源規劃:本規劃區以金源熱電為本規劃范圍主供熱源。供熱介質:民用熱負荷采用高溫熱水。熱力管網:采用二級三管制,熱網呈枝狀布置,管徑DN2001100mm。,8.通信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需求量預測:固話18.6萬線,寬帶13.2萬戶;移動25.5萬戶;有線電視11.0萬戶。郵政工程:新建3座郵政支局,結合各社區商業網點配置9個郵政所或郵政代辦點。電信工程:新建2座電信一般局樓,交換機總容量19萬門,設置10個電信接入點。廣電工程:新建2座有線電視分中心。通信管道:各類通信線路均采用穿PVC管同位地埋敷設。39、,9.環衛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垃圾量:預測生活垃圾產生量360t/d。垃圾轉運站:本區規劃2座垃圾轉運站。基層環衛機構:規劃1個基層環衛機構,與1#垃圾轉運站共址。公共廁所:設置76座,其中2座結合垃圾轉運站設置,公共廁所盡量采用附屬式。環衛工人作息場所:規劃18個環衛工人作息場所,結合垃圾轉運站和公共廁所設置。,10.防災工程,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防洪:城市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標準。山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標準。防洪工程:保留現狀水庫,以調蓄洪水。對現狀水系進行綜合整治,設置排洪溝將雨水導入墨水河及其它河流防災:建成1座防災救災指揮分中心,40、建成2座標準型普通消防站。布置1處固定避難場所,建成1座地下醫院。抗震: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本規劃工程管線主要分為給水、中水、雨水、污水、電力、通信、燃氣、熱力八個專業的管線。(1)平面管位綜合:給水、電力、供熱管道:盡量布置于道路東側或南側的人行道(綠化帶)下;污水管道:盡量布置于道路西側或北側的(非)車行道下;通信、燃氣、中水管道:盡量布置于道路西側或北側的人行道下;雨水管道:盡量布置于路兩側非車行道下;(2)豎向管位綜合由深至淺的位置宜為:污水、雨水、給水、燃氣、通信、熱力、電力。當工程管線在豎向位置發生矛盾時,宜按41、下述規定處理:壓力管線讓重力自流管線;可彎曲管線讓不宜彎曲管線;分支管線讓主干管線;小管徑管線讓大管徑管線。工程管線的最小覆土深度:電力管管頂最小覆土深度0.8米。電信管管頂最小覆土深度0.8米。給水管管頂最小覆土深度1.0米。雨水管、污水管控制在以上管線下方,交叉時局部調整。,11.管線綜合,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市政工程Regulatory Plan,匯報完畢 謝謝!,上海麥塔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即墨省級經濟開發區藍色新區管委會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