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實施方案(1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53642
2023-12-21
10頁
27.50KB
1、附件3:2011年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實施方案農業部(2011年3月)高產創建是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的重大舉措,是科技增糧的重要途徑。為實現第八個豐收年的目標,國務院決定組織實施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并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整建制高產創建試點,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開展高產創建。為此,特制定本方案。一、總體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糧食主產省和非主產省的主產區為重點,以主要糧食作物和重要緊缺品種為重點,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為重點,強化行政推動,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集成技術、集2、約項目、集中力量,把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成功的技術模式、組織方式、工作機制,向整鄉(鎮)、整縣(市)整建制推進,集中打造一批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高產示范區,輻射更大范圍,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二、選建原則(一)集中連片,生產條件較好。生產設施完善,土地平坦、連片面積較大的地區,利于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重點是黃淮海地區、東北地區及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市)。整縣推進優先安排在產量超20億斤的產糧大縣(市)、整鄉推進優先安排在產量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市)。(二)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成熟。生產標準化程度高,設施標準化、技術模式化,利于集成組裝、大面積推廣先進實用技術。3、(三)機制靈活,社會化服務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產業化發展較好,以及農機農藝結合緊密的地區,利于推進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服務。重點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到位的縣(市)。(四)工作扎實,整建制推進有基礎。高產創建工作力度大、示范帶動效應明顯,尤其是組織機構健全、行政和技術責任到位的縣(市),所在省(區、市)影響較大。三、創建目標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生態條件、生產基礎等因素,2011年在全國選擇生產條件好、增產潛力大、高產創建工作扎實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試點,力爭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實現整鄉整縣高產創建目標。(一)整縣推進目標。在全國選擇50個縣(市4、),開展試點。黃淮海地區。包括冀魯豫蘇皖五省,在重點產糧縣(市)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19個縣(市),實行整縣整建制推進。小麥玉米兩熟區產量目標1050公斤,其中小麥畝產500公斤,玉米畝產550公斤;稻麥兩熟區產量目標1100公斤,其中中稻畝產650公斤,小麥畝產450公斤;稻油兩熟區產量目標:水稻畝產65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東北地區。包括遼吉黑蒙四省(區),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12個縣(場),實行整縣整建制推進。產量目標:水稻畝產650公斤、玉米畝產700公斤、大豆畝產200公斤。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湘鄂贛三省,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7個縣(市),實行整縣整建制5、推進。稻麥兩熟區產量目標1000公斤,其中中稻畝產600公斤,小麥畝產400公斤;雙季稻產區產量目標1100公斤,其中早稻畝產500公斤,晚稻畝產600公斤;稻油兩熟區產量目標:水稻畝產65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西南地區。包括云川渝三省(市),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個縣(市),實行整縣整建制推進。稻麥兩熟區產量目標1100公斤,其中水稻畝產650公斤,小麥畝產450公斤;稻油兩熟區產量目標:水稻畝產65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玉米/薯類兩熟區產量目標:玉米畝產600公斤、馬鈴薯畝產2500公斤。西北地區。包括陜甘晉新四省(區),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4個縣(市),以玉米6、馬鈴薯為主,實行整縣整建制推進。產量目標:小麥畝產400公斤、玉米畝產650公斤或馬鈴薯畝產2500公斤。華南地區。包括閩粵桂三省(區),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3個縣(市),實行整縣整建制推進。雙季稻產區產量目標1000公斤,其中早稻畝產500公斤,晚稻畝產500公斤。(二)整鄉推進目標。在全國選擇500個鄉(鎮),開展試點。黃淮海地區。包括冀魯豫蘇皖京津七省(市),在重點產能縣(市)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170個鄉(鎮),實行整鄉整建制推進。產量目標1150公斤,其中小麥畝產550公斤,玉米畝產600公斤。稻麥兩熟區產量目標1200公斤,其中中稻畝產700公斤,小麥畝產500公7、斤;稻油兩熟區產量目標:水稻畝產70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東北地區。包括遼吉黑蒙四省(區),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97個鄉(鎮),實行整鄉整建制推進。產量目標:水稻畝產700公斤、玉米畝產750公斤、大豆畝產200公斤。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湘鄂贛浙滬五省(市),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79個鄉(鎮),實行整鄉整建制推進。稻麥兩熟區產量目標1200公斤,其中中稻畝產700公斤,小麥畝產500公斤;雙季稻產區產量目標1100公斤,其中早稻畝產500公斤,晚稻畝產600公斤;稻油兩熟區產量目標:水稻畝產70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西南地區。包括云貴川藏渝五省(區、市),選擇基礎條8、件好、增產潛力大的80個鄉(鎮),實行整鄉整建制推進。稻麥兩熟區產量目標1150公斤,其中水稻畝產650公斤,小麥畝產500公斤;稻油兩熟區產量目標:水稻畝產65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玉米/薯類兩熟區產量目標:玉米畝產700公斤、馬鈴薯畝產2500公斤。西北地區。包括陜甘寧晉新青六省(區),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47個鄉(鎮),以玉米、馬鈴薯為主,實行整鄉整建制推進。產量目標:小麥畝產450公斤、玉米畝產700公斤或馬鈴薯畝產2500公斤。華南地區。包括閩粵桂瓊四省(區),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27個鄉(鎮),實行整鄉整建制推進。雙季稻產區產量目標1100公斤,其中早稻畝產59、50公斤,晚稻畝產550公斤。四、實施內容(一)集成技術。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特點、生態條件,科學確定、示范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加強技術的組裝配套,推廣一批適應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高產技術模式;推進農機農藝結合,大力推廣機耕、機播(插)、機收技術;搞好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在整鄉整縣推進的地區,統一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全覆蓋。(二)開展協作。發揮行政推動的主導作用,協調財政、發展改革、綜合開發、國土、水利等部門都支持整建制推進,科研、教學、推廣等單位都全力參與整建制推進,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院校參與的大協作格局。所在縣(市)、10、鄉(鎮)農業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協調,推動落實。統籌利用好各種投資項目和專項資金,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集約項目、合力推進。(三)推進標準化。重點實施田間設施標準化、管理服務專業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方式集約化,提升生產水平。田間設施標準化,整合項目、集中資金,按照項目資金渠道不變、性質不變、用途不變的原則,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完善示范區田網、路網、水網建設,實現成方連片、土地平整、道路聯網、渠系配套。管理服務專業化,積極扶持農機、植保等專業化服務組織,實行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育苗栽插、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的“五統一”技術服務,促進技術全面入戶到田。生產過程機械化,大11、力推廣農機作業技術,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力爭小麥、玉米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提高水稻機插秧水平。生產方式集約化,高產創建要與培育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整鄉推進的必須有種糧大戶,整縣推進的必須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土地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生產轉變,提高種糧效益。(四)創新機制。做到“三個結合”。行政與技術結合,發揮行政部門、科研推廣、基層干部在組織發動、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作用,構建政技結合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技術指導體系。科研與推廣結合,以技術集成推廣為載體,整合農業科研及推廣方面的資源,推動高產優質品種的選育應用、推動高產技術的普及推廣、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形成科技興糧的合力。12、建立“縣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干、村有技術標兵”的三級科技服務隊伍。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化服務結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引導耕地向種糧大戶集中,推進集約化經營。同時,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開展專業化服務,探索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每個鄉(鎮)都要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病蟲專業化服務組織,引進龍頭企業,有條件的村也應組建專業服務組織。五、保障措施(一)強化行政推動。整建制推進涉及的部門多、項目集中。需要加強協調,強化指導,推進各項工作落實。農業部成立全國糧棉油糖高產創建領導小組,由分管部領導擔任組長,設立高產創建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和成效宣傳。整建制推進試點所在省(區、13、市)、縣(市)、鄉(鎮)都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目標,搞好統籌協調,配套項目資金,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實施。(二)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對整建制推進所在縣(市)、鄉(鎮)的資金項目支持力度。涉及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項目縣(市),要增加田間工程項目的資金規模,提高建設標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開發項目,要向整建制推進的縣(市)、鄉(鎮)傾斜。農技推廣補助資金和體系建設項目,要重點支持整建制推進。新一輪的種子工程、植保工程,以及現代農業示范、有機質提升、測土14、配方施肥等項目,都要支持整建制推進。今年高產創建補助資金增加的5億元,集中用于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試點,整縣推進每縣(市)安排20個萬畝示范片,整鄉推進每鄉(鎮)安排3個萬畝示范片,促進全縣(市)、鄉(鎮)平衡增產。(三)強化技術指導。組織專家和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總結萬畝高產創建中形成的高產技術模式,進一步配套組裝,形成適應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標準化集成技術模式。整建制推進所在縣(市)、鄉(鎮)都要成立高產創建專家指導組,明確一名專家組長,并牽頭組織一個包括栽培、植保、土肥、農機等方面優勢互補的專家團隊,每個村都要明確一名技術責任人。實行專家和技術員承包責任制,量化任務指標,開展全程技術指導,15、確保關鍵技術落實到位。(四)強化責任落實。繼續實行干部分省包片督導制度,加強對整建制推進的督促檢查。種植業司系統每個處(室)聯系一個省份,直接指導,督導落實。各省(區、市)農業廳(委、局)負責同志聯系一個整建制推進的示范縣(市)或鄉(鎮),每個處(站)聯系一個整建制推進的示范鄉(鎮),加強指導。(五)強化觀摩示范。層層組織技術培訓,省級對整建制推進的縣(市)、鄉(鎮)技術骨干進行培訓,縣(市)級對萬畝示范片的技術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種糧大戶進行培訓。廣泛開展現場觀摩,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和農民群眾到示范片學習觀摩。同時,大力宣傳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中涌現出的好做法、好典型,營造良16、好輿論氛圍。(六)強化項目管理。按照高產創建項目實施指導意見的要求,嚴格資金管理,做到專款專用,嚴禁超范圍支出。農業部將會同國家統計局制定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的測產驗收辦法,嚴格程序,規范測產,確保產量真實。整鄉整縣推進所在縣(市)、鄉(鎮),要會同統計部門搞好測產驗收和產量預計。組織省際間、市縣間交叉驗收,力求科學準確,杜絕虛報浮夸。附件:農業部高產創建領導小組附件:農業部高產創建領導小組組 長:危朝安 農業部副部長副組長:葉貞琴 種植業司司長李健華 財務司司長成 員:曾衍德 種植業司巡視員周應華 計劃司副司長楊雄年 科教司副司長劉恒新 農機化司副司長何子陽 農墾局巡視員陶懷穎 辦公廳副主任陳鳳榮 經管司巡視員張興旺 市場司副司長劉 旭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夏敬源 全國農技中心主任張延秋 藥檢所所長劉新錄 優農中心主任唐園結 農民日報社社長李文學 農村雜志社社長傅玉祥 農業影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