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項目實施方案(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53712
2023-12-21
13頁
28KB
1、重慶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針對重慶三峽庫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庫區產業“空虛”問題,按照“區域特色化、產業優勢化、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思路,引導技術、人才、項目、資金、企業等科技資源向三峽庫區聚集,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特啟動實施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項目。為此,制定本實施方案。一、基本思路和總體目標(一)基本思路根據國家和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圍繞三峽庫區“三農”問題、產業“空虛”問題、移民和環境問題,采用“黨政一把手科技示范工程”的項目實施方式,以現代高新技術推廣為核心,以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以2、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建成重慶三峽庫區“一縣一業”(或“幾縣一業”)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點),由多個產業集群匯集成為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實現科技致富農民和庫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通過現代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促進農副產品深度加工,加快優勢產業的形成和技術升級。重點培育資源優勢型產業和以資源綜合利用為目標的環保型新興產業,扶持具有自主研究開發能力的科技型龍頭企業,大幅度提高庫區相關產業的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庫區農業產業化、信息網絡化、農村城鎮化、農民知識化,促進縣域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 (二)原則1、按照比較優勢原則,扶持和發3、展三峽庫區優勢特色產業和優勢龍頭企業;2、按照后發優勢的原則,培育三峽庫區具有資源和地域特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3、按照城鄉統籌和三兼顧的原則,實現國家、企業和農民(移民)的共同發展;4、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培育資源綜合利用型環保產業與生態農業,實現庫區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5、按照企業是技術創新平臺和技術推廣主體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推廣為動力,提升優勢產業龍頭企業的素質和競爭力。(三)發展目標1、總體目標(2005-2010年)按照“區域產業特色化、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加強統籌規劃、綜合集成和協調共振,引導項目、資金、人才和企業等要素向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聚集。通過推廣一批先4、進適用技術,發展一批科技型龍頭企業和做大做強一批區域性優勢產業,最終建成包括三區(星火計劃技術核心區、都市現代農業區、星火產業發展區)、23個區縣(市)的重慶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2、近期目標(20052007年)圍繞高效特色種養業及加工業,啟動實施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培育形成一批支柱產業,初步完成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23個區縣(市)的“一帶、三區”框架建設。第一階段主要工作目標包括:攻克50個三峽庫區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領域的瓶頸問題;轉化50項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申請100項專利;構建20個新型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平臺;開發30個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經濟效益好的名牌產品;扶持壯大40個年銷售收入5、超億元的科技型龍頭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科技型龍頭企業5個;庫區星火產業年銷售收入新增50億元,新增利稅10億元;項目實施區農民人均年增純收入200元。二、重點建設內容和任務根據區縣自然資源優勢、產業發展基礎、產品市場前景、龍頭企業的支撐作用、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高低以及政府重視程度,選擇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作為重點建設項目。(一) 重點建設項目與實施區域1、沙坪壩-北碚-渝北星火技術核心區該區擁有我市最主要的科技成果和技術創新隊伍,是我市星火技術的技術核心區和創新源頭。通過建設技術服務平臺和技術信息共享系統,為星火科技產業帶建設提供技術支撐。(1)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組建三峽星火產業專家服6、務團,建立激勵專家和攻關項目服務三峽庫區特色優勢產業的機制和政策,設立專門機構和專項基金,督促和保障科研項目和專家自覺深入基地,服務產業。在北碚(西南農業大學)建立三峽星火產業技術培訓中心,在沙坪壩、涪陵、萬州等地建立技術培訓分中心,在各基地縣建立培訓點,形成三峽庫區星火科技培訓體系,為各基地和相關產業發展培育不同層次的技術人才。(2)技術信息共享系統建設在重慶市科技信息中心建立三峽星火產業技術信息中心,在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建設服務相關作物的技術信息分中心,在產業基地鄉鎮和企業建立信息終端,加快相關技術的專家系統的建立和上網,最終形成三峽星火產業技術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技術信息的快速高效傳播和共享7、,實現基地生產者與專家的網上“面對面”技術信息交流,實現網上技術培訓。(3)技術創新中心在科技實力較強的有關科研教學單位和龍頭企業,建設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中心和技術開發推廣中心,通過科技攻關、技術組裝和示范培訓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研究解決產業發展嚴重的關鍵技術問題,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2、都市現代農業區該區包括沙坪壩、江北、南岸、大渡口、渝北、九龍坡、巴南、北碚八區,具有資金、人才、市場、技術和信息優勢,重點發展為都市服務的蔬菜、花木、伏季水果、奶業、食品加工、茶葉、水產等現代高效產業。重點建設項目詳見附表1。3、優勢產業發展區: 本區包括巫山、巫溪、奉節、云陽、萬州、開縣、梁8、平、墊江、忠縣、石柱、豐都、武隆、涪陵、長壽、江津等15個縣(區、市),是我市星火科技產業帶建設的主體部分。通過科技成果和新技術的推廣,促進具有地方資源特色和市場優勢產業發展,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產品和名牌產品,實現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形成和高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二)擬重點解決或推廣的關鍵技術以產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區域型優勢種養殖業生產和加工中的關鍵技術問題。1、柑橘產業(1)加速選育、引進和推廣一批早、中、晚熟優質加工甜橙品種和低酸品種,解決三峽庫區橙汁加工業原料果供應期過短、酸度過高的瓶頸問題。推廣一批優質高效砧木品種,提高產量,防止缺素癥;(2)開發推9、廣精準施肥技術,實現看土、看樹、看產量和看質量的科學、準確、定量施肥;(3)示范推廣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和灌溉施肥技術;(4)研究推廣以配方施肥、果實套袋和適期采收為主的優質化生產技術;(5)配套形成以病毒病快速檢測和脫毒、天敵規模化繁殖和應用、病蟲預測預報、生物農藥等技術為主的無公害栽培技術體系;(6)推廣應用優質化橙汁加工技術、皮渣生物活性功能成分提取利用和皮渣無害化大規模處理等新技術。 2、道地中藥材種植及深加工(1)針對良種不足、種苗繁殖困難、種源缺乏等問題,加速中藥材品種更新,推廣快速繁育技術; (2)推廣中藥材GAP種植技術與標準化基地建設,提高中藥材品質和產量;(3)推廣現代中藥10、材加工及生物制品提取加工技術,建立規范化的中藥材GMP加工廠。 3、草食畜牧業(1)優質高產牧草品種周年配套與栽培利用技術; (2)優質牛、羊品種的引進、推廣;(3)牛、羊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及標準化養殖小區示范;(4)草食牲畜疫病防治技術;(5)奶牛熱應激處理技術;(6)草食牲畜產品的深加工及保鮮技術。4、豬禽養殖及加工產業(1)推廣優質肉豬雜交生產模式及優良家禽品種; (2)優質肉豬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及標準化養殖小區示范;(3)種豬、種禽場疫病監測及凈化技術; (4)畜禽糞便無害化、減量化處理技術;(5)豬、禽產品的深加工開發技術。5、優質糧油種業(1)加速選育、引進和推廣一批早、中、晚熟優11、質糧油新品種;(2)三級良繁體系和一代雜交種高產繁殖技術;(3)無公害糧油生產技術;(4)糧油深加工開發技術。6、特色農產品加工業(1)選育和示范推廣一批魔芋新品種和工廠化生產脫毒種苗;推廣魔芋生產中軟腐病、白絹病等重要病害的防治技術;開發和推廣高附加值產品深加工技術;(2)引進蘑菇新品種和菌種高效擴繁技術;開發高檔優質蘑菇加工產品和鮮菇貯藏保鮮技術,系列蘑菇生物產品深度利用技術;推廣廢菌料綜合利用技術;(3)選育和示范推廣優質辣椒加工品種,推廣無公害加工辣椒標準化生產技術,開發高附加值辣椒深加工技術;(4)建設優質無公害花椒規范化生產管理技術體系,花椒鮮品和加工品的質量控制技術體系;開發系列12、方便花椒調料產品生產技術和花椒生物活性成分工業化生產技術;(5)推廣榨菜優良品種和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開發榨菜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6)推廣無公害竹筍規范化栽培技術和竹筍保鮮技術;開發系列竹筍食品機械化加工技術。7、高效生態蠶桑業(1)推廣應用三倍體桑、一步成園技術、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桑菜(藥、草)間作技術等,大幅度提高桑葉產量和品質;(2)推廣應用 “家蠶自然飼育”新技術、省力化蠶房技術、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育標準技術、雄蠶單養技術、養蠶消毒防病技術、優質蠶繭上簇技術;(3)引進技術開發絲膠蛋白等綜合利用產品,提高蠶繭加工產值。8、優質特色茶葉產業(1)開發早生茶和特早生茶樹品種,推13、廣無公害化、規范化早生茶栽培技術;引進名優茶機制加工技術;(2)推廣甜茶規范化栽培及豐產技術;開發甜茶精加工(黃酮二氫查爾酮的分離提取技術)、甜茶膠囊、甜茶飲料等深加工生產技術和相關產品。9、花卉苗木業(1)引進高檔花木新品種,推廣和開發名優高檔花卉組織培育和工廠化生產技術,環保型花卉病蟲害防治技術;(2)推廣高檔花卉規范化生產技術,采收、分級、包裝、貯運技術;(3)建立花木交易電子商務系統。10、長江名優魚類及觀賞魚產業(1)長江名優魚類的馴化及繁育技術;(2)名貴觀賞魚的引進及繁育技術;(3)金魚小池精養技術;(4)觀賞魚養殖水體環境控制技術; (5)觀賞魚飼料制造技術; (6)魚病監測防14、治技術。11、生物農藥產業(1)通過菌株選育獲得高毒力、生產性能良好的殺蟲真菌菌株;(2)真菌孢子生產新工藝;(3)生物活性穩定劑及檢測反應試劑的分層固相化預包被技術;(4)植物源農藥開發技術;(5)柑橘病毒分子生物學快速檢測技術與檢測產品開發。三、實施期限 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自2005年起,按照“3+3”的時間安排,分第一和第二兩個階段建設。(一)第一建設階段(2005-2007年) 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團和項目建設管理辦公室;制定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規劃、實施方案和確立產業帶實施區域及先期啟動項目。建成三峽星火產業技術核心區的技術信息共享系統和技術培訓中心等,初步實現庫區優15、勢產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完成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啟動實施一批科技先導型建設項目,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龍頭企業,發展形成一批現代高效特色產業。(二)第二建設階段(2008-2010年) 進一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技術與競爭力升級,進一步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形成機制靈活、渠道通暢的市場營銷體系。到2010年,建設成獨具特色的重慶市星火產業帶,“一縣一業”(或幾縣一業)的優勢產業突出,主導產業明確,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強,管理和運行機制科學靈活,對整個庫區經濟帶動作用強,實現經濟效益的強力增長。四、資金概算、籌措與使用(一)資金概算、籌措按照6年的規劃期,在第一階段(200516、-2007),每年科技投入1億元,其中國家科技部投入2000萬元,市級科三費投入1000萬元,市級相關部門投入1000萬元,區縣地方政府配套1000萬元,企業及民間投資5000萬元。第二階段按照每年增長2000萬元。整個規劃期科技總投資7.2億元。(二)資金使用項目經費主要用于產業開發中的重大技術轉化、示范、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國家和市級資金由市科委引導安排,不搞平均主義,依據項目申報情況確定支持力度。三年內計劃安排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所涉23個區縣,每個區縣總經費100200萬元。凡匹配資金未足額到位的區縣,不得享受國家和市級有關扶持優惠政策。五、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三峽庫17、區星火產業帶是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庫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是重慶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市里成立由市科委、財政局、計委、農辦、農業局、農機局、水利局、移民局、商委、扶貧辦、農綜辦等相關部門參與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其辦公室設在市科委,協調解決相關的重要問題,定期進行檢查、考核和獎懲。在市科委直接領導下,成立項目專家委員會,負責項目頂層設計、指導和審核具體項目實施方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培育優勢產業作為加快農業產業化、加速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區縣(自治縣、市)黨政一把手要充分認識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的重大意義,要作為黨政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擺在黨委政府工18、作的重要位置。各地申報的項目必須一把手親自領銜。各區縣要設立相應的組織領導和辦事機構,調動各方面力量,協調一致推進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各地方黨委、政府在項目實施中要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各種形式,打破以行政區劃和部門壁壘形成的產業“割據”格局,建立各區縣、各企業間的協作交流機制,使之形成以星火密集區為中心的優勢產業群和“一縣一業”或“幾縣一業”的產業鏈條。(二)營造良好產業帶建設環境,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整合各方資金,鼓勵生產要素向星火產業帶建設傾斜。鼓勵和吸引企業、個人、銀行等社會資源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產業帶的建設中來。加大對星火產業帶建設的財政投入,使市、區縣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輻度高于19、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三)努力構建星火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加強技術培訓。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的建設過程涉及眾多農戶和企業,他們對知識、技術和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建立健全星火產業技術服務體系,為星火產業發展及時提供人才、技術、服務支撐十分重要。充分發揮農業院校、職教中心和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加大農民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依靠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運用市場、科研、開發、生產一體化的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圍繞星火產業的培育,結合重慶市“百萬農民技能培訓工程”的實施,全面起動星火培訓學校建設,三年內實現“縣縣有星火學校、鄉鄉有星火課堂、村村有星火帶頭人”的總體目標,提高勞動者的科技素20、質和技能。(四)建立多方聯動和資源整合協調機制1、充分利用國家渠道項目與地方項目的整合,實現“中央和地方的聯動”。即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的建設,必須配合國家“基層科技年”行動、“星火科技西移”計劃、“科技促進三峽移民開發”、“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及生態經濟系統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實施。2、結合東部發達省區對三峽庫區的對口支援項目,實現“東西聯動”。3、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共同推進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的建設,實現“部門聯動”。4、以農業生產發展為基礎,積極推動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聯動”5、建立產學研聯盟,實現產學研的合理推進。21、(五)實行項目首席專家制結合重慶市“十、百、千科技人員下農村行動”,每個星火產業項目由市里委派一名專家,實行首席專家制。(六)強化管理和考核市委、市政府將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的建設實施與區縣(自治縣、市)科技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考核工作。建立星火產業帶建設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對規劃確定的任務、目標進行分解,明確責任。按照“庫區星火產業帶”的總體規劃部署,有關部門和規劃區做好本區域內星火產業發展規劃,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優先支持發展星火產業。制定星火計劃管理辦法,建立科學化、程序化的決策機制,公平、公正、公開的項目管理機制和各級星火計劃主管部門的工作績效考核機制等,提高星火計劃的管理效率。對星火產業帶建設做出顯著成績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