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石縣一村一品產業建設實施方案(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53733
2023-12-21
14頁
33.50KB
1、柱石縣“一村一品”產業建設實施方案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07種子 邊芯 20070124一 、項目概述“一村一品”是根據一定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特點,以市場為導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品牌優勢,使其逐步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發展“一村一品”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形成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抓手,對構建和諧平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加快我縣一村一品發展步伐,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根據省、市關于推進“一村一品”示范工程的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柱石縣發展“一村一品”建設規劃。二、項目建設的目的意義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2、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人才、信息為支撐,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依托區域特色,發揮資源優勢,培育果業等特色產業。堅持與特色產業建設、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施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人才強村、企業帶村和生態美村,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發展機制,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進程,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三、技術開發項目背景1.必要性目前當地農民素質比較差,不能按統一標準進行生產。產品銷售沒有大的市場,主要依賴小商小販。 缺乏專門機構進行統一的、標準的管理。大棚灌溉存在一定問題。產業鏈條不成熟,生產與運輸不能協調發展,生產與銷售不能協調發展。農民的技術和時代的發展不匹配,技術培訓3、機制不夠完善。至此,實施“一村一品”計劃尤為重要。 2.可行性“一村一品”是農村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產物,其基本內容涉及種植業、養殖業、文化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等領域。發展“一村一品”,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對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國內產業發展狀況石柱縣林果產業中以蘋果產業最具有優勢。2006年是我國蘋果產業優勢發展規劃發布實施的第三年,規劃對產業發展的指導作用逐步顯現,蘋果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同時通過農業部蘋果套袋關鍵技術示范補貼項目帶動,我國蘋果產業實力不斷4、壯大,世界競爭力逐步形成。2005年蘋果優勢產區面積產量均已超過全國的80,比2002年提高了5以上;蘋果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海關出口量達到82.4萬噸,是2002年的1.9倍,蘋果汁出口65萬噸,是2002年的2.2倍;主產區蘋果畝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部分地區超過6000元。 蘋果產業已成為主產區果農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成為建設新農村的搖錢樹。四現有工作基礎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大力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快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優勢農5、產品基地初具規模。圍繞果、畜、糧、菜等主導產業,積極開展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初步形成了一批優勢農產品基地。目前,已建成優質糧基地8萬畝;優質果品基地15.5萬畝,其中蘋果2萬畝,干鮮雜果5.5萬畝;蔬菜(包括辣椒)面積5.5萬畝;120多萬頭(只)畜禽生產基地1個,農產品基地正在向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二是特色產業專業村發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的特色專業村,如紅星村獼猴桃、紅祥村紅提葡萄、上王村旅游服務、三寨村奶牛、上廟村草編制品、官亭村大棚油桃;已注冊了寶陽蘋果、天香草莓、金蛋蛋果品、樂陶陶獼猴桃果脯等商標;建成汶家灘村洋蔥、紅星村獼猴6、桃、槐西村草莓、棗林村大棚油桃等4個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全縣18個村被陜西省確定為“一村一品”示范村,94個村確定為推進村,并初步完成了產業發展規劃。三是建成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現有龍頭企業13戶,其中國家級1戶、省級1戶、市級11戶。恒興果汁、老牛面粉、陜豐淀粉、秦寶牧業等龍頭企業已推行“訂單農業”,逐步建立了合同收購制度和最低保護價制度,“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形式的產業化運行模式和利益共同體正在逐步形成,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意識日益增強。四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得到了長足發展。圍繞產業發展和示范村建設,全縣已建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7、組織88個,其中已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建成市級示范協會1個,縣級規范化協會3個,參加人數達到9100多人,帶動農戶3.5萬戶,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五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通過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養殖業良種工程、動植物保護工程、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村能源建設等項目,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全縣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一村一品”工作尚處在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1)主導產業規模仍然較小,布局分散或不盡合理,專業化、標準化程度都較低,缺乏品牌支撐,示范帶動效應低;(2)農民組織化和8、知識化程度較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產業科技含量低,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3)龍頭企業市場定位標準較低,產業鏈條短,市場拉動力不強;(4)產業發展缺乏技術更新、信息服務、資金注入、市場開拓等有力支持,發展后勁不足。五項目關鍵技術內容1、構建發展“一村一品”的產業支撐體系。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按照“農民自愿、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形成規模”的要求,尊重農民和企業自愿,發揮資源和人才優勢,穩定糧食生產,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提高主導產業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水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產業支撐。2、強化發展“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撐體系。按照“便捷、易行、實用9、的原則,引進新品種、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大新產品開發和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利用力度,打造特色品牌,增加農業附加值。堅持點面結合,推進科技入戶工程,延伸科技服務領域。以示范村(推進村)為依托,加快制定“一村一品”主導產品生產、加工、包裝、貯運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不斷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與管理。加快發展循環農業,推進沼氣富民工程,培育種植、養殖、沼氣綜合發展、綜合利用的示范典型,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之路,不斷提高“一村一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完善發展“一村一品”的市場信息體系。實施農業信息網絡延伸工程,在示范村(推進村)建立農村信息服務終端,推進電子農務、農信通、農家樂等信息服務,提10、高農業信息化水平。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申報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質量認證和特色農產品原產地域保護,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在“一村一品”發展重點區域建設產品交易集散地,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完善交易、檢測檢驗和信息服務等設施,強化服務功能,搭建市場營銷平臺。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省、市批發市場、超市和旅游商品經營場所設立產品銷售專柜和專賣點,實行連鎖經營、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加各類特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4、培育發展“一村一品”的新型農民組織體系。把發展和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和11、農村經紀人隊伍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引導、扶持力度,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骨干培訓,不斷完善合作經濟組織章程和規章制度,加快規范化建設進程,使其成為龍頭、基地、農戶的聯接紐帶。實施強村大戶帶動戰略,培育特色產品種植、加工、經營大戶,使其成為“一村一品”的發展主體和市場交易的聯接紐帶。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市場需求與農民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開展成員間的產銷合作,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5、健全發展“一村一品”的農村人才培育體系。圍繞“一村一品”發展,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造就一批適應發展現代農業12、要求的新型農民,為發展“一村一品”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依托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培訓中心和鄉村農民技校,開展以實用技術和現代農業、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知識為重點的培訓活動,培養一大批農村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強化農村基層干部和產業大戶培訓,不斷提高組織領導與輻射帶動能力。繼續推進“陽光工程”,加強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6、建立發展“一村一品”的投入保障體系。建立以農民自籌為主、政府扶持與農村信貸相結合、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做好“一村一品”產業項目論證、宣傳、推介和招商引資活動,廣泛吸納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村主導產業、特色農產品開發。加大金融信貸13、的支持力度,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業務,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縣上按要求設立“一村一品”專項資金,按照“統籌協調、各計其功、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將支農項目資金向示范村和推進村傾斜,支持發展特色產業、開發新產品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后勁六、項目建設目標1、示范村發展目標以行政村為單元,在本縣申報和上級復核的基礎上,首批以水果等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確定長安鎮中壩村、八仙鎮獅坪村等13個村為“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別建成13個運營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村信息平臺和市場經營主體,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特色突出、效益明顯的主導產業。通過23年努力,使14、示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較“十五”末翻一番,主導產業覆蓋農戶達到80%以上,來源于主導產業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80%以上,到2010年“一村一品”模式覆蓋全縣30%以上的行政村,示范村主導產業彰顯特色。2、推進村發展目標堅持以示范村為中心,按照“邊示范、邊推進”和“區域相鄰近、產業相匹配,利于形成區域產業規模”的要求,建立幫扶、帶動機制,推廣典型示范經驗,在107個村推廣示范村模式,從2009年開始推進村分步達到示范村標準,到 2015年推進村全部達到示范村要求,使推進村都有特色品牌、市場經營主體和農業信息網絡,農民培訓率和加入合作經濟組織率分別達到90%以上,全縣 65%以上行政村初步實現“一15、村一品”,全縣基本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3、總體發展目標通過實施“一村一品”典型示范整體推進工程,建立優質高效產業基地,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培育產業大戶,培植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純收入3000元;201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使全縣每項主導產業都有2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特色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每個示范村和推進村都有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參與率和主導產業經營覆蓋率達到80%以上;全縣基本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和種16、養加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初步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通過58年努力,把平利真正建成西北名茶大縣、全國絞股藍第一縣、陜南瘦肉型生豬生產基地、優質蠶桑、烤煙生產基地和“巴山藥鄉”,成為主導產業突出,品牌特色鮮明,服務體系健全,經濟效益顯著的特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品茗賞藝、休閑觀光的生態旅游勝地。七、項目目建設進度(一)第一階段:宣傳發動階段 1、項目村成立 “一村一品”產業實施小組,進行人員分工。 2、制定工作方案。 3、召開座談會、探討、完善實施細則。 4、根據技術指導工作方案編制技術措施及印制有關資料。 5、選定科技示范戶。 6、舉辦技術培訓。(二)第17、二階段:組織實施階段 1、技術責任人入戶宣傳果樹種植、家畜養殖技術,將宣傳材料及工作要求分發到示范戶中。2、由技術員進行果樹管理技術指導,場地的選擇等, 3、組建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提高產業化水平。 4、通過公司運作,與示范戶簽訂水果回收合同。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對 “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示范工程的績效評估。 2、撰寫 “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示范工程的總結報告。八項目組織實施方案(一)廣泛宣傳,制定規劃。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廣泛開展“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及典型經驗的宣傳;有計劃地組織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干部及部分農村能人、群眾帶頭人,對日本大分縣及國內“一村一品”先進18、典型進行學習考察;利用楊凌“農高會”及省外農產品展銷展示會等農業會展契機,充分展示宣傳我市“一村一品”工作成果。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一村一品”建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廣泛參與的積極性。在充分調研、把握內涵的基礎上,各級政府及示范村、推進村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加快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當前要集中搞好“十一五”時期的規劃。規劃要充分考慮到當地資源優勢,要突出特色,要與優勢特色農產品規劃相銜接,要與新農村建設緊密聯系。通過制定規劃,達到實施有據、統一認識、指明方向、明確任務的目的。(二)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資金保障。落實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結合新19、農村建設,著力改善“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進村的道路、通訊、電力、農田水利及市場等基礎設施狀況,切實發揮政策和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引導農民、企業、外資等多元投資主體參與我市的“一村一品”建設;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農戶小額貸款業務,農村信用社要優先將示范村、推進村列入小額信貸示范村,促進共同發展。加強項目建設。積極爭取中、省產業項目,調整支農資金存量結構,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整合項目資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產業發展傾斜。設立“一村一品”發展專項資金。市級每年要投入一定的財力,縣區每年不少于50萬元,作為“一村一品”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示范村和20、推進村的農民科技培訓、信息網絡建設、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改進加工工藝、開拓市場、項目前期費用及“一村一品”工作經費和獎勵等。探索建立農業保險機制。“一村一品”生產經營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特色產品單一,加之我市自然災害頻繁,生產受自然和市場因素影響較大,一旦遭到損失,就會嚴重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各級保險部門要將“一村一品”納入農業保險范圍,探索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有機結合的路子,有效化解經營風險。(三)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加快農村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發展“一村一品”的新型農民。繼續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陽光工程”和“農21、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有效整合各種培訓教育資源,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能,培養一批農村產業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帶頭人,使示范村培訓入戶率達到100%,確保每戶有1-2人掌握農業實用新技術或勞動技能。組織實施基層負責人培訓計劃,加強對示范村和推進村駐村指導員、農民技術骨干的培訓,不斷提高帶動能力,實現人才強村的新突破。(四)創新工作手段,強化信息服務。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起農業信息作為公共服務的責任,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為農民提供農業政策、農業技術、農產品生產、市場供求及價格等各種農業信息,用農業信息化推動“一村一22、品”快速發展。加大硬件投入,建設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當前,要加強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著力推動鄉鎮、村組的農業信息站點建設。在“十一五”期間,全市10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及30%的推進村都要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站點,真正建成以市、縣區為核心,以鄉鎮、村組為基礎,以專家團為依托,以農民為服務對象,連通全國、功能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創新信息服務手段。在進一步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傳遞農業信息的同時,積極利用現代通信網絡技術創新農業信息的傳播方式。農業部門要繼續加強與商洛電信、商洛聯通、商洛移動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合作,不斷擴大“富農通”、“電子農務”和“農信通”的服務范圍,提高運行質量,23、使電腦網絡、手機短信和語音信息等成為快速傳播農業信息的重要手段,讓農業信息真正進入每個示范村和推進村,切實解決好“一村一品”信息傳播暢通的問題。提高信息服務水平。針對“一村一品”對信息需求的多樣性,農業信息服務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手段和設備,不斷加強信息員培訓,組建專家團,建立信息采集、發布制度,切實搞好信息服務,同時,積極聯合農業技術研究、經濟研究、社會研究等部門的專家進行綜合分析和決策,切實提高綜合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水平,提高信息本身的科學性、應用性和針對性,更好地為農民發展“一村一品”服務。(五)抓點示范,輻射帶動。“一村一品”要在資源和產業基礎好的重點地區率先開展示范,不斷總結經驗24、,培養先進典型,推出一批產業特色明顯的富民強村模式,對于較為成熟并有一定推廣意義的經驗和模式,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廣泛發動,積極引導,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步伐。各縣區要因地制宜,聚集財力和精力,首先抓好已確定的100個示范村,輻射帶動700個推進村發展,堅持用一戶帶多戶,用一片帶動一個村的辦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乃至“一鄉(鎮)一業”的新格局,不斷提升產業水平,最終形成特色產品和產業集群。(六)、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1,成立領導機構,強化工作考核。市上成立以政府主管領導為組長的“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業局,負責制定“一村一25、品”發展規劃、工作目標及政策措施,組織、協調、督查工作開展,縣區及相關鄉鎮、村都要成立領導機構,加強工作協調。將“一村一品”納入各級政府及工作部門的考核內容,制定獎懲辦法,調動各方積極性。2,改進工作方法,科學指導發展。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技術手段,科學指導“一村一品”發展。要借鑒日本大分縣及以往發展產業的經驗教訓,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在“一村一品”中的主體地位,尊重經濟規律,切忌急躁冒進、強迫命令,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用科學的指導保障“一村一品”健康較快發展。3.各方齊抓共管,形成長效機制。縣區政26、府是“一村一品”建設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務必高度重視,認真謀劃,明確部門職責,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圍繞100個示范村和700個重點推進村建設,發展計劃部門加強“一村一品”相關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項目爭取等宏觀指導和服務工作;財政部門積極籌措所需資金,保障“一村一品”工作經費和農民培訓經費,增加投入,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建立“一村一品”資金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農業部門發揮牽頭作用,搞好規劃制定、政策調研、督促指導工作,大力開展信息服務、農民培訓和科技入戶工程,著力抓好種植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林業部門突出抓好以蘋果為主的林果業發展,提升產量、質量和效益;畜牧部門切實搞好以豬、雞、羊、牛為主的27、養殖業的產業化發展;文化旅游部門搶抓機遇,認真抓好主要景區所在村鎮的農家樂、手工藝品等文化旅游服務產業;科技部門積極引進一批先進新技術新成果,促進科技成果進一步轉化,煙草部門按照發展大鄉、大村、大組、大戶和下山進塬入川的原則,加快煙葉的生產布局調整步伐,嚴格按訂單組織生產和銷售,不斷提高生產水平;水務部門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搞好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質量,努力改善水利設施條件,擴大灌溉面積;商務、供銷部門切實搞活市場流通,促進農產品銷售;扶貧部門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推動農村扶貧與產業發展、產業富民相結合;金融部門切實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28、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大力推動“信用村鎮”創建活動,加大金融服務“三農”力度;其他相關部門要緊密配合,通力協作,積極支持“一村一品”發展。100個示范村建設實行市縣區相關部門包抓責任制和駐村指導員制度,每個示范村要有一個部門領導和兩名干部駐村包抓,市直有關部門要督促指導對應的縣級部門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并且要集中力量親自包抓示范村,力促示范村率先突破發展。駐村指導員補助參照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予以解決。同時,各縣區、有關鄉鎮要落實責任,組織力量抓好推進村建設工作。 總之“一村一品”工作有關各方要抱著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統一思想、明確責任、協調一致、齊抓共管,發揮整體合力,形成29、發展“一村一品”的長效機制,確保“一村一品”有人抓、有人管,工作有成效。九項目技術效益分析(一)、經濟效益圍繞果、畜、糧、菜等主導產業,積極開展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初步形成了一批優勢農產品基地。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純收入3000元;201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二)、社會與生態效益我村發展蘋果產業,已經突顯出生態、品質、早熟和區位等比較優勢。海拔較高,四季分明,土地里的微量元素豐富,大氣環境清潔,種出來的蘋果是健康水果。由于晝夜溫差大,蘋果著色鮮艷,肉質細脆,甜酸適度,汁液豐富,風味濃郁。蘋果早熟20天30、到1個月,銷售時間較其他地區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和競爭優勢。而且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市場對蘋果的需求量很大,南方又沒有商品蘋果基地,作為南方的主產區,貴州蘋果銷往重慶、兩湖、兩廣運距短,運輸成本低,運輸損耗小,貴廣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貫通,還將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三)、市場前景分析蘋果等水果產業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據中國果品網報道,目前全世界人均果品消費量達70公斤,發達國家和地區達100公斤以上,其中,蘋果消費量占水果消費量的80%。按此比例計算,全世界年均消費蘋果應該達到2.5億噸,但目前全世界蘋果年產量不到7000萬噸,產銷缺口巨大。從國內市場看,全國人均果品消費量約為50公斤,如果蘋果占70%,我國年均消費蘋果應為4550萬噸,但全國蘋果產量不到3000萬噸,市場缺口接近2000萬噸。我省五里沖水果批發市場銷售的蘋果主要來自陜西,少量來自云南昭通和四川鹽源,幾乎沒有貴州蘋果銷售。蘋果的商品性好,耐貯運,利用成熟期不同的品種,基本上能做到季產年銷,周年供應,銷售期長,銷售半徑大,對市場的調控能力相對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