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種養共育基地項目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58915
2023-12-22
14頁
51.04KB
1、xxxxxx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項目建設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目 錄第一章 總論4第二章 項目背景及建設的必要性5第三章 項目區基礎條件分析8第四章 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 原則和目標. 9第五章 內容 規模 開發方案設計 10第六章 投資概算與資金籌措.12第七章 項目組織管理措施.13第八章 預期的效益分析.14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15xxxxxx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第一章 總 論 一、項目實施單位:xxxxxx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二、項目建設性質:新建三、項目年限:xx年xx年四、項 目 區:xxxx自治縣永安鄉 五、主要建設內容與規模1、土地利用:2、租賃坡地2.5畝,用于建設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2、配套建設:新建標準化小蠶共育室16間(每間40平方米),合計640平方米;新建合作社辦公室1間;新建工人宿舍2間,組織培訓農戶500人次六、進度安排xx年9月完成基地土地平整,xx年10月11月完成房屋主體建設,xx年12月xx年1月完成頂棚、室內裝修、水電安裝工作,xx年3月小蠶共育基地正式建成(800)。七、總評價項目立足于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實施,落實自治區發展新型農業的相關要求,緊緊圍繞河池市生態建設與綠化,美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布局。本項目依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xxxx自治縣生態保護發展需要而立,立足本鄉,面向全縣,著眼未來。項目區3、環境條件適宜,技術水平過硬,領導重視,群眾積極性很高。項目建成后,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顯著,將使該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使蠶桑生產規模、綜合技術水平大幅提高,使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趨勢得到遏制,從而推動永安乃至整個xx縣蠶桑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第二章 項目背景及建設的必要性一、項目背景xx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山區貧困縣,開發山區,發展農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具有發展蠶桑產業適宜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條件。但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地理等諸多因素制約,區內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生產力落后,人民貧困,農業生產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生產階段,經濟林果生產始終未能走上4、持續、健康發展的正軌。今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對桑蠶產業的重視度提高,扶持力度增大,有利于促進蠶桑商品化、規?;?、產業化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綜合生產效益,推動蠶桑產業發展。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1、是xx縣永安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永安發展蠶桑生產的主要依據在于:xx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資源條件,發展蠶??梢园l揮自身資源優勢。xx是一個集山區、民族、貧困于一體的農業縣,由于基礎設施薄弱,水利化程度低,科技文化落后,農業生產主要以糧作生產為主,生產效益普遍較低,致力發展低耗高效型商品化農業生產,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需要;xx縣產業結構單一,系統功能脆弱。主要以種植業為主,5、工業落后,商業不發達,產品社會化、商品化程度低,與資源優勢極不相匹配,調整經濟結構和農業種植結構,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發展xx經濟的關鍵在農村,優勢在山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條件,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支柱產業;另一方面,要根據自身屬山區農業縣的特點,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產品,促進規模經濟效益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新興財源產業,蠶桑產業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身,是理想的后備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項目旨在建立新的產業支撐體系,提高技術推廣服務質量,以及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科技到位率,因此,它是xx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2、是xx乃至6、全市蠶桑業發展的需要。河池市特殊的地理、氣候資源優勢,使之具有極佳的蠶桑生產條件,繭、絲產品一直深受國內外商家青睞。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東桑西移”戰略實施和西部大開發,建設綠色經濟強市的機遇,把發展蠶桑生產列入地方經濟發展計劃和產業結構調整計劃。但從現實情況看,盡管自然條件優越,蠶桑生產產業化程度卻很低,技術比較落后,繭產品產、質量極不穩定,難以適應加入WTO后新的市場要求。xx作為未來河池市蠶桑生產的大縣,既需要不斷完善自身服務體系,提高生產綜合技術水平,又擔負著新技術開發、研究、推廣和引領全市蠶桑生產發展的重任。本項目實施,將為提高農戶生產管理技術水平提供培訓基地,為新技術試驗研究提供基礎7、保障,為蠶桑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供示范。3、是解決蠶桑生產現實問題的需要。蠶桑生產是一個傳統而又新興的產業。由于現有規模小,經濟條件限制,新技術推廣難度大,致使生產水平長期徘徊不前,難以提高,產品缺乏應有的市場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較差。迫切需要建立標準化的小蠶共育基地,為蠶農養殖工作打好基礎,推動整個蠶桑業的產業化、正規化發展。4、是生態保護和綠化、美化的需要。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三廢問題日趨嚴重,需要廣泛植樹美化、綠化家園、產業布局。既要重視經濟效益,也要重視生態、社會效益,確保經濟良性循環。5、 河都高速的建成通車、高鐵又即將穿過xx境內,使得xx的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加之國家“東桑西移8、”戰略的實施,為xx發展優質高效蠶桑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6、建設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發展3000畝優質蠶桑生產基地項目發展前景廣闊。發展優質蠶繭生產,既符合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也是xx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第三章 項目區基礎條件分析一、項目區環境資源條件本項目計劃在以永安鄉為主的5個鄉鎮實施,項目區所在的永安鄉,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地處河都高速沿線且有出口,交通條件便利,水、電、通訊條件相對較好。二、技術力量分析xxxxxx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共有桑蠶技術人員30人,桑蠶種養經驗豐富、技術過硬。近年來,在保證桑蠶產業正常經營發展的同時,每年均組織數次桑蠶種養技術培訓工作,為當地的桑蠶產業發9、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合作社也與xx蠶業技術研究所、自治區蠶種站等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可以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措施,為本項目實施提供可靠保證。第四章 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一、指導思想立足本地,面向全縣,著眼未來。以實現xx蠶桑生產的區域化、產業化發展為目標。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量力而行。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精心設計,認真施工,質量與規模兼顧,速度與效益并重,力爭在短期內,使xx蠶桑生產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從而推動xx乃至整個河池地區蠶桑生產的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二、項目建設原則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10、出重點的原則。2、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3、區域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的原則。4、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精心設計,認真施工,高標準,嚴要求,確保工程質量的原則。三、項目建設目標一是800平米的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批出庫小蠶達到500張;二是將原來的桑蠶生產基地擴大到3000畝,引進國內外最新的桑、蠶品種進行試驗篩選和開展當家品種示范栽培。同時,廣泛進行生產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技術推廣培訓,逐步建立起符合現代蠶業發展要求的新技術模式和技術體系。 第五章 內容 規模 開發方案設計一、建設內容及任務1、新建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800平米。2、租賃土地30畝。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技術措11、施,建成高標準、規范化蠶桑生產綜合科技試驗示范園。為小蠶共育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桑園基礎。3、發展小蠶共育戶到500戶。二、開發方案設計(一)、技術路線1、選擇優良桑、蠶品種,豐產低干密植建園,配套先進養蠶用具,采用國內先進養蠶技術措施,建成高標準、規范化生產示范園。通過以點帶面,促進xx乃至河池地區蠶桑產業的發展。2、引進國內外優良桑、蠶品種進行適應性栽培和養殖,為xx縣蠶桑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3、與xx蠶業技術推廣總站、自治區蠶種站等科研部門合作、進行新品種選育和新技術研究開發,探索適合我地的優質高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措施。4、廣泛開展生產技術培訓和先進技術措施的推廣普及12、工作,全面提高生產科技含量和科技到位率。(二)、桑園配套設施建設桑園定植及管理是蠶桑生產的基礎,只有在建成優質桑園基礎上,配套完備的蠶室、蠶具及水利設施,才可能真正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生產出優質產品,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三)養 蠶選擇多絲量家蠶品種飼養,桂蠶N2等中系品種為主。制定規范化養蠶技術措施,統一蠶種催青,統一消毒發種,全面推行小蠶共育、立體飼育、大蠶簡易蠶臺育、大蠶一日二回育、方格簇自動上簇等先進養蠶技術措施。蠶繭按質論價,統一收購,集中烘烤,全面采用熱風干燥機械烘繭,確保繭產品80%以上達到出口級優質原料繭標準。(四)技術服務建立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形成社會化技術服務網13、絡,加大新品種及先進養蠶技術措施推廣普及力度。通過廣播、板報、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生產適用技術培訓,力爭項目建設期內,結合項目工程建設開展技術培訓2000人次。項目建成后,每年舉辦技術骨干培訓班12期,普通培訓班34期,用34年時間,使每戶養蠶戶均掌握并熟練應用各種先進措施。三、環境影響評價1、栽桑養蠶屬生態型農業產業,本身具有增加植被覆蓋率,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的功效;每年每畝桑園生產桑條1.2噸左右,作為造板、造紙原料,或供農戶替代薪柴作為生產生活燃料,可有效減少對自然森林植被的砍伐。項目實施對環境的影響利大于弊。第六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一、投資概算以xx年度祿勸相關物14、資市場價格及工時費為標準,參考國家以工代賑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生態建設項目等進行800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建設投資預算,物價波動費不計入投資概算。項目計劃總投資80萬元,分項投資如下:1、地基、房屋主體、頂棚:30萬元,占37.5%;2、蠶房專用設備、器具:18.6萬元,占23%;3、蠶房水電設備:4萬元,占5%;4、基礎設施建設:9.5萬元,占12.5%;5、其他建設費用:17.8萬元,占22%;二、資金籌措及使用安排項目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xxxxxx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社員籌資,同時依靠上級扶持。具體籌資計劃是:總投資80萬元中,請求縣財政部門幫助解決40萬元,xxxxxx桑蠶種養專業合作15、社自籌40萬元。在資金使用安排上,上級扶持資金40萬元主要用于以下項目:1、基地房屋主體及基礎設施建設共計39.5萬元,100%補助。 合作社社員自籌資金40萬元,用于購買小蠶共育專用設備、水電安裝及其他建設投資。第七章 項目組織管理措施一、組織機構及職能由xxxxxx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及成員代表成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建設的組織、領導、督促、協調,聯合縣財政局、農業局等相關部門落實補助資金工作。二、項目組織管理方式項目實行自上而下分級管理的方式實施管理行為,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三、資金管理對項目資金的籌集、存儲和使用進行專項管理。除上級扶持資金外,16、合作社將采取社員投工投勞、以勞代資等多種方式籌資進行項目建設,項目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人管理,??顚S?,嚴禁占用和挪作他用。加強資金使用的跟蹤審查和審計,對違反財務制度和項目資金管理規章要求的,及時糾正,嚴肅查處。第八章 預期的效益分析一、經濟效益分析達到生產設計能力后,800平米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批育出小蠶300張,能供應永安、板嶺、下坳等周邊鄉鎮200戶蠶農的養殖需求。能帶動周邊鄉鎮至少1000戶農戶從事蠶業種養殖工作。按目前的蠶繭價格估算,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年養蠶XXX張,年產值將達到XXX元。帶動農戶平均增收至少XXX萬元。項目綜合經濟效益可達XXX萬元。可以成為縣域經濟骨干產業。二、17、社會效益分析1、項目實施將進一步加快蠶桑生產的產業化發展進程,從而對改變我縣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產品商品率低的狀況,推動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2、項目建設,可使我縣蠶桑生產規模及產業鏈得到擴大,延伸。從而推動蠶桑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3、項目建設可增加工業與服務業社會就業3000人以上,并使項目區老人與弱勢人群參與養蠶,得到鍛煉和培訓,科技文化素質和商品意識普遍提高,對項目區勞動人群的有效搭配起到積極作用。4、項目建設將對河池地區蠶桑生產的規?;l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三、生態效益分析1、可提高植被覆蓋率,起到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每畝桑園年修剪桑枝1噸作為燃料替代薪柴,可有效減少對天然林的砍伐。2、項目建設,將對xxxx自治縣生態建設與保護產生積極作用。3、項目建設將推動蠶桑等林木生態產業的發展。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1、項目區氣候條件適宜,土地、勞力資源豐富,適合項目建設。2、項目符合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和云南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產業發展政策,符合“優質、高產、高效”的現代蠶業發展要求。3、現有技術力量較強,有完成相似項目的經驗,有實施項目的能力。4、項目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技術方案合理,規模適度。5、項目能起到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作用。6、項目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