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佳苑住宅基坑工程監測方案和報告(3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59792
2023-12-25
35頁
634.07KB
1、xx市陽光佳苑基坑工程監測方案和監測報告目 錄目 錄21 工程概況32 監測依據33 監測項目和監測點布置44 監測的具體措施105 監測周期和頻率136 監測儀器設備、技術要求與精度要求147 監測報警158 監測人員組成179 資料成果提交1810 監測方案報價201 工程概況xx市陽光佳苑工程位于東區政府對面,東臨南路,南臨環西路(在建),西側為花園,距離坑邊較遠約54m,北側地塊空曠。基坑東南角下面埋有管線,基坑東邊離管線比較遠,最近的距離管線約18m。基坑周長約1490m,占地面積52222平方米。擬建建筑物包括高層建筑物6棟(1#、2#、3#、4#、5#、6#棟),層數為24-302、F,為框架剪力墻結構,綜合商業樓為多層建筑物(7#、8#、9# 、10#棟、),層數為2-8F,為框架結構;均有地下室三層,地下室為框架結構。本工程結構0.000相當于與絕對標高+56.00,場地平整后自然地面標高為-3.20,B3結構標高-15.30,底板厚1800,墊層厚250,地下室開挖深度為13.5m。根據本工程的周邊環境要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及基坑開挖深度,選用人工挖孔樁+錨桿,綜合確定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為一級,使用年限2年,為暫時性支護結構。2 監測依據1、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2、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3、(GB50007-2002)4、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5、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6、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91)7、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8-2007)8、XXXX城市廣場基坑支護設計,KKK設計有限公司3 監測項目和監測點布置監測的目的:受工程地質條件、臨近建筑物的結構性能、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基坑在開挖及維護期間,必須采用信息施工法進行施工。根據相關規范和支護設計要求,監測項目及測點布置如下:1xx市陽光佳苑基坑坑頂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監測測點布置:沿慶春城市廣場基坑坑頂設置測點,共計29點。圖1 xx市陽光佳苑基4、坑測點布置水平、豎向位移監測基準點埋設在基坑開挖深度3倍范圍以外不受施工影響的穩定區域,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為12.5m,水平、豎向位移基準點布置在大于37.5m處,具體監測布置點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2周邊土體深層水平位移監測測點布置:沿慶春廣場基坑坑頂外側設置測點,共計29點。在基坑的外圍各周邊均布置210個監測點,間距20-50m,在基坑開挖一周前埋設PVC工程塑料測斜管,并通過測斜儀觀測各深度處基坑的水平位移。埋設時應注意測斜管要保持豎直,并與所測方向一致。測斜管埋入土體深度約為1.5倍基坑開挖深度,依照現場實際情況取20m作為測斜管埋入深度。測斜管的埋設方法如下:首先在土體上鉆孔,孔徑5、略大于測斜管外徑,一般測斜管是外徑76,鉆孔內徑110的孔比較合適,孔深一般要求穿出結構體38m比較合適,硬質基底取小值,軟質基底取大值。然后將在地面連接好的測斜管放入孔內,測斜管與鉆孔之間的空隙回填細砂或水泥與膨潤土拌合的灰漿,埋設就位的測斜管必須保證有一對凹槽與基坑邊緣垂直。深層水平位移監測方法:側向位移監測在測斜管內進行。測斜管應在測試前5天裝設完畢,在35天內重復測量不少于3次,判明處于穩定狀態后,進行測試工作,其步驟如下: 用模擬探頭(預通器)檢查測斜管導槽; 使測斜儀測讀器處于工作狀態,將測頭導輪插入測斜管導槽內,緩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導槽全長每隔0.5m讀一次數據6、,記錄測點深度和讀數。測讀完畢后,將測頭旋轉180度插入同一對導槽內,以上述方法再測一次,測點深度同第一次相同。 每一深度的正反兩讀數的絕對值宜相同,當讀數有異常時應及時補測。3基坑周邊道路及管線沉降觀測測點布置:沿慶春廣場基坑外1-3倍開挖深度范圍內的道路和管線上設置測點,共計23+12=35點。4支護結構墻、地表裂縫觀測xx市陽光佳苑基坑周邊地表,均應作可見裂縫觀測。XXXX城市廣場基坑周邊地表暫只在開挖與支護至基底的工期內,每天對基坑周邊地表及支護結構墻變化較大的裂縫進行觀測。裂縫監測應包括裂縫的位置、走向、長度、寬度及變化情況。對于裂縫寬度監測可在裂縫兩邊分別貼埋鋼釘,通過鋼釘的距離來7、觀測裂縫是否有進一步的開展。同時在裂縫的兩端做出標記用以確定裂縫的長度是否有進一步的開展趨勢。施工過程中除了對已有的裂縫進行觀測外,還要重點檢查有可能出現裂縫的部位,及時發現新的裂縫,并做好記錄和觀測標識跟蹤觀測xx市陽光佳苑基坑周邊地表。通過對地表既有裂縫或因工程施工產生的裂縫開展寬度的監測,評估工程施工對周邊安全及正常使用的影響程度,指導土建承包商采取正確的施工方法和相關保護措施,并為可能的法律糾紛提供證據。裂縫監測方法如下:基坑施工前,對影響范圍內的地表進行裂縫調查,用數碼相機對既有裂縫進行拍照,并記錄裂縫位置。基坑施工過程中,定期施工巡查影響范圍內的地表,發現新裂縫及時拍照并記錄裂縫位8、置。使用游標卡尺在裂縫兩側錨固水泥釘,用卡尺直接量測鋼釘間距,確定裂縫開展寬度。在不可錨固鋼釘的地方,采用電子裂縫測寬儀進行監測:用電纜連接顯示屏和測量探頭,打開電源開關,將測量探頭的兩支腳放置在裂縫上,在顯示屏上可看到被放大的裂縫圖像,稍微轉動攝像頭使裂縫圖像與刻度尺垂直,根據裂縫圖像所占刻度線長度,讀取裂縫寬度值。5基坑地下水位監測測點布置:xx市陽光佳苑基坑外設置測點,共計11點。在基坑外圍四個邊上各布置1-5個監測點并分別埋設水壓管,水位管選用直徑70mm左右硬質塑料管,管底加蓋密封,防止泥砂進入管中。中部管壁周圍鉆出68列直徑為6mm左右的濾水孔,縱向孔距50100mm。相鄰兩列的孔9、交錯排列,呈梅花狀布置。管壁外部包扎土工織物過濾層,上部管口段不打孔,以保證封孔質量。水位管的管口要高出地表并做好防護墩臺,加蓋保護,以防雨水、地表水和雜物進入管內。水位管處應有醒目標志,避免施工損壞。水位管埋設后每隔1天測試一次水位面,觀測水位面是否穩定。當連續幾天測試數據穩定后,可進行初始水位高程的測量,并及時記錄測得數值。水位管的埋設與安裝方法:成孔:水位觀測孔采用清水鉆進,鉆頭的直徑為130,沿鉛直方向鉆進。在鉆進過程中,應及時、準確地記錄地層巖性及變層深度、鉆進時間及初見水位等相關數據;鉆孔達到設計深度后停鉆,及時將鉆孔清洗干凈,檢查鉆孔的通暢情況,并做好清洗記錄。井管加工:井管的原10、材料為內徑70、管壁厚度為2.5的PVC管。為保證PVC管的透水性,在PVC管下端04m范圍內加工蜂窩狀8的通孔,并包土工布濾網,井管的長度比初見水位長6.5m,如下圖所示。 圖2 水位觀測井管結構圖 圖3 電測水位儀工作原理圖井管放置:成孔后,經校驗孔深無誤后吊放經加工且檢驗合格的內徑70的PVC井管,確保有濾孔端向下;水位觀測孔應高出地面0.5m,在孔口設置固定測點標志,并用保護套保護;回填礫料:在地下水位觀測孔井管吊入孔后,應立即在井管的外圍填粒徑不大于5mm的米石;洗井:在下管、回填礫料結束后,應及時采用清水進行洗井。洗井的質量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供水水文地質鉆探與鑿井操作規程(CJJ111、3)的有關規定。并做好洗井記錄。地下水位具體監測方法:地下水位觀測設備采用電測水位儀,觀測精度為0.5cm,其工作原理圖如下圖所示為:水為導體,當測頭接觸到地下水時,報警器發出報警信號,此時讀取與測頭連接的標尺刻度,此讀數為水位與固定測定的垂直距離,再通過固定測點的標高及與地面的相對位置換算成從地面算起的水位埋深及水位標高。4 監測的具體措施1位移觀測基準點距基坑最短距離大于37.5m。2根據現場條件,房屋豎向位移變形采用由基準點直接觀測各監測點變形。在施工現場周邊的穩定處布設水準基點和平面位置基點;平面工作基點及平面位置基點采用專設強制對中固定觀測墩(構造見圖4),其上安置精密型強制對中盤。12、圖4 工作基點強制對中固定觀測墩構造3基坑周邊房屋的水平觀測點及水平位移觀測基準點熒光膜粘貼在墻面上,房屋垂直觀測點采用膨脹螺栓將觀測點固定在墻體內。4基坑頂面觀測點的建立要求:基坑周邊頂面上所有觀測點位置埋設觀測墩,觀測墩均采用方形截面,邊長為400mm,且通常配置416的縱向鋼筋,墩中預埋強制對中固定螺桿(構造見圖5),其中基坑頂面水平觀測點觀測墩離地高1.2m,基坑頂面垂直及水平觀測點觀測墩離地高0.6m。由于現場條件限制,具體布置情況以現場布置為準。圖5 垂直及水平強制對中固定觀測墩構造5幾何水準測量盡可能選擇在無風、陰天作一級變形觀測,觀測路線布設成多個(附合)閉合路線,每次觀測前作13、i角檢核校正,其它要求按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執行。平面位移監測采用方向觀測,方向觀測中誤差不大于2.0;監測項目在基坑開挖前應測得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5 監測周期和頻率監測周期從建立監測網起到土建工程做到0.000以后,如果各種監測值無大的變化時,可結束監測,并開始編寫監測報告,歷時需要6-7個月的時間,具體監測周期要求為:各種監測初始值監測2次,以此為依據值;其余按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第7.0.3確定: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應綜合考慮基坑類別、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階段以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和當地經驗而確定。當監測值相對穩定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對14、于應測項目,在無數據異常和事故征兆的情況下,開挖后儀器監測頻率可按表1確定。表1 現場儀器監測的監測頻率 基坑類別施工進程基坑設計深度5m510m1015m15m一級開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澆筑后時間(d)71次/1d1次/1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1 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2 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存在勘察15、未發現的不良地質;4 超深、超長開挖或未及時加撐等未按設計工況施工;5 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道出現泄漏;6 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7 支護結構出現開裂;8 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9 鄰近建筑突發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10 基坑底部、側壁出現管涌、滲漏或流砂等現象;11 基坑工程發生事故后重新組織施工;12 出現其他影響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的異常情況。當有危險事故征兆時,應實時跟蹤監測。6 監測儀器設備、技術要求與精度要求1監測所用儀器、儀表,要求精度高,準確度好,性能和質量良好,主要監測儀器:瑞士徠卡TC1100全站儀(3& 216、mm+2ppm)及附件;蘇州一光DS05精密水準儀(0.4mm/km)、2m珠峰銦鋼尺及附件;HCX-1測斜儀及CXG-6076系列PVC高精度測斜管;電測水位計。2測量按變形測量等級四等進行埋標做為觀測基準點工作點和觀測點。3水平位移觀測,要求允許誤差3mm,垂直位移觀測允許誤差3mm,裂縫觀測允許誤差為1mm。4地下水動態變化觀測要求允許誤差5mm。5對各項監測數據,要求真實可靠,做好記錄,填好表格,繪制觀測數字和時間變化曲線圖。6對監測信息資料反饋,要求兩天報一次日報,7天報一次周報,一個月報一次月報。7對監測變化值,必須進行原因分析,并對影響安全程度進行評估,及時向監理、業主、施工單位17、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和處理意見。8監測工作是一項嚴肅認真,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重要工作,為此要求監測技術人員由素質高,技術業務熟練的人員擔任監測工作。7 監測報警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表8.0.4,本基坑及支護結構監測報警值如表2所示。表2 基坑及支護結構監測報警值序號監測項目支護結構類型基坑類別一級累計值變化速率/mmd-1絕對值/mm相對基坑深度(h)控制值1圍護墻(邊坡)頂部水平位移放坡、土釘墻、噴錨支護、水泥土墻30350.3%0.4%510鋼板樁、灌注樁、型鋼水泥土墻、地下連續墻25300.2%0.3%232圍護墻(邊坡)頂部豎向位移放坡、土釘墻、噴錨支護18、水泥土墻20400.3%0.4%35鋼板樁、灌注樁、型鋼水泥土墻、地下連續墻10200.1%0.2%233深層水平位移水泥土墻30350.3%0.4%510鋼板樁50600.6%0.7%23型鋼水泥土墻50550.5%0.6%灌注樁45500.4%0.5%地下連續墻40500.4%0.5%4基坑周邊地表豎向位移253523注:1h 基坑設計開挖深度; 2累計值取絕對值和相對基坑深度(h)控制值兩者的小值;3. 當監測項目的變化速率達到表中規定值或連續3天超過該值的70%,應報警;根據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表8.0.5,周邊環境監測報警值的限值如表3所示。 表3 19、建筑基坑工程周邊環境監測報警值 項 目監測對象累計值/mm變化速率/mmd-1備注1地下水位變化1000-500-2鄰近建筑位移106013-3裂縫寬度建筑1.53持續發展-地表1015持續發展-注:建筑整體傾斜度累計值達到2/1000或傾斜速度連續3天大于0.0001H/d(H為建筑承重結構高度)時報警。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進行危險報警,并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環境中的保護對象采取應急措施。1 當監測數據達到監測報警值的累計值;2 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突然明顯增長或基坑出現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較嚴重的滲漏等;3 基坑支護結構的支撐或錨桿體系出現過大變形、壓屈、斷裂、松弛20、或拔出的跡象;4 周邊建筑的結構部分、周邊地面出現較嚴重的突發裂縫或危害結構的變形裂縫;5 周邊管線變形突然明顯增長或出現裂縫、泄漏等;6 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他必須進行危險報警的情況。8 監測人員組成表4 監測主要人員表序號姓名職務、職稱在項目中的作用備注1鄧家先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方案制定、審批現場指導2李國海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項目負責3蔡維婷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方案制定、技術指導4黃恩工程師、工程測量工現場監測5林風工程師現場監測6沈成平研究生現場監測、數據分析7董佳偉研究生數據分析9 資料成果提交1. 當日報表應包括下列內容:當日的天氣情況和施工現場的工況;儀器監測項目各監測點的本21、次測試值、單次變化值、變化速率以及累計值等,必要時繪制有關曲線圖;巡視檢查的記錄;對監測項目應有正常或異常的判斷性結論;對達到或超過監測報警值的監測點應有報警標示,并有原因分析和建議;對巡視檢查發現的異常情況應有詳細描述,危險情況應有報警標示,并有原因分析和建議;其他相關說明。2. 階段性監測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該監測階段相應的工程、氣象及周邊環境概況;該監測階段的監測項目及測點的布置圖;各項監測數據的整理、統計及監測成果的過程曲線;各監測項目監測值的變化分析、評價及發展預測;相關的設計和施工建議。3. 基坑工程監測總結報告的內容應包括:工程概況; 監測依據; 監測項目; 測點布置; 監測設備22、和監測方法; 監測頻率; 監測報警值;各監測項目全過程的發展變化分析及整體評述; 監測工作結論與建議。10 監測方案報價監測周期按6個月計算,根據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2002年修訂本)報價如下表:表5 監測報價表序號項目名稱數量備注單價總價(元)1機械打井4020m/點200元/m1600002井內套管4020m/點30元/m240003井口防護40200元/個80004監測基準網39水平位移1402元/點546782垂直位移538元/km10765變形監測90次29水平位移30元/點次7830090次64垂直位移20元/點次1152006地下水位監測90次11點10元/點次99007深層側23、向位移監測90次29點19.5m雙向5元/m次2544758視巡檢查180天80元/天144009技術工作費(4-8項)20%105605.8合計:825634.8 溫州檢測中心 2013年7月監測報告我公司于2013年7月6日開始對涉外11#棟基坑實施變形監測,2013年7月6日2013年09月01日的監測數據圖表如下。本次監測平面坐標系統采用獨立坐標系,X軸平行于楓林路,以西方向為正;Y軸正交于X軸,以北方向為正。沉降坐標系也采用獨立坐標系。根據現場施工進展情況,我們暫在基坑周邊西面和背面布置了25個位移監測點,靠近北側的房屋周邊布置了5個沉降監測點,靠近西側基坑的道路上布置了14個沉降監24、測點。圖表中位移變形數據為正表示位移朝向基坑向內,為負表示位移朝向基坑外。沉降量為正表示測點向下沉降量,為負表示測點向上隆起量。水平位移監測以我單位2011年7月68日所測成果為基準數據,變形數據以當日監測數據與基準數據比較后得出。從監測結果來看, Z25點的點位位移較大,最大位移量為94mm。最大沉降量為151mm。點位位移已經嚴重超過預警警戒值。請施工方加緊采取措施,防止基坑垮塌。基坑位移觀測點水平位移值觀測日期水平位移累計變形量(mm)Z1Z2Z3Z4Z5Z6Z7Z8Z9Z10Z11Z12Z13Z142013.07.060000000000002013.07.0821322111000025、2013.07.104254312111002013.07.118354422111002013.07.1212354422111002013.07.151535442211100002013.07.181535442211100002013.07.211635442211100102013.07.251635442211100112013.07.311735442211100112013.08.061735442211101112013.08.121735442211101112013.08.151735442211101112013.08.181735442211101112013.08.26、211735442211101112013.08.241735442211101112013.08.251735442211101112013.08.27-1173544221110111基坑位移觀測點水平位移值觀測日期水平位移累計變形量(mm)Z1Z2Z3Z4Z5Z6Z7Z8Z9Z10Z11Z12Z13Z142013.8.27-21735442211101112013.08.281835442211101112013.08.291935442211101112013.08.301945442211101112013.09.01194544221110111基坑位移觀測點水平位移值觀測日期水平27、位移累計變形量(mm)Z15Z16Z17Z18Z19Z20Z21Z22Z23Z24Z252013.08.1200000002013.08.1500011112013.08.1800112222013.08.2101122232013.08.2401122232013.08.25011222400002013.8.27-101122342428522013.8.27-201122342429572013.08.2801122342430582013.08.2901122342430592013.08.3001122342431592013.09.01112223425489394基坑沉降觀測點沉28、降值觀測日期點位累計沉降量(mm)C1C2C3C4C5Z22Z23Z24Z252013.07.06000002013.07.08010112013.07.10010112013.07.11111112013.07.12111112013.07.15111112013.07.18111112013.07.21111112013.07.25111112013.07.31111112013.08.06111112013.08.12111112013.08.15111112013.08.18112112013.08.21112112013.08.24112112013.08.251121100002029、13.08.27-1112112837116基坑沉降觀測點沉降值觀測日期點位累計沉降量(mm)C1C2C3C4C5Z22Z23Z24Z252013.8.27-21121128391202013.08.281121129421232013.08.2911211210461272013.08.3011211210501302013.09.0111211213397151基坑沉降觀測點沉降值觀測日期點位累計沉降量(mm)L1L2L3L4L5L6L7L8L9L102013.8.27-200000000002013.08.2801111222102013.08.2911123443212013.08.3011234775312013.09.01112469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