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隧道監控量測專項施工方案(1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61392
2023-12-26
19頁
387.38KB
1、 目錄一、編制依據2二、工程概況2三、監控量測目的2四、量測項目及使用儀器儀表3五、監控測量人員安排3六、監控測量斷面及測點布置及操作方法31、洞內外觀察32、地表沉降43、拱頂下沉與凈空變化54、選測項目65、不同斷面的測點應布設在相同位置,測點應盡量對稱布置,以便數據的相互驗證。6七、監控量測頻率6八、監控量測控制基準71、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72、根據位移變化速度判別83、根據位移時態曲線來判別84、位移控制基準應根據測點距開挖面的距離,由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按下表要求確定:85、監控量測系統及元器件的技術要求9九、監控量測數據整理、分析與反饋9十、附表11附錄A 開挖工作面地質狀況2、記錄表12附錄B 隧道周邊收斂記錄表15附錄C 隧道拱頂下沉量測記錄表16附錄D 隧道地表下沉量測記錄表17附錄E 收斂變形觀測位移時態曲線(表)18xx2號隧道監控量測專項方案一、 編制依據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TB10121-2007)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4-2008)滇南安質【2010】33號文鐵道部鐵建設【2010】120號文施工設計圖二、 工程概況xx至xx鐵路位于xx省中部,北起xx省昆明市xx站,南至xx市xx站。線路北端通過昆明樞紐與既有貴昆、南昆、成昆鐵路相連,南端通過xx南與正在建設的玉(溪)蒙(自)鐵路、蒙(自)河(口)鐵路、玉(溪)磨(憨)鐵路相連接,3、是我國西南進出境國際鐵路與國內鐵路網連接的重要鐵路干線。xx2號隧道全長1775m,起訖里程D2K18+775D2K20+550。隧道縱坡坡度為11.5的下坡。隧道存在洞口失穩、塌方、巖溶、突水突泥和地表失水風險。進、出口均存在顯著偏壓,尤其是進口段位于斷層角礫層中。出口段明洞的開挖易引起下側邊坡失穩。進口至D2K18+900位于斷層內,可能富含地下水,存在塌方和突泥突水的風險,施工中應加強監控量測。三、 監控量測目的監控量測是“新奧法”原理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復合式襯砌設計施工的核心技術。監控量測目的:1、提供圍巖穩定性和支護、襯砌可靠的信息。2、提供二次襯砌合理的施作時間。3、為施工中調整圍4、巖級別、修改支護系統設計和變更施工方法提供依據,確保施工安全四、 量測項目及使用儀器儀表監控量測必測項目序號監控量測項目量測儀器備注1洞內、外觀察現場觀察、數碼相機、羅盤儀2拱頂下沉水準儀、鋼掛尺或全站儀3凈空變化收斂計、全站儀4地表沉降水準儀、銦鋼尺或全站儀隧道淺埋段監控測量選測項目序號監控量測項目量測儀器1圍巖壓力壓力盒2鋼架內力鋼筋計,應變計3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間接觸壓力壓力盒4錨桿軸力鋼筋計5圍巖內部位移多點位移計6隧底上鼓水準儀、銦鋼尺或全站儀五、 監控測量人員安排1. 監控量測由項目部總工程師負責,工程部負責實施、檢查,具體如下:總負責人:楊曉監控量測組長:姜楓監控量測副組長:加青5、雙xx2號隧道進口:李杰、孟祥光xx2號隧道出口:秦建偉、陳繼峰2. 每作業工區設監控量測負責人1名,量測工3名,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必須責任心強,且經過培訓、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安全意識。六、 監控測量斷面及測點布置及操作方法1、洞內外觀察隧道施工過程中應進行洞內外觀察,洞內觀察可分為開挖工作面觀察和已施工地段觀察兩部分。(1)開挖工作面觀察應在每次開挖后進行,觀察中發現圍巖條件惡化時,應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觀察后及時繪制開挖面地質素描圖、數碼成像,填寫開挖工作面地質狀態記錄表和施工階段圍巖級別判定卡,并與勘查資料進行對比。 對已施工地段的觀察每天至少應進行一次,主要觀察噴射混凝土、錨桿、剛架變6、形和二次襯砌等的工作狀態(該項工作由現場技術人員負責)。 (2)洞外觀察重點應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較淺地段,其觀察內容應包括地表開裂、地表沉陷、邊坡及仰坡穩定狀態、地表水滲漏情況等,同時還應對地面建(構)筑物進行觀察。2、地表沉降地表沉降觀測主要為主洞: D2K18+817D2K18+900、D2K20+425D2K20+530 (1)地表下沉量測應在開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與隧道開挖高度之和處開始,直到襯砌結構封閉、下沉基本停止時為止。地表沉降測點和隧道內凈空變化和拱頂下沉量測在同一斷面里程內。地表沉降點縱向間距按照下表的要求布置。地表沉降量測縱向間距序號隧道埋深與開挖寬度縱向測點間距(m7、)12BH02.5B20502BH02B10203H0B510注H0為隧道埋深,B表示隧道開挖寬度。(2)地表沉降測點橫向間距為2-5m。在隧道中線附近測點應適當加密,隧道中線兩側量測范圍不應小于H0+B,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時,量測范圍適當加寬。其測點布置如圖:地表沉降橫向測點布置圖(3)地表沉降監控量測可采用精密水準儀、銦鋼尺進行,基準點應設置在地表沉降影響范圍之外。測點采用地表鉆孔埋設,測點四周用水泥砂漿固定。3、拱頂下沉與凈空變化(1)拱頂下沉測點和凈空變化測點布置在同一斷面上。根據圍巖級別、隧道埋深、開挖方法等因素,監控量測斷面按下表布置:必測項目量測斷面和每斷面測點數量圍巖級別斷面間8、距(m)每斷面測點數量凈空變化拱頂下沉5每臺階1條水平測線13點10每臺階1條水平測線1點501條水平測線1點注:洞口、淺埋地段、軟弱圍巖及不良地質斷面間距取小值。(2)凈空變化、拱頂下沉量測應在每次開挖后12h內取得初讀數,最遲不得大于 24h,且在下一循環開挖前必須完成。(3)測點應牢固可靠,易于識別。并注意保護,嚴防爆破損壞。(4)拱頂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測基點應與洞內外水準點建立聯系。(5)隧道凈空變化量測可采用收斂計或全站儀進行。測點應埋設在測線兩端。a.采用收斂計量測時,測點采用焊接或鉆孔預埋。b.采用全站儀量測時,測點應采用膜片式回復反射器作為測點標靶標,靶標粘附在預埋件上。量測方法9、包括自由設站和固定設站兩種。(6)拱頂下沉量測可采用精密水準儀和因瓦尺或全站儀進行。在隧道拱頂軸線附近通過焊接或鉆孔預埋測點。測點應與隧道外監控量測基準點進行聯測。采用全站儀測量時,測點及測量方法同上條b。4、選測項目 選測項目量測斷面及測點布置應考慮圍巖代表性、圍巖變化、施工方法及支護參數的變化。監控量測斷面應在相應段落施工初期優先設置,并及時開展量測工作。5、不同斷面的測點應布設在相同位置,測點應盡量對稱布置,以便數據的相互驗證。七、監控量測頻率1、必測項目的監控量測頻率應根據位移速度和量測斷面距開挖面距離確定。由位移速度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和由距開挖面距離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之中,原則上采用10、較高的頻率值。出現異常情況或不良地質時,應增大監控量測頻率。量測頻率(按位移速度)位移速度(mm/d)量測頻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mm1次/7d量測頻率(按距開挖面距離)量測斷面距開挖面距離量測頻率(01)B2次/d(0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注:1、B為隧道開挖寬度。2、按以上兩表選擇頻率出現較大差異時,宜采取最高的作為量測頻率。2、開挖面地質素描、支護狀態、影響范圍內的建(構)筑物的描述應每施工循環記錄一次。必要時,影響范圍內的建(構)的描述頻率應加大。3、選測項目監控量測頻率應根據設計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測項目反饋信11、息的結果確定。4、各項量測作業均應持續到變形基本穩定后23周結束。八、監控量測控制基準圍巖穩定的綜合判別,應根據量測結果按下列指標進行。1、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跨度7mB12m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圍巖級別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60306015305155開挖工作面上圍巖巖體結構特征層理產狀單層厚度(m)層面特征與隧軸夾角節理裂隙組次產狀間距(m)長度(m)縫寬(mm)充填物與隧軸夾角結構面與隧道軸線關系圖1234斷層產狀破碎帶寬度(m)破碎帶特征與隧軸夾角縱坡速度(m/s)續表A側壁圍巖巖體結構特征左 側 壁右 側 壁層理產狀單層厚度(m)層面特征與隧軸夾角層理產狀單12、層厚度(m)層面特征與隧軸夾角節理裂隙組次產狀間距(m)長度(m)縫寬(m)充填物與隧軸夾角節理裂隙組次產狀間距(m)長度(m)縫寬(m)充填物與隧軸夾角11223344斷層產狀破碎帶寬度(m)破碎帶特征與隧軸夾角斷層產狀破碎帶寬度(m)破碎帶特征與隧軸夾角地下水涌水位置涌水量L/(min10m)無水滴水線狀股狀含泥砂情況侵蝕類型取水樣編號試驗編號125續表A穩 定性洞 周穩 定拱部掉塊邊墻掉塊拱部坍塌邊墻坍塌塌方10m3塌方10m3開挖工作面穩 定拱部坍塌開挖工作面擠出開挖后至掉塊或坍塌的時間側 壁 素 描開挖工作面素描工程措施及有關參數左 側 壁右 側 壁開挖工作面施工方簽字 年 月 日監理簽字 年 月 日附錄B 隧道周邊收斂記錄表附錄C 隧道拱頂下沉量測記錄表附錄D 隧道地表下沉量測記錄表附錄E 收斂變形觀測位移時態曲線(表)附錄F 收斂變形觀測位移時態曲線圖-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