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橋梁樁基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交底書(6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67663
2023-12-28
6頁
23.08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鐵路橋梁樁基分項三級施工交底書全套資料
1、樁基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交底書(三級)工程項目: 編 制 者: (簽字)復 核 人: (簽字)審 核 人: (簽字)日 期: (簽字)技 術 交 底 書交底單位: 編號:工程名稱受控編號主送單位日 期接收單位接收人交底內容:適用范圍:樁基混凝土澆筑施工。一、作業準備1、技術準備(1)核對樁基設計混凝土標號及理論方量。(2)計算導管長度,確定封底混凝土數量。(3)做好澆筑記錄,提前對施工人員進行導管控制的培訓。2、材料機具準備吊車、砼運輸車、導管、料斗、鋼絲繩、測繩、鋼卷尺等3、作業條件準備(1)將施工區城內的地上、地下障礙物清除和處理完畢。(2)夜間施工時,施工場地應根據需要安裝照明設施,在危險2、地段應設置明顯標志。(3)完成必須的臨時設施,包括生產設施及生活設施及機械進出及混凝土運輸道路,夜間施工時,要準備碘鎢燈等照明設施。二、施工工藝流1、工藝流程導管試拼及氣密性試驗下導管二次清孔澆筑混凝土2、操作工藝(1)導管試拼及氣密性試驗灌注水下砼采用鋼導管灌注,導管采用30鋼管,每節23m,配12節1.01.5m的短管。導管使用前自下而上進行編號并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嚴禁用壓氣試壓。導管組裝后軸線偏差,不宜大于10cm,連接時光面向上,水密試驗宜為孔底靜水壓力的1.5倍,進行拉力試驗時的水壓力不應小于導管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內壓力(即:導管總重加管內堵滿混凝土重量之和。在灌注混凝土開3、始時,導管底部至孔底留有300500mm的空間。進行水密試驗的水壓不應小于孔內水深1.5倍的壓力,進行承壓試驗時,導管受到的最大內壓力為Pmax:Pmax=(rchc-rwHw)*1.5式中:p為導管可能受到的最大內壓力(kPa);rc為砼拌和物的重度(23.6kN/m);hc為導管內砼柱最大高度(36m),以導管全長或預計的最大高度計;rw為井孔內水或泥漿的重度(9.8kN/m);Hw為井孔內水或泥漿的深度(36m)。Pmax=(rchc-rwHw)*1.5=745KPa試驗方法:把拼裝好的導管先灌入70%的水,兩端封閉,一端焊接輸風管接頭,壓力表達到計算的壓力值,導管滾動多次,經過15mi4、n,不漏水即為合格。導管上口設置儲料漏斗,漏斗底口設置可靠的隔水設施,一般利用一塊鋼板將空口封嚴。導管長度按孔深和工作平臺高度決定。導管接頭法蘭盤加錐形活套。采用螺旋絲扣型接頭,松緊適度。(2)下導管用吊機輔助下導管,下放導管時小心操作,避免掛碰鋼筋籠,下放導管過程中,必須在連接處安裝橡膠密封圈,防止導管漏水導致斷樁,導管連接處要提前進行清理,涂刷潤滑劑并擰緊。導管下完后,要進行探底,明確導管底部距離孔底高度。(3)二次清孔導管下完后,接上泥漿泵進行二次清孔。詳細要求請閱讀樁基清孔施工技術交底。孔內排出或抽出的泥漿手摸無23mm顆粒,泥漿比重不大于1.1,含砂率小于2,粘度1720s;澆筑水下5、混凝土前孔底沉渣厚度,柱樁不大于5cm,摩擦樁不大于20cm。灌注混凝土前,檢查孔底沉渣厚度及泥漿指標,符合規范要求后,開始灌注混凝土。(4)澆筑混凝土樁基混凝土采用罐車運輸配合導管灌注,灌注開始后,應緊湊連續地進行,嚴禁中途停工。在灌注過程中,應防止混凝土拌和物從漏斗頂溢出或從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漿內含有水泥而變稠凝結,致使測探不準確;應注意觀察管內混凝土下降和孔內水位升降情況,及時測量孔內混凝土面高度,正確指揮導管的提升和拆除;導管的埋置深度應控制在26m。同時應經常測探孔內混凝土面的位置,即時調整導管埋深。導管提升時應保持軸線豎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拆除導管動作要快,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6、5min。要防止螺栓、橡膠墊和工具等掉入孔中。要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節要立即清洗干凈,堆放整齊。循環使用導管48次后應重新進行水密性試驗。在灌注過程中,當導管內混凝土不滿,含有空氣時,后續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入漏斗和導管,以免在導管內形成高壓氣囊,擠出管節間的橡皮墊,而使導管漏水。當混凝土面升到鋼筋骨架下端時,為防鋼筋骨架被混凝土頂托上升,可采取以下措施:盡量縮短混凝土總的灌注時間,防止頂層混凝土進入鋼筋骨架時混凝土的流動性過小。用鋼管固定鋼筋籠當孔內混凝土進入鋼筋骨架4m5m以后,適當提升導管,減小導管埋置長度,以增加骨架在導管口以下的埋置深度,從而增加混凝土對鋼筋骨架的握裹力。混7、凝土灌注到接近設計標高時,要計算還需要的混凝土數量(計算時應將導管內的混凝土數量估計在內),通知拌和站按需要數量制,以免造成浪費。在灌注將近結束時,由于導管內混凝土柱高減小,超壓力,而導管外的泥漿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對密度增大.如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混凝土頂升困難時,可在孔內加水稀釋泥漿,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順利進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長導管時,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樁頂沉淀的泥漿擠入導管下形成泥心。為確保樁頂質量,在樁頂設計標高以上應加灌1m,以保證樁頭混凝土質量。三、質量標準(1)導管要通過氣密性試驗,否則不可直接使用。(2)澆筑前泥漿指標要求:清孔后泥漿指標相對密度黏度含砂率1.11728、0s2%四、質量問題預防及注意事項(1)料斗容積應滿足樁基封底需要,第一斗務必裝滿再進行澆筑,保證混凝土的連續性,當混凝土供應不及時時,要減緩澆筑速度,控制導管埋深,防止澆筑過程中由于混凝土初凝導致灌注過程中浮籠或混凝土無法沿料斗流下。(2)導管埋深應控制2-6m范圍內,做到“勤拔少拔”。(3)混凝土質量出現問題時,應聯系試驗人員進行調試,狀態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可進行澆筑作業。五、安全措施(1)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和安全防護措施。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戴安全帽,禁止穿拖鞋或光腳。(2)基坑周圍應明確警示堆放的鋼筋線材不得超越基坑邊2米范圍警戒線,基坑邊警戒線內嚴禁堆放一切材料。(3)機械施工區域禁止9、無關人員進入場地內。機械工作回轉半徑范圍內不得站人或進行其它作業。(4)挖掘機操作和汽車裝土行駛要聽從現場指揮,所有車輛必須嚴格按規定的路線行駛,防止撞車。(5)工地供電用電線路采用高架或埋地敷設,原則上不準明敷。(6)各種電器設備,符合一機一箱一閘一保的用電要求。六、文明、環保措施(1)施工過程中對區域內既有構筑物注意避免大型機械對其產生碰撞;對施工區域內的既有管線注意保護,杜絕野蠻施工。(2)施工作業人員佩戴工作牌,工作牌上注明工種、姓名。(3)對施工現場設置標識標牌,做到明顯、清晰、規范。(4)施工場地內設置合理的排水系統,防止場內積水。(5)施工現場電線線路條理有序。(6)做好當地水系、植被的保護工作,在施工時對路基邊坡及時進行防護與植被綠化,施工車輛不得越界行駛,以免碾壞植被、莊稼、鄉村道路等。(7)機械存放點、維修點、車輛停放點以及油品存放點做好隔離溝,將其產生的廢油、廢水或漏油等通過隔離溝集中到隔油池,經處理后進行排放。(8)施工場地和運輸道路經常灑水盡可能減少灰塵對生產人員和其它人員造成危害及對農作物的污染。(9)工程取土、挖方符合所在地相關管理辦法的規定,取棄土時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遍地開花式的無序作業,進行有序開挖取土,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接底單位負 責 人接底項目日 期接 底 者 簽 字接底單位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