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工程鉆孔灌注樁技術交底(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68188
2023-12-29
4頁
24.54KB
1、1概況本工碼頭基礎采用1200鋼筋混凝土嵌巖灌注樁,分4排,每排16根,共計64根,樁長為10.629.3m。1#、2#棧橋基礎采用1000鋼筋混凝土嵌巖灌注樁,共9根,樁長分別為9.7m和3032.1m。2施工布置(略)3施工工藝鉆孔灌注樁采用反循環回旋鉆進,陸上攪拌機攪拌,用工程車水平運輸至澆筑地。其施工工藝流程見灌注樁施工工藝框圖。4鋼護筒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水中灌注樁鋼護筒根據各樁位地質情況采用不同長度的護筒,并以穿過淤泥層3m或進入強風化層為原則,鋼板厚58mm,內徑比樁徑稍大,控制在50100mm間。鋼護筒在現場預制場分節加工成型,通過臨時棧橋運至樁位處。鋼護筒應堅實,不漏水,以保證2、不坍孔并對鉆孔起導向作用。由于鋼護筒入土較深,擬采用分節起吊焊接震動錘進行施打,節與節之間用電焊機滿焊。鋼護筒頂高程至少應高出施工水面或潮面2m,用吊環手拉葫蘆固定。用全站儀控制護筒平面位置,用十字線法埋設,保證其偏差不大于50mm,傾斜度偏差不大于1%。5泥漿配制鉆機成孔時需泥漿護壁,在開始鉆孔前備有足夠數量的優質粘土以供調制砂漿。根據不同地質,調配不同比重和粘度的泥漿,達到其護壁要求。根據工程需要,在現場設4艘泥漿船,負責泥漿的供應和循環,在碼頭后方陸域上設廢漿池,廢漿用泥漿泵從泥漿船輸送至廢漿池沉淀后,按監理工程師要求掩埋或外運到指定地點廢棄。6成孔6.1鉆孔工藝設備及鉆頭選擇成孔主要考3、慮采用反循環旋轉鉆機成孔,鉆機采用可以加壓的旋轉鉆機,鉆頭在淤泥及強風化層中用硬質合金刮刀鉆,在進入硬質中風化巖層時,采用牙輪鉆頭。6.2鉆孔水上灌注樁鉆機安放在由鋼管、槽鋼搭建的平臺上。成孔時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采取不同的鉆孔工藝,確定進尺速度,經常檢查孔徑、傾斜度,并應檢查鉆機的平整程度,防止孔位偏斜,應根據地質變化情況選擇合理的泥漿指標,鉆進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孔內水位高于護筒外海面平面11.5m,同時,專人用泥漿比重儀檢測泥漿的施工過程變化,控制泥漿濃度,以起到護壁作用,不至于坍孔。鉆孔應連續作業,不得中途停止。6.3檢測孔深孔徑用測繩測出鉆孔深度,并檢查是否與地質報告相符,如不符應及時4、與監理工程師、設計匯報備案并完善確認,用吊籠檢查鉆孔直徑和垂直度,并作好記錄,報監理工程師復查批準后,才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6.4清孔循環鉆機采用換漿清孔方法,即鉆頭停止進尺,泵組繼續運行,使泥漿繼續循環,以便攜帶孔底沉渣至孔外,起到清除沉渣的目的。直至孔內泥漿濃度、含砂率符合規范要求。清孔時,孔內水位應保持在水位或潮位以上1.52m,以防坍孔。清孔次數按設計要求而定,一般需進行兩次清孔。清孔后孔底沉淀物厚度應按圖紙規定值進行檢查,一般不得大于50mm。7鋼筋籠制安7.1加工成型由于本工程灌注樁鋼筋籠較長,將鋼筋籠在鋼筋加工廠分節制作。進場鋼筋經復檢及焊接試驗合格后,嚴格按施工圖紙尺寸下料。5、鋼筋調直采用鋼筋調直機,鋼筋接長用手動閃光對焊,下料采用鋼筋切斷機,鋼筋籠加強箍與主筋、導向鋼筋與鋼筋籠用交流電焊機焊接,主筋彎折采用彎筋機彎曲,鋼筋籠箍筋用卷揚機拉直后再卷盤成型。7.2運輸鋼筋籠通過臨時棧橋運至現場后,用鉆機分節吊入孔中。入孔前,應事先在鋼筋籠上安設控制鋼筋籠與孔壁凈距的混凝土墊塊,這些墊塊可靠地以等距離綁在鋼筋籠周徑上,沿樁長的間距不超過2m,橫向圓周不得小于4處。由于鋼筋籠是分節吊入孔中的,應在現場采用幫條焊對接,由現場2臺電焊機同時施焊完成。鋼筋籠對接完成后,吊插到位,鋼筋籠底面高程允許偏差為50mm。調整鋼筋籠平面位置符合要求后,用4根鋼筋對稱固定在孔口護筒上。由于6、本工程鋼筋筒需在現場進行多次對接,所用時間較長,因此在鋼筋籠吊插到位后,需再次檢查孔底沉渣厚度及泥漿比重,當滿足要求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否則應進行再次清孔。8水下混凝土灌注8.1導管鋼筋籠吊入完畢,孔底沉渣厚度及泥漿指標檢查滿足要求后,要立即安裝導管,吊裝前應對導管做氣密性水壓、承壓和接頭試驗,防止導管漏水、漏氣造成斷樁。并對使用的導管在場地內拼裝調直,用紅漆在每只導管上做好標記,本工程選用導管內徑250mm,壁厚6mm,導管用裝有墊圈的螺旋扣連接。導管吊放用鉆機作業,為防止混凝土澆注過程中出現斷管后無法清理,導管用兩根鋼絲繩分別系在最下一端導管上,并沿導管壁與最頂上導管系在一起。8.2混7、凝土配合比基本要求:強度:C30坍落度:1620cm初凝時間:2.5h粗骨料級配:540mm水灰比:0.50.68.3混凝土澆注1、灌注樁混凝土由JS-750拌和機集中攪拌,灌注樁除首批混凝土由儲料斗、漏斗下灰外,砼采用工程車運輸直接入倉面。首批混凝土澆注前,需檢測孔底標高,經監理工程師檢驗合格后立即灌注水下混凝土。2、導管距孔底254Ocm,首批混凝土保證導管埋深1.0m以上。按公式V(D2/4)(H1+H2)+(d2/4)h1、計算首批混凝土澆注量。式中: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數量(m3);D一樁孔直徑,取1.Om;H1樁孔底至導管底端間距,取0.4m;H2導管初次埋置深度,取1.Om;d導8、管內徑,取0.25m;h1樁孔內混凝土達到埋置深度H2時,導管內混凝土柱平衡導管外壓力所需的高度(m),既h1=Hww/c式中:Hw井孔內泥漿的深度,暫按35m計;w井孔內泥漿的重度,取11KN/m3;c混凝土拌和物的重度,取24KN/m3;h1=35ll/24=16.04(m)。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數量V=3.141.02/4(0.4+1.0)+3.140.252/416.04=2.0m33、首批混凝土澆注隔水措施用投球法,即在漏斗頸部設置一個隔水混凝土球,下面墊一層塑料布,混凝土球用8#鐵絲系掛在鉆機上,當首批混凝土備足開始灌注時,即把鐵絲鉸斷,此時混凝土壓著球塞,與水隔離通過導管擠走導管內9、的水,保證水下混凝土的質量。首批混凝土灌注完成后立即探測混凝土面高度,計算出導管埋深,符合要求后,繼續灌注。澆注混凝土過程中導管底端始終保持插人混凝土內26m。一根樁的混凝土必須連續澆注,不得中斷,并嚴格控制導管提升速度,防止斷樁事故發生,并及時測量計算導管埋深,正確指揮導管的提升和拆除。導管拆除應迅速、有序。混凝土澆注高度應高于設計樁頂標高O.5m,此部分混凝土待后鑿除。澆注混凝土過程中溢出的泥漿則引到泥漿船中,并及時泵送至陸上廢漿池,嚴防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9成樁質量檢測首先在澆注混凝土時,按規范要求留置試件,測定其試塊室內標準養護強度。當混凝土達到養護時間后,按設計要求,并遵照監理工程師10、指令對灌注柱進行超聲波無損檢測或鉆芯取樣檢測試驗。檢驗合格并經監理工程師簽認后,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10質量保證措施10.1成孔質量控制標準1、護筒:平面允許誤差不大于5Omm,豎直線傾斜度不大于1%,護筒埋設前做好筒平面位置預檢工作,并埋置四個控制樁,四個控制樁對角交線與控制點吻合;2、鉆頭對位正確,誤差控制在15mm內;3、鉆機(鉆架)安置處平臺平穩,鉆機支腿牢固;4、正確地做好檢查記錄,鉆孔直徑不小于設計樁徑,請監理工程師一同檢查鉆頭直徑并驗孔;5、傾斜度:小于1%,終孔后用測孔器測定;6、孔深:比設計深度超深不小于5Omm;7、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設計規定;8、清孔后泥漿指標,相對密度11、:1.031.10;粘度:172OPa.s;含砂率:小于2%;膠體率:大于98%。10.2成孔事故的預防回旋鉆機成孔時采用重吊工藝并經常檢測鉆桿垂直度,及時糾偏。1、坍孔預防措施:鉆頭到達易塌孔層時:(1)泥漿比重不小于1.5;(2)粘度不小于19Pa.s;(3)孔內用高粘度泥漿反復進行掃孔。2、縮孔預防措施:(1)利用水頭壓壓住孔外易塌土,保證孔內水頭高出護筒外海平面1.01.5m,以防孔外易塌土向孔內擴展,造成縮徑;(2)鉆頭在易縮孔的地層進行反復掃孔。10.3鋼筋1、原材料控制因素(1)每批鋼筋入場時有出廠合格證、材質化驗報告、準用證;(2)鋼筋進場后按批號取樣進行復試,每批超過60t時12、,按60t為一批取樣復試;(3)嚴格材料驗收制度,要求證、物相符,并具有可追溯性。2、加工工藝及操作(1)焊工經考試合格者持證上崗;(2)批量焊接前,須做試焊,焊接件試驗合格后,再正常施工;(3)焊接級鋼筋采用506焊條,級鋼筋采用422焊條;(4)做好自檢和互檢記錄,彎曲接頭成型等均按規范嚴格控制;(5)保證鋼筋籠與樁側的保護層一致,在鋼筋籠上至少每隔2米設置一道保護層墊塊。3、運輸(1)吊點位置合理;(2)運輸道路平整;(3)運輸時支點正確。4、安裝(1)井口支架牢固,定位鋼筋長短合適;(2)混凝土澆注時,導管處于孔中央,避免擾動鋼筋籠;(3)鋼筋籠要對中放,偏差不大于規范值。10.4混凝13、土1、拌制(1)原料控制因素:A、砂、石經抽樣檢驗符合要求后,才可用于灌注樁混凝土;B、水泥須有出廠合格證,并經抽樣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C、材料組成嚴格按試驗配合比執行;D、嚴格計量,將各組成材料偏差控制在以下范圍內,水泥1%、水1%、砂石2%;E、按骨料含水量進行施工配合比調整。(2)拌和控制因素A、拌和時間按有關文件及規范執行;B、按要求測定混凝土坍落度;C、按現行規范要求制作混凝土抗壓強度試塊。2、混凝土澆筑(1)運輸控制因素:A、道路平整,采用混凝土罐車運輸,防止混凝土離析;B、雨天運輸應采用相應措施,防止雨水進入混凝土而導致混凝土配合比發生變化;(2)灌注控制因素:A、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在1620cm;B、灌注前后間隔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C、專人測定混凝土面高度,準確計算導管埋深,嚴防將導管撥出混凝土面而出現斷樁,并做好灌注記錄工作;D、混凝土灌注時確保樁頂混凝土質量。11施工進度安排(略)12機械設備及勞動力配置(略)12.2主要勞動力配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