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通州區水系綜合整治概念方案(54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69220
2024-01-02
54頁
44.36MB
1、通州區水系綜合整治構想,1.0 區域環境概況2.0 流域綜合治理總體思路3.0 水系現狀及主要問題4.0 治理構想,1.0,區域環境概況,Background,1.1 區位關系1.2 自然概況1.3 水系概況,1.1區位關系,通州區,通州的區位優勢獨特,地處北京東西發展軸和東部發展帶的節點位置,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帶上的重要節點。,2015年7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通州正式成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通州區位于北京市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端。東隔潮白河與河北省相連,南和天津市交界,是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核心樞紐部位。,1.2 自然概況,氣候條件:典型的溫帶人2、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降水條件:年平均降水量620.9mm,其中65%的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溫度:多年平均氣溫11.65光照:年光照2730小時,東西寬36.5 km,南北長48.0 km,面積907 km2通州區屬于洪沖積平原地形由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與華北大平原相連。,地形地貌,氣候,植被,土壤,土壤以輕壤質和砂壤質為主,二者占總土壤的72%,通州區植被主要以人工種植為主,1.3 水系概況,通州區地勢低凹,多河匯聚,自古有“九河之梢”之稱。主要水系為潮白河水系以及北運河水系。通州新城155Km2范圍內主要涉及河道有:溫榆河,北運河,運潮減河,通惠河,小中河,中壩河,涼水河,蕭太后河,玉帶河,豐3、字溝等。,根據2015年9月監測數據顯示,通州水體的水質均為劣水質,跨區河流及通州內河均污染嚴重,說明污染物由上游及通州共同產生。,1.3 水系概況,水質現狀,2.0,流域綜合治理總體思路,Technology strategies,2.1 治理原則2.2 治理目標2.3 總體思路,2.1 治理原則,2.2 治理目標,截污控源雨污分流及截污系統,區內污水收集率達到90%。建設再生水廠及再生水回用管網,區內污水處理率達到90%。分散小區、農村分散化治污。與海綿城市相結合,初期雨水處理,實現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 河道清淤疏浚及水利設施改造。改善水質,主要水質指標(COD、氨氮、TP)達到地4、表-類標準。恢復河道水生態系統。濱水景觀與濱水文化打造與提升。綜合管理 建立信息化的水質、水量監控、預警、綜合調度系統跨區域、跨流域的綜合治理機制智慧水務,2.3 總體思路,環境問題診斷,流域治理目標,截污控源,管網建設,再生水廠建設,再生水廠升級,分散污水處理,河道生態修復,清淤疏浚,水力調控,水質改善,水生態修復,濱水景觀,濱水文化,景觀提升,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治理機制建立綜合管理系統,初期雨水處理,3.0,水系現狀及主要問題,Survey analysis,3.1 截污控源3.2 河流水質3.3 河流生態3.4 濱水景觀3.5 問題分析,涼水河排污口(12個)周邊村莊及商業等產生污水直排5、入河,3.1截污控源,現狀點源污染,溫榆河排污口(12個)溫榆河兩側為村莊和農田,農村生活污水未經過處理,通過溝渠直接匯入溫榆河。排污口處惡臭,水體黑灰色,通惠河雨污口(40個,排污1個)通惠河兩側為居民小區,河道兩側截污管道已經鋪設,部分雨污口處仍有明顯異味,蕭太后排污口(5個)污染主要來自周邊村莊污水通過溝排入通惠河,排污口處有明顯異味,可見較多生活垃圾,玉帶河排污口(3個)玉帶河污染源主要為碧水污水廠的尾水及周邊生活污水,北運河排污口(1)初步估計,主要以雨水排污為主,小中河排污口(2個)主要污染來自周邊村莊污水直排,排污口處水體有明顯異味,運潮減河排污口(2個)周邊生活污水直排,排污口6、處有明顯惡臭,通州區再生水廠建設,3.1 截污控源,規劃再生水廠20個,處理污水110.3萬m3/d;已運營水廠11個,處理污水21.95萬m3/d,占規劃處理量的19.9%,且大部分已運行的水廠的處理量未達到其規劃處理量。因此,截污主支管網的建設、再生水廠的建設及升級改造有待加快推進。,3.1截污控源,根據再生水廠的處理量及建筑的密度,粗略估算,規劃的20座再生水廠約覆蓋全區約2/3的面積;仍有約1/3的地區處于再生水廠未覆范圍。未覆蓋區域主要集中在上游及分散度較大的村莊,其特點是雨污管線難以覆蓋,生活污水直排匯入河道。因此,處理分散化、難以納入管網的農村生活污水是改善通州區水環境的重要組成7、部分。,再生水廠未覆蓋區,再生水廠污水處理范圍,上圖為通惠河周邊雨污分流后,雨水直接入河圖片。排污口處有異味。,3.1截污控源,城市面源污染,通州區總面積為907 km2,規劃新城中心區面積為155 km2。假定未來城市雨水管網收集雨水面積155平方公里,徑流系數取值0.6;新城中心區以外的其他區域752平方公里,以村莊、鄉鎮及農田混合用地為主,徑流系數取值0.3。直排入河的雨水量約19300萬立方米。每年雨水攜帶COD為3.86107 kg(200mg/l)、NH3-N為3.86106 kg(20mg/l)、TN為7.72106 kg(40mg/l)、TP為7.72103 kg(40mg/l8、)。另外,據相關調查。當暴雨達到雨水管道30%以上,管道沉積污染物被攜帶入河,造成雨后河道水體黑臭發生。因此,對于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應進行有效處理,降低污染物入河量,是改善通州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需氧量(mg/L),氨氮(mg/L),總磷(mg/L),類河流:北運河,3.2 河流水質,備注:2014年監測數據,北運河水體透明度20cm,幾乎無流速,顏色發綠,部分河道中有野生蘆葦叢,幾乎無沉水植物。根據2014年監測數據顯示,COD濃度在春季超過劣類,氨氮、總磷月平均值均為劣類。,化學需氧量(mg/L),氨氮(mg/L),總磷(mg/L),3.2河流水質,備注:2014年監測數據,類河流:9、蕭太后河,蕭太后河水體透明度10cm,幾乎無流速,為黑臭水體,河道中幾乎無動植物,生態系統破壞。根據2014年監測數據顯示,COD、氨氮、總磷月平均值均為劣類。,化學需氧量(mg/L),氨氮(mg/L),總磷(mg/L),3.2 河流水質,備注:2014年監測數據,類河流:溫榆河,溫榆河水體透明度50cm,部分河道中有野生蘆葦叢、沉水植物。根據2014年監測數據顯示,COD濃度在春季超過劣類,氨氮、總磷月平均值均為劣類。,二級:溫榆河,四級:蕭太后河,三級:北運河,3.3 河流生態,水生態系統現狀,一級:潮白河,通惠河處于城市中心,受空間限制,為混凝土+預制塊護岸,蕭太后河、玉帶河為植草袋石籠10、護岸;北運河城市段為混凝土護岸,下游為自然護岸,小中河、中壩河、潮白河、運潮減河、涼水河等均以自然護岸為主。,3.3 河流生態,護岸現狀,3.4 濱水景觀,濱水景觀建設現狀,北運河,溫榆河,通惠河,溫榆河(全部)、北運河(城市段)、蕭太后河(城市段)濱水景觀已打造完成;北運河下游(新城內)、蕭太后河(新城內)有待于進一步打造。運潮減河、涼水河、潮白河、中小河、中壩河濱水景觀以成排喬木為主的自然景觀,規劃入新城范圍的涼水河,隨著新城發展濱水景觀有待進一步打造。通惠河、玉帶河受城市發展建設擠占及硬質護岸影響,親水性及景觀效果較差,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濱水缺乏通州運河等文化塑造。,涼水河,運潮減河,潮11、白河,玉帶河,通惠河,3.5 主要問題,治理機制問題通州水系上游污染貢獻率大,未實現跨區域、跨流域的聯合治理機制。截污治污問題僅城市部分核心區及部分鄉鎮實現截污納管,管網的污水收集率及再生水廠的污水處理率均較低,再生水廠及污水管網的建設需加快推進;由于主支管網無法實現全覆蓋,分散型的農村污水難以處理,直排入河;城市雨水的面源污染仍然存在,尤其初期雨水未處理,直排入河。河道生態問題河道點源、面源污染嚴重,水質為劣類水體;水體流動性小,自凈能力差;水生態系統脆弱,部分河道出現黑臭,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濱水景觀問題 部分河道親水性差,景觀相對單一,有待進一步提升;現狀景觀未有效體現通州區文化特色。,412、.0,治理方案,implementation program,4.1 農村分散污水治理4.2 初期雨水處理4.3 河道水質改善4.4 河道水生態修復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環境問題診斷,流域治理目標,截污控源,管網建設,再生水廠建設,再生水廠升級,分散污水處理,河道生態修復,清淤疏浚,水力調控,水質改善,水生態修復,濱水景觀,濱水文化,景觀提升,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治理機制建立綜合管理系統,初期雨水處理,治理思路,分散化的農村污水治理技術主要分為兩類:(1)如中小河兩側農村排污口,周邊可利用土地相對缺乏,采用集中式的一體化處理設備;(2)如溫榆河兩側農村排污口周邊可利用土地空間大,采用經濟型的13、人工濕地處理。,4.1 農村分散污水治理,小中河,溫榆河,治理分類,農村分散污水處理,人工濕地,一體化 污水 凈化,潛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污水從濕地表面縱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床體處于不飽和狀態,氧氣可通過大氣擴散和植物傳輸進入人工濕地系統。水通過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途徑共同完成系統的凈化,根據處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質,種植不同種類的凈化植物。,表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4.1 農村分散污水治理,農村分散污水處理,人工濕地,一體化 污水 凈化,表面流人工濕地:水流呈推流式前進,在流動過程中,與土壤、植物及植物根部的生物膜接觸,通過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反應,污水得到凈14、化,并在終端流出。植物配置以耐污染能力強的、去除污染物效果佳的植物為主,布局兼顧層次感,錯落有致,以有色花卉水生植物為主,在凈化污水的同時有很好的景觀效果。,表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4.1 農村分散污水治理,農村分散污水處理,一體化 污水 凈化,人工濕地,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是將一沉池、I、II級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集中一體的設備。在I、II級接觸氧化池中進行鼓風曝氣,使接觸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有效的結合起來,同時具備兩者的優點,使污水處理水平進一步提高。,4.1 農村分散污水治理,4.2 初期雨水處理,初期雨水的處理技術主要分為兩類:(1)如通惠河,受城市發展擠占,周邊可利用土地相對缺15、乏,采用集中式的旋流分離器等設備處理;(2)如北運河、通惠河等,周邊有現狀或者規劃的綠地、林地及濕地公園,可采用經濟型的雨水人工濕地處理。,通惠河,北運河,水系,區域水系綠網生態基礎設施,濕地,生態廊道,林網,農田,4.2 初期雨水處理,旋流分離器 旋流式分離:利用離心沉降原理將非均相混合物中具有不同密度的物質分離。含有懸浮雜物的廢水以切線方向進入旋流器后高速旋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固體顆粒雜物被拋向器壁,并隨旋流下降到錐形底部出口。澄清后的廢水則形成螺旋上升的內層旋流,由上端溢流而出。主要功能:主要去除SS、BOD5削減污染物量:100%去除 6mm以上的SS,去除100-150um粒徑SS16、達到80%,BOD、COD削減30%。,4.2 初期雨水處理,4.2 初期雨水處理,雨水人工濕地 停留時間 t24h 污染負荷q1m3/(m2.d)填料厚度h=0.6m植物類型為水陸均生長的水生植物,4.3 河道水質改善,水質凈化,曝氣增氧將空氣中的氧強制地向液體中轉移,同時防止水體內懸浮物下沉,加強水體內有機物與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觸。對污水中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作用。,人工浮島利用植物根系吸附水體懸浮物,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分解水中污染物;同時浮島上的植物可供鳥類棲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魚類和水生昆蟲生息環境。,4.3 河道水質改善,污水處理菌種在污水處理系統的厭氧池跟好氧池處投加17、;根據不同類型的廢水,工藝,濃度等來決定投加量。在較為封閉的地表水體,對SS、濁度、TP、CODCr等去除效果較好。,4.4 河道水生態修復,構建耐寒型、耐污型、耐鹽型、耐溫型、四季常綠型沉水植物為主的水下森林。促進氮的消化/反硝化作用及磷的沉降,抑制底泥再懸浮及氮磷營養鹽釋放。,從陡立湖岸改變為緩坡湖岸,形成由深水到淺水的變化過程,形成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帶,使植物、動物、微生物多樣性大幅度增加,好氧、缺氧、厭氧環境變化,微生物種類與群落多樣,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大幅度增加。,自水體向陸地設計依次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喬灌草復合系統等,修復生態 環境。,水生態修復,水18、下森林,生境構建,緩坡河岸帶,4.4 河道水生態修復,4.4 河道水生態修復,建議在防洪安全基礎上,改造通惠河“三面光”的河道,其處于新城核心區,打造生態、自然、親水的生態護岸。,生態護岸,木樁護岸,格賓石籠護岸,生態袋護岸,生態毯護岸,4.4 河道水生態修復,生態護岸,生態護岸集防洪效應、生態效應、景觀效應和自凈效應于一體。生態護岸具備使河水與土壤相互滲透,增強河道自凈能力的同時帶有一定的自然景觀效果。,生態袋,生態袋,連接桿,連接扣,根據區位及功能分為5個主題區段。水源涵養段:水系北段周邊主要為農田及居住用地,其功能主要為改善水文狀況、調節區域水分循環,景觀注重水源涵養功能。城市活力段:水19、系穿過現有城區和規劃新城區,其建設反映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和城市整體建設一起反映通州的現代都市生活場景,其風格體現出現代感和都市感。生態游覽段:中部和南部自然段水系,周邊用地主要為公園和農田,景觀以自然原生態為主,是一種具有天然樸素美德自然景觀,使人們可以親近大自然。農業觀光段:南部水系主要為體現城市印象的農業風光展示段,在保留原有農業基質的基礎上加入景觀改造,展示城市農業景觀特色。隔離防護段:此段水系流經通州物流基地、農田及城市隔離防護綠地,景觀要注重自然防護功能。,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河道功能定位及景觀風貌,水源涵養段,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城市活力段,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20、生態游覽段,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農業觀光段,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與城市縱向接駁,形成景觀節點,實現視線引導。城水人,水文化&水景觀,根據城市用地功能和綠地系統規劃,依托北運河,構建主要的城市景觀廊道,結合周邊的城市公園和綠地斑塊,構建城市“綠心”。同時通過縱橫的河網和綠地以及貫穿綠地的步行交通系統,將整個區域的綠色開發空間和濱水綠帶,連成一個統一的系統,形成從城市綠楔向中心景觀廊道的過渡。,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綠色慢行系統,綠道選線以自然生態格局為基礎,依托主要的生態廊道,貫穿了濱水廊道、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等景觀節點,同時配置相應的設置,形成完善的慢行系統。按照其等級分為三級21、:市級綠道、區一級綠道、區二級綠道市級綠道:北京市級綠道是全是綠道體系的股價,在通州區域主要串聯了通惠河、溫榆河、北運河、運潮減河、潮白河、涼水河等城市主要濱水空間和主要的功能區。區一級綠道:承接市級綠道的作用,串聯區規劃的九河十湖中市級綠道未納入的部分,主要服務于本區縣的居民。區二級綠道:主要為城市濕地或公園內部的綠道系統,主要服務于周邊居民。為保證基本的人群集散、停留和服務需求,在綠道的起點、終點和重要的接駁點設置驛站。,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三核、一軸、三帶、三片區,新城核心區,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宋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國際組織集聚區,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東郊森22、林公園,通順賽馬場,伯爵園高爾夫俱樂部,運河苑度假村,大運河高爾夫球場,古城遺址,農業園聚集區,生態農業、綠色產業鄉鎮,村鎮休閑濱水空間,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文化傳承區,六環產業帶,潮白河休閑度假區,溫泉休閑度假區,森林氧吧,長橋映月,運河博覽管,水鄉廣場,新城水影,水岸步行街,濱河藝術長廊,康體水廊,濱水休閑廣場,水幕電影,古城遺跡,漕運文化展廊,產業中心水岸,水岸漫步棧道,水岸綠林,運河游覽碼頭,濕地游步道,水岸公共運動場,垂釣園,水上游樂場,現代農場科普點,古塔凌云,二河匯流,運河文化核心,生態游覽步道,休閑文化核心,旅游文化核心,書畫之路,運河商業紀念碑,藝農莊園,4.5 濱水景觀與水23、文化,現狀情況通惠河、北運河,區位概況:通惠河段西起西海子運河閘、東至五河交匯處,河道寬度70-100m;河道兩側現狀為硬質防洪駁岸;堤頂路與水面有3-4米高差。規劃銜接:通惠河規劃河上口及河道兩岸綠化隔離帶總寬度控制在201米206米。南岸和北岸為規劃的特色水鄉區,在運河核心區內的功能為防洪排水兼風景觀賞功能,可以開展水上活動。,核心問題一:城市化進程賦予河流新的要求,其地域性和文脈性需要進行保護與重塑,核心問題二:堤路與河床高差較大,駁岸缺乏變化,導致綠地參與性不高,核心問題三:綠地與城市割裂,與周邊城市界面結合不夠緊密,與城市空間的接駁不強,北運河,通惠河,通惠河,北運河,區位概況:北運24、河段北起運河閘橋,南至玉帶河大橋。東岸為運河文化公園;西岸為綠地、現狀濱河路以及在建建筑;水質為類標準;河道寬度150-220米;綠地寬度20-40m,長度2.6公里;濱河路與水面有6-8m高差。規劃銜接:規劃河上口寬約為300米444米;北運河在運河核心區內的功能為防洪排水兼風景觀賞功能,可以開展水上活動,有條件的河段通航小型游船。,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思路篇,水文化&水景觀,案例借鑒-清溪川,穿越首爾的古老河道,解決策略一:城市脈絡的延續,畫卷式的文化展示,清溪川重建工程將已覆蓋了40余年的清溪川挖開,建設一條嶄新的城市型自然河道,重新塑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河岸文化空間;同時恢復25、清溪川的悠久歷史文化,特別是要恢復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古橋,建成河邊城市文化,為市民提供一個在休閑之余欣賞歷史文化的場所。,解決策略一:城市脈絡的延續,畫卷式的文化展示,(1)結合河流周邊地域特色進行景觀分段展示。(2)通過景觀節點的文化再現形成河道的水文化脈絡。(3)作為通惠河的北運河起點,體現漕運文化與文化交融。(4)作為新城中心與老城中心聯系的水廊,運用現代感強的景觀元素進行新城中心段的水景觀展示.,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解決策略二:硬質駁岸的多樣處理,平面綠化和垂直綠化相結合,構成多彩的空間走廊。植物起到美觀和保護河岸的作用。,案例借鑒清溪川,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解決策略二:硬質駁岸的多樣處理:,(2)局部駁岸生態化:還原河流自然形態,臨時洪水淹沒區滿足親水游憩功能,(1)復式景觀河床:提高市民的參與性和親水性,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案例借鑒芝加哥河,解決策略三:城市開放空間引入,景觀風貌的變化和統一,濱水空間的景觀性與集散性,4.5 濱水景觀與水文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