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區地下室碳纖維加固施工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0904
2024-01-03
14頁
1.55MB
1、一 施工概況(1) B區地下室結構按設計圖紙需要修改,部分結構梁,結構柱,結構新增洞口需使用碳纖維加固。(2) 碳纖維加固前,應對被加固構件進行卸載。二 碳纖維加固圖紙概況(1) B1層4軸/ST軸混凝土墻新增圓洞洞口補強。(2) 7軸/P軸交點,8軸/P軸交點,6軸/N軸交點三根結構圓柱,標高:底板B2層。(3) 部分結構梁表面碳纖維加固:a、地下三層4軸/VU軸,5軸/UV軸,9軸/UV軸,1112軸/PN軸梁面貼碳纖維。b、地下二層45軸/P軸,810軸/P軸梁面粘碳纖維。c、地下一層68軸/RP軸,810軸/P軸,10軸/QN軸梁面粘碳纖維。(4)設計圖紙中新增洞口的洞口補強。三 編制2、依據(1) 業主及設計提供的施工圖紙以及其它相關資料;(2) 上海市政府有關安全、文明施工的各項法規和規定;(3) 現行國家及地方施工技術規范;(4) 現行國家及地方質量驗收規范; (5) 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程(JGJ130-2011)(6)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7) 建筑結構加固施工圖設計表示方法(SG11112)(8) 混凝土結構加固構造(06SG3111)(9) 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2007版(CECS146:2003)(10) 建筑結構加固施工圖設計深度圖樣07SG111-2(11) 現行國家及地方安全技術規程。四、碳纖維材料(3、1)纖維類材料(碳纖維布)加固修復混凝土結構技術是采用配套粘結浸漬膠將碳纖維布粘貼于混凝土表面,起到結構補強、抗震加固的作用。廣泛適用于建筑梁、板、柱、墻等的結構加固(結構的抗拉、抗剪、裂縫修補的處理).(2)經業主與設計確認,B區地下室碳纖維加固施工,采用宜興市鼎峰碳纖維與碳纖維浸漬膠,具體內容詳見材料廠牌報審表。(3)表面防護材料:對已采用碳纖維加固完成的結構表面,采用聚合物砂漿進行表面防護,聚合物砂漿厚度10mm。 五、工藝流程施工準備混凝土表面處理配制、涂刷底膠修補找平 配制、涂刷面膠粘貼碳纖維表面防護檢驗(1)施工準備: 應認真閱讀設計施工圖。 應根據施工現場和被加固構件混凝土的實際4、狀況,擬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計劃。 應對所使用的碳纖維片材、配套樹脂、機具等作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2)混凝土表面處理: 應清楚被加固構件表面的夾渣、疏松、蜂窩、麻面、起砂、腐蝕等混凝土缺陷,對較大的孔洞、凹陷、露筋等部位,在清理干凈后,采用與原結構同標號的水泥砂漿進行修補。 被粘貼的混凝土表面應打磨平整,出去表層浮漿、油污等雜志,直至露出混凝土結構新面,;構件轉角粘貼處須打磨成圓弧狀,圓弧半徑不小于20mm; 打磨后用吹風機吹凈表面的浮灰并保持干燥; 根據設計施工圖的要求,在粘貼部位準確畫線(與設計要求位置相比,中心線偏差10mm).(3)配制并涂刷底膠: 按膠料使用說明書(或按產品供應商提供的5、工藝規定)要求配制膠料; 按設計施工圖要求,用滾筒刷均勻地將底膠涂刷在加固構件粘貼部位表層; 在底膠表面指觸干燥后,立即進入下一步工序。(4)配制找平材料并對不平整處進行修復: 按找平膠料使用說明書(或按產品供應商提供的工藝規定)要求配制找平膠料; 對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鏟刀將找平膠料填補在凹陷部位,使其混凝土表面平整,不應有棱角; 轉角處應采用找平膠料修理成為光滑的圓弧,半徑不應小于20mm;在找平膠料表面指觸干燥后,立即進入下一步工序。(5)配制并涂刷浸漬膠: 按浸漬膠說明書要求配制面膠; 按設計施工圖要求,用滾筒刷均勻地將面膠涂刷在加固構件粘貼部位表層,并用刮板將面膠刮平,使加固構件粘6、貼部位表層均勻地涂刷上面膠。 并立即進行下一步工序。(6)粘貼碳纖維布: 按設計要求與方案尺寸裁剪碳纖維布; 將裁剪好的碳纖維布敷設在涂好面膠的粘貼部位上,敷設碳纖維布時不得出現褶皺、空鼓,如出現褶皺、空鼓,則用刮板將碳纖維布刮平,讓空氣全部排出,使碳纖維布平整服帖地粘貼在混凝土表面上(如果還是不平整,立即揭下重貼)。 用滾筒沿碳纖維布方向多次滾壓,使粘結膠充分溢出浸透在碳纖維中,滾壓時不得損傷碳纖維布; 多層粘貼時重復上述步驟,但應在纖維表面浸漬樹脂指觸干燥后才能(立即)進行下一層的粘貼。當不能立即粘貼時,再開始粘貼前應對底層碳纖維重新進行處理 應將碳纖維表面擦拭干凈至無粉塵當需粘貼兩層時,7、底層碳纖維的梁面均應擦拭干凈。 擦拭干凈的碳纖維應立即涂刷結構膠粘劑,膠層中央應呈拱起狀,平均厚度不小于2mm。(7)表面防護對已采用碳纖維加固完成的結構表面,采用聚合物砂漿進行表面防護,聚合物砂漿厚度35mm. (8)檢驗: 粘貼碳纖維完工經固化后,檢驗粘貼部位密實度,對局部不密實處進行修補。 碳纖維片材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質量可用小錘輕輕敲擊或手壓碳纖維片材表面的方法來檢查,總有效粘結面積不應低于95.當碳纖維布的空鼓面積小于10,000mm2時,可采用針管注膠的方式進行補救.空鼓面積大于10,000mm2時,宜將空鼓處的碳纖維片材切除,重新搭接貼上等量的碳纖維片材,搭接長度應不小于l00;8、 碳纖維片材實際粘貼面積應不少于設計量,位置偏差應不大于l0mm;(9)驗收 在開始施工之前,應確認碳纖維片材及配套浸漬膠材料的產品合格證,產品質量出廠檢驗報告,各項性能指標應符合設計與規范的要求。 采用碳纖維片材及配套浸漬膠粘結材料對混凝土結構進行加固修復時,應嚴格按本規程有關條款進行各工序隱蔽工程檢驗與驗收; 必要時應對施工質量進行現場檢驗; 如需要也可對碳纖維片材和浸漬膠粘結材料進行現場取樣檢驗。六、操作腳手架結構柱與地下一層新增洞口(兩側)碳纖維加固施工,需搭設獨立操作腳手架進行施工,獨立操作腳手架選用4.8*3.6的鋼管搭設,腳手架采用四根立桿相連形成支撐體系,腳手架為4米4米, 立9、桿步距1800,在獨立腳手架四周設置剪刀撐和水平剪刀撐,剪刀撐由底到頂連續設置,與地面角度4560,操作面上滿鋪竹笆,腳手架離柱邊300mm。獨立腳手架搭設示意圖七、碳纖維加固節點(1)當碳纖維布沿其纖維方向需繞過構件轉角粘貼時,構件轉角處外表面的曲率半徑不應小于20mm。構件轉角處粘貼示意1-構件外表面;2、碳纖維布(2)碳纖維布沿纖維受力方向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00mm.當采用多條或多層碳纖維布加固時,各條或各層碳纖維布的搭接位置應相互錯開。(3)在梁表面粘貼碳纖維進行加固時(梁頂無柱時),纖維方向應與加固部位的受拉方向一致。碳纖維粘貼寬度加寬至梁兩側各100mm。梁表面貼碳纖維節點一:梁10、頂無柱(4)在梁表面粘貼碳纖維進行加固時(梁頂無柱有墻時),節點如下圖。但地下三層靠近北側地墻處的梁表面粘貼碳纖維,由于地墻厚度為1米,高強螺栓無法穿墻,且墻另一側為地鐵車道,故此區域在墻另一側不設置墊板,將碳纖維上翻高度1500,上用角鋼壓條與壓結鋼條。詳見下圖。(5)柱表面采用環向圍束間隔粘貼進行加固,搭接長度100mm,數層宜一次連續繞貼粘結而成,最后環向收頭搭接長度不小于200mm。纖維方向應與柱軸向垂直。7軸/P軸,8軸/P軸柱碳纖維加固,由于這兩根柱采用抱箍節點。柱節點詳見下圖。 柱碳纖維加固立面圖一(無抱箍)柱碳纖維加固立面圖二(有抱箍)柱碳纖維節點詳圖(6)當梁遇柱時,碳纖維需11、繞過柱時,宜在梁側4h(h為板厚)范圍內粘貼,碳纖維粘貼寬度加寬至梁兩側各100mm,B1與B2層樓板厚度為200mm。碳纖維節點二:梁碳纖維加固需繞過柱時梁側有效粘貼范圍平面圖1-柱;2-梁;3-板頂面碳纖維片材;h板厚(7)梁高低跨碳纖維節點。(7)其余墻上開洞按設計圖紙粘貼碳纖維。八、施工要點及安全注意事項: 碳纖維片材為導電材料,施工碳纖維片材時應遠離電氣設備及電源,或采取可靠的防護措施。 碳纖維片材配套樹脂的原料應密封儲存,遠離火源,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樹脂的配制和使用場所,應保持通風良好; 現場施工人員應采取相應的勞動保護措施; 施工宜在5以上環境溫度條件下進行,并應符合配套樹脂的12、施工使用溫度環境溫度低于5時,應使用適用于低溫環境的配套樹脂或采用升溫處理措施; 施工時應考慮環境濕度對樹脂固化的不利影響; 在表面處理和粘貼碳纖維片材前,應按加固設計部位放線定位; 樹脂配制時應按生產廠家的產品使用說明中規定的配比,稱量置于容器中,用攪拌器均勻攪拌至色澤均勻。攪拌用容器內及攪拌器上不得有油污及雜質.應根據現場實際環境溫度決定樹脂的每次拌合量,并按使用要求嚴格控制使用時間; 施工過程中應避免碳纖維片材的彎折; 粘貼碳纖維前應對混凝土表面擦拭,確保粘貼面無粉塵; 混凝土表面涂刷結構膠時,必須做到涂刷穩、準、勻的要求,即:穩,刷涂用力適度,盡量不流不墜不掉;準,涂刷不出控制線;勻,涂刷范圍內薄厚較一致; 碳纖維布粘貼時,要求做到放卷用力適度,使碳纖維布不皺、不折、展延平滑順暢; 滾壓碳纖布必須從一端向另一端滾壓,不宜在一個部位反復滾壓揉搓,滾壓中讓膠滲透纖維布,做到浸潤飽滿; 碳纖維布需要搭接時,必須滿足規范要求100mm;多層粘貼時,應在碳纖維織物表面指觸干燥后立即進行下一層的粘貼。如超過40分鐘,則應等12小時后,再進行涂刷粘結劑粘貼下一層; 在粘貼時,必須嚴格按照先后次序進行.目錄一 施工概況1二 碳纖維加固圖紙概況1三 編制依據1四、碳纖維材料2五、工藝流程2六、操作腳手架4七、碳纖維加固節點5八、施工要點及安全注意事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