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實施方案(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1261
2024-01-04
5頁
14.96KB
1、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實施方案根據*要求,為加快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廣應用,特制定本實施方案。一、指導思想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堅持推進“五優四調四化”,著力促進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扎實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大力推廣糧食作物高產高效生產、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種植業提質增效、農產品質量安全。二、目標任務全縣計劃建設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3個,面積3000畝。示范寧粳43號、寧粳50號等優質水稻良種,水稻良種覆蓋率達到100%;通過示范化肥減量增效技術,使化肥使用量較上年減少5%以上;應用秸稈還田、機深翻等土壤質量提升綜合技術,減少面源污染;開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減少農藥使用。通過2、優新技術集成應用,推廣1-2個水稻綠色高效綜合技術模式。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農藥、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三、實施內容(一)推進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建設按照縣區域作物種類、土壤類型、耕作制度,選擇基礎條件好、集中連片的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示范區實施主體和技術示范點,采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主要運用良種+全程機械作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耕地質量提升等集成技術,在鳴沙鎮、白馬鄉及余丁鄉建設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示范面積3000畝。一是在鳴沙示范區采用:寧粳43號+一次性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 機械收獲+機深翻秸稈還田的綜合技術模式,示范區面3、積1000畝。二是在白馬示范區采用:寧粳50號+緩控釋肥側條施肥技術+種肥同播+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收獲+機深翻秸稈還田的綜合技術模式,示范區面積1000畝。三是在余丁鄉示范區采用:寧粳28號+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個性化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施肥、播種、收獲+機深翻秸稈還田的綜合技術模式,示范區面積1000畝。(二)集成推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以上3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的示范區,引導農戶全部使用良種,規范播種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運用耕地質量提升綜合技術,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最終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的目標。從播4、種、田間管理收獲探索最佳種植模式,最終通過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計算,總結出1-2個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用于下一步全縣水稻生產技術推廣。(三)開展水稻不同施肥模式肥料綜合利用率測算在余丁鄉示范基地,選擇地力均勻具有代表性田塊10畝,通過研究常規施肥、個性化施肥、一次性施肥、增施有機肥、等不同施肥方式下,水稻氮、磷、鉀肥的綜合利用率現狀,為控制化肥施用總量、優化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提供科學依據。(四)引進優質水稻品種展示試驗選擇能夠代表縣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和栽培條件,土地平整,無較大坡度,地力均勻,前茬作物一致,無嚴重土傳病害發生,具有良好的排灌條件,交通便利的地塊10畝。通過水稻品種種植調5、查,選擇8-10個優質水稻品種進行展示對比,篩選出適應當地種植的優質品種,為下一步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五)示范區效果監測在每個示范區至少建立3個效果監測點,進行生育期、主要農事作業、產量構成因子、氣溫、降雨量及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記載。做好示范監測點田塊的前茬作物施肥、農藥、機械、勞務等生產成本計算最優生產模式。(六)加強宣傳培訓通過媒體、報紙等制作宣傳片1-2個,印發水稻綠色生產技術材料2000份以上發放給種植農戶,采用室內和現場觀摩方式相結合開展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培訓,組織交流培訓示范區鄉鎮技術人員、種植大戶200人次。增強農民高質高效種植意識,提升農戶水稻種植水平。四、進度安排項目實施6、期202x年7月-202a年12月,進度安排如下:(一)202x年7月至10月。成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實施領導小組、技術指導小組;編制項目申報書和項目實施方案;落實示范區建設地段。病蟲害綠色防控、控釋肥、有機肥等物資的采購及秸稈還田、機深翻等技術示范的落實。(二)202x年11月至202a年2月。做好示范區前茬作物施肥、農業生產成本、效益等調查;督促示范區做好冬灌、機深翻等基礎工作;做好項目實施準備,確定補貼對象及實施面積,抓好示范片落實;開展基層農技人員、肥料經銷商和新型農業主體等為主要對象的技術培訓,宣傳資料的印發;完成商品有機肥和專用控釋肥招標采購等。(三)202a年3月至12月。7、集成推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及物化補貼的發放;宣傳標牌的制作;加強田間試驗、示范的田間管理和技術指導;效果監測點建設;完成項目示范區測產驗收、項目總結與自查驗收等。五、資金概算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0萬,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建設,具體補助環節如下(詳見附表1):(一)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建設42萬元。每個示范區補助14萬元,平均每畝補貼140元。主要用于補助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示范控釋肥、有機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還田、機深翻等補貼。(二)水稻不同施肥模式肥料綜合利用率測算1萬元。主要用于試驗物資種子、化肥、勞務、機械、產量損失、租車等補助。(三)優質水稻品種展示8、試驗1萬元。主要用于試驗物資種子、化肥、勞務、機械、產量損失、租車的補助。(四)示范區效果監測2萬元。主要用于施肥現狀調查、化肥利用率的測算、示范點效果監測補助。(五)宣傳培訓4萬元。主要用于對項目區所在縣鄉鎮技術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技術培訓、現場觀摩租車、聘請專家講課費,宣傳資料、宣傳標牌、技術人員開展現場技術指導與服務等補助。六、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我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以農牧局局長為組長的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負責項目方案的申報、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為項目實施提供組織保障。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項目實施的相關技術指導和管理工作,9、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技術規程并組織項目實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項目建設內容,建立項目檔案,搜集項目實施全過程的技術資料,撰寫項目工作總結、技術總結。各鄉鎮農牧中心具體負責本鄉鎮的主體申報、補貼對象、實施面積的確定及補貼發放的核實等。(二)加強技術指導服務。縣農技中心組織技術專家組指導各鄉鎮開展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示范,在關鍵農時季節,開展現場觀摩、專家巡回指導等活動,確保關鍵技術入戶到田。加強對鄉鎮農技人員、農戶和肥料經銷商的培訓,提高農化服務水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宣傳耕地質量提升對推動化肥減量增效、產品提質增效,農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等方面的成效。(三)嚴格資金管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按照資金補貼標準要求,本著資金與任務相匹配的原則,加強資金監管,規范使用行為,確保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圍支出。(四)嚴格績效考核驗收。按照科學規范、公開透明、客觀公正、嚴格公平的原則,嚴格考核程序、考核內容、考核標準,并自覺接受監督,確保考核工作公平、公正。組織對各鄉鎮申報主體的面積落實、物化補助數量及主推的集成技術模式建立和落實情況等進行驗收,獎優罰劣。(五)強化質量監督。對補助應用的物化產品和設施(備)實行政府公開招標,并進行跟蹤質量抽檢,確保農業安全生產。對示范片設立區域、示范推廣的物化產品及其補助標準等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