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集鎮黃嶺茶場生態茶園建設項目實施方案(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1346
2024-01-04
7頁
43.50KB
1、固始縣武廟集鎮黃嶺茶場生態茶園建設項目 實 施 方 案一、建設背景生態茶園是指以茶樹為主要物種,遵循生態農業的要求建設起來的茶園。建立生態茶園,可以提高生物圈內生命體間相互促進的能力,為茶樹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樹的光能利用率,促進茶葉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可以促進生態系統循環,使茶園內的物種更加豐富.二、項目選址生態茶園的園地應盡量避開都市、工業區和交通要道,選擇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生態環境良好、能滿足茶樹生長需要的園地或山地。園地空氣、水質和土壤的各項污染物質的含量限值均應符合農業部行業標準NY5020-2001的要求. 根據要求,地塊要求立地條件好,交通方便2、,年平均氣溫13以上,決對低溫-3以上,絕對高溫40以下,年活動積溫50006000,年降雨量1000mm,空氣濕度70以上,海拔在1900m以下,茶園坡度在30度以下,具有灌溉條件;有效土層深厚疏松,耕作層比較厚,心土層和底土層稍緊而不實,土體結構良好,質地不過粘過砂,既能通氣透水,又能保水蓄肥;酸性反映強烈,鹽基含量適度,有機質和其它養分含量豐富,土壤PH值在4。55.5之間;作為土壤肥力四因子的水、肥、氣、熱彼此協調,水源、空氣無污染;園地背蔭朝陽,云霧多,空氣濕度大,散射光強,相對規模連片在500畝以上。本項目選擇在固始縣南部山區的武廟集鎮黃土嶺村,生態茶園建設面積500畝,其中新開茶3、梯120畝三、茶園規劃 園地規劃要合理全面,統籌安排,土地利用要有遠景規劃和全局觀點,在規劃時要以現代農業為出發點;以茶樹良種化、茶園水利化、生產機械化、栽培科學化出發;按照實際情況對區、塊劃分道路網、排灌系統,行道樹、防護林帶等設置,做好勘察設計工作,以茶、林、道、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山、治水、治土為中心,實現山、水、園、林、路綜合治理,從茶園外貌看,茶樹成片,道路成網,園地成塊,茶行成條,林木成行,區格分明;對保持水土,涵養和水源,提高濕度,調節氣溫,改變茶園區域氣候,避免茶樹遭受氣象災害都起到較好的作用,對于千畝以上茶園還要規劃好茶廠的建設用地等,繪制出整塊茶園規劃圖。1、道路設置、劃4、區分塊 茶園道路應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環園道幾部分組成;要從長遠考慮,一切布局和設施應適宜于機械化,便于機械行駛和車輛運輸,也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時要堅固美觀。干道為整個茶園的交通要道,對內是各個生產區的紐帶,對外與公路相銜接;小面積1000畝以下茶園和公路貫穿,茶園內不設主干道。干道設置路寬46m,縱度小于6度,兩邊種植樹木,開設水溝。支道按地形和茶園面積而設置,是園內運輸的主要道路,同時也可以作為茶園劃區分塊的界線,要求寬35m,縱度小于8度,視山形及茶園面積而開筑.步道為茶園劃區分塊的界線,是從支道通向茶園地塊的道路,與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相接,路寬1。5m,兩條道路距離不宜過大,以便5、作業,以4060m之間為宜;橫步道以1015行茶樹設一條為宜。環園道設在茶園四周邊緣,為茶園與農田(地)的分界,可與干道、支道、步道相結合.2、因地制宜,建立蓄、排、灌水利系統 根據茶樹生物學特性,既喜濕又怕漬的特點,茶園規劃設計時水利系統設置,應以適宜水利化,統籌安排,合理設計,將各種水利設施配套成龍,以利科學調配水利資源,做到遇澇能排,遇旱能灌,“蓄雨季之余,補旱季之不足”,“調河溪之水,為茶園之所用”,避免水土流失,同時茶園水利系統與道路相連系,做到路路相連,溝渠相通。 茶園蓄排水溝,要求能蓄水保墑,保持水土,排除漬水,旱季引水入園,不妨礙機械作業;平地茶園要以排水溝為主,排蓄結合,坡地6、及梯地茶園要以蓄水溝為主,蓄排結合。水溝系統一般由截洪溝(隔離溝)、橫水溝(竹節溝)、縱水溝組成;截洪溝是為了防止茶園上方的洪水、雜草、泥石等物侵入茶園而設置,一般設置在環園路內側,深50-100cm,寬40-60cm,視當地條件而定。橫水溝主要是減緩徑流,積留表土,防止水從梯面侵出,避免沖刷;設置于梯面內側。縱水溝主要是排除園內多余的水分,設置于各片茶園之間,道路兩旁或園中地形地勢低的積水線上,要求溝深2030cm,寬40-50cm,坡度大的地方要設置消力池。3、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在人行道旁、主渠道旁、陡坡和溝谷邊水土易沖刷的地方,進行植樹,固實路、溝防止水土流失,綠化環境,以每畝20株左7、右為宜,溝旁以1.5-2m植一株為宜.在有害性干寒風襲的地方進行營造防護林帶,要達到防御災害,綠化環境,又不妨礙交通;以幾層林木(喬木、灌木)組成,且結構疏松為宜,一般要求種植喬木型樹種46行,行距23m,種植灌木型樹種24行,行距2m。樹種選擇要求生長快,抗風力強,適宜當地氣候、土壤條件要求,且與茶樹無共同病蟲害的喬木和灌木樹種。覆蔭樹種植要求以不影響茶葉產量、質量為原則,建于溫涼地帶且霧多的茶園,覆蔭樹不宜種植過多,以每畝5株左右為宜,如果土壤干燥、濕度低的地方,視其情況適當增多。四、茶園開墾茶園地塊選擇和規劃就緒,即可進行園地開墾;由于園地開墾破壞了地面原有的植被,極易引起水土流失,所以8、在開墾時,要按照茶園的設計總體規劃,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根據不同的坡度,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合理利用土地;在清理地面障礙物時,應根據障礙的情況和當地條件,進行不同程度的清理,如地面原生雜草不多,可不必砍除,在開墾時埋入種植溝內,以腐化后提高土壤肥力;若雜草繁茂高大,則應砍除,用以制造堆肥或燒焦成泥灰充作茶園肥料。在清理地時,不影響茶園道路、排灌系統和茶園規劃布置的情況下,應保留好道路、溝渠旁的林木以及茶地邊緣不宜種植茶樹地塊的樹木。 在茶園地塊開墾時,由自下而上的施工,又從上而下地整理;一般要求梯面寬1。72m之間,梯層等高,環山水平,大彎隨勢,小彎取直,心土筑埂,表土回溝,外高內低,外埂內溝,梯9、梯接路,溝溝相通.首先挖出最底的第一梯梯面,再挖種植溝,挖種植溝要求深寬6060cm,土層板結地帶應酌情加深,種植溝上溝邊離上梯埂腳為梯面總寬的1/3處進行開挖;第一梯種植溝開好后再開第二梯,首先把第二梯應占面積上的雜草、草皮削下放入第一梯種植溝溝底,接著把土壤熟化層鏟下放入第一梯種植溝內,把雜草、草皮蓋嚴,再把第二梯梯面整平,方法如第一梯開挖種植溝,以此類推地逐一往上開挖.整片茶園開挖完成后,使心土進行一定時間的充分曬垡后,再進行整理。五、園地整理1、茶梯整理茶園開墾結束,心土進行一定時間的充分曬垡,種植溝內土壤也得到沉降,恢復土壤毛細活動后,至茶苗定植前10天左右開始整理平梯;首先每畝施入10、符合有機茶園、綠色食品茶園和無公害茶園要求的復合肥40Kg,磷鉀肥40Kg以及1500-2000Kg有機肥;各種肥料施入后,充分與種植溝內的腐熟土壤攪拌混合均勻,然后從最上梯開始,逐一往下回平,梯面外高內低,一般斜角在5度左右為宜.2、修建保水、保肥、保土的高標準“三保”茶園 生態茶園建設,應做好“園、林、水、路的合理規劃。茶園要建成等高梯田,園地土壤要深挖60cm,園面呈外高內低,內側開設蓄水溝,山頂、山凹及道路兩側修建排水溝,排水溝要與蓄水溝相連接,并在連接處挖積沙坑,以實現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園,大雨、暴雨積沙走水不沖園。3、采用良種良法 生態茶園的茶樹品種應選擇抗性強的良種,這是減少茶園11、病蟲害、提高茶葉品質、增加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同時,還需采取合理密植、適時采摘和適當修剪樹冠等措施,防止病蟲發生和蔓延,降低為害程度。4、綠化園區、建立人工復合生態茶園 可在茶園地形最高處、外圍四周和有害性風口設置防護林,主林帶種植23行高大常綠喬木,兩側配以23行灌木。在園內的道路、水溝兩旁種植行道樹;園中適當套種遮蔭樹,每畝6-8株;行道樹和遮蔭樹以種植豆科樹種(如銀合歡)或落葉果樹(如銀杏、油柿)為好,不宜種植與茶樹搶水、搶肥或病蟲害互為寄主的樹種。此外,茶園梯壁可以種植匍匐性作物(如爬地蘭),在園內空地或幼齡茶園中可以套種矮桿的豆科作物(如花生、大豆、紫花扁豆、印度紅豆、綠豆和黑豇豆等12、),既可起到保護梯壁的作用,又可割青埋壓作綠肥,以園養園,降低生產成本。 通過建立以茶樹為主的人工復合生態茶園,在垂直結構上,形成由“喬木灌木”和“樹木茶樹豆科作物”組成的多種不同生態位,使光能和土培營養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又起到上層樹木調控下層作物生態因子的積極作用,大大改善了茶園的生態條件,從而提高了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六、建設內容及工程投資通過項目實施新開茶梯120畝,人工砍伐樹木403棵,如果挖樹根410棵,砍伐灌木林40850平方米,平整土地80000平方米,土地翻耕8公頃。工程總投資270000元附件:工程預算表工程量預算表項目名稱:固始縣武廟集鎮黃嶺茶場生態茶園建設項目序號單項名稱單位工程量綜合單價(元)合計(元)備注(1)(2)(3)(4)(5)(6)總計270000 1人工伐樹100棵4.03395。361593。302人工挖樹根100棵4.101994。078175。693砍伐灌木林100040.85542。5322162。355削放坡及找平100800。00285.98228784.006土地翻耕h8。001160.6692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