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_項目新課程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_究實施方案(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1601
2024-01-04
6頁
21.50KB
1、湖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項目“新課程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實施方案湖北省教學研究室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新課程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是湖北省教育廳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項目之一。經投標和評審,省教育廳已發文(鄂教基20104號)正式將該項目下達給湖北省教學研究室和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為明確研究目的與任務,設計研究進程,促進項目工作取得實效,特制定本方案。一、項目研究的意義中外課程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教師及其設計的課堂教學最終決定課程改革的成敗。當前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仍具有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性質,學校內部教育變革動力不足,教師校長主體變革需求不強,2、國家課程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逐級折損,受高考應試影響的課堂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課程功能未能全面發揮,課堂教學問題比較突出,迫切需要專業隊伍引領,對教學有效性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和理性探索。二、國內“有效教學”研究綜述2001年,為配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鐘啟泉等主編出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其中專辟一節闡述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詳細介紹了有效教學的由來與發展,認為有效教學是解決現存中小學教學問題的一種方案,是推動“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實踐持續深化的得力助手,并對有效教學含義從“有效”和“教學”兩個角度加以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3、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自此,“有效教學”開始進入基礎教育界的視野,中小學研究有效教學的熱潮逐漸興起。縱觀2001-2007年文獻,我國有效教學研究的總體狀況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有效教學研究在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領域激起的反響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學“新思維”、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方向的作用;關于有效教學涵義及其特征的研究與質疑從未間斷,學界尚未達成共識;關于教師特質和教學行為的研究,是有效教學研究的重點,其研究成果已開始對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產生影響;關于有效教學4、策略的研究成果面廣量大,并從最初相對集中于教學理論層面的抽象策略或宏觀策略的探討,向教學實踐層面的具體策略或微觀策略的探討發散,在學校教學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有些關于教師特質、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的研究,將有效教學等同于一般的“提高教學質量”,似乎任何“好”的教學都是有效教學;研究內容的分布不很平衡,關于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影響因素、實施的具體方法和內在機制、評價的主要標準和有效方法等難度較大的問題,研究成果還較為貧乏,研究的總體水平還不高談“應該”、“必須”的多,談“為何”以及“怎樣”的少;研究過程中的質疑、審視與反思不斷出現,其對調整研究方式、深化研究進程、消除研究“泡沫”起到了一定的積極5、作用。國內有人對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教改實驗進行了梳理,如顧泠元的青浦數學教改實驗、盧重衡的自學輔導法、黎世發的異步教學法、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魏書生六步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張思中的十六字外語教學法等,這些主張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有效教學的部分特征、教師的部分有效教學行為策略,不論各自主張中蘊含的教育理念還是實踐中產生的積極影響,都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呂渭源等的有效教學研究和上海市教學研究室的有效教學調研也是有價值的借鑒。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省各地學校積極開展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與實踐,許多地方學校注重學習、借鑒兄弟省份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探索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和方法,6、力求打造“高效課堂”,表現出了較高的改革熱情,為“新課程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三、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效教學在本研究中界定為:在正確的教學價值觀引導下的有正面教學效果、較高課堂效率、較大教育效益的教學。具體而言,有效教學要符合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各學科教學中能夠全面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實現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有效教學要提高教師課程執行能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緩解教師過重的工作壓力,真正實現學科教學減負增效的目標。四、項目研究的目標與內容研究目標:探討有效教學的條件、標準、方法和保障機制,提高教師把握課程標準和課標教材的能力,逐步克服無效7、教學或過度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研究內容:分學科研究、制定課堂教學的條件、標準,探索課堂有效教學的方式方法,提供示例;提出保障課堂有效教學的政策建議。主要任務:開展各學科課程三維目標具體化的研究,便于教師領悟課程標準要求和有效利用教材資源;探討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條件、標準和基本規律;探討學法指導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方法和策略,依靠學生主體提高教學實效;通過多形式和多主題的校本教研活動,探索有助于教師同伴合作和資源共享的教學制度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項目除按規定內容開展研究外,還涉及如下重大研究項目,內容上有交叉,研究時應予以關注: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研究,學生發展性評價研8、究,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命題研究。五、項目推進的策略本項目研究以樣本校為依托,以學科研究組為組織支撐,以學科課程三維目標具體化為突破口,宏觀規劃,分科運行,范本引路,整體提升,力求項目研究不斷有序深入,產生區域性的研究效益。1本項目研究“以樣本校為依托”,一方面是指樣本校作為項目研究與實驗的基地,必須承擔相應的項目實驗研究任務;更重要的是,樣本校教師的自主研究是本項目研究的內在動力,樣本校本身的發展狀況將直接關系到本項目研究的成效,因而本項目研究必須研制樣本校項目研究的運行機制,采取措施充分調動樣本校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本項目研究能否持續有效深入進行的關鍵。2“分科運行”是指以學科研9、究組為基本組織分學科開展項目研究,這是本項目研究內容所決定的項目研究組織形式?!胺挚七\行”既要體現學科特色,追求學科研究高度,同時又要協調項目研究步伐,準確把握項目研究方向,實現項目研究的學科整體發展。3本項目研究以學科課程三維目標具體化為突破口,進而研究各學科教學特點、規律、方式方法及保障措施,分學科研究制定課堂教學標準,提出課堂教學建議,實現學科課堂教學可持續的減負增效,這是本項目研究的核心價值追求。4“范本引路”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推進策略。“范本”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搜集整理范本、研究推廣范本,是本項目研究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5本項目研究方法側重于調查研究、課堂觀察、案例總結,同時注10、重文獻研究,在此基礎上增強理性思考和反思總結,并強調在實踐中予以檢驗和完善。為實現項目研究的群體性、常態化,促進項目研究成果及時轉化,本項目研究將依托湖北教育信息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網站平臺開展研究,這是本項目研究在方式方法上的一大亮點。六、項目推進過程第一階段:起始研究階段(2010年2-7月)。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項目研究組織機構,明確目標任務,開展前期研究。主要工作包括:成立項目總課題組,明確研究思路和人員分工,制定項目研究實施方案;成立學科研究組,制定學科研究計劃。深入樣本校和其他普通高中學校開展教學狀況調查,觀察課堂教學實況,研討課堂教學案例。第二階段:過程研究階段(2010年9月-11、2012年6月)。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圍繞本項目研究的目標開展研究,細化研究過程,逐步形成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項目組分析處理調查資料,形成各學科課堂教學現狀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形成我省普通高中課堂教學現狀分析總報告。各學科研究組深入樣本校及其他普通高中學校進行教學調查與課堂觀察,組織有效教學研討、交流和展示活動,分學科研制課堂教學標準。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2年7-12月)。本階段的重點工作是對本項目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推出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各學科總結、梳理、匯編課堂有效教學研究成果。各學科撰寫項目研究工作報告,在此基礎上形成項目總報告,對課程標準及在我省使用的課標教材提出12、修改意見,提出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的政策建議。七、項目組織機構、人員分工及其職責1總項目組組 長:張祖春副組長:崔鴻、方曉波、楊國金(執行)核心成員:秦訓剛、蔣紅森、周遠方、孫延洲、扈華唯、羅之慧、王淑珍、胡明、馮長運、孫旭、許曉林、丁遠毅、王志兵、郎盛新、劉俊麗、吳樂年、向莉、甘瓊、鄧治清、劉合榮、楊林賢、孫華總項目組組長負責規劃工作進程、組織綜合研究活動,并對各學科研究工作進行評估、監控與指導;總項目組核心成員主要由省教研室學科教研員組成,負責規劃、組織本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的各項具體工作。2總項目專家指導組組 長:崔鴻副組長:楊國金成 員:李家清、舒白梅、王后雄、杜芳、黃致新、周東明、譚細龍13、李世偉、胡向東、雷春、課標研制或教材編寫專家總項目專家指導組成員主要負責指導學科課題研究,參加開題、中期評估、研討會和結題等活動,為本項目研究提供學術和技術支持。3學科課題研究組高中語文等15個學科分學科成立課題研究組,省教研室學科教研員或相應學科專家為學科研究組組長。各學科研究組由教學研究人員、中學骨干教師、考試評價研究人員、課程與教學論教師等10-15人組成。學科課題研究組任務:制定學科課題研究工作方案;明確學科研究組各成員的研究任務;在總課題框架內提出本學科研究子課題5-8項;組織本學科課題研究各項具體工作;全面達成總課題組提出的各項任務要求,并力求體現學科特色,有所創新。4項目秘書組14、成員:劉合榮、楊林賢、孫華、李娟秘書組的職責是:搜集相關研究資料,建立課題研究資料庫;及時收集、整理、發布課題研究信息,保持各項信息通暢傳遞;為各項課題研究活動提供協調和服務。秘書組設在省教研室綜合室。八、項目保障機制1建立專業研究團隊。本項目由湖北省教學研究室和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省教研室高中語文等15個學科教研員、華中師范大學各院系學科論教師及有關專業人員參與總課題組工作。各學科研究組由課程標準研制組成員、教材編寫者、優秀教研員、一線骨干教師組成。2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明確樣本校、學科課題組及其成員的職責,定期對樣本校、學科研究組和研究人員工作進行評估,實行表彰和獎勵。3建立定期報告制度。各樣本校、學科課題組每學期向總課題組報告研究工作狀況,提出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并對總課題組提出建議。4建立學習交流機制。各樣本校、學科課題組向參與研究的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制定學習研修計劃,及時開展課題研究的交流活動,使課題研究的過程真正成為教師實現自我提升的過程。5提供研究經費保障。將省教育廳劃撥的項目工作經費全部用于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