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區詳細規劃方案設計項目說明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下轄縣市區歷來是閩西北重鎮和鷹廈鐵路要沖三明(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1747
2024-01-04
3頁
32KB
1、居住小區具體計劃設計說明 發表日期:4月14日 共瀏覽1729 次 字體顏色: 【字體:放大正常縮小】第一篇 背景篇一、項目背景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下轄9縣1市2區,一向是閩西北重鎮和鷹廈鐵路要沖。三明在武夷山和戴云山脈之間,屬多山丘陵地帶,境內山嶺聳峙,峰巒疊嶂;丘陵連綿起仗,河谷盆地和溪流錯落相間;全市山地、丘陵和盆地面積占市域總面積99%以上,河谷平原和水面不到1%;全市山地植物良好,綠樹成蔭。沙溪河從三明市市區穿越,城市也呈帶狀沿沙溪河發展,而碧口鎮則是鑲嵌在沙溪河上一顆明珠。碧口鎮在三明市區北部,距離市區2公里,可便捷和205國道和京福、三泉高速公路相通。碧口地段擁有不可多得自然2、環境條件,這里背靠滿目蔥郁崇山峻嶺,面對碧波粼粼沙溪河,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交通便捷,風生和起,是三明市理想居住之地。伴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升,大家消費觀念和生活方法正在發生著巨大改變。加之受到城市居住空間和居住環境限制、城市快節奏生活困擾,大家渴望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心理日益強烈;反應在住房消費上,逐步向住宅小區化、郊區化、大型化、全方面化發展,尤其是高收入階層涌現,追求獨立、寬松、舒適、平靜、便利居住空間和環境將成為一個時尚和時尚,而上河城居住小區正是順應這種市場需求而開發建設大型生態綠色居住小區。二、項目概況三明市上河城居住小區(以下簡稱小區)是由福建省三明市3、展旺房地產有限責任企業進行開發中高級精品住宅區,基地總面積約510畝。企業遵照全新房住理念和“品味、品質、品牌和美”開發理念,努力爭取將上河城居住小區建設成為居住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現代化、生態型居住小區。依據市場調查,上河城居住小區面向不一樣階層用戶群,計劃分為一般住宅區、高級公寓區、高級住宅區和中心服務區四個區域分期分區建設,并設置多層、小高層住宅、高層住宅、聯體別墅、雙拼別墅及獨立式別墅多個住宅類型,總投資約4億元,總建筑面積約37.41萬平方米,居住人口約0.75萬人。小區案名“上河城”取自于名畫清明上河圖,并根據不一樣住宅類型形成“陽、春、清、明、知、春、德”七個住宅4、組團,擬分別獨立封閉管理。依據國家最新住宅政策,小區充足考慮了90平方米以下住宅戶型安排,整個小區內高級、中等、一般住宅結合并合理分區,同時統一進行小區配套設施建設,使上河城既能滿足高收入階層高級住宅消費需求,又能夠讓廣大工薪階層以比市區低廉價格享受到高級住宅小區優美環境和優質服務。三、計劃范圍上河城居住小區在碧口沙溪河西側,基地東、南兩側為沙溪河和鷹廈鐵路,西、北兩側至自然山體。此次計劃設計范圍南北長約1100-1250米,東西寬約160-500米,總用地面積約34.012公頃,合510.186畝,全部為居住區用地,無代征用地;其中,首期開發用地面積約24.621公頃,合369.315畝。現5、在,計劃小學南側上春園已經完成場地平整和建筑施工圖設計,立即動工建設,在此次計劃中納入小區統一考慮。四、現實狀況分析1、地形地貌和地質上河城居住小區基地屬經典山地地形,西北兩側群山環抱,東南兩側面向沙溪河。坡地地形會造成建設工程造價提升,不過山水自然環境同時也是小區最大資源和優勢,坡地自然地形使整個基地內幾乎四處可觀山看水、顯山露珠。(1)高度分析基地西側山體沿沙溪河呈南北走向,基地則處于山體東坡,整體地勢東低西高,地形高差改變較大,平均黃海高程(下同)達成131-155米。基地范圍內最高點在北片山頭,現實狀況標高約207.90米,另外基地西南角最高標高也達成202.15米;基地最低點在基地最6、北端靠近鐵路位置,現實狀況標高131.03米,高低點最大高差達成76-77米。基地從南到北地勢逐步降低,并分布有七條較大沖溝,用地被切割得相當零碎。以基地中部最大一條沖溝為界,基地分為南北兩片。中部大沖溝西南側有一山頭,高度較高,坡度較大,視野開闊、植被良好,在計劃中可考慮作為城市山體公園,并成為整個居住小區綠心。基地南片原始地形相當復雜,但建設單位已經先期進行了局部地段開山填壑和場地平整,南片四條沖溝已經基礎填平,除了保留標高182.32米山頭以外,其它場地也對應平整為標高152.0-156.0-160.0米臺地。南片西南部和北部還基礎保留原有地形地貌,未作大修整。北片以標高207.90米山7、頭及其它脈為中心,東部靠近沙溪河用地相對平整,并已局部進行了場地平整;西部山谷內現為一片桔林,生態環境極佳,但地勢較低,可考慮利用207.90米山頭平整時土方,進行較大量回填,確保山谷內獨立別墅用地能夠看到沙溪河;207.90米山頭北部除有兩條沖溝以外,整體地勢也相對較低,甚至低于鷹廈鐵路134.60米標高,需要在建設中進行大量填方,方可作為建設用地。(2)坡度分析對計劃和開發建設來講,山地坡度是最關鍵影響原因。依據基地原始自然坡度,基地內建設用地可分為A、B、C、D四類:A類坡度為10%以下,屬于適宜建設用地。B類坡度為10%-30%,為較宜建設用地,需開山填谷、進行土地平整后方可作為建設用8、地。C類坡度為30%-50%,為比較不宜建設用地,需進行大規模場地平整方可作為建設用地。D類坡度為50%以上,作為建設用地難度較大,屬于不宜建設用地。為降低平整土地和開山填谷工程量,并從盡可能保護山體自然生態目標權衡,計劃盡可能利用坡度在50%以下土地進行開發建設;而坡度在50%以上山地,通常不作為建設用地,嚴格保護山體植被、樹木,可作為山體公園以維持自然生態。具體可參看“基地坡度分析圖”。(3)地質分析依據地形地貌分析和基地地質匯報,基地內多數坡地屬于巖土地基,地質情況良好;不過在七條沖溝所在位置,因為存在大量回填土,屬于軟土地基,建設中建筑地基部分需要進行特殊加固處理,同時最好在確保在回填土方自然沉降六個月以后再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