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村科技示范項目建設實施方案(1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2190
2024-01-04
18頁
41.50KB
1、扶貧村科技示范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塘房村民委員會2017年1月一、項目概述塘房村位于畢節市城區北面,距市中心五公里,是畢節地區首批脫貧村建設試點村,胡錦濤總書記三次親臨視察指導工作,該村地處青龍山麓,地形呈梯狀斜坡分布,溝壑縱橫,土壤以地帶性黃壤、紫砂土為主,平均海拔1500m,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涼,水熱同季,年日照數12871385h,無霜期26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平均氣溫15.8。703縣道貫穿全村,全村實現水、電、視、路、迅五通,基本干道全部硬化。全村總面積3.4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組,居住著漢、苗、彝、白等民族,共711戶3353人,其中勞動力人中1600人,耕地面積12、664畝,人均不足0.3畝,屬典型人多地省村,2007年糧食總產量783.1噸,人均占有糧食232.9公斤,人均收入3803元。該村經濟狀況以外出務工、農家樂服務、蔬菜種植、養殖業為主,屬工農結構及第三產業服務為主的農業村。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現代化農業發展為核心,同時結合設施農業建設和該村實際,充分發揮地方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優勢,動員農民參與式發展,建立農業合作社,不斷完善產學研結合和政府+科研院所+中介組織(公司)+基地+農戶有機結合,并根據塘房村具體情況,實施科技特派員制,科學規劃,合理實施,以期達到科普惠農行動在該村乃至重大范3、圍推廣。項目以城市“菜藍子”工程為主體,大力發展城郊畜牧業和特色種植業,旅游觀光業,以設施農業為基礎,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通過項目投入,科技成果轉化、配套技術集成和科技示范,人才培養、信息平臺建設等項目示范輻射帶動一批新技術的應用,促進塘房村產業化結構優化調整。項目以“富民、惠民”為核心,結合實際,圍繞現代農業與非經濟發展為目標,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使農民不斷增收。二、技術依托單位基本情況1、本單位以往承擔其他科研項目完成情況及主要成果貴州省畢節地區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始建于1961年,地處畢節市德厚村,距市中心4公里,是全省唯4、一一家地屬畜牧科研機構,主要從事畜禽品種的選育研究,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推廣,現有固定資產960萬元,建筑面積10480。自“九五”以來,我所主要從事烏蒙烏雞的選育研究與推廣,可樂豬保種選育研究和黑山羊本品種選育成果轉化及配套技術研究,項目完成情況很好,烏蒙烏骨雞的選育研究技術達到省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其中,烏蒙烏骨雞選育研究和可樂豬保種選育研究兩項成果分獲畢節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一等獎,并于2002年和2003年分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6年可樂優質豬選育與高效養殖技術研究獲省豐收計劃二等獎、黑山羊本品種選育與應用研究獲畢節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這三個方向的科研工作,為今后5、在這三個方向上以及相關學科方面開展研發工作打下基礎。2、本單位的人員配備情況全所現有職工105人,其中在職職工77人,退休職工28人,中高級職稱21人,地管專家1人,主要管理人員10人,均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具有較強的科研和生產能力。3、本單位研發條件我所研發條件方面除有較強的技術含量外,全所現設養豬研究室、養禽研究室、草食家畜研究室、獸醫研究室、畜產品加工研究室、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正建中心實驗室一個及科研種豬場、種雞場各一個,對畜禽品種的選育研究和推廣應用以及畜產品的開發研究、疫病防治具備了很好的條件。4、管理體制我所在管理上實行所長負責制,科室部門實行競聘制,各場廠實行承包制和場、廠長負責6、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在研項目大部分在場廠內實施,對場、廠實行項目課題補貼,科技人員既是生產人員,生產人員也是科技人員,業務素質較高。三、項目建設意義及必要性畢節試驗區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地處東經103.36027.460之間,西鄰云南省,北接四川省,東、南分別與本省遵義、安順兩地區和六盤水市接壤;全區轄七縣一市,一管委會,土地面積26853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726萬,其中農村人口675萬。區內山高谷深,切割度大,相對高差達2443米,是典型的巖溶山區。大部分地方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3.20,年降雨1100毫米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合于多種農作物和7、動物的生長、繁衍,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畢節欠開發、欠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富集的資源難以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導致了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三大難題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嚴重地阻滯了畢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1987年,畢節地區人均糧食不到200公斤,人均純收入才184元,文盲、半文盲比例達4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9人,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的95人、35人。為探索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路子,1988年1月,時任中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全省乃至整個巖溶山區最具有典型性的畢節地區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8、”試驗區,從而拉開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序幕。自畢節試驗區建立以來,全區各族人民緊緊圍繞試驗區三大主題,勇于創新,銳意改革,為推進巖溶山區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實踐,畢節試驗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新的歷史時期,試驗區仍然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的嚴峻挑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農業現代化水平落后,導致了種養殖業遠遠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貢獻率很低?,F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F代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大幅度提高農業勞9、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使農業生產,農村面貌和農戶行為發生重大變化,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農業的內涵得到拓寬和延伸,城市中有農業,農村中有工業的協調布局,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現代管理手段的應用。為探索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在喀斯特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與推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充分發揮科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導示范作用,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通過對畢節市塘房村多次調研,特提出本項目建設。四、總體目標項目結合塘房村建設規模,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發展養殖循環經濟和經果村產業,10、通過科技示范、以期達到科普惠農行動在該村及周邊鄉鎮普及,項目結合休閑旅游觀光、農家樂建設,城市菜藍子工程,大力發展以城郊畜牧業為主的規模養殖業,特色蔬菜種植特種養殖、經果業種植、建立種養循環經濟模式與農村廢異物無害化處理,實現農民增收和清潔種養之路。項目建成后達到:一是組建種、養、旅游等專業經濟合作社;二是建立規范合理的養殖小區;三是建立特色蔬菜和經果林種植園;四是建立農家樂休閑旅游小區;五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農村信息文化水平,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六是挖掘地方資源,打造地方品牌優勢;七是良種良法普及率達100%,農民純收入提高10%以上,科技貢獻率達50%以上。通過項目實施,不僅能調整農村產11、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城郊現代農業,同時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五、進度安排2017年3月2017年8月:1、在詳細調研的基礎上,組建畢節地區牧科所、畢節地區農科所、畢節地區林科所及畢節地區農機所及地市部門的農業、工程與生態專家為項目組成中的項目實施小組,同時編制項目規劃,開展相關培訓工作。2、組織相關研究人員,考察學習培訓。3、建設奶牛養殖小區,新建標準化圈舍500,引進高產奶牛20頭。4、完成養豬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1個,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新建圈1500,發展規模養豬戶10戶,存商品豬500以上。5、建設特色蔬菜溫室大棚10個,3000,引進景尖三七等特12、色蔬等進行育苗推廣種植。6、完成養雞溫室大棚10個,發展林下養32戶,32000羽。7、進行農戶庭院綠化,生態園林建設50戶以上。8、做好“豬沼糧”等各項生態模式的前期準備工作。9、完成蠅蛆、蚯蚓養殖大棚1000,修建黃鱔養殖池300。10、啟動村民組與養殖科研示范大戶的信息平臺建設。2017年8月2018年8月:1、鞏固與完善奶牛標準化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同時新建奶牛養殖小區500,新引進奶牛30頭。2、建設二元雜交制種基地養殖小區1個,發展10頭母豬以上的規模養殖戶30戶。3、完善溫室蔬菜大棚水、電、路三通工程,同時新建蔬菜大棚1200,配套完善農耕機械。4、完成養雞溫室大棚建設1500,13、新改雞舍3000,同時配套養雞現代化設備,發展飼養戶40戶。3、啟動肉兔養殖項目,新改圈500,發展飼養戶15戶。4、啟動水產養殖示范,新改建魚塘5畝,發展飼養2戶。5、完成蠅蛆、蚯蚓養殖大棚建設500,發展循環養殖戶2戶。6、啟動沼氣池建設,新修沼氣池100口。7、完成農戶庭院綠化與庭院經果林建設20畝,40戶。8、總結前期工作,完善各項配套措施,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2017年8月2018年8月:1、按項目內容完成各項計劃,收集項目資料,進行項目全面總結,由主持單位邀請相關專家進行現場驗收。六、效益分析1、城市奶源建設,預期達到年產鮮奶40萬以上,實現利潤20萬以上。2、規模養豬與標準化養殖14、,項目預期年出欄育肥豬2000以上,商品仔豬6000頭以上,預計實現利潤50萬元以上。3、特色養殖:發展烏蒙烏骨雞、宮庭富貴雞及水產養殖示范戶120戶,結合蠅蛆,蚯蚓高效養殖技術,林下養雞,實現年出欄商品雞5萬只以上,肉兔800只以上,水產20000以上,年實現利潤25萬元以上。4、特色蔬菜與反季節蔬菜種植,建溫室大棚20個以上,示范面積30畝,畝年均收入5000元以上,3年實現利潤45萬元以上。5、庭院綠化與經果林建設,項目優質花草大棚10個(3000)、建優質經果林大棚10個(3000)項目實施后,年實現利潤90萬元以上。通過項目實施3年后,預計實現純收入230萬元。社會生態效益:塘房村現15、代農業科技示范項目,通過對設施農業與與高效農業適用技術的集成組裝,不僅年提高經濟收入300萬以上,同時它突破了資源與環境制約,結合畢節試驗區的特殊地質地理條件,采用科學發展觀的發展理念,以提高農業單位產量與建立循環經濟體系為項目落腳點,大力提升現代農業在畢節試驗區的支撐與帶動功能,為畢節試驗區的農業農村發展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項目與新時斯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為項目基本建設內容,為高寒山區新農村建設開辟的建設體系與運行體系提供技術支持與示范功能。示范帶動輻射其他鄉鎮的科技利用,能培訓一批科技種養殖致富能手,拓寬就業空間。因此,社16、會效益極為顯著。項目以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民居環境治理,以糞便無害化為處理核心同時考慮動物福利與動物人性化飼養要求,通過“豬沼糧”及“豬蠅蛆水產(家禽)糧”等各項生態模式的建立及完善,以構建人與動物、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畢節試驗區環境治理提供新技術支撐,因此,生態效益極為顯著。七、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1、城市奶源基地建設根據塘房村離中心市區較近,結合塘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充分調動養殖農戶的積極性,同時借鑒國內外集約化養殖奶牛的成功經驗,以畢節地區百花奶牛公司為市場支撐,三年內在該村發展奶牛養殖戶10-15戶,引進荷斯坦牛500頭,同時按標準化牛舍建設為依據,新建牛舍1000m17、,配套糞便元害化與循環利用技術為重點,將各種現代養殖科技與設施建設集成配套,生產元公害牛奶、實行清潔養殖。項目預期達到年產鮮奶40萬kg以上,農戶實現利潤20萬元以上。2、規模養豬與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依據國內外規模養殖建設經驗,結合畢節地區優質豬生產操作技術規程,重點發展標準化養殖小區,在該村發展小區12個,發展戶均飼養50頭肥豬以上或10頭母豬以上的規模養豬戶50戶以上,同時新改修豬舍4000m。以良種良法推廣為核心,完善科技推廣體系,財時以牧科所科技推廣中心與花牌坊屠宰場為市場支撐,探索豬-沼-糧及-蠅蛆-雞-水產等各項生態模式在喀斯特山區的技術支撐作用,以提高養豬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項18、目預期年出欄育肥豬2000頭以上,商品仔豬6000頭以上,預計實現利潤50萬元以上。3、特色養殖科技示范發展烏蒙烏骨雞、宮廷富貴雞、肉兔水生養殖戶120戶,以挖掘地方品種特色資源為基礎,充分發揮該村以“農家樂”為基礎的旅游、休閑小區建設,同時以畢節地區牧科所成果轉化中心為市場支撐,指導養殖農戶進行科學喂養,結合蠅蛆、蚯蚓高效養殖技術推廣,以林下雞、蟲子雞系原生態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實現年出欄商品雞5萬只以上,肉兔5000只以上,水產20噸以上,實現利潤25萬元以上。同時,利用現有科技成果進行雞舍新建3000M2,配套各項養雞設備,進行集約化經營。4、特色蔬菜種植利用該村區位優勢,結合當地氣候資源19、和土地資源,充分體現現代農業在集約化經營的支撐,帶動作用,以泰豐公司為市場撐,以溫室大棚建設為主線,合理安排作物茬口,選擇適宜我區的特色蔬菜(西洋參、洋椒)等特色蔬菜種植,同時,發展大眾型夏秋反季節蔬菜,如白菜辣椒,為城區市場提供量多質優的新鮮蔬菜,也為農家旅游休閑小區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項目在建設中,建設溫室大棚20個以上,同時配套微耕機器操作及水、電、路硬通工程,高標準示范面積在30畝以上,備年均收入5000元以上,年實現利澗15萬元以上。5、庭院綠化與經果林建議:利用當地資源建立以庭院綠化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優質花草與優質園建議,年實施20畝以上,項目擬建優質花草大棚10個3000,建立20、優質經果林種苗大棚10個、3000。項目實施利潤30萬元以上。八、組織實施及保障措施(一)組織管理1、成立項目領導小組項目領導小組定期對項目進行檢查,及時解決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困難的問題。2、成立項目專家顧問小組,主要負責項目實施中技術問題與指導。3、成立項目小組由畢節地區牧科所及畢節地區農科所,畢節地區農機所,畢節地區林科所抽調相關科室精兵強將組成項目實施小組。項目實行主持人負責制,對項目規范、實施、協調、指揮、檢查、財務管理等相關工作負責,項目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項目進行檢查,同時利用研究所具有的獨特的優勢資源,為項目提供人員,后勤管理等全方位服務,以解決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二)21、組織實施1、項目由畢節地區牧科所主持,當地政府、科技廳及地市科技局等相關部門參與,重大事項聯合商討決定。2、項目將根據實施的各項分內容由專人負責并主持根據不同的內容提出相應的方案并組織實施.(三)保障措施1、人力、技術資源保障:畢節地區牧科所、畢節地區農科所、畢節地區農機所、畢節地區林科所等擁有許多專業的農牧科研、推廣人員,同時具有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可以為項目實施提供充分的人力資源保障與技術支撐。在項目實施中,聘請國內有較高學術水平與較長研究經歷專家成立顧問組,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指導與咨詢。同時畢節地區牧科所及相關單位有種植、規模化豬、雞場及生態養殖示范場等方面的研究,推廣機構與相應專業技22、術人員在我區有大量的鄉土人才與我氖良好的關系。項目將這些資源集成組合與組裝配套,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可靠保證。2、資金保障措施項目申請科技部投入專項經費700萬元,其他部分申請地方政府以項目形式統籌配套,農戶投工投勞及集成部分周轉金,保證項目保質保量完成。同時,項目將自覺接受審計,管理部門監督,保證資金的專款專用,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3、市場保障:項目實施內容通過科學規劃,市場調研充分發展具有較大開發潛力,較好市場前景,同時充分 我區相關農牧企業結合運行,同時加強村內各行業協會的產業。九、經費預算經費預算的運作體制為產品提供了生產與銷售的市場保障及依據。1、奶牛養殖小區引種50頭1.2萬/頭=6023、萬元;圈舍改造1000200元/=20萬元,配套機械設備40萬,合計120萬元;2、規模養豬:引種500頭母豬1500元/頭=75萬元;改圈5000150元/=75萬元,配套機械設施20萬元,飼料加工機組及設施50萬元。3、林下養雞改圈:引種80戶500只5元/只=20萬元,改圈10萬元,養雞大棚300090元/=27萬元,合計57萬元;4、養兔:引種20戶100只/戶20元/只=4萬元,改圈3元,合計6萬元;5、修魚塘補助及購魚苗15萬元;7、特色蔬菜種植:塑料大棚:15000100元/=150萬元。種子、肥料及收耕機械設備:76萬元8、庭園經果林建設:經果林制種大棚10個,15萬元,花草大24、棚10個,15萬元,種苗補助26萬元,合計56萬元。9、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及生態循環工程,修沼氣池100口,18萬元,修蠅蛆養殖場地4000,64萬元,修蚯蚓養殖場地40萬元,黃鱔養殖池450200元/=9萬元,合計131萬元,。10、信息平臺建設:10萬元;11、技術培訓經費10萬元;其他相關費用預算如下:1、 差族費:10萬元2、燃料動力費:6萬元;3、會議費:5萬元;4、專家咨詢費:10萬元;5、辦公經費:6萬元;6、市場前期開發:10萬元;7、驗收鑒定費:8萬元;8、項目管理費:5萬元;9、不可預見費:5萬元。項目總投資 萬元,其中申請國家撥款 萬元,其他渠道籌集 萬元。項目建設內容類25、經濟技術指標:1、城市奶源基地建設:根據塘房村離中心市較近,結合塘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充分調動養殖農戶的積極性,同時借鑒國內外集約化養殖奶牛的成功經驗收,以畢節地區百花奶牛公司為市支撐三年內在該會發展奶牛養殖戶1015戶,引進荷斯坦牛500頭,同時按標準化牛舍建議為依據,新建牛舍1000,配套糞便無害化循環利用技術為重大,將各種現代養牛科技與設施建議集成配套,生產無公害牛奶、實行清潔養殖。項目預期達到年產鮮奶40萬以上,農戶實現利潤20萬元以上。2、規模養豬與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依據國內外規模養殖建設經驗,結合畢節地區優質豬生產操作技術規程,重點發展標準化養殖小區,在該村發展小區2個,規26、模養豬戶50戶以上,發展戶均飼養50頭肥豬以上或10頭母豬以上的同時新改修豬舍4000。以良種良法推廣為核心,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同時以牧科所科技推廣中心與花牌坊屠宰均為市場支撐,探索豬沼糧及豬蠅蛆雞水產等各項生態模式在喀斯特山區的技術支持作用,以提高養。6、生態循環工程項目根據生態 原理,結合畢節試驗區新農村建設,實際以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為中心,通過蠅蛆、蚯蚓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示范,結合我區特色種質資源,建立以養豬蠅蛆蚯蚓水產(家禽)的新型生態循環,充分考慮新老村建設中廢棄物消化、吸收,分環境管理形成以特色水產(黃鱔)養殖,科技培訓,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的生態示范園。為喀斯特山區探索新型循環之27、路。項目擬建沼氣池100口以上,蠅蛆養殖場4000以上,蚯蚓養殖大棚10個2000以上。其中建蠅蛆養殖大棚2000,蚯蚓養殖大棚10個2000,黃蟮養殖池150個,450以上。7、建立種、養、農家樂不同內容的專業合作社,充分調動項目資源,農戶積極參與的合作經營機制,探索政府+科研院所+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8、通過畢節地區牧科所信息中心的示范組織與科技帶動作用,搭建塘房科技信息平臺。9、技能培訓:通過技術培訓、信息平臺與中介服務組織建設,項目全期培訓農戶3600人(次),使主要勞力掌握12門致富技術,搭建農村三電合一人信息服務平臺。十、塘房現代農業示范項目發展思路根據塘房村自然資源與人力28、資源狀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地縣市農林科技部門協調配合,對該村進行科學規劃,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主線,以設施農業建設為依托,以高效農業科技推廣為手段,依靠科技進步,強化科技集成,進行科技培訓,使先進實用技術得到充分運用,并在山區農業發展中得到推廣。運用政府研究院所、公司、基地、農戶的資源整合,組織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按照近期作示范,長遠探索路子的總體思路,使該村先進農業技術推廣率90%以上,從而打造喀斯特山區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組裝體系分運行機制,為畢節試驗區的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通過調研,在原有基礎上,綜合市場,技術、資源和環境因素,決定在塘房村進行以現代畜牧業建設為主線,以糞便無害化處理與鄉村環境治理為核心,以特色種植業,優質經果園,旅游休閑為輔助產業,打造塘房現代農業示范園,使塘房新農村建設內容得到更好更快發展。以高產、優質、高效為目的,采用高效栽培、循環種養及產品無公害化生產等單項或多項技術集成,借助地區科研所技術優勢,成果轉化,信息建設農業配套,以提高產品質量與品質,同時為優質安全產品提供了較好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