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實施方案(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3248
2024-01-05
9頁
21.50KB
1、附件1:甘肅省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實施方案為進一步做好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步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有關精神,結合我省農業生產實際,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導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當前和今后我省農業面臨的糧食安全、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改善、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戰略任務,發掘農業科技的巨大潛力,通過研發、中試、集成、示范,培育一系列可以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新品種(系)、新產品、新技術,建立一批集成配套技術的示范樣板,加速我省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業農村2、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二、實施原則一是集成為主、兼顧源頭。對增產增收潛力大的技術加強集成配套和中試示范的同時,根據我省農業發展的需要,兼顧新品種選育、新技術研發等源頭創新。二是部門聯合、協作攻關。項目主持單位要與有關部門、行業的優勢力量聯合,組建創新團隊,開展技術的熟化、集成和中試,并與各級推廣部門聯合,在適宜區形成一定示范面積。三是突出重點、擇優支持。項目要針對我省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問題,采取招投標的方式,擇優確定項目及承擔單位、協作單位。四是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實行合同管理、動態考核,加強項目實施中的階段評估、考核和資金使用監督,確保專項資金使用效益。三、實施目3、標針對我省農業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三大主題,按照“研發中試轉化示范生產”的線路,促進科研與生產的有機結合,通過加強關鍵技術及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中試熟化、組裝集成和生產性試驗示范。力爭通過三到五年努力,使一批潛力大、見效快、技術先進、應用面廣、帶動力強的重大實用農業技術得到配套集成與轉化應用,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帶動農業產業技術升級,促進農業優質高效、輕簡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四、重點領域與經濟指標 (一)農牧業新品種選育與示范 1農牧業新品種選育。利用已有的具有優勢和潛力的育種材料,開展農牧業新品種選育,育成的新品種(系)遺傳4、穩定,單產增收20%以上。 (1)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在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上培育優質、高產、抗旱、抗病的超級品種。(2)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在釀酒原料、中藥材、油料作物、蔬菜、瓜果、小雜糧等作物上培育優質、高產、專用品種。(3)圍繞畜牧強省建設,選育適應性強、生長快、品質好的畜禽新品種以及抗旱、耐寒、優質的牧草新品種。 2農牧業新品種示范。對已通過審定、鑒定或認定,但仍未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的優質、高產農牧業新品種,加強種苗快速繁育技術研發,完善技術規范,在適宜區形成一定規模的示范面積。每個示范點不小于100畝,每個品種示范面積不小于3000畝,單產增收20%以上。 (二)關鍵技5、術集成、中試與示范 對我省農業生產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組織力量進行研發攻關;對已具有一定研究基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的重大技術,進行完善、集成與中試,形成技術規范,開展大面積示范推廣。1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測及防控技術。重點開展小麥條銹病、玉米黑粉病、馬鈴薯晚疫病等預測及無公害防控技術、馬鈴薯病毒快速檢測技術的中試與示范。建立30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增產15%以上。2灌區農田節水技術。重點開展灌區麥類壟作溝灌、壟膜溝灌、膜下滴灌等節水栽培技術的完善、集成組裝,配套農機具選型、優化,試驗示范等。建立30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畝節水30%以上,增產15%以上。3旱作農業技術。重點開6、展旱區小麥全膜覆土栽培技術、馬鈴薯地膜壟作栽培等技術的完善、集成組裝,配套農機具選型、優化,試驗示范等。建立30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增產30%以上。4高效立體種植技術。重點開展復種、套種、間種等高效立體種植技術的集成、中試、技術規范的制定和試驗示范。建立30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年畝均增加純收入800元以上。5循環農業技術。重點開展玉米秸稈飼料化、能源化及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的集成、中試與示范。在戶用沼氣建設基礎較好的地區示范推廣以“糧飼兼用玉米秸稈青貯草食畜養殖沼氣沼渣、沼液還田”為鏈條的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在3個以上縣各建立500戶左右示范戶,年戶均增加純收7、入1000元以上。6果園標準化管理技術。重點開展脫毒苗木、套袋、科學施肥、節水灌溉、園地覆蓋、整形修剪、病蟲防治、晚霜凍害預防等果園標準化管理技術的集成組裝與試驗示范。建立10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年畝均增加純收入1500元以上。7中藥材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重點開展中藥材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種苗脫毒組培快繁技術以及降低當歸早期抽薹率、地膜覆蓋栽培、GAP生產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集成、中試與示范。建立15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年單產增加純收入30%以上。8畜禽健康高效養殖技術。重點開展經濟雜交模式、快速繁育、高效健康養殖等技術的集成、中試與示范。年單位規模增加純收入30%以上。9設施農業高8、效栽培管理技術。重點開展日光溫室結構優化設計、病蟲害防控、無公害生產、節水等技術的集成與示范。建立3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年單產增加純收入30%以上。10其他農林特色產品高效生產技術。重點開展油橄欖、花椒、核桃、花卉等特色產品無公害、高效生產技術的集成、中試與示范。建立1000畝左右示范點3個以上,年單產增加純收入30%以上。五、實施程序(一)項目申報1申報對象。申報單位必須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省、市級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具備相應的研發條件和能力;主持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良好的工作信譽與組織協調能力。每一類項目每個單位每年各限報1項。已承擔技術集成示范類項目且未結題的單位不得申報該類9、項目。2申報內容。申報內容必須符合本方案確定的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具有先進性、新穎性、實用性,對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帶動區域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品種選育類項目必須已具備一定的育種材料和工作基礎;新品種示范推廣類項目必須是申報當年近五年內通過省級鑒定(審定、認定)的新品種。3申報程序。省財政廳、省農牧廳聯合發布申報通知,申報單位按照標準文本填寫項目申報書,并于申報通知要求的時限前分別報送省財政廳農業處和省農牧廳科教處。省級單位直接報送,市級單位由市級財政局、農牧局共同行文報送。(二)項目評審由省財政廳和省農牧廳對投標或申報項目進行初審,對符合申報條件、形式審查合格的項目,由項10、目領導小組組織專家組采取答辯和評分的方式進行評標、評審,擇優確定項目及其主持單位、協作單位和主持人。對多個單位投標或申報同一個核心技術的項目,且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對確定的主持單位提出內容整合、協作聯合的建議。(三)項目立項省財政廳、省農牧廳根據評標或評審結果審核立項,并將項目計劃和資金下達到項目主持單位。(四)項目實施1項目方案及合同。項目承擔單位根據評審建議和補助資金規模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并與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簽訂合同后啟動實施。實施方案和合同要明確任務目標、實施期限、量化考核指標、年度計劃、協作單位分工、資金用途及資金分配、示范地點(縣、鄉)及規模等內容。2項目實施期限。新品種選育類項目的11、實施期不超過五年,其他項目的實施期不超過三年。項目主持單位和主持人如發現項目無法執行或繼續執行無意義時,必須及時通過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經核實后終止執行。考核評估不合格的項目,由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立即終止執行。3、項目驗收。項目完成后應在三個月內進行驗收,主持單位和主持人應在驗收前一個月內向省財政廳、省農牧廳提出驗收申請,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組織專家組進行驗收。六、資金安排(一)補助標準每個新品種選育類項目補助1020萬元,分35年撥款;每個新品種示范推廣類項目補助3050萬元左右,其中栽培技術規范完善費用占30%、示范推廣費用占70%,分23年撥款;每個技術集成示范類項目補助612、0100萬元,其中技術研發及集成創新費用占30%、示范推廣費用占70%,分23年撥款。(二)撥付方式省級單位主持的項目資金由省財政廳根據項目合同和年度考核結果直接撥付項目主持單位,由主持單位按照合同執行進度撥付協作單位;市(州)級單位主持的項目資金由省財政廳根據項目合同和年度考核結果通過市級財政部門撥付主持單位,主持單位按照合同執行進度撥付協作單位。七、保障措施(一)加強項目組織管理省級組建由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相關領導組成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項目資金的落實及項目的申報、評審、下達等日常管理工作。項目領導小組聘請有關農業科研、推廣、管理、生產人員組成專家組,在項目領導小組的組織下,開展項目的評審13、檢查、考核和驗收等工作。(二)加強項目考核評估對項目實行年度考核、結題考核和信用考核相結合的動態考核制度和以創新能力、創新成果、管理水平、聯合協作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考核。重點加強項目中期年度考核,根據項目合同每年對項目進行檢查或抽查,對未完成階段目標的項目,立即終止實施,做到項目“能上能下”。(三)加強資金監督檢查項目單位要對農業科技創新資金實行專賬管理,確保專款專用。項目領導小組每年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或抽查,一經查出存在虛報、挪用、未按合同使用資金等違紀違規行為,將立即終止項目實施,并在全省范圍內通報,按規定追究有關單位及人員的責任,該單位今后不能參加類似項目的申報。(四)加強部門聯合協作相關部門在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執行中,要注重整合省內優勢力量與資源,形成合力聯合攻關。項目單位可根據需要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組建創新團隊,與農技推廣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聯合推進,并依托有關縣(市、區)農技推廣部門建立一定面積的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