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窖反季節栽培蘑菇科普示范基地項目實施方案書(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3269
2024-01-05
6頁
23KB
1、果窖反季節栽培蘑菇科普示范基地項目實施方案1、項目名稱果窖反季節栽培蘑菇科普示范基地項目2、項目實施地點太谷縣北汪鄉井神村3、項目實施時間 2014年1月-2014年12月4、項目承擔單位及項目負責人簡介4.1項目承擔單位:太谷縣綠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其前身為山西農業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協會,成立于2007年。協會成立之初主要從事農村戶用型沼氣池建設的研究,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先后在學校周邊村莊建成沼氣池200多座,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合作社由山西農業大學學生聯合周邊農民于2009年3月合伙成立。主要從事食用菌生產、銷售、技術服務及推廣、學員培訓。合作社現有太谷生產基地,年產平菇100噸,香菇302、噸,年銷售額可達60萬元。先后在太谷縣、和順縣、寧武縣、原平市、陽曲縣、交城縣、澤州縣發展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帶動農戶60余戶,并建立生產基地4個。在和順縣指導平菇生產基地和香菇生產基地各一個,其中平菇生產基地年產平菇500噸。合作社在成立之后,秉著服務農民的理念,以講座和培訓班的形式對在校大學生和周邊農民以及周邊縣市的農村進行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培訓,每年培訓食用菌專業技術人員30名。累計帶動大學生農村創業10人。4.2項目負責人:黃超2008年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農業專業。2009年創建太谷縣綠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并任理事。大學期間,緣于對農村農業的熱愛,他一面上學,一面用自己所學的農業知識參加農3、村社會實踐。組織團隊參加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多次獲獎。大學三年級開始創業,在山西農業大學周邊村承包農村沼氣工程,修建農村戶用型沼氣池80多座,由于其精湛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贏得村民的好評,太谷電視臺作了“看學子朝氣,助農村沼氣“的報道,太谷縣申奉村專門贈送了“學有所用,心系農家的錦旗。2007年10月在學校周邊農村承包溫室大棚從事食用菌生產開始創業,2009年3月成立太谷縣綠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2013年主持山西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項目“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行動”。其創業事跡得到了國家及省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和肯定,曾先后獲得國務院“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 稱號、山西省人民政府“三晉創業就業獎4、”、山西省第十屆“山西青年五四獎章”稱號。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山西衛視新聞午報,山西青年報、山西日報、山西農民報等多家媒體報道。5、項目總體目標使井神村閑置果窖達到最大利用率,帶動村民提高反季節栽培食用菌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效果。6、項目提出的背景6.1國內食用菌反季節生產現狀經過20多年的發展, 我國食用菌的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我國的食用菌出口量為43.32萬t,出口值6.22億美元,綜合平均換匯1 435.60美元/t;2005年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1 334萬t,全國從業人員近3 500萬人;現有食用菌億元縣100多個,5、從事生產加工、經銷的企業 2 000多家。由于食用菌產業具有發展快、后勁足、品種多、適溫廣、出口多、市場廣、投入產出比高等諸多特點,食用菌生產規模迅速擴張,生產基地遍布全國各地,成為僅次于糧、棉、油、果、菜占第六位的食品。部分種類的食用菌只適應于中低溫環境生長,在南方及東部低海拔地區,夏季無法利用自然氣候進行生產,使得這些食用菌市場價格呈現冬春低夏秋高的態勢。為了提高經濟利益,近年來,食用菌反季節栽培技術迅速發展,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3種:一是利用人工防事進行食用菌栽培;二是在栽培室內使用降溫設施,因此栽培成本過高;三是栽培基地向北方高海拔地區轉移,利用自然氣溫進行生產.相比較而言,利用人工防事6、自然優勢,發展無公害食用菌反季節生產,成本低而收效大,是將閑置或廢棄果窖變廢為寶的陽光產業。6.2太原及周邊地區食用菌反季節生產現狀由于太原盆地夏季氣候溫度較高,溫室大棚不適合栽培食用菌,大部分菇農對于反季節栽培食用菌的技術不太成熟,即使高水平的菇農生產出蘑菇,成本也十分高,再加上溫度高,蘑菇的品相不好,即便是價格高,效益并不好。而河北山東蘑菇產區夏季菇因天氣炎熱,途中損耗大,成本高,無法進入太原市場,因此造成太原及周邊縣市夏季食用菌市場緊缺,蘑菇價格偏高。因此,帶動農民進行食用菌反季節生產是將氣候劣勢變為優勢的陽光產業,必將取得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6.3基礎條件業已成熟太谷縣井神村擁有7、300個果窖,原來是儲藏蘋果的,現在蘋果產量下降,大量果窖閑置,而夏季大棚溫度很高,不適宜生產蘑菇,而果窖終年溫度不超過20度,適合夏季做食用菌地反季節生產。7項目實施方案7.1總體思路由太谷縣綠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統一生產平菇菌棒,然后由農民購買菌棒置于果窖中出菇,出菇時間統一安排在溫度較高的5月到10月,成品由合作社統一回收銷售。7.2具體實施方案2014年1月,購置全年生產所需的原料,其中棉籽皮50噸、玉米芯50噸、10噸麩皮、10噸生石灰以及其他輔料。2014年2月-2014年4月,把所購原料全部投入生產,分十批次生產,每次投入10噸原料,并做好發菌管理。2014年5月-2014年10月8、,把菌棒出售給農民,置于果窖中進行出菇管理。2014年11月-2014年12月,完成并總結該項目。8、項目效益分析8.1經濟效益分析以示范50個果窖,每個果窖放2000個菌棒為基礎計算。一共生產10萬個菌棒,農民購買菌棒每個為3.5元,加上后期管理、水電費人工以及果窖通風系統改造等每個菌棒成本大約為4元,每個菌棒的產量約為1kg,出菇后又合作社統一收回銷售,回收價格依市場價格而定,回收價格按6元/個計算,其利潤為6元/kg1kg/個10萬個-10萬個4元/個=20萬元,因此,50個果窖可創20萬元的利潤。8.2社會效益分析項目達成后,可起到示范作用,帶動周邊200戶農戶從事食用菌相關的工作。讓農民在增長科技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切實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時期內實現大的提高。可以通過對周邊農民的帶動,實現食用菌產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