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降消項目實施方案(10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3354
2024-01-05
10頁
17.63KB
1、鄉鎮降消項目實施方案 篇一:衛生院2022年降消項目工作計劃 洛左衛生院 2022年降消項目工作計劃 婦幼保健工作直接關系到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直接關系出生人口素質。“降消”項目是一個體現社會進步、體現尊重人權、體現愛心的項目,是一個順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為切實做好“降消項目”工作,確保各項工作的落實,特制定本院降消項目工作計劃。 一、進一步提高對“降消”項目工作的認識 實施“降消”項目是貫徹黨中央提出的樹立科學發展觀, 建立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的一項具體措施;是提高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促進衛生事業健康全面持續協調發展,滿足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具體行動,各級領導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實施2、項目的認識,把提高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和項目工作任務,認真履行項目承諾書,實行責任制管理,保證“降消”項目健康有序地進行。 二、加大項目管理力度,強化項目監督指導 為提高“降消”項目的工作質量,要建立健全鄉、村兩級 督導的檢查制度,重點督查項目指標任務的完成、救助資金的管理和發放、貧困孕產婦的資格審查、各種婦幼信息資料的登記。項目工作納入各單位年度考核,建立崗位責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及信息管理制度,衛生院每月召開項目例會1次,研究項目執行 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增加監督指導的頻次,加大督導力度,認真做好督導記錄,按“降消”項目鄉(鎮)衛生院婦幼保健工作管理規3、范加強信息管理,提高信息質量,凡要求上報的數據應確保及時、準確,保證信息資料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年內衛生院對項目指標任務完成好的衛生室和個人予以表彰;對工作不重視、失職達不到項目工作要求的予以通報批評。 三、加強項目培訓,提高產科服務質量,完善孕產婦急救 “綠色通道” 按照衛生院產科建設標準要點,重點加強鄉、村網絡 建設,尤其要重點加強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和鞏固產科能力建設,完善急救設備,強化各村婦幼人員的技能培訓,做好婦幼衛生人員業務培訓工作,鄉對村集中技術培訓,每年不能少于2次;提高衛生院人員處理正常分娩和篩查高危孕產婦的能力;提高村級人員產后訪視、兒童體檢,發現高危孕產婦、動員產前檢查和住院4、分娩的能力。切實提高兩個系統管理的服務質量。把減少孕產婦死亡和圍產兒死亡作為區級醫療保健機構質量管理重點,嚴把產科質量關,切實提高產科質量,以鄉衛生院、村衛生所為一體的急救、轉診網絡,使急診孕產婦能夠得到有效的轉診,確保所有孕產婦安全分娩。 四、深入宣傳、廣泛動員,普及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全區 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 要加大對“降消”項目的宣傳力度,讓廣大干部群眾知曉實施“降消”項目的意義,了解住院分娩貧困救助政策,提高住院分娩補助政策等的可及性。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孕產期保健、安全分娩、兒童保健等知識的宣傳教育,轉變農村婦女生兒育女的陳舊觀念,擴大健康教育的覆蓋面,進一步提高全5、鄉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 洛左衛生院 2022年1月20日 篇二:降消項目管理方案 團炮臺鎮降消項目管理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22022年)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22022年)目標,項目團場繼續實施“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 一、項目標準 (一)長期目標 到2022年,將孕產婦死亡率在2022年(60.510萬)的基層上下降13,為實施和評價“降消項目”提供情報可靠的基礎數據,為進一步制定婦幼衛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年度標準 1、孕產婦死亡率:到2022年底孕產婦死亡率在2022年的基礎上下降14; 2、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下降16、以下。 3、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9%以上。 (三)年度支持性目標 1、消毒接生率98%。 2、產前檢查覆蓋率90%。 3、項目團場醫療保健機構產科三基考核合格率80%。 二、項目范圍和內容 (一)項目范圍師市共有11個項目團場 (二)項目內容 人員進修,項目團場實行住院分娩貧困救助、建立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急危癥搶救中心”、專家駐團蹲點、社會動員、監督指導。為確保尋降消項目的科學評價和正確實施,以防治重大出生缺陷。尋各級監測人員進行專門培訓,確保監測數據的高質量,以及監測體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1、人員進修 為提高團場產科急救人員的急救能力和技術水平,采取到石河子大學7、一附院、市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分片包干的方式,開展團場級助產人員進修培訓,開展團場助產人員重點進修產科急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規范以及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等。 2、專家駐團蹲點 蹲點專家負責監督和指導項目團場的實施工作,規范各項技術標準和操作常規,采取傳、幫、帶的方法,培訓項目團場的產科醫生和婦幼保健人員。 3、社會動員 (1)推行“以婦女為核心,家庭為最佳場所”的健康模式,對孕產婦保健、安全分娩搶救等知識宣傳教育; (2)針對團場婦女文化程度低(轉自:wWw.DXf5.Com 東星 資源網:鄉鎮降消項目實施方案)、舊的風俗習等問題,舉辦“孕婦學校”、“家庭學校”進行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播。8、 (3)編寫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讀本、宣傳冊等,發放至孕婦和家庭成員,廣泛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 (4)因地制宜,制作孕產期保健、安全分娩知識宣傳畫,張貼于連隊衛生室、團場醫療機構和公共場所,使群眾了解有關孕產期保健知識,并提高利用婦幼保健服務的能力。 4、孕產婦救助住院分娩 為解決貧困家庭的孕產婦以及嚴重產科并發癥的醫療救助問題,根據項目團場實際情況確定救助經費減免標準。 5、建立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危急癥孕產婦搶救中心 各項目團場要建立和完善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危急癥孕產婦搶救中心。連隊衛生人員負責對團場 醫療保健機構篩查出的高危孕產婦進行隨診和轉送;團場醫院要加強產科建設,提高9、產科質量和急救能力,負責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的急救,形成上下貫通的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技術精湛、設備完善的搶救中心,嚴格執行高危孕產婦轉上一級醫療機構指征。 6、建立健全婦幼衛生監測體系,實現婦幼衛生的動態監測,確保“降消項目”、出生缺陷等婦幼衛生工作的科學評價和正確決策。 篇三:2022 年“降消”項目實施方案 五河縣 2022 年“降消”項目實施方案 為實現20222021 年婦女兒童兩綱健康目標,根據安徽省降消項目管理方案,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項目目標 (一)長期目標。建立全縣婦幼衛生監測體系,完善產科建設,為實施評價“降消”項目提供可靠的基礎依據,為政府制定婦幼衛生政策提10、供科學依據。 (二)年度目標。 1、總目標。 (1)孕產婦死亡率在2022 年基礎上下降1/4; (2)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率控制在1以下; (3)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5% 以上; (4)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 (5)做好孕產婦死亡監測、5 歲以下兒童監測和出生缺陷監測工作。 2、支持性目標。 (1)孕產婦產前檢查覆蓋率95%; (2)消毒接生率98%; (3)縣級醫療保健機構,鎮衛生院產科“三基”考試合格率80%。 二、實施范圍 項目覆蓋全縣所有鎮、村。孕產婦死亡在全縣范圍內監測;5 歲以下 兒童死亡監測點為:新集衛生院、小溪衛生院、劉集衛生院;出生缺陷監測點為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 11、三、項目措施 (一)項目管理。 1、“降消”項目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協調、組織和管理職能,負責項目實施全過程。 2、充實項目技術指導組和督導組力量,加強項目管理及業務指導。 3、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簽定目標責任書,各鎮根據縣“降消”項目實施方案,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將項目工作任務切實落實到基層。 (二)人員培訓。 (1 )縣級師資培訓,選送專業技術人員赴省、市培訓;(2 )鎮衛生院人員培訓,開展產科從業人員培訓和一般鎮衛生院助產人員培訓;(3 )村醫、保健員培訓。 (三)人員進修。 有計劃統一安排縣、鎮助產人員到上級醫療保健機構進行臨床進修。 (四)分娩補助。 凡在持有主管部門頒發的“母嬰保健技12、術服務執業許可證”及“ 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縣、鎮兩級醫療保健機構住院分娩的本縣農村戶口孕產婦每人補助300 元。 (五)急救綠色通道。 1、加強縣級孕產婦急救中心建設,健全規章制度,完善急救設施,做好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急救工作。鎮衛生院要加強產科建設,規范操 作技能,嚴格執行高危孕產婦轉診指征。村醫和接生員要做好孕產期保健服務,提高高危孕產婦識別能力,及時轉運護送高危孕產婦,形成上下貫通的孕產婦急救“綠色生命通道”。縣醫院急癥孕產婦急救中心電話為120、5052484。 2、各級醫療保健機構要加強產科質量管理,合理用藥, 避免濫用抗生素,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輕孕產婦住院分娩的13、經濟負擔。 (六)健康教育。 全面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大力營造“關愛母親兒童健康”的社會氛圍;組織婦女干部和醫務人員進村入戶開展“ 以婦 女為核心、家庭為最佳場所”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縣醫療保健機構、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要辦好健康教育衛生專欄,開展多種形式的婦幼保健宣傳咨詢活動,大力宣傳“住院分娩、母嬰安全”婦幼衛生科普知識,宣傳 “ 降消”項目、住院分娩補助的有關政策。 (七)資料管理。 相關部門要重視項目相關資料管理工作,明確專人負責,對反映項目工作的信息資料要認真收集、整理、存檔管理和按規定上報。 五、資金使用 嚴格按照國家和省衛生廳、財政廳有關專項資金管理的規定執行,加強項目經費管理,實行項目資金管理報帳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六、項目監督 1、接受上級監督指導,開展日常工作不定期督導,覆蓋各項目單位。 2、監督指導內容為:項目計劃和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住院分娩救助情況;人員培訓和健康教育的效果;群眾對項目的知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