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省旱作農業項目實施方案(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3558
2024-01-05
7頁
20KB
1、2011年全省旱作農業項目實施方案為加大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的推廣力度,2011年,省委、省政府決定籌措專項資金,繼續在中東部地區實施旱作農業項目,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旱作農業綜合新技術1000萬畝,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迅速轉化,提高旱作農業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為此,特制定本方案。一、實施區域和原則(一)實施區域。實施區域為年降雨量在250-550毫米的半干旱和半濕潤偏旱區的慶陽、平涼、天水、定西、白銀、蘭州、臨夏、隴南、武威9市(州)45個旱作農業縣(區)(詳見附表),重點安排在年降雨量300-400mm的鄉鎮實施。(二)實2、施作物。以玉米為主,并向玉米優勢種植區域傾斜,兼顧馬鈴薯。(二)實施原則。堅持扶持玉米生產大縣,盡量集中連片、實行整村整鄉規模推進。通過補貼地膜和覆膜起壟機械,實行技物結合,做到良法與良種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戶的辦法,確保各項技術隨地膜補貼直接到戶,提高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二、基本目標(一)推廣面積。 2010年全省推廣面積1000萬畝,增產糧食10億公斤。各地推廣的具體面積任務見附件1。(二)主要技術指標1、項目區全膜覆蓋玉米、馬鈴薯畝產比對照產量(半膜覆蓋)增產20%以上;2、項目區玉米、馬鈴薯良種率達到100%;玉米良種統供率、包衣率、全膜覆蓋率均達到100%;馬鈴薯脫毒良種統供率達到53、0%以上,全膜覆蓋率達到100%;3、項目區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引進適合全膜覆蓋的玉米和馬鈴薯新品種及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開展相關的試驗研究,建立中心示范區,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三、主要建設內容(一)地膜和覆膜機械購置補貼。補貼地膜和起壟覆膜機具由省上統一招標采購后,按各縣的推廣任務下發各項目縣(區)。(二)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引進適合全膜覆蓋的新品種及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開展一膜兩年用、秸稈覆蓋、膜側種植、不同地區秋覆膜和頂凌覆膜的時間方法、品種布局、播種時間、種植密度、施肥數量方法、不同作物的輪作模式等示范研究,探索總結適合當地實際的生產技術體系和技術規程,實現旱4、作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三)中心示范區建設。實施良種與良法配套推廣,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與測土配方施肥、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綜合防控、深松耕少免耕等保護耕作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中心示范區,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以點帶面,推動面上的工作。推廣面積在50-100萬畝的縣(區),每縣(區)建立萬畝集中連片示范點不少于8個;推廣面積在20-40萬畝的縣(區),每縣(區)建立萬畝集中連片示范點不少于6個;推廣面積在10-15萬畝的縣(區),每縣區建立萬畝集中連片示范點不少于4個;推廣面積在5-9萬畝的縣(區),每縣區建立5000畝左右的集中連片示范點不少于4個。(四)技術宣傳培訓及指導。開展大規模的技術宣傳5、與培訓使廣大種植農戶都能較好的掌握這一技術,達到每村有一名農民技術員,每戶有一個經過培訓的明白人的要求。同時組織大批農技干部,深入鄉村農戶,實行蹲點包干,包抓推廣的技術指導服務責任制,確保大面積推廣技術不走樣。實施科技入戶,在每個項目縣(區)確定1名首席專家和20名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實施項目,每個技術人員在示范區聯系科技示范戶20戶,每縣達到400個以上科技示范戶,造冊登記,建立檔案,輻射帶動8000戶。全省通過項目實施,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戶2萬戶以上,輻射帶動農戶40萬戶以上。(五)實施以獎代補。為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省上對各項目縣區推廣任務完成情況,組織人員進行抽查驗收,對超額完任務的縣區,通6、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適當獎勵,獎勵資金由省上統一招標采購地膜,下發各縣用于下年度項目補貼。四、實施辦法和主推技術(一)實施辦法。通過以物代補的形式,對農民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馬鈴薯所需的部分地膜和覆膜起壟機械進行直接補貼,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建立中心示范區、引進試驗示范新品種新技術、開展相關的試驗研究,探索總結適合當地實際的旱作生產新技術,不斷創新和豐富旱作農業技術體系;開展大面積的技術宣傳培訓和指導,確保技術到位;組織對重大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確保重大病蟲不發生大面積流行危害;實施以獎代補,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二)主推技術。項目區要把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作為主推核心技術,組裝配套推廣優良7、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深松耕少免耕等保護性耕作、一膜兩年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形成綜合抗旱技術體系。1、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在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時,必須以秋覆膜和春季頂凌覆膜技術為主,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示范推廣一膜兩年用或多茬間套種技術。2、優良品種技術。重點推廣適宜干旱地區生長的糧飼兼用型玉米新品種,各市縣(區)應確定適宜當地種植的中晚熟、糧飼兼用型優質玉米品種,盡量做到統一供種。3、測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秸稈還田、合理輪作、增施有機肥等提高耕地地力的技術。4、保護性耕作技術。積極推廣機械深松耕,打破犁地層,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促進作物根8、系發育。5、一膜兩年用技術。玉米收獲后,保護好地膜,積極推廣一年覆膜兩年利用技術,在保留的舊膜上推廣種植玉米、油菜、大豆、小麥、馬鈴薯等作物。6、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病蟲害發生情況,制定防治預案,組建專業機防隊,對玉米螟、玉米瘤黑粉病、莖腐病及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環腐病等重大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群防群控,確保重大病蟲害不發生大面積流行危害。7、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利用全膜玉米所產的大量秸稈,積極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青貯氨化和機械揉絲技術,大力發展舍飼養殖生產,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促進旱作區畜牧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五、資金扶持的重點環節項目資金主要用于各地推廣全膜雙9、壟溝播技術所需的部分地膜和起壟覆膜機購置補貼、以獎代補和技術指導與培訓經費。其中,地膜和起壟覆膜機械由省上統一采購后,按照各項目縣(區)任務面積予以下達,以獎代補和技術指導與培訓經費按照各縣(區)項目任務完成情況,在市(州)檢查驗收、省上抽查考核后予以下達。六、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項目實行行政、技術雙軌責任制和分級管理的辦法。省、市、縣三級農業、財政部門為項目管理單位。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為項目技術牽頭單位,項目所在縣(區)農技推廣中心(站)為項目組織實施單位。省農牧廳和省財政廳聯合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并在省農技總站設立項目實施辦公室和技術指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各市、縣(區10、)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負責項目的組織領導和實施工作。(二)實行目標管理。項目市、縣、鄉要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各自的職責和任務。要實行技術人員蹲點承包責任到人、任務到人,確保落實。項目所在縣(區)農業、財政部門要及時向省、市(州)農業、財政部門上報項目執行進展情況,年中、年底上報項目半年和全年總結。項目所在市(州)農技推廣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及時組織項目所在縣(區)農技推廣部門進行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及時進行檢查,如實匯總上報本市(州)項目執行情況。省農技推廣總站負責全省項目實施的技術指導、培訓和各項任務的安排落實和督促檢查,并及時匯總項目執行情況上報省農牧廳和省財政11、廳。春播結束后,在市(州)檢查驗收的基礎上,省上組織人員對各縣(區)項目任務完成情況逐縣進行抽查驗收。(三)加強農膜和起壟覆膜機械的供應與管理。對省上統一下達到各項目縣(區)的地膜,要切實加強管理,健全檔案,本著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以村為單位分戶造冊,張榜公布,并以戶為單位發放供膜卡,由農戶在冊卡上簽字,確保農膜入村到戶。對配發的起壟機由縣區農技中心登記造冊、加強管護、統一調配使用。(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項目實施縣(區)要嚴格按照項目實施要求,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確定安排好實施區域和地點,確定好主推品種和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在根據不同的生態區域建立集中連片的示范區(點12、),通過示范點的示范帶動和有力的技術指導,確保項目推廣面積按計劃及時落實到農戶和地塊。(五)強化宣傳培訓與技術指導。各項目市縣都要樹立主動抗旱、科學抗旱的理念,緊緊圍繞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切實加大宣傳、指導和技術培訓力度,積極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要在抓好縣(區)、鄉農技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的同時,加強對農民技術骨干和種植農戶的培訓。要通過辦班講課、播放錄像、辦板報、搞觀摩、開展田間現場培訓、印發明白紙等形式的宣傳培訓,使該技術進入千家萬戶,深入田間地頭,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經過培訓,真正掌握此項技術,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技術保障。(六)搞好秸稈綜合利用。全13、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也增加了大量的玉米秸稈,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各地一定要著眼于培育后續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舍飼養殖生產,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促進旱作區畜牧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要積極推廣種植糧飼兼用玉米,推廣玉米全株青貯氨化技術和秸稈機械揉絲技術,探索旱作區種養結合,發展高效農業的新路子。(七)做好廢舊地膜回收。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所產生的大量廢舊地膜,對農田和環境構成潛在的威脅。各項目市(州)、縣(區)一定要在推廣技術的同時,強化宣傳教育,采取多種形式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地膜污染的危害,引導群眾在生產過程中盡量保護好地膜,做到一年覆膜兩年使用。對破損嚴重,確需揭去的地膜,盡量保留到第二年播種前揭膜,邊揭邊覆,以利保墑。對揭去的廢舊地膜,要及時清理干凈,保護生態環境。要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意見的通知(甘政辦發2009117號)精神,研究制定具體可行的措施,建立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激勵機制,鼓勵加工企業和廢舊物品回收公司設立回收網點,加大回收量,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