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鎮前官小學留守兒童關愛項目方案(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4217
2024-01-05
3頁
16KB
1、大安鎮前官小學留守兒童關愛項目方案項目背景: “留守兒童” 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 我校是一所駐村完小,在校生有192人,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也逐年增多,直至今日,我校留守兒童占到20%之多,留守兒童親情缺失、溝通障礙、學習無人過問等現象比較突出。對我校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有73.3%的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68.3%的留守兒童渴望父母傾聽自己的心聲,22.5%的兒童有問題時放在心里不向外人說,17.5%的留守兒童學習上無人過問,2、有16.7%的留守兒童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情和同學打架或者發脾氣,有7.5%的留守兒童表示看不到生活希望。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異常,我們在用努力改變著現狀。主要目標:1、通過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找到了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為留守兒童營造了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2、提高留守兒童心理素質、開發潛能、培養健康品質、預防心理疾病、促進人格健全發展。增強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適應、自我調節、適當求助、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學生全3、面健康成長。3、在實踐及活動層面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質、環境、師資等相關方面形成長期運作、效果明顯、切實可行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工作機制。4、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少先隊組織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工作力度,為提高留守兒童綜合素質做出應有貢獻。促進措施:1、成立關愛小組,加強領導。學校十分重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各班班主任為成員的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各負其責,在全校啟動了以“牽手,讓溫暖傳遞”為主題的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確保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留守學生留得下、學得好、健康快樂地成長。2、通過電話、問卷調查、等方式和家長積極溝通,經常向家長4、匯報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3、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開通“老師-家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每位教師都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經常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4、學校加強管理,施以愛心(1)健全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組織各班主任詳細了解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情況,并登記備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學校5、開通“親情熱線”和“教師-家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隨時與班主任聯系。充分利用留守兒童家長節假日回家的時機,召開家長會,形成教育合力。(2)針對留守兒童容易違紀,留守兒童普遍厭學,自卑心理,、留守兒童缺乏溝通,性格內向孤僻,老師和留守兒童交朋友,時刻關心、愛護、照顧他們。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盡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耐心輔導。5、根據我們駐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我們為留守學生建立了專項檔案,要求班主任、課任老師與留守學生“結對子”,當起學生的“義務家長”,同時安排班干部、優秀學生與其“結對子”,按照“就近幫教、就親幫教、分類幫教”的原6、則,結成“一幫一、多幫一”幫扶對子。要求班主任、課任老師與留守學生“結對子”,組織教師定期到留守兒童家中家訪,了解家庭生活情況,并為孩子輔導功課,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利用“流動課堂”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讓教育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為留守學生創建了一個沒有圍墻的課堂,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溝通和融合。開展“手拉手”、“結對子”等活動。組織品學兼優的學生或城里孩子與留守兒童建立伙伴關系,共同學習、游戲,增強留守兒童的集體意識,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6、組織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對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給予更多輔導、關心,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7、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設立留守兒童“心靈小屋”對學生進行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要求教師以心換心,成為留守兒童良師益友,引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成長。7、為了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舉辦各種講座和活動,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每年的父親節和母親節,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唱歌、繪畫、征文競賽,使留守兒童在活動中感知親情。學校每年根據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生活技能培訓,舉辦生活技能比賽。例如洗衣、釘鈕扣、整理書包、穿衣服、系鞋帶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學校從制度上進行保障,同派出所聯系,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打造平安校園;同時加強孩子們的安全教育,制定了校園各種應急預案,充分應對各種意外情8、況的發生;加強學生安全技能的傳授和培訓,例如消防知識、交通安全知識等,提高了學生的應變能力,杜絕了安全事故的發生。9、學校成立了書法、棋類、合唱團、彩泥畫等社團,要求每個留守兒童要參加一個社團活動;每星期完成一份手抄報。10、在假期對每一留守兒童建立愛心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通訊方式、監護人、暑假(寒假)去向等,做到對留守學生“知根知底”。實行學校班主任結對幫扶,對留守兒童進行生活關懷和心理輔導。11、寒暑假以學校為載體的“鄉村少年宮”精心安排了文明禮儀、安全知識、手工課等課程,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多學習平日課堂以外的知識。實施效果:1、營造了留守兒童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受到了具體的關愛,體驗到了溫暖,思想情緒穩定,學習成績有了提高。2、促進了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通過加強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行為規范教育,開展關愛教育和情感撫慰活動,彌補家庭教育缺失,促進其身體、心理、品格健康成長。3、大多數“留守兒童”自理、自愛、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生活習慣,在集體生活中培養了積極健康的情緒,建立成團結友愛的和諧群體,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4、以校園為載體的“鄉村少年宮”,在假期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安全而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