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信息技術項目線下實踐測評活動實施方案(9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4652
2024-01-05
7頁
27.99KB
1、“技術為我所用,教學因我而變”“國培計劃(2015)”青海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線下實踐測評活動實施方案(討論稿)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號)文件精神,按照青海省有關要求,本項目線下實踐測評工作,將以“技術為我所用,教學因我而變”為主題,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為依托,將線下實踐測評、校本研修與線上遠程學習相結合,將預設性資源應用與生成性資源物化相結合,從管理、指導、應用三方面有效推進青海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項目深入開展。具體方案如下:一、活動目標充分運用網絡研修所學內容,應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切實提升教師2、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實現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深度整合,初步建立校本研修常態化運行機制,生成一批優質的教學資源,培養一批骨干團隊,形成信息化環境下區域性教師學習共同體,切實推進青海省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設。二、實施原則1. 全員參與,重點突破配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參訓教師開展本次活動;同時遴選信息技術條件較好,參與項目積極性較高的學校作為基地校,重點參與本次活動。 2順勢而為,成果導向按照青海省工作要求,結合“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活動,設計線下實踐測評活動,將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區域教研緊密結合,聚焦成果研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研修活動將教師網絡研3、修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從作業到打磨為作品,最終評選出精品生成制作為本地課程,匯聚為本地優質資源庫。3乘勢而上,打造隊伍將線下實踐測評活動實施與隊伍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縣、校兩級指導者的作用,推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提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研修指導力,打造一支在常態化的混合研修中“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地培訓者團隊,從輸血到造血,推動研修常態化。4. 匯聚智慧,共建共享匯聚全體教師的智慧,通過層層推優,由縣級教研員、學科帶頭人、信息技術專家組成學科導師團隊開展示范引領與指導點評,評選優秀應用資源,建立優質應用成果資源庫;建設一批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學校及學校社區,最終在“青海省教師4、網絡研修社區”中宣傳展示、共建共享。三、活動安排本項目以校為本的方式開展,經過組坊“作業打磨”校坊“作品推優”區域坊“精品展示”等環節,匯聚一批優質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具體安排如下:主題時間具體事宜負責人員明確目標知曉任務2015.10.22-10.27坊主了解方案、明確職責,制定夲坊線下實踐測評方案項目組網絡研修校坊打磨2015.11.2-12.20網絡研修,完成學習任務,校內教研組組織集體備課、觀課議課等活動,組內研磨,每組至少推出1個優秀作品校級管理者校教研組組長學校交流作品推優2012.12.21-2016.1.3學校組織線下實踐測評工作,推薦評選10%優秀作品至區縣遴選基地校,項目組組5、織送培送教工作校級管理者項目組區域推精實踐測評2016.1.4-1.17學科坊主根據學校實踐測評成績進行最終核定,推薦10%工作坊優秀成果,從中選出2%精品至項目組。區縣學科坊主成果展示社區建設2016.3評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信息技術應用示范校、優秀工作坊坊主、優秀管理者,召開成果交流大會,總結表彰學校、區域完善本校/區域網絡研修社區區縣教育局、項目組、學校總結評估資源入庫2016.4對本次項目活動實施成果、經驗和問題等分別進行總結、反思。優質資源入庫,形成青海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成果匯編,宣傳推廣。項目組、區縣教育局、縣級學科教研員和參加學校四、線下實踐測評指標從任務完成、課堂6、觀察、推優評優三個維度進行評價。1任務完成: 從教學設計、課堂實施、教學反思三個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每個任務20分,共60分;2課堂觀察:針對組內其他成員的課堂實施,每個人要完成一份課堂觀察記錄表(見附件2), 20分3推優評優: 本人資源包(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教學片斷+教學課件/微課+教學反思)被學校推優(10%),10分;被學科坊推精(2%),10分評價指標評價內容分值最終得分研磨后成果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滿分20分非常好:20分較好:15分一般:12分較差:8分很差:4分信息技術應用課堂實施滿分20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反思滿分20分課堂觀察對學友一節課例進行觀課,填寫課堂觀察記錄表單滿7、分20分認真、完整:20分;較好15分;一般:12分;應付、不認真:8分;很差:4分推優評優被學校推優(10%)10分被工作坊推精(2%)10分總分五、有關要求1.校級管理員需填寫校本研修管理工作方案;2.學員網絡研修所提交的作業應為經過教研組研磨后的最終作品;3.針對研修任務,教研組需組織觀課議課活動,每個學員均要提交校本研修課堂觀察記錄表;3. 校級管理員、教研組長對每個學員線下實踐成績進行初評,成績匯總后上傳至平臺;4被學校推優的作品形成資源包(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教學片斷+教學課件/微課+教學反思)上傳至項目組郵箱(2015qhgp),資源主題需注明:【研修成果】+【青海省XX縣XXX8、(姓名)】+案例名稱。5.線下實踐測評的結果與優秀學員、優秀坊主、優秀管理員、特色學校的評選掛鉤,通過總結表彰大會進行表彰,并頒發相應證書及獎勵,優秀成果將在中國教師研修網信息技術應用“精彩綻放”成果展示專區進行展示交流。附件1:校本研修管理工作方案附件2:校本研修課堂觀察記錄表附件3:線下實踐測評量表附件4:信息技術應用案例作品-優品-精品評選指南附件1:校本研修管理工作方案學校填寫任教學校時間安排工作目標請填寫通過本次校本研修活動在作品打磨、物化成果、教師專業成長方面達成的目標。工作措施組織保障請填寫為保障本活動目標達成,采取的組織保障措施。活動安排請結合學校實際,按照項目方案要求,填寫具9、體的校本研修活動組織安排措施。學校工作重點提示:組織學以致用的課堂實踐、交流討論、集體研磨、成果展示等校本研修活動。激勵評價請填寫為確保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緊密結合,本校將制定哪些激勵與評價措施。其他措施校級管理者簽字: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附件2:校本研修課堂觀察記錄表視角觀察項觀察記錄(滿分100分)(每一項滿分5分、一般3分、較差1分)得分備注教什么?聚焦性教學內容是否聚焦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邏輯性教學內容是否調理清晰、邏輯性強?適切性教學內容是否貼近學生的實際或水平?怎么教?導入是否為突破難點打基礎、做鋪墊?目標教師是否明確目標并聚焦重難點的突破?教法是否恰當采用分解、提問、互動、體10、驗、討論或合作等方法化解難點?學法圍繞化解難點是否有引導學生記筆記、劃重點、做小結、做對比等學習方法的指導?手段PPT白板、板書等是否清晰體現重難點結構或化解難點的思路?差異是否兼顧學生差異,體現對不同學生化解難點的差異辦法或要求?小結圍繞重難點是否有梳理、總結或提煉?評價是否就重難點當堂檢測學習效果,并及時反饋?怎么學?參與學生是否積極主動?有興趣?相互配合?思維學生思維是否活躍?是否有靈活性或求異性?(有創意)提問對于難點學生是否有主動提問?回答回答老師提問是否積極、正確?學的如何?達成通過當堂檢測,教學目標是否基本達成?(80%以上學生能夠解決難點問題)作業學生作業、練習是否能夠獨立完成11、?差異不同層次學生是否各有所得?生成有無延伸教師預設的學習效果?理念氛圍教師的理念是否先進?課堂氛圍是否既融洽輕松,又緊張有效?總計分數安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線下實踐測評量表學校: 校級管理員簽字: 分管校長簽字:學員姓名教研組評價指標總分教研組長簽字教學設計(20分)課堂實施(30分)教學反思(25分)課堂觀察(25分)附件4:信息技術應用案例作品-優品-精品評選指南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說明分值得分主題設計(20分)選題簡明(10分)主要針對知識點、例題/習題、實驗活動等環節進行講授、演算、分析、推理、答疑等進行選題設計。盡量“小(微)而精”,建議圍繞某個具體的點,而不是抽象、寬泛的面。112、0設計合理(10分)應圍繞教學或學習中的常見、典型、有代表的問題或內容進行針對性設計,要能夠有效解決教與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問題。10教學內容(20分)科學正確(10分)教學內容嚴謹,不出現任何科學性錯誤。10邏輯清晰(10分)教學內容的組織與編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規律,過程主線清晰、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明了易懂。10作品規范(20分)結構完整(10分)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作品必須包含課例視頻,還應該包括在課例錄制過程中使用到的輔助擴展資料:教案、習題(可選)、課件、反思、課例制作說明(設計)等,以便于他人借鑒與使用。10技術規范(5分)課例視頻畫質清晰、圖像穩定、聲音13、清楚(無雜音)、聲音與畫面同步;教案要圍繞所選主題進行設計,要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習題設計要有針對性與層次性,設計合理難度等級的主觀、客觀習題;課件設計要形象直觀、層次分明;簡單明了,教學輔助效果好;教學反思應在課例拍攝制作完畢后進行觀摩和分析、力求客觀真實、有理有據、富有啟發性。5語言規范(5分)語言標準,聲音洪亮、有節奏感,語言富有感染力。5教學效果(40分)形式新穎(10分)構思新穎,教學方法富有創意,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類型包括但不限于:教授類、解題類、答疑類、實驗類、活動類、其他類;錄制方法與工具可以自由組合,如用手寫板、電子白板、黑板、白紙、ppt、Pad、錄屏軟件、手機、DV攝像機、數碼相機等制作。10趣味性強(10分)教學過程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精彩有趣,啟發引導性強,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10目標達成(20分)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有效解決實際教學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能力的提高。20總得分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