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縣2015-2016實施方案(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4785
2024-01-05
7頁
23.50KB
1、“國培計劃”長陽區域整體試點項目20152016年度實施方案區域整體試點項目屬于“國培計劃”項目,是國家教師教育工程。開展區域整體試點項目教師培訓是我縣教育改革的現實要求,是推動我縣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契機。為圓滿完成區域整體試點項目全員參與的“教師全員網絡研修”與“送教下鄉培訓”,促進教師業務能力整體提升,根據“國培計劃”長陽區域整體試點項目三年規劃,特制定20152016年度實施方案。一、培訓對象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在編在崗教師,共2238人,其中高中294人,職教中心234人,初中718人,小學866人,幼兒園126人。二、培訓目標(一)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技能。通過任務驅動式混合研修,引導學科教2、師從自身工作環境與需求出發,了解適合的技術工具,掌握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或轉變學習方式的相應技能,提升課堂教學效能。(二)立足教學提升應用能力。通過成果研磨、送教下鄉等引導參訓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本學科(領域)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發掘、制作自己的學科(領域)信息技術應用案例。(三)更新學科教育教學理念。通過網絡研修及送教團隊的示范引領,促進“以生為本、學為中心”教學理念的落實,加深參訓教師對實施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其對學科課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四)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通過送教下鄉及網絡研修,聚焦課堂,提高教學設計質量和駕馭課堂的教學實施能力,構建各學校、各學科、各課型相3、對穩定的課堂教學模式。(五)通過項目的實施,提煉、形成一批優質的教學資源,如:慕課微課、經典案例、經驗文章等。三、任務分配及研修內容、方式(一)教師全員網絡研修。主持:縣教育局教師管理股(責任人:丁書海、劉彥成),實施:研訓中心培訓室(責任人:鄒國春、李永進)、縣裝備站(責任人:覃春衛)。具體研修內容如下:第一模塊:感受技術魅力提升綜合素養(必修10學時;任務1;時間2周);第二模塊:運用技術工具加工教學資源(必修20學時;任務2選1;時間4周);第三模塊:應用技術工具創新教學活動(必修10學時;任務2選1;時間4周);第四模塊:應用技術工具優化評價診斷(必修5學時;任務2選1;時間2周);第4、五模塊:運用研修社區助力專業發展(必修5學時;任務1;時間2周)(二)送教下鄉培訓。主持:縣教育局教育股(責任人:覃勁松、田貞徐),實施:研訓中心教學研究室(責任人:劉開雙、方衛)、縣裝備站(責任人:覃春衛)。具體研修方式如下: 1、診斷性聽課+示范性上課:送教專家或一線優秀教師深入鄉村學校課堂,了解教師的教學實際狀況,分析教師教學中的主要問題,然后設計針對性的示范課,引領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激發鄉村教師的教學熱情。2、集中研課+分組磨課:圍繞教學重難點解決送教主題,組織引導教師按照“一課三磨”的流程開展備課磨課活動,即研磨一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解決重難點的策略方法是什么,突破重難點怎么操5、作等三個關鍵問題。3、嘗試性上課+協同性上課:教師根據研磨的教學設計,自主嘗試開展教學實踐,再與送教專家、教師同上一節課,同課異構,感悟教學之間、理念與行為之間的差異及原因,提高自我認識及教學水平。 4、成果打磨+經驗分享:在送教活動中,注意過程資源的收集,將送教課程及生成性資源進行加工匯聚,形成培訓資源包,支持鄉村學校常態研修活動的開展。四、工作職責及要求(一)縣項目工程辦(教師管理股、教育股、計財股)1、負責統籌全縣項目實施,營造項目實施的濃厚氛圍。2、負責指導、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3、負責督促檢查項目實施進度、內容、過程管理及政策的落實。4、負責項目經費的爭取、6、落實及監督使用。(二)研訓中心 1、根據國家和省項目辦要求,制定本縣網絡研修與送教下鄉培訓規劃。2、依托縣級教師培訓團隊,整合縣外專家資源,分學科組建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送教下鄉培訓團隊。3、健全項目管理制度,明確各方職責,確保各環節工作落實到位。4、做好對培訓機構、送培團隊和參與學校的過程監管和績效評估。(三)裝備站1、負責學校信息技術硬軟件的建設,負責教師網絡研修、校本研修的技術指導和學校電教技術骨干的培訓。2、負責“送教下鄉”電教設備的提供、活動內容的錄制;對送教下鄉培訓生成性資源進行有效加工,納入本地資源庫,在網上進行推廣,方便教師利用。(四)培訓團隊1、加強調研,有效解決鄉村學校和教師的7、課堂教學難題。2、積極探索,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提升送培實效。3、及時總結,推廣送培經驗與成果,輻射引領更多一線教師。(五)中小學、幼兒園1、將項目納入校本研修規劃,將網絡研修、送教下鄉和校本研修有機整合,做好校本研修規劃,制定學科組和個人研修計劃。結合本校實際,有效整合培訓機構提供的課程,設計系列校本研修活動,為開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動奠定基礎。2、協助送培團隊組織好診斷示范和總結提升等環節的實施工作3、負責研課磨課、校級成果展示等環節的實施工作。4、做好網絡研修與送教下鄉過程中的資源收集整理工作,篩選優秀成果提供給縣裝備站加工升級,將縣級資源和本校資源有效轉化為校本研修課程。5、做好本8、校項目實施總結工作,并督促教師做好總結提升工作。6、做好本校學科組和教師的過程監管和考核評估。(六)參訓教師1、通過網絡研修、診斷示范等環節,找準自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問題,明確研修任務,制定個人研修計劃。2、通過研課磨課,網絡研修,借鑒示范課例,優化教學設計,及時將培訓所學用于課堂實踐,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3、通過培訓,形成個人成果,積極參與“說課、上課、評課,微課例、微案例、微故事”等展示活動。4、對研修過程進行自我評價,提煉個人經驗,明確改進目標,制定下一步研修計劃。五、年度項目實施時間安排(一)教師全員網絡研修1、2015年9月,項目組面向區域管理者、學科坊主、項目學校校長、管9、理員等,組織項目骨干集中面授。2、2015年10月,項目縣組織報名注冊,與研修網一起組織學員平臺跳轉及角色賬號匹配等工作。3、2015年11月,項目組采用按需選學、任務驅動、成果導向、混合研修方式,匹配相應的研修主題、課程資源和研修工具,幫助參訓教師完成系列化研修任務,打磨提煉精品研修成果。分五個模塊,共50學時。4、2015年12月,推選展示生成性精品資源,總結交流項目經驗(特色學校、特色幼兒園、特色研修團隊、特色教師、特色研修活動)等,形成本區域優質資源庫。5、2016年1-6月,參訓學校(幼兒園)根據信息技術應用實際,制訂研修計劃,確定校本研修主題,創建學校(幼兒園)網絡研修社區;圍繞學10、校(幼兒園)設計的研修任務,組織開展混合研修活動。(二)送教下鄉1、2015年10月,進行集體視導,各科進行診斷性聽課,并填寫課堂教學診斷單。在每所學校打磨一至二節“一師一課”精品課,為送課及優課上傳作準備。同時對培訓團隊進行有針對性培訓與培養,培訓者與本地鄉村教師比不低于1:30的比例。2、2015年11月,小學、初中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由省講師團“送教下鄉”到我縣示范培訓,并指導校本研修,各科坊主及培訓團隊參與,學習相關操作過程。3、2015年10月至12月,各學科組織送教下鄉,整合優質課競賽、高效課堂研討、“一師一課”研討等活動,通過備課、磨課、上課、觀課、研課等活動,達到送教下鄉的目的。4、2016年3月至5月,組織第二輪送教下鄉,申報第二次省省級送教下鄉團隊到我縣舉辦培訓活動,申報學科為小學英語、品德、科學、綜合實踐4個學科,初中英語、物理、化學、生物4個學科和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