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勝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參考樣本(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5190
2024-01-05
15頁
34.50KB
1、云南省永勝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參考樣本)一、申報理由(一)全縣基本情況。麗江市永勝縣位于滇西北橫斷山區,麗江市中部,東經10023至10112,北緯2559至2705。離四川省攀枝花市174公里,距大理市199公里,麗江城103公里,至昆明市516公里。東與華坪縣接壤,西與古城區、鶴慶縣隔江相望,北連寧蒗縣,南臨賓川縣,東南與大姚縣以江為界,金沙江流經縣境215km,海拔在1063米至3959.3米之間,平均海拔2140米,具有“江邊酷暑高山寒,一層平壩一重天”的立體地形、立體氣候、立體農業特點。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十二種作物俱全,農、林、牧、副、漁五業齊2、備,具有廣泛的生物多樣性和巨大的農業發展潛力,是一個典型的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縣。全縣面積4950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147個村民委員會,1453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彝、傈僳、納西、白、傣、普米、苗、回等12個民族。至2005年末全縣人口數為387383人,其中農村人口361405人,農村勞動力數為219335人,勞動力中初、高中人數為7萬、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人數為5萬人、婦女數為10.9萬人、少數民族數為7.1萬人,“十五”以來務農的農村勞動力中參加過農業科技培訓時間在5天以上的人數為2200人。全縣有耕地面積40.3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1.14畝。2005年總播種面積67.47萬3、畝,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2937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4946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57.93%,在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產值39586萬元,林業產值4798萬元,牧業產值24989萬元,漁業產值5573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52.8%、6.5%、33.3%、7.4%,農民人均純收入1427元,農民人均有糧401kg,地方財政收入3718萬元,地方財政支出31988萬元,是云南省73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笆晃濉逼陂g,縣委縣政府確定立足本縣實際,進一步優化提升烤煙、蔬菜、甘蔗等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質糧食、中藥材、三川火腿、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冬早蔬菜、紅花、食用菌、花卉、亞麻等新4、興產業。依托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優質、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訂單農業,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基地。以種子工程建設為基礎,優勢農產品推進工程建設為主,重點扶持、培育帶動型龍頭企業,推行龍頭企業帶動型、市場帶動型、合作經濟組織型和大戶帶動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引導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產業開發、農產品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把冬季農業開發作為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措施來抓,緊緊圍繞冬早蔬菜、冬馬鈴薯、冬亞麻等產業,加大冬季農業開發力度。(二)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工作基礎1、全縣可以承擔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培訓機構情況永勝5、縣農廣校(永勝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創辦于1987年,1990年通過省教委、農業廳的評估驗收,是一所合格的遠距離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學?,F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本科學歷2人,大專學歷5人,中級職稱6人,配備有與教學相適應的電腦及電化教學設備,有教學用車一臺,有自辦實習基地8500m2。辦學16年來,已培養中專學歷生1418人,大專學歷生(農業推廣專業、財經專業)345人,開展農牧系統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培訓2180人次,培訓“綠色證書”工程學員1820人,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2800人,一年制初農學員3458人,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5萬人次。現有大中專在校學員385人。該校曾多次被評為6、先進農廣校,受到省農業廳、中央農廣校和省農廣校、省委組織部、省教委的表彰。永勝縣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成立于1967年,主要從事農民成人實用技術教育培訓,肩負著全縣農機駕駛員、農業機械操作手、農機修理工及農業新技術的教育培訓工作?,F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大專學歷5人,中專學歷2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4人,助師職稱2人。學校占地面積5200m2,教學設施設備齊全。自辦學以來,已培養各級各類初級農業專業技術人才18000多人,曾多次受到省、地、縣業務主管部門的表彰和獎勵。還有永勝縣職業高中、養殖業及種植業協會等可以成為培訓任務的投標單位。為確保培訓質量和培訓任務的完成,結合永勝縣現有農業科技培訓機構7、實際,該項目擬由永勝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動員和組織各級各類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科研機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單位積極參與農民科技培訓工作??h農業、財政主管部門依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管理辦法,組織有關專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招標確定培訓機構,簽訂項目實施合同,明確培訓任務和培訓要求。2、專職和兼職教師情況專職教師從全縣現有農業技術人員中抽調使用。兼職教師從各相關專業站所的專業技術人員中擇優聘用??h農業局有下屬事業單位31個,擁有專業技術人員335人,其中高級農藝師12人,高級工程師4人,高級經濟師人,農藝師95人,工程師13人8、,經濟師3人,技術員207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19人,專科學歷110人,中專及以下學歷206人,是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有豐富的農業科技工作經驗和重大項目建設經驗的農科隊伍。聘用人員將從有多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經驗、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農牧業科技人員中選拔。3、全縣行政村教室、會議室、實訓基地、基地種類情況我縣147個行政村中都有會議室,其中80%的會議室能容納50人左右,可作為培訓教室。另外,全縣15個鄉鎮有18個可以容納60人以上的大會議室,可作為集中培訓教室使用。全縣已建成優質米生產基地5萬畝,龍眼生產基地1.5萬畝,蔬菜生產基地3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2.5萬畝,紅花種植基地1.8萬畝9、,甘蔗生產基地2萬畝,食用菌生產基地10萬平方米,稻田魚養殖基地0.5萬畝,種草養畜基地0.75萬畝,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基地保障。4、計劃結合培訓項目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在優質水稻栽培培訓中推廣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和無公害水稻生產技術,推廣云光14、D優527、岡優827、金優527、汕優62等水稻新品種。在蔬菜種植中,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和蘆筍、洋薊等蔬菜。在中藥材種植培訓中推廣“GAP”種植技術、中藥材粗加工技術,推廣桔梗、秦艽、天麻、當歸、紅花等中藥材新品種。在食用菌培訓中推廣食用菌干片加工、保鮮加工、鹽漬加工等技術。在稻田養魚培訓中以無公害稻田養魚技術為主要培訓內容。二、全縣10、項目申報和評審情況(一)全縣行政村申報情況全縣15個鄉鎮的147個行政村中,有90多個行政村申請進行優質水稻生產、無公害蔬菜生產、無公害稻田養魚、無公害中藥材種植、紅花種植、食用菌生產和野生食用菌加工以及其它方面的系統培訓。(二)縣項目領導小組評審決定根據項目實施原則及我縣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各鄉鎮行政村對培訓申報情況,決定集中各方面的技術力量,從申報的行政村中選定10個鄉鎮的30個行政村,實施以優質水稻栽培、蔬菜種植、稻田養魚、食用菌加工、中藥材種植等五個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計劃開設30個班,每個班培訓50名基本學員,共培訓新型農民1500人。三、項目實施原則根據永勝縣自11、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優勢農產品分布狀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本著以下原則,加強項目的建設。1分類培訓原則。面向農村基層干部、青壯年農民、農村婦女、后備農民以及農民企業家等不同培訓對象,按照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經濟發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分類培訓。2服務產業原則。立足于區域經濟、科技和教育資源的現狀,圍繞各地的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農業開展培訓。培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產業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致富為目標,為地方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服務。3注重實效原則。緊密結合農時季節和需求,開展靈活多樣、不同形式的技術培訓。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用能致富。要加強案例和實踐教學12、,利用各種形式傳播農業科技知識。4創新機制原則。按照農村經濟發展要求,對現有農業科技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使其在農民科技培訓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培訓單位引入競爭機制,健全項目管理制度,創新培訓模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四、項目實施的目標和任務為了貫徹黨的十七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培養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申報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方案及補助資金的通知”及云南省農業廳“關于組織申報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結合農13、業、農村經濟實際,本著相對集中、點面結合、擇優推薦、公正合理的原則,圍繞主要優勢農產品生產,以種養殖業生產與加工技術、農業環境保護、無公害農產品、食品安全及農業政策與法規、農產品市場與農戶經營等為培訓內容,在全縣15個鄉鎮中選定10個鄉鎮30個村委會(鄉鎮覆蓋面66.67%),以村委會為重點,開設5個產品(產業)30個培訓班,每個村培訓50人,共培訓農民1500人。種植業主要以優質稻、蔬菜、中藥材種植技術為主;養殖業主要以稻田魚養殖技術為主;加工業主要以野生食用菌初加工技術為主。培訓采用集中培訓與分戶指導等方式進行。通過培訓,使學員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從事所學產品(產業)種植、養殖、加工等所需的14、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及經營管理、政策法規等實用技術和相關知識,造就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夠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使其成為我縣農業生產技術骨干和農村科技致富的帶頭人,帶動周邊農戶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進步,發家致富。加快先進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而促進全縣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進步。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使培訓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5個百分點,并帶動全縣農民增加1個百分點的人均純收入,促進全縣新農村建設。五、項目實施的步驟和方法(一)項目實施的步驟1、加大宣傳,提高對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重要性認識。由縣農業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在全縣加大對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宣傳,使廣大15、群眾充分認識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是國家進一步落實科教興農、建設新農村的戰略,是提高廣大農村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的民心工程,積極踴躍參加培訓,努力學到增產增收的本領。2、確定培訓教師。由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從農業系統各站所及相關單位抽調業務骨干擔任培訓教師,由中標培訓單位統一培訓后,統一調配使用。建立教師檔案上報備查。3、確定聯系戶。在實施項目的行政村建立5個具有代表性的農戶作為聯系戶,聯系戶可以是生產大戶、專業能人、村組干部、農村經紀人等。詳細了解登記聯系戶的基本情況,包括戶主姓名、家庭人口、主要產業、種植面積(養殖數量)、產業收入、聯系電話等,填寫聯系戶基本情況一覽表。4、確定基本學員16、。在各個村委會確定50名主要從事當地主導產業生產和經營,以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的專業農民作為基本學員。5、調查主導產業和培訓需求。由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及中標培訓單位組織相關人員通過定量和定性調查,對項目實施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產業結構現狀、主導產業、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文化風俗習慣、村民綜合素質、年齡性別結構,以及村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等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分析,掌握基本情況。6、制定培訓計劃和工作方案。根據實施村主導產業和農民需求,在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下由相關中標單位和村民代表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方式17、和培訓目標,制定工作方案和進村培訓計劃,填寫進村培訓計劃表。進村培訓計劃必須明確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對象和培訓教師。7、建立農民科技書屋。協調有關部門,在實施村建立農民科技書屋,根據產業發展和村民需求配備相關的科技圖書、報紙雜志、VCD光盤等,供村民閱覽(觀看)和借閱(看)。8、開展培訓。根據農時季節、生產周期和農村生產、生活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和培訓時間,每個產業(產品)的培訓按農時季節、生產周期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戶指導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開展教學,在各個村委會確定50名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以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的專業農民作為基本學員,開18、展系統培訓。技術培訓以實踐和技能培訓為主,理論為輔。教學以行政村集中授課方式為主,集中學習3次15天,授課90學時,并結合農時巡回進行技術指導,根據農時季節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15次以上。按照培訓計劃,根據不同培訓內容,組織相關培訓教師開展培訓。每次培訓做到針對性強、重點突出。9、做好工作記錄和階段總結。培訓教師每次進村培訓都要填寫培訓教師進村培訓(指導)記錄表,內容包括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指導)內容、培訓人數等,還必須有學員代表簽字。培訓教師每季度對農民科技培訓工作進行總結,并于季度末將總結匯總報至培訓承擔單位。在培訓中,對優秀學員和成效顯著的農戶加以宣傳報道,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最終實19、現共同富裕。10、建立農民培訓檔案,對考試合格者統一頒發結業證書。(二)培訓方式1、根據產業發展和村民需要,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根據各村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針對主導產業主要生產環節的技術要求,制定培訓計劃,設置培訓課程,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主要針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專業農民,通過對其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及相關知識培訓,使他們掌握科學種養殖技術,提高他們的生產經營能力,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培訓教師直接面授和播放教學光盤,舉辦田間課堂、農民夜校等形式,對村民進行集中培訓。2、組織村民收看CCTV-7農業欄目和省、市、縣電視臺及村有線電視播出的農業科技教育節目。3、發揮農民科技20、書屋的作用,使村民通過閱讀科技圖書、報刊雜志和觀看VCD光盤等媒體資源,獲得農業科技知識、農村政策法規知識及農業技術和市場信息。4、根據村民需要,可利用VCD機、電視機、投影儀等設備播放科技光盤、發放科技資料、進行現場指導答疑等,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5、把有關的政策法規、知識、技術、信息等改編成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文字,印成明白紙的形式,發放給村民。六、保障措施(一)加強領導,建立健全機構項目由縣農業局、財政局主管,成立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楊永忠為組長,縣農業局局長劉紹新為副組長,縣財政局局長湯國亮、團縣委書記呂明新、農業局副局長黃中翔、農技中心主任羅正東、項目辦主任施德祥為成員的21、項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農業局,由黃中翔任辦公室主任,羅正東、施德祥任副主任,辦公室人員從縣農業局及相關專業站所抽調組成,負責日常工作??h項目領導小組負責整個項目的領導、檢查、督促、協調等工作,研究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下由中標單位和村委會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培訓方案,包括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目標,制定工作方案和進村培訓計劃,填寫進村培訓計劃表,負責項目具體實施,并定期或不定期向縣農業局及縣項目領導小組匯報項目開展情況。項目鄉鎮成立由鄉鎮政府的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村干部和農業站所科技人員為成員的鄉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領22、導小組,匯同項目培訓單位,認真組織實施好本鄉鎮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二)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我縣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32.4%,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就占67.6%,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1%,偏低的農民素質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嚴重制約著先進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制約著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也制約著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不提高農民素質,解決“三農”問題就成為一句空話。全縣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只有提高對農民科技培訓的認識,把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才能使永勝農業和農村23、經濟的發展邁上新臺階。(三)強化管理1、加強對培訓機構、教師、教材發放的管理。為確保項目實施質量,按照“行政部門監督、培訓單位承擔、憑借能力競爭、任務落實到人”的原則,縣項目領導小組首先對培訓單位的培訓計劃、選聘的教師、教材選購及編寫等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審查落實。培訓單位對每位項目負責人制定相應的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訂立責任狀,并加強項目實施全過程的督導檢查。2、對受訓骨干農民的管理。對受訓的骨干農民在學習期間和學成之后都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并通過管理軟件,建立骨干農民的檔案數據庫,將骨干農民個人及家庭的基本情況、受訓記錄、考試考核成績、實踐操作、學習后實現的效益等情況,分村分戶存檔進行統一管24、理。根據檔案記載,結合骨干農民培訓專業、農時節令等適時做好指導和跟蹤調查服務工作,使受訓骨干農民在自身致富的同時,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四)加強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由縣財政設立培訓補助資金專賬。嚴格培訓補助資金的使用,主要用于授課人員的講課費、誤餐費、住宿費、交通費,以及培訓機構用于與培訓直接相關的教學耗材、培訓資料、購買培訓證書等方面的支出。培訓補助資金實行報賬制,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憑培訓臺賬和縣農業部門出具的檢查驗收合格證明等材料,到縣財政報賬??h財政依法落實培訓補助資金預算,及時審核、撥付資金,對資金的使用、管理進行監督檢查,并配合審計等有關部門做好審計、檢查、稽查工作。(五)其25、它措施1、加大經費投入,保障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民科技培訓投入體制,建議縣政府將農民科技培訓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投入保障機制。2、強化政府行為,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領導??h委、政府將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實施情況納入項目區鄉鎮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任期目標和崗位責任制考評內容。對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工作有力的單位和鄉(鎮)、村給予獎勵,對工作開展不力、評估不合格的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成績突出的骨干農民,政府除給予表彰獎勵外,在土地承包、農資扶持等方面給予政策性傾斜,并對其先進事跡進行積極的宣傳報道,以激勵更多的農民加入到學科技、用科技的行列中來。3、嚴格項目管理,抓好項目實施。將在全縣公示項目招投標及實施情況,并設立公示平臺和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按季度匯總和審核每村的辦班次數、培訓人數、教學內容、教師進村次數等,督察培訓工作開展情況。培訓工作結束后,縣農業部門要采取實地考察、走訪農戶等方式,對每個示范村進行檢查驗收,核實培訓工作完成情況,了解農民對培訓工作的滿意程度。檢查驗收結果作為財政報賬的主要依據。永勝縣農業局 永勝縣財政局二七年三月六日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14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