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藍天水岸項目規劃設計方案說明(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5324
2024-01-05
8頁
54KB
1、淳安藍天水岸居住區項目規劃設計調整方案說明目錄一、 區位說明二、 基地概況分析三、 場地適建性分析四、 土石方平衡分析五、 規劃設計理念六、 規劃總體布局七、 建筑風格與色彩設計分析八、 建筑日照分析九、 道路交通與豎向規劃分析十、 綠化景觀分析十一、 給排水設計十二、 電氣設計十三、 經濟技術指標一、區位說明本項目地塊基地位于浙江淳安縣威坪鎮石印山。威坪鎮位于淳安縣西北部,地區面積201平方公里,是一個古老的新鎮。夕日的古鎮已沉埋在千島湖底,如今崛起的威坪鎮建制于1982年,與安徽省歙縣接壤,鎮區坐落于千島湖畔,依山傍水,交通便利,風景秀麗,資源豐富。 威坪鎮,是淳安縣一個發展中的中心鎮,屬2、于淳安“一主兩副”之一的次中心鎮,也是旅游黃金線上的重鎮:隨著千島湖大橋的通車,千黃旅游線的加快建設,威坪鎮的區位優勢將更加顯現,發展前景將更加光明。 本項目的開發建設,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的順勢而為,地區的發展為本項目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與動力。本工程項目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充足發揮環境優勢,挖掘土地潛質,營造一個與環境密切交融、相得益彰的崇高住區。二、基地概況分析1、周邊配套 本地塊所處的石印山,距千島湖鎮45KM,與威坪鎮隔橋相望。受到鎮區成熟的商業配套、人氣和交通、服務設施的輻射影響,屬于難得的既交通便利,同時又兼具優良景觀的風水寶地。2、景觀環境 本項目地塊周邊環境可謂得天獨厚,相隔一片水面而3、遠望威坪鎮區。北、西、南三面為新安江水庫所圍繞,東面靠依群山,規劃中的綠地公園與本地塊緊密相連。地塊岸線曲折優美,山脈伸向水體,緊靠水面。基地特性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寧靜幽雅、得天獨厚、緊鄰城市、配套成熟”。3、基地分析基地呈“品”字型格局,背山面湖,北面面寬小、南側面寬較為開闊。基地景觀面宏大且離湖較近。山體特性明顯,起伏錯落,利于造景。擁有近600米的湖岸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極富發展潛力,是休閑度假、生活居住的好地方。基地西側、南側為優越景觀湖,西偏南45度左右為最佳觀湖角度。同時,基地東南部的山體地勢較高,對視線有較大的限制,需要設計時加以解決。內部部分地區山勢較為陡峭,建筑與山體距4、離較近,不利于日照和視線的展開,亦需要設計上加以解決。三、場地適建性分析本項目地塊東面為群山環抱,南、西、北面正對湖面,屬于一個山體的盡端部分。因新安江水庫蓄水規定,永久建設的住宅場地應高于108米標高。地塊內部原等高線位于108米以下的面積較大,且地塊中部地勢較低,可建設部分局限在一南一北兩個獨立且面積較小的范圍之內,不利于統一建設,也不利于提高土地運用率。將地塊內部的標高進行梳理,沿水庫主湖面周邊,運用景觀駁坎形成富有豐富變化的駁岸邊界線。所需填土由住宅土方開挖量進行平衡。南側部分山體原有地勢較高,設計加以改造,使之減少高程,不遮擋北側視線。整個地塊形成北高南低的整體態勢,利于將視線與景觀5、更好地為區內所有住宅均享。本次規劃用地紅線范圍內局部山地地勢高差較大,坡度超過25%,且周邊山勢較陡,距離較近,應運用低層建筑的體形優勢,依山而建、順勢而為,將原本不利于建設的地區形成得天獨厚的優美住宅空間。四、土石方平衡分析根據基地地形特點及景觀視線規定,設計方案將住宅建筑需要運用的土地加以改造,山體運用高層建筑及建筑地下車庫挖方,回填至湖邊住宅用地,形成一道標高在108米以上的坡度和緩、適宜建設的區域。同時為了便于場地排水及景觀視覺層次的營造,將基地南北進深方向逐次抬高,使場地內填方與挖方基本平衡。通過初步測算,基地內部需挖方約10.9萬立方,填方量約10.4萬立方,整個區內挖填量基本平衡6、。詳見土方平衡報表。五、規劃設計理念根據淳安縣政府規劃總體規定及發展商提出的設計任務規定,本地塊“藍天水岸”崇高居住社區定位為寧靜優雅、格調崇高的中高檔居住園區。 1、維護業主“以人為本”的開發理念,追求自然、高雅的思想境界,真正體現千島湖綠色城市、生態人居的內涵。 2、運用基地“近湖”、“臨湖”“群山環抱”等幾個基本特性,在建筑群落關系上發明全新優雅的園區環境,最大限度的運用自然景觀、減少對居住的干擾,解決好人、建筑、湖面、山體等環境之間關系。 3、向住戶提供完美的生活空間,涉及居住空間、室外空間、城市景觀、園區的管理和服務,完善的生活設施等。 4、合理解決園區內的交通問題,使得車行便捷,人7、行安全,減少噪聲和廢氣污染,且滿足住戶的停車規定。 5、營造一種和諧的居住文化氛圍,涉及交往空間、公共空間、共享空間的創建及優質服務的引導,促使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往。六、規劃總體布局本次設計是在原“藍天水岸”居住社區規劃設計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與提高后的調整。原設計方案在住宅業態上設計了6+1模式的多次住宅,且呈行列式布置,與本地塊重要景觀朝向、及山勢形態不相吻合。在獨立住宅的布局上雖也順應了山體等高線的走勢,但路網組織平面形態與山體復雜的高程變化難以互相適應,且各單體建筑之間景觀、朝向等要素尚有改善之處。在分析了前述方案的各項優缺陷后,本次規劃的總體布局以尊重原有山體走向和臨湖景觀為前提進行8、具體設計。基地主入口外接規劃道路,從基地最東側引入。道路進入后一方面布置公共性較強的高層住宅及配套服務。平面布局運用地形的起伏組織各交通流線:服務、餐飲、健身從主入口進入大堂,上部小高層住宅入口從南側獨立設立,互不干擾。從主入口至基地西側的山坳,規劃用一條景觀綠帶將濱水中心綠地與入口景觀聯系為一個整體,同時也將基地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側用地將地形基本改造為南低北高的順坡,聯體排屋布置在地塊中部,充足運用天然景觀優勢,濱水地帶布置獨立住宅。基地北區側運用山體天然落差,在規劃設計中提高西側地坪,使得其標高與道路標高基本一致,用地形成西南側低東北側高的趨勢,并順應山體走向呈指狀向湖的方向延伸,減少9、道路對別墅視覺干擾的同時,讓用地內側的高檔山體住宅獲得較好的向湖景觀。規劃設計中還充足考慮到建筑的疏密變化,道路以順應山體等高線走向為主,蜿蜒曲折,并連接景觀、指引方向、便捷高效。七、建筑風格與色彩設計分析 在本次方案設計中,根據威坪鎮與新安江水庫帶給人們的“藍天水岸、優雅小城”的城市總體意向,建筑風格采用明快、清新、簡潔、現代的自由式形態,坡屋面、挑空露臺等現代建筑設計元素的大量運用,與傳統民居建筑的建筑意向的互相融合滲透,在建筑立面造型上有所突破,將現代元素和“威坪”田園風格帶入這一自然山水寶地,同時又將住宅建筑所特有的靈動、自然、親切大方的特性還原出來。建筑中現代構成的肌理,飄板、連續陽10、臺、大面積玻璃觀景窗及欄板,形成較為親近自然的住宅建筑群落,形成青山與綠水之間一道靚麗風景線。在色彩、材質運用方面,依照千島湖整體規劃規定,色彩以淡雅的暖黃色、紅瓦、白色涂料為主,同時采用自然木色材質、仿自然石文化石材質等互相穿插組合。建筑力求融入優美的自然環境,在自然山水間點綴“自然小屋”,不求突出自我,但求環境協調。塑造“舒展、陽光、簡潔、超越”的主題。 住宅單體及戶型設計集中突出了前瞻性、舒適性、合理性、多元性和靈活性的特點。(1) 前瞻性表現為住宅設計的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涉及設計理念、世界觀、以人為本的準則,以及面積標準、性能標準、設施標準、裝飾標準、服務標準和建筑形象、城市景觀11、居住文化的氛圍等等。 (2)舒適性表現在所有房間均為明室,涉及獨立設立的餐廳位置,一般均有兩間以上的南向房間,客廳和主臥室都在南面,客廳的開間一般在4.5M以上,并和主陽臺相通,主臥的開間為3.9M以上,多配備了獨立的衛生間,形成“使用區”的居住理念,強調舒適性與私密性。 (3)合理性除考慮日照、通風及朝向等因素外,還特別考慮了居住的功能分區和私密性。公共活動空間、輔助空間及私密性空間互相獨立,真正體現內外有別、動靜有別、晝夜有別的規定。廚衛布置合理,充足考慮了程序、尺度、設備安放等因素。輔助空間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空間,在設計中也得到了充足重現。每戶入口處設立過渡空間,重要臥室均有衣柜。此12、外,每戶的室外預留了集中的VRV中央空調室外空調機位置,以保證立面的整齊統一。 (4)多元性重要體現多套性、多戶性、多種空間形式的設計。 多套性:園區內設計高層、低層等多種標準單元的基本套型,通過套型的變化,還可發明更多的形式,以達成住宅套型的多樣化,為住戶提供充足的選擇余地。多戶型:園區內提供了多種戶型的設計,小戶型與大戶型互為補充。 多種空間形式:為適應市場需求,根據住宅所處的山體區位、道路入口關系等不同條件設立不同的戶型組合,發明多種空間形式。八、建筑日照分析采用杭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中的南北正向投影距離規定,本社區內部各建筑均滿足冬季日照規定及正面視覺影響效果。每戶的居住空間均遠遠13、超過大寒日滿窗日照2小時以上的一般性住宅規定。大多數住宅都享有全天滿窗日照。詳見日照分析報告。九、道路交通與豎向規劃分析1交通 考慮到本地塊內部戶數規模不大,且處在山體島嶼的盡端,故僅在規劃支路上設一個主入口,并以此位置作為區內南北分段的依據。內部路網以便捷、高效為主旨,以最少的鋪裝面積方便的服務各個獨立住宅與高層住宅,減少互相干擾,提高交通私密性。遵循步行優先的原則,采用環狀道路與枝干式道路相結合的方式。干道寬5.5米、單側設1米的綠化帶。內部環路考慮到車流量較小,設立4米寬。2豎向設計在仔細分析現有地形的基礎上,依地勢與水文,對現狀地形進行適當整治:調整用地標高,從西南往東北呈階梯遞升,滿14、足車輛通行規定的同時,合理組織了場地排水,發明了層次豐富的景觀與沿湖的天際線。十、綠化景觀分析以“綠”為中心的規劃指導思想,變單純的景觀綠地為融“綠”于生活之中的綠地規劃,充足發揮環境對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1綠化通過營造湖面、群落綠化、庭院綠化、道路綠化以及山林綠化,形成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的綠化系統。 與外界共享的面沿主湖面的綠地、水體相呼應,使得住宅區與外界公共的綠色資源共享。 與住宅區結構共生的線同住宅區結構共生的條狀綠帶顯現社區的脈絡,同時產生了步移景異的觀景線。 與庭院空間相融的點滲入各庭院的綠地,營造了健康、陽光的庭院氣氛;道路節點的綠地,則增強了環境的標記性。2景觀 公15、共景觀A、入口設計鋪裝廣場和若干綠地,視線可直接看到湖面的風光,形成 一條景觀通廊。B、沿湖庭院兼顧私密獨享性與公共界面性互相結合,水岸駁坎在防護功能滿足的前提下兼顧景觀。C、道路防護景觀:行道樹沿車行道形成道路防護綠帶,并強化各建筑的私密性。D、設施防護景觀:區內各類設施用房,如公變房,開閉所,垃圾收集點等,根據體量大小,設立防護綠地,以保證居民安全和工作需要;十一、給排水設計: (一)給水設計 1水源 水源為城市自來水,現市政自來水管已經接至威坪鎮大橋南端,設計接入一根DN150給水管,沿石印山北路接至本社區。 2用水量估算 具體詳見“用水量估算表”。 用水量估算表序號建筑性質人口或建筑面16、積用水量標準最大日用水量備注1住 宅343人350L/.d.人120 m3/d2公用建筑60m25L/m2.d0.30 m3/d3綠化、澆灑18000m21.5L/m2.次27.3 m3/d每日兩次, 4私家泡池補充水(預留水量)100 m315 m3/d以池容積的15%計5未預見水量16.2 m3/d以總用水量的10%計總 計178.8 m3/d 3管網布置 社區內給水干管形成枝干狀,給水采用生活、消防合一制。干管管徑為DN150。 4消防采用消防與生活合用的低壓制消防系統,消防水量及室內外消火栓布置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87)執行。 (二)排水工程1室外排水 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17、流制。 1.1.雨水 室外雨水為有組織排水。 社區雨水經室外雨水管網收集后,就近排入千島湖。排出管管徑為dN600。 1.2.污水 污水量按最大日用水量的80%計,為143m3/d。社區污水經室外污水管網收集進集中污水池,等過濾后就近排入湖中。排出管管徑為dN300。 2室內排水 室內排水為雨、廢、污分流制,雨水、糞便污水和生活洗滌廢水分設管道單獨排出。 十二、電氣設計 (一)設計依據 建設單位的設計任務書: 建筑電氣設計技術規程 JGJ16-92 住宅建筑電動通信設計標準 DBJ08-8-93 城市住宅建筑設計標準 DBJ10-6-98 住宅工程戶內配電設計技術規定 HBD/T-001-1918、99 各有關專業提供的設計資料 (二)負荷等級與供電電源 本工程建筑以聯排低層住宅為主。屬于低層建筑。 本工程為三類用電負荷。設計規定引入一路10KV高壓電源。 (三)負荷估算 聯排低層住宅用電按12KW/戶計算;其余公用用房按0.0100.08KW/平方米計算。 (四)供配電系統 供配電系統與一期結合統一設立。 各公用變壓器至住宅配電,采用YJV22-1KV型電纜經各電纜分接箱,再引到各單元分接箱,再引到各單元之電箱。 住宅配電:電源采用電纜埋地引入,每戶一表,集中設立。住戶預留空調及家用電器插座,照明只預留燈頭接線盒,燈具由住戶自選。 (五)接地 本社區內接地保護系統為TN-C-S型。 (19、六)弱電系統 本社區內總住宅戶數約74戶,本區內考慮設一座100門模塊電話局,區內電話通信線路,均由模塊局引出。 通訊線所有采用埋地管道(多孔管)方式敷設,各單體樓室外設管道手孔,手孔至各單元進戶線埋管敷設。區內通訊管道預留電視、數據網、安保等線敷設位置。住宅部分設:電話通信系統、結構化布線系統、有線電視系統、保安監 控系統。通信及數據接線箱設在底層車庫,管線由室外通訊手孔引入。有線電視節目源取自城市有線電視網,各分支配電箱設于底層車庫內,每戶設兩個出線座。安保可視對講及電子門鎖系統,其主機設于社區值班室內,每戶設分機一只。十三、方案一技術經濟指標規劃總用地面積:54093平方米地上總建筑面積:31426.88平方米其中:服務用房(管理用房、配電房):350平方米低層住宅(74戶):20644.88平方米高層住宅(128戶):10432平方米住宅地下建筑面積估算:10000平方米地下停車面積:3100平方米容積率:0.58建筑密度:25%綠地率:35% 地面停車位:111個 地下停車位:7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