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縣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5412
2024-01-05
12頁
62.50KB
1、2010年黃陵縣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方案一、項目已有基礎與本年度主要內容黃陵縣地處延安地區西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是山區旱作農業縣。針對我縣一年一熟春玉米的生產實際,按照實施農作物秸稈地表覆蓋,免耕播種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原則,采取機械化與人工、工程措施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通過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免耕播種和化肥深施,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以促進我縣農業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二、項目實施地點及規模2010年保護性耕作項目在黃陵縣10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一年一熟春玉米主產區實施。在鞏固2006-2009年保護性耕作面積和項目實施效果的基礎上,今年新增實施面積1萬畝,在項目區新增保護性耕作機具65臺2、,其中玉米免耕播種機25臺,秸稈還田機10臺,深松機5臺,噴霧器25臺。三、項目對比試驗田建設在黃陵縣橋山鎮道南村選肥力中等均勻、地勢平坦冬閑期春玉米田塊200畝,建立保護性耕作試驗田。試驗設4個技術模式。即:整稈壓倒蓄水+來年秸稈粉碎還田+免耕播種;秸稈粉碎還田+淺旋覆蓋+免耕播種;秸稈粉碎還田+深松+淺旋覆蓋+免耕播種;機械深耕常規播種。試驗期間要定期進行土壤水分、養分、作物生育期、田間性狀測定。對比各種技術模式土壤含水量,苗情及產量。以此分析研究四種模式的生產成本、產出和效益及增產機理,探索出適合本地特點的技術模式,為本區域發展保護性技術提供典型技術模式和生產應用的理論依據。并以指導、輻3、射相同旱作區的農業生產。四、項目擬達到的技術經濟指標及作業質量(一)作業環節及質量要求。1、玉米收獲秸稈處理:2009年10月中旬適時收獲,一是留作物高稈,整稈壓倒,第二年4月初秸稈還田;二是收獲后11月份秸稈粉碎還田+深松+淺旋覆蓋。每畝秸稈覆蓋量不少于200公斤。2、合理深松:11月中旬對規劃地塊進行機械深松,深度25cm以上。深松作業可根據作業地塊具體情況設計,一般在新增地塊進行深松作業。3、表土淺旋作業:秸稈粉碎還田后進行淺旋覆蓋作業時,旋深不超過8cm。4、雜草處理:5月上旬、6月下旬進行除草作業,采用化學除草與人工除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5、土壤處理:根據播前表土情況,畝用甲粉2公斤4、進行地面噴灑。6、免耕施肥播種:采用免耕施肥播種機于4月上旬適時進行播種,播深46cm,施肥深度810cm,播量3kg/畝,畝施二銨25 kg。7、田間管理:主要指雜草和病蟲害控制,一般在玉米出苗后進行,要經常觀測,發現問題及時對癥防治,采取噴灑除草劑、農藥等化學措施。8、適時收獲:在玉米成熟期適時留稈收獲。(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1、經濟效益: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項目新增實施面積1萬畝。預計平均畝產653公斤比傳統的大田種植模式(600公斤/畝)畝增產53公斤,每畝增收84.8元(玉米價格按1.6元/公斤),畝節支18元,畝增收節支102.8元,實施項目預計可增加經濟效益102.8萬元。25、社會效益:該項目完成后,可以全面提高實施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減少水分蒸發和土壤流失,防止沙塵暴、減少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有利于實現高效環保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3、生態效益:項目實施后,可以增加冬閑期土壤貯水量15%,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10%15%,減少土壤流失,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效肥力,平均每畝增加土壤有機質0.05%。五、項目組織措施(一)項目組織機構1、縣上成立以主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農業局局長、農機中心主任為副組長,相關部門領導、項目實施區各鄉鎮長、各村主任為成員的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層層明確責任,統一協調,相互配合,搞好保護性耕作項目各項工作。(詳見附表6、1)2、抽調農機、農藝等技術人員組成項目技術實施組,按照項目作業模式和流程具體實施。并特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教授朱瑞祥、黃陵縣農業局總農藝師劉月仙和農業中心高級農藝師李智民組成項目技術顧問組,解決項目實施中的難題,進一步規范技術。(二)保障措施(1)項目任務實行合同管理。在部省計劃下達后,將以縣政府文件下達計劃任務分解到各實施鄉鎮,并簽訂目標責任書,將此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責任制考核。項目建設期間,按照計劃方案,縣農機中心就承擔的項目建設任務與示范區所在村簽訂實施合同,并負責監督計劃、方案及合同的執行情況。每半年進行一次項目建設情況小結,向項目主管單位匯報進展情況,年終進行年度執行情況總結。7、項目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后,進行總結驗收。(2)機具及設施、儀器設備管理。項目區內凡使用國家投資購置建設的機具設備等固定資產,全部按國有資產管理辦法進行管理。由中央財政資金補貼購置機具的,由農戶提出購置申請,經縣農機中心審查篩選后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后簽訂購置合同,采取統一采購。合同規定機具歸屬權單位管理,縣農機中心監督其用途,三年內不得轉讓處理,每年必須完成縣農機中心下達的項目作業任務服務。(3)示范區農業生產的組織管理。建立以示范區農機服務隊為引導、以個體農機戶為主體的農機服務網絡。統一組織機具,聯合作業,分片包干,提高機械利用率,確保各項技術措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在示范區實行“統種分管”的生產8、管理模式,即:統一區域化種植,統一作物品種、統一機械作業,統一作業收費標準、統一技術指導。(4)技術服務的組織管理。鑒于示范區內實施的新技術、新機具較多的實際,將加強技術骨干操作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技術素質。實行專項技術專人操作,專人包戶指導農民,確保各項技術措施全面落實。(5)加強宣傳培訓,提高認識。為了把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區盡快輻射到周邊地區,要切實加強宣傳培訓和指導工作。宣傳工作要面向群眾宣傳和向領導宣傳相結合,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保護性耕作技術。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二是在項目實施區鄉鎮、村組增設讀報欄、黑板報,設立大型項目標志牌;三是在實施區村組9、結合農時季節,利用村廣播室和召開群眾大會等形式,宣傳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做到“點”上突破;四是印發宣傳培訓資料。利用集會、“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等形式開展宣傳培訓,提高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6)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將認真執行項目資金管理有關規定,堅持“專人專帳,專款專用”原則,確保專人嚴管項目資金,在實施過程中,各項開支由實施小組提出具體書面計劃,報省農機局項目管理辦公室同意后,方可報帳核銷。同時將加強審計檢查,嚴防出現虛報冒領、挪用擠占等問題,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提高投資效益。(7)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調動農戶積極性。認真落實項目資金用途,對采用保護性耕作10、技術種植春玉米的農戶每畝補助10元,對購買保護性耕作機具的嚴格按照補貼政策兌現,堅決杜絕“吃、拿、卡、要”現象,幫助群眾解決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投資不足的問題,各個示范區的農機作業由縣農機服務隊承擔,只收取機械作業然油費,讓利于民,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項目實施的積極性。(8)在機具選型采購方面將綜合各廠家機具性能、價格等因素,結合我縣實際依據農業部、財政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陜西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選購保護性耕作機具。對購置保護性耕作機具農戶給予優先考慮和補貼資金傾斜。整合有限的資金,加大保護性耕作機具的購置力度,提高農機戶購置保護性耕作機具的積極性。六、項目技11、術措施(一)宣傳培訓工作方案時 間內 容預期效果2010年2月中旬1、組織召開保護性耕作技術研討會一次。2、組織編寫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材料。3、舉辦技術人員、機手培訓班10期。4、在縣電臺、電視臺播放保護性耕作資料10天,下鄉逐村宣傳。舉辦培訓會、發放資料、觀看錄像。培訓技術人員。擴大影響,提高農機群眾的認識,調動農民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3月中旬1、印發宣傳資料、刷寫固定標語。2、在縣電臺、電視臺播放宣傳資料20天。按要求統一秸稈還田,深松、免耕播種作業規范。進一步擴大影響。3月下旬召開現場會4次,舉辦技術培訓班15期。4月上旬逐村宣傳指導進行秸稈還田、深松。5月上旬6月下旬1、宣傳化學除草技12、術,指導除草作業。2、召開現場會2次。7月中旬定期到實施區調查作物生長情況走訪群眾。(二)機具選型配置工作方案2010年我縣擬依據陜西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計劃選購保護性耕作機具65臺,其中玉米免耕播種機25臺,秸稈還田機10臺,深松機5臺,噴霧器25臺。確保保護性耕作示范田機械作業任務的完成。(詳見附表2)七、項目實施進度安排項目建設期從2009年10月2010年12月結束。2009年10月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編寫2010年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材料,組織召開保護性耕作協調會,落實項目實施區及人員分工、責任。200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組織農機戶對項目區規劃13、內的玉米秸稈進行還田,對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地塊進行深松。2010年34月份,對項目區10個鄉鎮、1個街道辦的群眾進行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指導和技術培訓,引導農戶選型購置機具。農田狀況測定。逐村宣傳指導培訓,進行秸稈還田、深松、免耕播種作業。召開現場會。5月份苗情調查(查苗、定苗、補苗),除草。67月份進行土壤水分、溫度測定,藥物除草。89月份調查吐絲期生長情況。10月份測產、定產,玉米留稈收獲,土壤水分測定,秸稈還田淺旋覆蓋;收集整理基礎數據、資料,編寫項目總結報告和技術總結報告。11-12月總結本年度項目實施中的經驗教訓,收集各種資料,歸檔。八、資金籌措及使用方案(一)項目資金籌措保護性耕14、作項目2010年度實施計劃投資61.5萬元,其中國家投入2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6萬元,農民自籌35.5萬元。(二)項目資金使用方案示范區建設12萬元,技術指導4萬元,宣傳培訓4萬元。項目管理4萬元,機具購置15.5萬元,其他22萬元。附表1: 項目組織機構及人員分工表項目職務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任務分工項目領導小組組長聶濤生縣政府副縣長負責協調指導項目實施工作副組長黨永紅縣農業局局長負責組織實施農機、農藝技術寇紅斌縣農機中心主任負責項目實施的組織領導成員李福倉縣農機中心書記負責項目實施監督工作張亞明副主任負責項目的技術宣傳工作蔡曉青縣農機中心副主任負責項目的技術實施工作席國營李鈺泉田斌謝寶乾15、趙延軍朱高嶺張海寧張康林劉延琦黨占斌蔡莉蓉隆坊鎮太賢鄉阿黨鎮橋山鎮店頭鎮雙龍鎮腰坪鄉侯莊鄉倉村鄉田莊鎮街道辦鄉鎮長主任負責所轄項目實施區的協調和技術培訓、指導技術實施組組長雷福生縣農機學校高級工程師負責人員的技術培訓成員尹得元縣農機中心工程師負責機具的選型、引進、示范推廣工作薛軍鋒工程師負責機具的作業、演示李玉芹報帳員負責項目財務管理、臺帳管理寇曉亮石彩霞王建宏李榮工程師負責項目相關記錄、資料的收集及整理秦明權等農機大戶駕駛員開展機具統一作業劉月樓農技站農藝師負責作物種植、農藝指導村主任項目實施村組負責組織農民參加技術培訓和實施項目專家顧問李智民農業中心高級農藝師負責玉米種植、技術指導劉月仙農業局總農藝師負責病蟲草害的防治技術指導附表2:2010年保護性耕作新增機具選型及分配計劃表 單位:畝、臺鄉鎮面積ISN-1050型深松機4J-150型還田機2BFY-3型免耕播種機FST-30H型噴霧器橋山20001255店頭900133雙龍10001122腰坪19001244倉村9001133侯莊10001122田莊1300133街道辦1000133合計10000510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