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區宏虹發石場采石場植被生態恢復項目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6312
2024-01-08
11頁
337.50KB
1、重慶市合川區虹發采石場生態植被恢復方案一、項目概況石灰石礦產資源開發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是各類建筑的重要原材料。但是礦山開采又導致了生態環境問題,導致了礦區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礦區社會經濟發展。在石灰巖礦山開采中,因剝離、掘進、選礦破碎所排放的廢石、廢渣占用土地,導致植被下降,生態環境不良。必須搞好環境治理、礦業廢棄地的生態恢復成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礦山生態環境破環會導致水土流失,它對人類社會連續發展構成威脅,控制礦山水土流失,有很多措施,而生物措施特別是植被恢復是治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種科學的生態恢復治理。二、項目簡介重慶市合川區虹發采石場地處合川區獅灘鎮白銀村三社,該采石場開2、采時間較長,開采規模較大。目前先對開采后的約5畝礦山進行植被恢復。該區域整體地貌為喀什特地膜,氣候為塊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云霧多,濕度大,日照少。礦區具有良好的氣候生態條件,特別是水熱條件好,有助于植物成活、生長、繁育及更新,人工種植植被后易成活。石灰石礦區重要為山地,淺灰色黃壤,土壤呈酸性,土層淺薄,石渣過多,養分缺少,土壤條件差,是植被恢復特別困難地方。同時,由于石灰石大量開采,植被恢復應進行必要的土壤改良或回填土壤,封臺、穩固邊坡等工作和植樹造林技術與養護管理措施。植被恢復是在采礦平臺封閉后進行,施工無交叉重疊,采礦作業對植被恢復無影響。三、設計的3、重要目的,原則和依據(一)設計的重要目的植被覆蓋率超過80%,其中喬木樹種刺桐50%,灌木10%,竹子20%,草本40%,物種豐富,群落高度45m,喬、灌、竹、草結合,與周邊植物的種類組成相似限度達25%,與周邊山地景觀融為一體,形成自然,免養護的森林化景觀,達成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二)設計重要原則1、邊坡穩定原則。邊坡穩定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基礎,沒有邊坡的穩定,也就沒有穩定的邊坡植被,因此一方面要對邊坡進行清理,排除邊坡崩塌、危巖、滑石隱患,以達成邊坡的基本穩定,同時根據山體形狀設立配套設施(排水溝、擋土墻)。2、必須與周邊森林景觀相協調。周邊的自然植被是長期生態適應的結果。因此,生態恢復樹4、種、灌木、竹、草本植物的選擇應以鄉土植物為主,適地適材,以便人工植被與周邊自然植被相融合,相協調而近式自然。3、短期效果和長期效能相結合原則。人工進行植被恢復,雖然可以在短期內見到效果,但要保證和保持長期效果,就要把本地自然植被與短期效果和長期效能緊密相結合。保證以后植物群落結構的穩定能達成免養護目的實現。4、經濟合用原則。由于礦巖邊坡缺少土壤和水分,需要人工填置或噴附植物生長基質。人工栽種或噴播植物,應做到既經濟又實用,在保證效果好的條件下,努力做到經濟合理,充足運用礦區邊坡人工植被綠化、美化、固土、持水和護坡的多重生態功能。5、因地制宜和分類指導原則。礦山邊坡雖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開采后5、遺留下來的坡面,通常具有不同坡度和不平坡段。因此要根據不同不平的坡面類型實行分類指導,做到因地制宜,該露則裸,該爬藤綠的地段就采用爬藤綠化。采用合用的先進技術進植被。(三)設計的重要依據1、重慶市露天開采礦山自然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技術規定(暫行)重慶市國土資源廳,2023年。2、重慶市露天礦山開采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技術指南重慶國土廳,2023年。3、重慶市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23年。(四)技術方案根據設計目的、原則和依據,結合重慶市合川區虹發采石場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礦山邊坡特點,選擇厚層基質噴播、植生袋圍堰造坑植樹、基質型容器苗種植、藤蔓植物上爬下掛復綠和坡腳擋墻回填土綠化等5項綜合技6、術。1、植物選擇方案礦山植被恢復治理的關鍵是植物的選擇,它關系到礦山生態治理的成敗。樹種選擇以“適地適樹、生態價值、經濟實惠、速生”為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引進樹種為輔。從現有栽培多種選擇前期植被恢復,部分栽培植物表現良好的抗性、適宜性和生長狀況,應從中選擇表現性優良的品種栽培。從現有自然植被中選擇自然植被是植物與環境相容的產物,是長期適應自然條件的結果,從現有的自然植被中選擇樹種穩定、數量多、生態范圍廣、適應性強的優勢植物栽培,避免盲目選擇??蛇x擇的樹種有刺桐、慈竹、箭竹、白夾竹、油麻藤、地瓜藤、芭茅草等。2、植被恢復模式由因礦區的地質環境的特殊性,決定植被恢復模式應結構多樣,層次分明,通過7、喬灌草結合形式合理的林分結構,這種復層林冠的群體結構能使各個體有充足發育的條件,又能最大限度地運用營養空間,獲取更多的特質與能量,發揮林分最大的生產潛力,以實現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持和提高地力等生態的功能。3、植被恢復技術措施栽植密度與種置點配置栽植密度應根據立地條件、林種規定、樹種特性及哺育目的等因素綜合考慮。由于礦區立地條件差,應以生態哺育為目的,樹木以小喬木、灌木為主,本項設計不影響樹木正常生長條件下,應適當密植,以便盡快形成森林景觀,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種植點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成、分布形式不同,影響林分結構。由因礦區植被恢復以生態治理為目的,應采用正三角形配置,8、該配置有助于水土保持。樹種組成與配置方式樹種組成:平臺植被恢復采用喬木+灌木+草木樹種組成,坡面植被遮蓋采用藤本(向上攀援)+藤本(向下垂吊)樹種組成。配植方式:模式配置。采用刺桐、刺槐+箭竹+草本搭配,各在每一個平臺上栽種2行,株距均為2m,之間間隔1.4m,種植4行,行間混交,三角形配置。坡面植被遮蓋選用由下往上生長的油麻藤和由上往下生產的獼猴桃,株距1.5m;模式II配置:采用刺桐、臭椿+箭竹+草本搭配,各在每一個平臺上栽2行,株距為2m,之間間隔1.4m,種植4行,行間混交,三角形配置,坡面植被遮蓋選用由下往上生長的油麻藤和由上往下生長的野葡萄,株距1.5m。模式配置:采用火炬樹+箭竹9、+芭茅草搭配,每一個平臺種置四行,行距1m,其中火炬樹、箭竹各栽種1行,株距均為1.5m,芭茅草種植3行,株距0.80m,行間混交,長方形配置。坡面植被遮蓋選用由下往上生長的爬山虎和由上往下生長的薔薇,株距1.5m;模式配置:采用大香樟+鳶尾+刺桐搭配用于石灰巖礦區的道路地段及回填礦區的綠化,道兩側各種植1行,株距3m,樹周邊40cm寬栽種鳶尾,回填礦區種植刺桐,株距3m。4、栽植技術要點平臺土壤改良,根據現場調查,臺階平臺上的土壤多為采礦后殘留的母質、石質和表土的混合物,礫石含量高,養分匱乏,應強化施肥改良。施肥改良最佳結合整地進行,也可以在植被栽植 時進行,每公頃設計施有機肥(農家肥)1010、000kg+復合肥3000kg施肥后及時翻入土壤中。栽培穴土壤改良,由于栽植穴土壤條件差,不利于植物根系發育與成活生長,設計在栽植穴內進行土壤改良與施肥改良。植物栽種時,每穴施肥沃耕作土壤0.03m3于穴內。基質型容器苗種植技術:基質型容器苗種植技術是在厚層基質噴播基礎上針對局部邊坡地段木本植物缺少情況下,采用基質塊苗補種完善的配套技術,同時運用基質塊苗種植成活率高的特點,填補某些雖然適宜邊坡生長的木本植物卻很難通過噴播方式出苗的種類的缺陷,設計密度為100150株/667m2。基質型容器苗是由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制的專用于山體坡面,綠化的基質塊苗,基質塊高6cm,直徑6cm,基質苗選用胡枝11、子、映山紅、野桐、桅子、冬青、小臘、青岡等喬、灌木樹種,苗高除映山約為10cm左右外,其他均為2030cm。安排栽種季節:春季栽植易遇干旱,灌溉不便,影響成活。秋季雨量充沛,氣溫高,利于植物根系的恢復,導致成活率高,宜選擇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植。栽植方法:除草坪植物采用人工播種外,其他植物均設計人工植苗造林。其技術規定為:裸根栽種時要“苗正根舒,適當深栽,分層復土,壓實”;帶土團栽植應保持土團,栽植時從側方填土,與土團緊密結合。藤本的栽植盡也許用營養杯中培養生長成活的帶杯藤本植物,現場栽植時,應輕輕去掉營養杯,然后將根系附著的土團栽到合適位置,從側方填土壓緊;鳶尾等草本植物栽植應均勻,密度適12、宜,根不外露,草坪播種要下種均勻。5、坡分類綠化陡坡綠化技術設計根據峻陡坡裂隙和微細不平的變化特性,采用植生袋圍堰造坑植樹和藤蔓植物上爬下掛復綠兩項技術,見縫插針疊置植生袋構筑種植槽,在通過植生袋構筑種植槽的基礎上,分別采用數年生馴化小苗和1年生的基質型容器苗進行定植。根據對峻陡邊坡類型可植點的考察,以點綴定植為主,烘托懸巖,讓植物傲立在峭壁中,同時在種植中配置2株藤蔓植物對峻陡邊坡進行上爬下掛復綠。峻陡邊坡綠化設計立面布置見圖1。圖1峻陡邊坡綠化設計立面布置緩坡綠化技術設計緩陡邊坡占整個邊坡面積的比例較大,在邊坡的上、中、下部均有分布。設計采用厚層基質噴播,植生袋圍堰造坑植樹和基質容器苗種植13、3項技術。一方面保證植生袋圍堰種植槽的構筑,充足運用巖面上的局部凹坦地段,用植生袋構筑燕窩狀種植槽(或窩),然后在種植槽內回填具有一定肥力的客土;另一方面進行厚層基質噴播;然后再在種植槽中栽種;最后進行基質型容器苗補植。緩陡邊坡綠化設計立面布置見圖2。圖2緩陡邊坡綠化設計立面布置6、配套土木工程措施修整坡面:為了保證邊坡的穩定,同時也為復綠工程提供有利條件,施工前必須對坡面進行修整,清除坡面的松散浮石、碎石和雜物,排除落石隱患,保證坡面基本平順,方便噴附植生基質。對局部較光滑的坡面進行粗糙化解決,并在坡面整理出各種大小的平臺,均勻分布在整個坡面,以方便將來掛網、釘網和圍堰造坑,為以后的植生袋疊14、置施工做準備。坡面邊坡綠化設計平面布置如圖3。圖3坡面邊坡綠化設計平面布置修筑截、排水溝,排水溝都是邊坡生態修復的配套設施工程,分別位于坡頂、坡面。為防止山體雨水形成地表徑流潰刷擬建植物的巖石邊坡人工植被,需要在邊坡上方的山體上開鑿一條橫向截排水溝和在邊坡匯水處開鑿縱向排水溝,使邊坡上部山體的徑流水流向邊坡兩側和底部,以免植被受到雨水的強力沖刷。砌筑擋土墻:在邊坡下部沿坡腳構筑一堵漿砌塊石擋土墻,一方面起壓腳護坡的作用,另一方面體現邊坡的整體性。擋墻高度12m,下底寬度50cm,頂邊寬度35cm,外側傾角80度左右。擋土墻內回填種植土。7、施工工藝總體施工工藝為邊坡清理、施工放樣、配套土木工程15、措施施工、綠化施工及養護管理。邊坡清理的技術規定已如前述。施工放樣,要根據設計規定,進行定點、定位放樣,如擬定圍堰造坑的地點,截排水溝和坡腳擋墻的位置等;綠化施工:分別按設計規定進行各邊坡類型的綠化施工。養護管理:在建植初期,由于植物尚處在生長初期適應和緩苗階段,因此需要一定期期的養護,然后逐漸進入免養護的自然發展階段。養護內容涉及蓋摭陽網、揭遮陽網、澆水、追肥、病蟲害防治、苗木支護和補植等。其中澆水、追肥和病蟲害防治是養護的關鍵,特別是噴播出苗后的養護。8、資金預算序號項目名稱單價(元)數量總額(元)備注1購買樹種、灌木苗、花卉等20(均價)500100002回填土壤50元/m3750 m3375003植樹人工費50元/天30天15004坡度工程500元/m50m250005農家肥400元/噸8噸32006其他1544前五項之和2%總計78744資金重要由以上6部分組成,資金由重慶市合川區虹發采石場自行進行籌措。二九年十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