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保護性耕作示范項目實施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6409
2024-01-08
14頁
87.50KB
1、周至縣2012年保護性耕作示范項目實施方案為進一步做好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工作,充分調動農民運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作業的積極性,根據陜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省財政廳關于印發2012年省級農機化專項資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陜農機計發201134號)精神,特制定本實施方案。一、項目實施主要內容我縣為小麥、玉米一年二熟耕作區,項目主要應用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作保護性耕作技術,其主要技術內容為:1、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小麥收獲、留茬高度在20cm以上,夏玉米免耕播種,播后鎮壓,殘茬覆蓋。玉米收獲后,秸稈粉碎還田覆蓋。2、免耕施肥播種。小麥機收留高茬,實施玉米免耕播種,在夏玉米收獲后,對土壤不再進行耕翻2、作業,用免(少)耕施肥播種機直接播種冬小麥。或對玉米秸稈進行粉碎還田,用條帶播種機進行小麥播種,減少作業環節,降低生產成本。3、雜草及病蟲害控制。一是播前進行藥物拌種。二是在雜草長出35片葉時,采用人工或化學方式進行除草,并對雜草生長情況隨時觀測,綜合防治。技術路線:小麥機收留高茬-夏玉米免耕播種-田間管理-玉米收獲-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械深松)-免(少)耕播種小麥-田間管理。對比試驗:為了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進一步探索和提高農戶認識,在尚村鎮神靈寺村選擇土地肥力及各項指標相同的田塊60畝,建立保護性耕作和常規機械播種試驗對比田各30畝。試驗期間按作物生長期進行土壤溫度、水分、養分、蚯蚓數量、3、作物生育期和田間性狀測定,對比兩種技術模式土壤含水量,苗情及產量。通過試驗,在土壤肥力、作物品種、農藝管理水平等因素相同的條件下,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機械傳統耕作技術的對比試驗,為本區域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生產應用提供數據支撐和理論依據。二、項目實施地點及規模經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專家技術組考察論證,充分考慮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按照“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板塊推進、擴大輻射”的原則,確定在尚村鎮108國道以南實施小麥、玉米一年二熟保護性耕作技術。計劃建立集中連片示范區10001500畝2個, 1500畝以上4個,總示范面積1.074萬畝。培訓保護性耕作農民技術員3700人次、農機手44、50人次,使保護性耕作技術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不斷擴大輻射帶動面積。 在項目區新增保護性耕作機具32臺,其中:免耕施肥播種機13臺,秸稈還田機5臺,免耕硬茬播種機10臺,深松機4臺。三、項目技術經濟指標和效益(一)主要技術經濟指標1、經濟效益: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實現畝增產3%,兩季作物畝增產36公斤,1. 074萬畝增產38.664萬公斤,(按1.72元/公斤計算),增收66.502萬元;每畝節支65元,共節支69.81萬元。增收節支總136.312萬元 2、社會效益:該項目實施后,可提高項目區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充分提高農民應用農5、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實行科學種田的積極性。3、生態效益:通過項目實施,可增加土壤貯水量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改善土壤結構和含水空隙;增加土壤有效肥力,減少水分流失和土壤流失,防止沙塵暴,減少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有利于高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二)作業環節及質量要求1、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小麥收獲要求留茬高度20cm以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夏玉米,冬小麥播種后秸稈殘茬覆蓋率達到30%以上。2、免耕施肥播種:玉米采用免耕硬茬播種機播種,小麥采用免耕條帶播種機播種,深度以35cm為宜,化肥和種子相距810cm為宜,播種要求不缺行,不斷壟,覆蓋平密。3、雜草和病蟲害防治:播前對種子進行6、藥物處理,播種后匯同農技、植保部門及時觀察作物生長情況,隨即采取防控措施,杜絕災害形成。四、項目保障措施(一)組織保障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檢查項目執行落實情況,督查項目進度,調配人員和物資,落實項目實施面積,協調和解決項目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組成人員如下:組 長:苗 煒 縣農業局局長副組長:王振剛 縣農業局副局長 任團升 縣財政局農財科科長 趙 毓 縣農機管理推廣站站長成 員:趙標兵 尚村鎮副鎮長馬洪波 縣農機管理推廣站副站長石東泉 縣農機管理推廣站推廣股股長 劉三斌 縣農機管理推廣站推廣股股長項目實施技術小組,主要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技術路線、操作規程和技術7、宣傳培訓及指導服務等工作,組織農戶承擔試驗示范任務,調查收集試驗示范數據資料,編制技術報告。組 長:趙 毓 縣農機化中心主任 工程師副組長:李春游 周至縣農技中心主任 高級農藝師 成 員:王天泰 周至縣土肥站站長 高級農藝師張 鑫 周至縣農技站站長 農藝師周小輝 周至縣植保站站長 農藝師侯軍寧 周至縣農機化學校副校長 工程師(二)措施保障1、加強項目管理,做好作業組織。項目建設期間,按照計劃方案,縣農機管理推廣站承擔建設任務并與示范區所在鎮村簽訂項目實施合同,并負責監督示范區農業生產的組織管理。建立以示范區農機服務隊為引導、以個體農機戶為主體的保護性耕作作業服務網絡。統一組織機具,聯合作業,分8、片包干,提高機械利用率,保證各項技術措施都能夠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在示范區實行“統種分管”的生產管理模式,即:統一區域化種植,統一作物品種,統一農機作業,統一作業收費標準、統一技術指導,分戶管理的“統分結合、雙層管理”責任制,確保項目區生產有續進行。2、切實做好技術宣傳和培訓服務。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新的農機化技術,它不僅是對傳統耕作技術的一場重大變革,同時更是對傳統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因此,我們將在廣泛宣傳的同時通過輿論引導、示范帶動、典型引路、搞好培訓上下功夫,實行技術人員跟蹤服務,幫助機手檢修、保養機具,解決技術難題,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保證全面完成各項示范作業任務。3、認真組織做好機具推9、廣。機具選型中將綜合各廠家機具性能、價格等因素,進行現場演示,盡可能讓農民自主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機型,對項目區內新增及原有項目機械,凡使用國家投資購置建設的機具設備等固定資產,按國有資產管理辦法進行管理;由國家財政資金補貼購置機具的,由農戶提出購置申請,經縣站審查篩選后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后簽訂購置合同,實行統一采購,機具產權歸農戶所有,縣站監督其用途,三年內不得轉讓處理,每年必須完成縣站下達的作業任務。4、在“三夏”、“三秋”兩個關鍵作業季節,召開全縣保護性耕作機具演示會及技術培訓會,擴大影響,引起各級領導重視,宣傳教育群眾,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營造良好的氛圍。五、項目實施進度第一階段(前期準10、備階段),2012年14月:制定項目規劃,落實實施區域,完成保護性耕作機具考察、調研、選型工作、廣泛開展技術宣傳活動,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會,演示會提高農戶認識。第二階段(項目實施階段),2012年510月:嚴格按照項目實施要求,指導農機戶檢修、調試作業機具,組織農戶做好小麥高茬收獲、玉米免耕播種、玉米機械化收獲、玉米秸稈還田、機械深松、小麥免耕播種、雜草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完成各項數據采集工作。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2年11月12月:完成數據整理分析,各項工作檔案整理裝訂,上報總結材料。六、資金籌措及使用方案(一)資金籌措項目實施計劃投資62.038萬元,其中,申請中省財政資金15萬元,地11、方財政配套15萬元,群眾自籌32.038萬元。中省投資15萬元,主要用于示范田建設8萬元,宣傳指導3萬元,技術培訓4萬元;地方配套15萬元用于項目管理5萬元和作業補助10萬元;群眾自籌32.038萬元用于農機具購置。(二)資金使用方案資金使用明細表單位:萬元序號列支項目總投資中省投資地方投資自籌資金1示范田建設882宣傳指導333技術培訓444項目管理費555作業補助10106機具投入32.03832.038合計62.038151532.038附件:1、項目實施區域圖2、2012年保護性耕作項目建設任務分解表3、項目組織實施機構任務分工表3、保護性耕作項目技術對比試驗方案4、2012年保護性耕12、作項目技術宣傳培訓方案5、2012年保護性耕作項目機具配置表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附件2: 2012年保護性耕作項目建設任務分解表 單位:戶、人、畝示范村農戶數人口數耕地面積示范面積備注神靈寺83034672993.752852集中連片王屯村31115091581.781430龔家莊434160317231520西巖村48519022114.872004張屯村412142418321619聯新村338132515181315合計28101123011763.410740附件3:2012年保護性耕作項目參加人員任務分工表實施領導小組姓 名職 務單 位任 務苗 煒局 長縣農業局監督協調王振剛副局長縣13、農業局監督協調龐秋紅鎮 長尚村鎮負責項目實施焦彥軍鎮 長九峰鄉負責項目實施任團升科長 縣財政局農財科監督財政資金使用趙 毓站 長縣農機管理推廣站項目總負責郝領柱副鎮長九峰鄉村組任務落實趙標兵副鎮長尚村鎮村組任務落實馬洪波副站長縣農機管理推廣站項目具體實施石東泉股 長縣農機管理推廣站技術宣傳培訓劉三斌股 長縣農機管理推廣站機具技術指導實施技術小組李春游主 任縣農技中心技術總負責王天泰站 長縣土肥站土肥測量張 鑫站 長縣農機站技術數據收集周小輝站 長縣植保站病蟲害防治侯軍寧副校長縣農機化學校技術數據收集實施村組長尚村鎮田間作業管理附件4:保護性耕作項目技術對比試驗方案為了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進一步14、探索,在尚村鎮神靈寺村選擇土地肥力及各項指標相同的田塊60畝,建立保護性耕作和常規機械播種試驗對比田各30畝。一、試驗目的通過試驗,在土壤肥力、作物品種、農藝管理水平等因素相同的條件下,通過二種耕作模式的對比試驗,為本地區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生產應用提供數據支撐和理論依據。二、試驗時間: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三、試驗內容一年兩熟(小麥、玉米輪作)試驗設五個技術處理,三次重復,15個試驗小區隨機排列,每個小區4畝,試驗是在秸稈粉碎還田條件下進行(秸稈覆蓋量30%以上)。1、秸稈殘茬處理:冬小麥留茬高度1520cm,小麥秸稈采用機械撿拾或粉碎還田,玉米秸稈采用還田機粉碎還田,粉碎長度10c15、m。2、機械深松:采用深松機械疏松土壤,不翻轉攪亂土層,有效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以及抗風蝕和雨水沖刷能力。3、免(少)耕施肥播種:采用免耕施肥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覆土、鎮壓、作業,將種子和肥料播施到有秸稈覆蓋的土壤中。4、雜草及病蟲害防治。一是播前進行藥劑拌種。二是在雜草長出35片葉時,采用人工或化學方式進行除草,并對雜草、病蟲害情況隨時觀測,綜合防控。技術路線:1、保護性耕作小麥機收留高茬-夏玉米免耕播種-田間管理-玉米收獲-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械深松)-免(少)耕播種小麥-田間管理。2、常規作業小麥機收玉米旋耕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玉米收獲秸稈還田機深耕旋耕機播小麥田間管理。四、試驗條件1、16、試驗田選擇:試驗田設立在尚村鎮神靈寺村。試驗田土壤類型為潮土和褐土,土壤肥力中等,土壤有機質14.5 g/kg ,堿解氮79 mg/kg,有效磷16.8 mg/kg,速效鉀103.8 mg/kg。2、地表狀況:作物收獲后秸稈粉碎覆蓋還田處理,粉碎長度8cm、根茬高度15 cm。秸稈覆蓋率為45%,秸稈覆蓋量470-620kg/畝。3、作業要求:試驗田種植相同品種,畝播量相等,小麥播種深度3-5 cm。玉米播種深度4-6 cm;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對雜草病蟲害隨時觀察,及時防治。追肥量:純N10-14kg/畝,P2O55-6kg/畝,K2O5-8kg/畝,施肥深度10-13cm。五、對比作業機具17、1、大洋2BFY-3型免耕硬茬播種機技術參數:行距60cm,收獲后播種施肥一次完成。2、西旋2BMG-4/6型條帶狀免耕播種機技術參數:行距30cm,苗帶寬12cm,播種小麥6行、玉米4行,僅對種床進行旋耕處理。3、西旋SGTNB-200Z4/8A8旋耕施肥播種機技術參數:行距15cm,播種小麥8行、玉米4行。播時對地表進行淺旋處理,旋耕深度10cm。我們將認真做好技術對比試驗的跟蹤調查和技術測試工作,做好各階段相關數據的采集記錄和文字、圖像資料的收積整理工作,形成客觀、科學、翔實的試驗報告,為在更大區域內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提供技術依據,更好地發揮項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附件4: 2012年18、保護性耕作項目宣傳培訓方案 單位:人次時 間內 容地 點人次負責人2012年3月4月保護性耕作新技術、新機具知識宣傳神靈寺村、聯新村、龔家莊、西巖村、張屯村、王屯村1000石冬泉劉三斌2012年5月玉米免耕硬茬播種技術培訓神靈寺村、聯新村、龔家莊、西巖村、張屯村、王屯村1000劉三斌2012年6月玉米免耕硬茬播種作業技術指導神靈寺村、聯新村、龔家莊、西巖村、張屯村、王屯村200石冬泉劉三斌2012年6月玉米免耕硬茬播種現場作業演示神靈寺村100馬洪波2012年7月9月玉米聯合收獲、秸稈還田、機械深松技術培訓神靈寺村、聯新村、龔家莊、西巖村、張屯村、王屯村1000石冬泉劉三斌2012年10月機械19、深松與小麥條帶播種作業技術指導神靈寺村、聯新村、龔家莊、西巖村、張屯村、王屯村200劉三斌2012年10月機械深松與條帶播種現場作業演示神靈寺村200馬洪波石冬泉合計3700附件5:2012年保護性耕作項目機具配置表單位:臺、萬元序號機具型號生產廠家新增數量單 價金 額12BCF-4型免耕播種機戶縣雙永農具廠100.484.822BMG-200型免耕施肥播種機西安亞澳農機公司61.4658.7932BMFD-6/8型免耕施肥播種機洛陽鑫樂有限公司71.6811.7644Q-165型秸稈還田機石家莊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50.7443.725ISQ-340型深松機北京銀華春翔有限公司40.7422.968合 計323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