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云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實施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6469
2024-01-08
11頁
102KB
1、國培計劃(2016)”云南省中小學幼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實施方案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教師20136號)、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號)等文件精神,中國教師研修網基于云南省中小學幼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一、項目目標1.技術應用有改變。引導學科教師從自身工作環境與需求出發,圍繞學科重難點,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自身課堂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通過課堂教學案例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2.專業發展有環境。幫助教師學會利用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區域研修社區,參與混合研修活動,能夠2、利用手機移動端“良師通”、數字備課工具提供個人工作效能,從而熟悉和運用技術手段形成的信息化專業發展環境促進自身成長。3.資源建設有成果。基于一線教師與研修導師團隊的實踐,通過個人建設、團隊打磨、區域推薦的方式形成一批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的精品作品集,包含突破重難點的課例(教學設計、課件、課堂實錄或教學片斷、課后反思)、微課(微教學設計、課件、微視頻),推動本地的學科資源建設。4.示范引領有基地。建設一批信息技術應用及混合研修示范校,并幫助其深入探索實踐,形成模式,打造團隊,能夠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上有所突破,培育信息技術環境下區域校本研修和課堂教學改革的示范基地。5.區域推進有機制3、。通過網絡研修、校本研修與課堂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實施,形成從學校、到鄉鎮、到區縣的分層混合研修機制,為促進區域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二、培訓對象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中小幼教師18000人三、研修內容與安排(一)整體研修內容與安排本次培訓以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為主題,依據教育部相關標準分類、分科、分層設計五個模塊的遞進式培訓課程;教師依據訓前診斷測評報告、本校教學環境和自身需求,從相應的主題和豐富課程資源中,選擇相關任務及課程,至少完成50學時。模塊研修課程混合研修任務及活動任務主題作業(成果)簡介線下活動安排訓前診斷測評,并以此為依據,選學網絡課程。第一模塊感受技術魅力提升綜4、合素養(任務1,時間2周)課程導學技術素養及平臺操作指南任務1:制定信息技術助力優化教學實踐的研修計劃請根據診斷測評結果,結合本校信息技術環境條件、教學進度和項目安排,選擇將執教的一節課的重難點,制定研修計劃。學科坊研修(推選作品):請各校學科坊組織線下交流活動,對本坊教師在本階段完成的線上作業進行研討點評,推選擬重點研磨的“種子作品”。第二模塊運用技術工具做好教學設計(任務2,時間4周)信息技術助力教學準備課程(資源檢索、課件制作等)任務2:撰寫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請參考上階段制定的研修計劃,圍繞即將執教的一節課,撰寫教學設計或微課設計,重點說明將如何應用PPT投影、交互電子白板或網絡移動等5、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堂教學。第三模塊應用技術工具創新教學活動(任務3選1,時間4周)簡易多媒體環境: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類課程任務3-1:簡易多媒體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課堂實踐在上階段教學設計及學友觀摩點評的基礎上,提交一份簡易多媒體環境下運用PPT投影等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與學的課例(鼓勵提交視頻形式的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課例片段;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提交課例的PPT課件)或微課。校級坊研修(研磨優品):請各校(園)組織線下課例觀摩活動,對各學科坊推選的“種子作品”課堂實施情況進行觀摩點評(鼓勵有條件有精力的學校對本校所有參訓教師的課堂實踐情況進行觀摩點評),推選本6、校“優品”。交互多媒體環境: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類課程任務3-2:交互多媒體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課堂實踐在上階段教學設計及學友觀摩點評的基礎上,提交一份交互多媒體環境下運用電子白板等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學的視頻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視頻片段)或微課。網絡移動環境: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類課程任務3-3:網絡移動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課堂實踐在上階段教學設計及學友觀摩點評的基礎上,提交一份網絡移動環境下運用IPad等移動端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與學的視頻課例(可為一節完整課,也可為其中某一精彩視頻片段)或微課。第四模塊反思教學實踐完善教學成果(任務4,時間2周)信7、息技術助力教學反思類課程任務4基于信息技術應用課堂實踐開展教學反思,完善教學成果針對前兩個模塊的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實踐,提交一份教學反思,并完善自己的教學成果。區域坊研修(展評精品):研修網項目組聯合各項目區域工作坊,組織精品展示活動,對各校(園)推選的“優品”案例進行展示點評,推選本區域信息技術應用“精品”成果資源包(含教學設計、視頻課例、課后反思等)。第五模塊借力混合研修打造優秀成果(時間1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類課程打磨并評選優秀成果(二)學校線下校本研修活動為落實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區域研修的整合,加強線下實踐,同時降低學校負擔,緩解教師工學矛盾,學校可以利用每周教研活動,結合自身8、教研工作,開展“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為選題的系列校本研修活動。學校根據參考如下校本研修活動安排表,靈活安排時間組織活動。階段、周活動主題目標第一階段第12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研修計劃制定制定研修計劃并完成本學期重難點選題的確定。完成第一階段作業第二階段第36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研討或微課制作的設計研討研討、交流優化教學設計方案。完成第二階段作業第三階段第7-10周任選其一微課與課件制作的技術攻關重點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學校課例或微課交流完成第三階段作業課堂實施的觀課議課活動。(交互白板使用與教學的融合)網絡移動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實施的觀課議課。第四階段第11-12周針對9、前二階段的研修活動實踐,進行反思,并修改完善本人作品資源包。促進教師進一步反思,修改并完善作業,形成個人優秀作品集第五階段第13-14周各校按照一定比例推薦本校學員的優秀作品集(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或微課、教學反思)。開展“技術為我所用教學因我而變”優秀作品資源的交流展示活動。(三)線下測評安排按照云南省教育廳文件精神,將線上學習與校本研修相結合,線上學習過程測評與線下教學實踐應用結果測評相結合,由縣教育局統籌,以學校為單位結合第五模塊進行線下測評,即針對學員研修作業生成的作品集評價與推優。具體評價細則如下:一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內容教學準備(30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教材分析準確、10、教學設計科學;教法學法運用恰當、教學流程清晰;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技術融合設計中能體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或融合);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能合理分析技術在教學中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學實施(40分)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組織教學內容,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注重知識多角度、多方位的聯系和知識間的整合;應變能力強,能運用信息技術有效調控和組織教學。過程方法教學過程階段明確,銜接自然有序,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合理,節奏適度;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的教學情境恰當;根據實際,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媒體技術課堂教學中操作各種多媒體設備的熟練程度;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平臺、學11、科資源等在教學中合理應用;錄像清晰、畫面穩定。說明:課堂錄像必須是完整的知識片斷,可以用手機等簡易設備錄制,錄像資源由學校保存。教學效果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好,學生學習潛能得到激發;實現教學目的,總體教學完整,效果好。資源開發(30分)課件制作課件內容、結構符合學習要求;結構清晰,表現方式簡潔,滿足教學需要;程序運行穩定,無故障,字體恰當、版式規范。微課制作微課制作規范,設計合理,視頻圖像生動,有感染力,能夠有效解決重難點問題。五、考核評價本次研修將基于信息技術測評指南,對參與本次研修的不同群體(學員、區域學科坊主、校級管理員、市管理員)進行相應的考核12、,并對優秀項目管理者、優秀項目學校、優秀學員等進行表彰。各角色具體考核辦法如下:表一:學員研修考核任務學習必修內容(100分)主題制定計劃課程學習參與活動生成成果線下研修10分20分10分50分10分個人發展計劃課程學習600分鐘,每30分鐘1分參與研修活動,每次2分教學設計表單用技術研一課(3選1)課堂實錄或片斷或微課教學反思表單學科工作坊坊主評價結伴研修定計劃1份,10分120分鐘1次,2分/,坊主對本坊學員的作品及參與線下研修情況一并打分,滿分10分教學設計測難點/180分鐘1次,2分1份,15分/課堂實踐用技術/180分鐘1次,2分/1份,25分/經驗反思助提升/120分鐘1次,2分/13、1份,10分精彩綻放展成果/1次,2分/拓展學習(不設上限)貢獻積分寫作業:2個積分/1篇傳資源:2個積分/1篇寫日志:2個積分/1篇發問答:1個積分/1篇魅力積分作業、日志被評論:1個積分/1次作業被推優:20個積分/1次;資源被推優:2個積分/次(被學友評分為10分);1個積分/次(被學友評分為8分);資源被下載:1個積分/1次表二:學校管理員考核評價指標指標描述分值培訓方案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將網絡研修內容與本校校本研修活動相結合,以簡報形式提交一份校本研修年度計劃。(校本研修目標明確、任務具體、特色突出,時間安排具體,含校本研修組織管理、校級骨干培訓者團隊建設和校本資源建設及更新機制。)14、10研修簡報提交二期校本研修活動簡報。20研修總結提交研修總結,10分,本項滿分10分10組織管理1.學員參訓率達到95%以上:計10分;85%-94%:計8分;70%-84%:計6分;50%-69%:計4分,50%以下不記分。302.學員合格率達到95%以上:計10分;80%-94%:計8分;60%-79%:計6分;50%-59%:計4分;50%以下不得分。3.學員90分以上達到15%以上:計10分;10%-15%:計8分;5%-10%:計6分;5%以下不得分。研修活動參與3個以上(含3個)線上研修活動的學員比例達到95%以上:計10分;80%-94%:計8分;60%-79%:計6分;50%15、-59%:計4分;50%以下不得分。10學員線下研修活動成績評定:所有學員的線下研修活動成績都被評定才能得分20分,否則不得分。20滿分100分表三:縣區管理員考核評價指標指標描述分值管理制度以簡報形式提交一份本縣區項目組織管理制度。(含項目組織管理結構,縣級骨干培訓者團隊建設情況,培訓、教研、電教等部門力量整合情況,職責分工,管理制度等)15培訓方案以簡報形式提交一份縣域項目規劃方案和年度實施方案。(將項目納入縣級培訓規劃。研修目標明確、主題突出、有地域特色。保證經費投入和設備條件)15監管評估以簡報形式提交一份學校和機構考核評價辦法,對縣域內校本研修進行監管評估。15組織管理1.學員參訓率16、達到95%以上:計20分;85%-94%:計18分;70%-84%:計15分;50%-69%:計10分,50%以下不記分。202.學員合格率達到95%以上:計20分;80%-94%:計18分;60%-79%:計15分;50%-59%:計10分;50%以下不得分。20研修活動督促區域學科工作坊坊主組織線上研修活動:工作坊坊主發布研修活動不少于10個,每個1.5分,滿分15分。15滿分100分表四:區域學科坊主考核考評維度得分細則分值研修組織力組織管理學員參訓率達到95%以上:計5分;85%-94%:計4分;70%-84%:計3分;50%-69%:計2分,50%以下不記分5學員合格率達到95%以上17、:計5分;80%-94%:計4分;60%-79%:計3分;50%-59%:計2分;50%以下不得分5研修簡報撰寫3期研修簡報,包括一期本坊研修計劃、一期線下研修活動情況、一期研修總結,每期簡報10分,本項滿分30分30研修指導力作業指導推薦學員的研修作業不少于6篇,每篇1分,滿分6分;點評學員的研修作業不少于4篇,每篇1分,滿分4分。10作業資源包1.推薦本坊學員的優秀作業資源包到項目組資源庫:推薦30%以上,計10分;15%-29%,計8分;14%-5%,計5分;5%以下不計分。102.點評本坊學員優秀作業資源包(從30%推薦作業資源包中選擇點評):點評10%以上,計10分;10%以下不計分18、。10研修活動發布網絡研修活動,組織本學科組教師參與研討,每次10分,至少2次,滿分20分20個人學習力看課觀看網絡課程達到300分鐘,得10分10滿分100分六、組織管理與服務保障(一)雙線管理結合項目實際,在組織管理上實行行政、業務雙線并行,多方聯動。首先,形成省-區域校“多級”行政組織管理網絡,主要負責項目管理和監控;其次,形成培訓機構指導團隊區級學科坊主團隊“兩級”專業指導體系。(二)組班方式(1)分學段、分學科建工作坊,每個學科配備1名學科總坊主和若干助理坊主(大學科),每個助理坊主管理50-100人組成的學科工作坊。(2)組坊原則按照學校一個學科參訓教師數量能夠達到50人的,可以單獨建坊;人數不足50人的學科,可參考日常學科教研活動組織規則,按片區組坊。具體組坊規則由區縣根據自身情況,具體進行設置。(三)服務保障項目組提供平臺實時監控服務,保證系統運行穩定;提供專業系統的各層次技術培訓,保證各角色順利使用平臺;運用隨機問題監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員研修過程的監管;制定專門的應急預案,對突發情況做到快速有效應對,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1.中國教師研修網項目組客服熱線電話:4007799010;2.建立本項目工作QQ群,直接為骨干學員的學習提供服務。中國教師研修網2016年9月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14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