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湖污染基底修復技術研究及實踐培訓課件(38頁).ppt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77342
2024-01-08
38頁
19.07MB
1、河湖污染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及實踐,2015.01,提 綱,二、現場應用與實踐,1、巢湖、太湖、嘉興河道等,1、薄層改性粘土覆蓋控制2、底層微曝氣控制3、化學氧化劑修復4、松土、劃耕、翻土修復5、植物修復,一、污染底泥修復技術研究,(一)為什么修復污染底泥?,Berelson(1998)在Port Phillip灣的營養鹽循環研究中發現,內源性氮磷營養鹽的產生量占外源性營養鹽的比例均超過50。美國以及北歐湖泊控制了外源N、P營養物質的情況下,許多湖泊恢復響應緩慢,原因是長期富營養過程積累在湖泊沉積物中N、P營養物質的釋放仍然可以維持藻類大量增殖和低的透明度,阻礙了湖泊恢復進程(Cooke et a2、l,1993;Sndergaard et al,2000;Gulati&van Donk,2002)。,(二)底泥污染物控制與修復技術概述,污染底泥治理措施主要包括:(1)底泥疏浚(2)清潔細沙、改性粘土、膨潤土等覆蓋(3)湖泥進行吹填后植物修復;河道中心區域底泥在邊岸帶堆土后植物修復(基底適生性)(4)底泥曝氧(宋英偉等(2008):曝氣與生物膜聯合作用水體溶氧由4.3提高到7.0mg L-1,水體氮磷顯著下降,透明度由20cm提升至120cm。叢海兵等(2006):在厭氧水體DO2 mg L-1揚水曝氣顯著抑制藻類生長,降低底泥有機質及氨氮的釋放)(5)化學處置:Al2(SO4)314H23、O(1-2mg/L)、FeSO4(3.5-10mg/L)、FeCl3、CaCO3(120mg/L)+將底泥中注射Ca(NO3)2等。(6)微生物電化學原位控制,去除,控制修復,2.1“Riplox”方法(成功案例),將Ca(NO3)2注射至沉積物中來氧化表層15-20 cm沉積物,通過提高pH和添加FeCl3促使與P結合。此方法是由Rilp(1976)發明的,因此也被稱為“Riplox”(Donabaum et al,1999)。,種植沉水植物,2.2 薄層粘土覆蓋的植物生境修復技術(太湖案例),渾濁,黑臭,藻華,底泥厭氧,圍隔試驗前后水體的感官效果,圍隔內水體氮磷和葉綠素去除效率大于95%,4、96.34%,97.20%,95.95%,TSS(mg/L),TN(mg/L),TP(mg/L),總氮,總磷,葉綠素,薄層覆蓋后主要內源污染物釋放受到明顯抑制,控制 90%,控制 90%,底層水體及沉積物表層缺氧狀況得到改善,沉積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特征參數,氧氣在水體及表層沉積物中的垂向分布,O2(mmol/L),圍隔內水體透明度提高,沉水植被初步恢復,(二)湖濱帶高密實基底植被適生性修復,湖濱帶濕地面臨濕地植物退化和面積萎縮,其中基底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基底硬化(高密實性)為其主要特征。,多種脅迫下的基底硬化,高密實性基底改良措施設計,沉積物緊實不適合植物生長,基于湖濱帶石質基底和粘質壓實5、基底,在技術研發過程中采用了以下自行設計的三種改良措施:,劃耕(cross-shaped tillage,CT),覆土(Sediment capping,SC),翻耕(Plow-tillage,PT),表層沉積物的孔隙度垂向分布,覆土和疏松方式能顯著提高表層沉積物通氣性(45%),沉積物界面的氧氣擴散通量,疏松方式加速了界面氧氣交換過程(52%),覆土(SC)、翻耕(PT)和劃耕(CT)處理后蘆葦生長狀況,覆土和疏松方式能顯著增強根系活力,提高蘆葦生長速率(25倍),b.相對生長速率,a.根系活力,覆土、翻耕和劃耕處理后,沉積物-水界面NH4+,NO3-釋放通量,疏松沉積物的方式抑制了沉積物氮6、的釋放,疏浚湖泥對沿岸帶基底修復,以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為對象,研究其在湖泊底泥(LS)和農田土壤(AS)兩種底質上淹水情況下蘆葦的生長情況,探討濕地植物在淹水條件下對不同基底的適應性。結果:(1)疏浚湖泥增加蘆葦耐淹性;(2)加快蘆葦淹水后的恢復生長。,規模:133畝;建設期:2010年7月-2011年5月;完成、拋石消浪及排樁建設;工程內容:岸帶基底重建、植物群落構建、漂浮濕地構建;技術運用:漂浮濕地技術(創新)組合浮床技術(創新+集成)基底修復技術(創新)水生植物種植、空間配置技術(創新+技術運用),修復前,湖灣生態修復技術與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生態浮床凈化機7、理和效果研究 動植物耦合效果技術 生物膜反應器研究及開發,冬季黑麥草保持常綠,研發了低成本、高凈化力、抗風浪、易移動、易組裝、植物可自行繁衍、冬季可以生長的組合生態浮床;同時開發了凈化效率高、使用期限長、富集微生物能力強的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抗風浪型組合浮床技術,(三)物理氧化(底層曝氣)和化學氧化(添加CaO2),試驗設置:(1)添加CaO2:表層0.5cm深處沉積物注射添加;試驗中設置了低水平5g CaO2及高濃度添加20g CaO2 兩個處理。(2)底層曝空氣:采用微曝氣盤(4cm)在沉積物-水界面上方5cm處曝氣。(3)底層曝氮氣:利用微曝氣盤(4cm)水柱下層進行,試驗期間每天連續8、曝氣5h,曝氣后利用橡膠塞及封口膜密封,防止空氣混入。,浙江嘉興市一條重污染城市河流明月河為研究對象。,(三)物理氧化(底層曝氣)和化學氧化(添加CaO2),CaO2對沉積物中氮磷釋放影響,試驗處理:分別均勻注入0.5g、1g、3g、5g CaO2的水濁液到底泥表面,每點間隔2cm。此時,有機玻璃管中CaO2濃度分別為0.088kg/m2、0.176kg/m2、0.529kg/m2和0.881kg/m2。,CaO2對沉積物中氮磷釋放影響,CaO2對沉積物中PO43-P釋放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隨CaO2濃度的增加效果愈加明顯,上覆水中溶解態活性磷濃度最大可削減98%。實驗開始時,磷釋放速率可降9、至-241.91622.501mg/(m2d);CaO2對沉積物中NH4+-N釋放的影響較小,上覆水中NH4+-N濃度隨著時間的變化波動性較大,且有逐漸增大的趨勢;添加CaO2會顯著提高底層上覆水pH值(P0.05)。可為一種黑臭底泥治理有效技術;其較適濃度為0.176kg/m2。,CaO2對沉積物中氮磷釋放影響,1、嘉興市黑臭河明月河治理,二、現場應用與實踐,措施:綠狐尾藻+底層微曝氣 在水面布設30%-60%綠狐尾藻,結合底層微曝氣技術,吸收、吸附、轉化降解水中污染物,抑制底泥污染物釋放,消除河道黑臭現象,提升水質。,魚蝦恢復:黑魚、鯽魚、餐條等。,治理效果:,修復后,修復前,關鍵科學問題10、:黑臭底泥在不疏浚情況下如何提升水質。,2、嘉興市秀洲區5條河,關鍵科學問題:暗管點源污染采用污水導流+集中處置方案提升水質。,3、嘉興市農村河道花家浜(豬糞河),豬舍排入的廢棄物,污水排入的河叉,治理措施:1、表層利用覆蓋率50%綠狐尾藻凈水。2、種植沉水植物(伊樂藻、黑藻)控制底泥污染釋放。3、改性礦物質覆蓋。,水質改善效果:,與該河道治理前比較,各項水質指標下降了20%-50%;與同類河道比較,各項水質指標下降了42%-86%。,花家浜河道治理前后、與未治理類似河道水質比較,4、陽澄湖入湖河道治理,治理措施:(1)底泥翻松后修復邊坡(2)植物修復污染底泥 邊岸帶:挺水植物 河中心:沉水植11、物,治理效果:,底質:,比較修復前(2008年7月)監測數據,修復后表層底泥的荻溪塘的TN、TP含量分別下降了25.1%和5.4%;北河涇的TN、TP含量分別下降了16.3%和21.6%,但是,荻溪塘和北河涇的有機質(燒失量)上升了25.9%和31.0%。,荻溪塘修復河段底泥的TN、TP、NH4-N、PO4-P的6天平均釋放速率分別比未修復河段降低45%、34%、22%、77%;北河涇修復河段底泥的TN、NH4-N的6天平均釋放速率分別比未修復河段降低77%和69%,但TP、PO4-P 效果不明顯。,水質:,總 結,河湖污染基底治理與修復要需要兼顧多種因素(環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成本、疏浚條件等),非疏挖航道和污染十分嚴重等因素的底泥疏浚應慎重!經濟適用的原位修復更適宜。河湖疏浚一定要結合河湖岸帶生境修復,利用植物修復污染底泥。針對黑臭河道等水體,環境友好的化學修復見效快,可應急處置,但要結合生態修復措施。物理性的底層曝氣對污染底泥修復是安全有效的,但不適用于湖泊。利用礦物質基底覆蓋具有一定效果,但是成本較高,需與生態修復結合來維持長效。,謝 謝!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