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銅梁區礦產資源規劃方案(2021-2025年)(2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77545
2024-01-09
26頁
111.20KB
1、重慶市銅梁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二二三年一月目 錄總 則5一、現狀與形勢6(一)礦產資源概況6(二)上輪規劃實施成效7(三)形勢與要求10二、指導原則與目標11(一)指導思想11(二)基本原則12(三)規劃目標13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16(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16(二)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16(三)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16四、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18(一)合理調控開發強度18(二)優化開發利用結構19(三)嚴格規劃準入管理19五、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保護21(一)綠色勘查21(二)綠色礦山建設21(三)礦山生態保護22六、規劃實施保障措2、施24(一)加強統籌協調24(二)嚴格審核管控24(三)強化資金保障25(四)健全監督機制25總 則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統一規劃,促進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重慶市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及銅梁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制定重慶市銅梁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3、是落實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加強和改善礦產資源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區規劃自然資源主管等部門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涉及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本規劃做好銜接。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以2025年為目標年,展望到2035年。一、現狀與形勢銅梁位于重慶西北部,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主軸線上,地理坐標東經10546311061639,北緯293123300549之間。區境南北長62公里,東西寬48公里,幅員面積1343平方公里。至2020年底,銅梁區下轄5個街道和23個鎮,年末全區戶籍人口總戶數32.85萬戶,總人口84.90萬人。2020年4、,銅梁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1.02億元。銅梁區地處低山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以丘陵為主,東南部有毓青山(又稱東山)和巴岳山(又稱西山)東西對峙,丘陵地形標高一般在+220+400m之間,森林覆蓋率33%。區內主要有涪江、瓊江、小安溪、平灘河、久遠河和淮遠河六條河流,屬嘉陵江水系。銅梁地質構造處于揚子陸塊區上揚子陸塊川中前陸盆地華鎣山帚狀穹褶束之西緣。華鎣山隱伏斷裂沿北東南西方向從銅梁中部穿過,東部為平行褶皺帶,西部為平緩褶皺帶。由東至西分布有:瀝鼻峽背斜、蒲呂場向斜、西山背斜、六贏山向斜、彌噸場背斜、大石堡向斜、大石橋背斜。(一)礦產資源概況。1.礦產資源特點。截至2020年底,銅梁區5、已發現礦產22種,主要有煤、頁巖氣、鍶、石膏、石灰巖(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砂巖、頁巖和地熱8種;其次有白云巖、陶瓷土、耐火粘土、含鉀巖石、煤層氣、天然氣、天然鹵水及礦泉水8種;具有礦化現象的礦種有鐵、銅、重晶石、金、硫鐵礦和膨潤土6種。石灰巖、鍶、石膏、頁巖氣、地熱,是本區的優勢礦種。其中地熱、鍶、石膏主要分布于西山背斜;石灰巖呈條帶狀分布于瀝鼻峽背斜和西山背斜軸部一帶。區內礦產資源的總體特征是:礦產資源總體較豐富,非金屬礦產多、金屬礦產少,小礦多、大礦少,貧礦多、富礦少。多數礦產屬外生作用形成的沉積礦床;礦產資源分布區域明顯、相對集中,主要分布于瀝鼻峽背斜和西山背斜。2.礦產資源開6、發利用現狀。目前,銅梁區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有:石灰巖(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砂巖、頁巖、地熱、礦泉水等。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有礦山40個,其中水泥用灰巖礦山1個,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25個,頁巖礦山7個,砂巖礦山5個,地熱1個,礦泉水1個。總體而言,地熱、石灰巖等礦產資源利用程度較高,砂巖、頁巖等小型礦山開發利用程度和開采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非金屬及建筑材料礦山全部為露天開采,開采回采率90%以上。(二)上輪規劃實施成效。上輪規劃實施以來,銅梁區建立了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評價和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協調發展的新局面,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逐步加強,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機制逐步完善,礦產資源宏觀調7、控得到加強,礦山開發結構得到優化,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進一步規范,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得到大力推進。1.礦產資源保障程度穩步上升。基礎地質方面,開展了1:5萬渝西鍶礦成礦帶區域地質調查(銅梁部分),1:5萬銅梁幅、虎峰幅、璧山幅(跨銅梁區)等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5萬區調覆蓋率從2016年的45%提升到了期末的100%,為重大工程建設提供支撐服務;礦產勘查方面,開展了重慶市銅梁區土橋鎮地熱、重慶市大足區興隆礦區鍶礦深部詳查(含銅梁福果片區)、重慶市大足區興隆鍶礦區石膏綜合勘查(含銅梁福果片區)及銅梁區蒲呂街道瀝鼻峽背斜南段灰巖礦調查(資源量113155萬噸)等工作,新發現和評價大中型礦產地1處,頁8、巖氣、鍶等優勢礦產新增查明資源量達到預期目標,石膏為規劃目標額外新增查明資源量3822.8萬噸,為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2.礦山布局與結構有所改善。根據“綠色銅梁”發展戰略目標要求,銅梁區政府按照“不新增、大并小、減塘口、保大優、及時復、規范管”的方針,對煤等礦山進行關閉注銷,其他礦種逐步壓減礦山數量,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有礦山40個,比2015年(68個)減少了41%,均為非煤礦山。其中水泥用石灰巖礦山1個,占礦山總數的2.5%;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25個,占礦山總數的62.5%;頁巖礦山7個,占礦山總數的17.5%;砂巖礦山5個,占礦山總數的12.5%;地熱1個,占礦山總數的2.9、5%;礦泉水1個,占礦山總數的2.5%。通過提檔升級,礦山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蒲呂街道、華興鎮等兩個規模較大的集中開采區。大中型礦山占全區礦山總數的58%。3.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綠色轉型初見成效。通過開展試點,積極引導、加強監督管理、落實鼓勵和支持政策,有序推進全區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區礦山累計投入經費約6054.66萬元,完成工業廣場硬化約43664平方米、道路硬化約6019.22米、綠化面積約26296平方米,采選加工區密閉美化面積約58198平方米。實施綠色礦山建設對促進節能減排,落實企業主體社會責任,實現合理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起到了積極促進作10、用。4.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初見成效。按照財政部 自然資源部 環保總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財建2006215號)要求,建立健全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制定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土地復墾率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逐步推進。截至2020年底,累計計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5470.72萬元,在產礦山企業全部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通過實施恢復治理項目,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改善了礦山生態環境。“十三五”期間,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22個礦山,復墾總面積18.4179公頃,其中復墾為耕地面積8.3961公頃,復墾為其他農11、用地面積10.0218公頃。5.礦產資源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推進礦業權公開競爭性出讓。落實礦業權準入管理規定和礦業權出讓基準價制度,全面推行礦業權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強化礦業權人信用約束。(三)形勢與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重慶市處于新型城鎮化、城市群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對礦產資源穩定、可持續性發展供應路徑與舉措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銅梁區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橋頭堡”戰略的深入實施,社會經濟發展將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經濟社會由高速增長階段轉12、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礦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轉型任務艱巨。1.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水平。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交通強國、鄉村振興、兩新一重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仍將維持高位運行。預計到2025年,建筑石料用灰巖需求量1900萬噸/年,水泥用灰巖需求量300萬噸/年,總體來看,除建筑石料等基本能夠滿足相關產業發展需求、可由區內自給外,其余礦產完全由區外輸入,需進一步拓展完善區外、市外資源輸入渠道。2.發展新定位要求優化礦產勘查開發格局。銅梁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主軸線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橋頭堡城市。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經濟社會13、發展需求變化調整礦產勘查開發布局,增強資源供應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全區產業布局,建設建筑石料等資源集中開采區,助力產業發展。進一步延伸地熱、鍶等產業鏈,提升區內礦產資源深加工能力和產品附加值。推進資源開發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3.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進一步提升礦業發展質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深入人心,以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為主體的國土空間管制更加嚴格,區內可供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國土空間較為有限,要求進一步提高礦產開發準入門檻、提升資源規模化集約化利用水平。以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為抓手,切實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加快轉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強14、化綜合勘查開發和綜合利用,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二、指導原則與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統籌發展和安全。根據重慶市銅梁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15、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未來五年內,加快建成成渝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華龍文化旅游名城、重慶基礎教育和創新發展示范區,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管理新體制,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礦產資源配置機制,強化礦產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構筑有競爭力的優勢礦業。堅持開發保護并重、保護為主,開源節流并舉、節約優先,努力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切實發揮規劃的宏觀指導和監管依據作用,促進銅梁區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轉變,保障銅梁區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二)基本原則。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16、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修復,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持續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節約集約水平,推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綠色轉型發展。2.堅持需求導向,保障供給。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加強資源供需形勢分析和礦產品市場監測,構建礦產資源安全監測預警機制,提升資源的有效供應,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3.堅持優化布局,協調發展。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的銜接,推動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突出地域優勢和資源特色,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4.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監管。深入推進礦產資源17、管理改革,開展砂石土礦產“凈礦”出讓,積極探索其他礦產“凈礦”出讓。順應市場經濟,加快構建礦產資源管理新體制新機制,探索形成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平臺、新抓手和新舉措。(三)規劃目標。到2025年,礦產資源供應能力穩步提升,基本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需求,基本形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發展格局,基本建成競爭有序、富有活力的現代礦業市場體系,促進礦業健康持續發展。1.礦產資源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加強地熱、鍶等優勢礦產的勘查,推動石膏等有開發利用需求礦產的勘查,做好水泥用灰巖礦山的接替資源勘查,促進已有礦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開展集中開采區和普通建筑用砂石土規劃區資源調查等工作,提高采礦權資源可靠性18、。預期至2025年,新增地熱資源量36萬立方米/年、鍶礦石資源量1100萬噸、石膏資源量7000萬噸、水泥用灰巖資源量35000萬噸、水泥配料用砂巖資源量300萬噸、玻璃用砂巖資源量600萬噸、水泥配料用頁巖資源量250萬噸,預期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9個。2.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重點建設規模效應突出、資源保障有力的灰巖集中開采區,兼顧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建設地熱、砂巖等開采區。到2025年,全區礦山數量控制在26個以內,大中型礦山比例不低于70%。全區建筑石料用灰巖年開采總量不超過1900萬噸、水泥用灰巖年開采總量不超過300萬噸、鍶年開采總量3萬噸,建筑用砂巖年開采總量60萬噸、19、玻璃用砂巖年開采總量30萬噸、地熱開采量65.2萬立方米/年。3.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綠色轉型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加大砂石土類礦山整合力度,提升礦業集中度和資源規模化利用水平。完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激勵約束機制,全面落實礦業權人生態保護修復責任。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4.礦政管理與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行政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工作更加精細,資源家底更加清楚。“凈礦”出讓取得成效。基本完成礦業權市場和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礦產資源管理水平得到20、提高。2035年遠景目標:全區礦產資源量明顯增加,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利用空間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礦政管理機制更加完善,生態保護、資源開發協調發展,礦業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專欄1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主要指標指標名稱單位2025年指標屬性新增資源量水泥用灰巖礦石 萬噸35000預期性石膏礦石 萬噸7000鍶礦石 萬噸1100水泥配料用砂巖礦石 萬噸300玻璃用砂巖礦石 萬噸600水泥配料用頁巖礦石 萬噸250地熱萬立方米/年36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水泥用灰巖處2預期性石膏、鍶處3水泥配料用砂巖處1玻璃用砂巖處1水泥配料用頁巖處1地熱處1礦山數量個221、6約束性年開采總量地熱萬立方米/年65.2預期性水泥用灰巖礦石 萬噸300約束性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石 萬噸1900鍶礦石 萬噸3預期性建筑用砂巖礦石 萬噸60玻璃用砂巖礦石 萬噸30大中型礦山比例%70約束性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鼓勵勘查開采頁巖氣等戰略性礦產,地熱、鍶、石灰巖、砂巖等優勢礦產,以及石膏等有開發利用需求的礦產資源。大力支持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力度,支持在已設油氣礦業權區域增列煤層氣進行綜合勘查、綜合開發,依法依規解決油氣勘探、開采、輸送等合理用地需求。限制開采煤、錳、耐火粘土、高嶺石粘土、硫鐵礦等礦產。禁止開采汞、磚瓦用粘土及其他對生態環境可22、能產生嚴重破壞且難以恢復的礦產。(二)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根據市級規劃目標結合銅梁區自身資源優勢,在成礦有利區帶劃定3個重點勘查區:重慶市銅梁至大足區黃泥堡深部鍶、石膏綜合勘查區;重慶市銅梁區西山礦區鍶、石膏深部勘查區;重慶市銅梁區玉峽礦區鍶深部勘查區。推進銅梁區建材產業發展,根據產業興民、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優勢,實施鄉村振興,發展配套產業經濟,實現產業興民,大力推進蒲呂街道、華興鎮等區域灰巖的開發利用,創建建材產業重點發展區。(三)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1.勘查布局。根據市級勘查規劃,合理規劃布局勘查區塊,積極引導鍶、石膏、地熱等礦產設置探礦權。預期提交大中型礦產地923、處,新增鍶礦石資源量1100萬噸、石膏資源量7000萬噸、地熱資源量36萬立方米/年、水泥用灰巖資源量35000萬噸、水泥配料用砂巖300萬噸、玻璃用砂巖600萬噸、水泥配料用頁巖250萬噸。本次規劃空白區新設勘查區塊9個,其中鍶、石膏重點勘查區塊3個,地熱勘查區塊1個,水泥用灰巖勘查區塊2個,水泥配料用砂巖勘查區塊1個,玻璃用砂巖勘查區塊1個,水泥配料用頁巖勘查區塊1個。原則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對應一個勘查項目,推動有序勘查。2.開采布局。合理規劃布局開采區塊,積極引導“規模化、集約化”布局,提高礦業的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加快大中型和骨干礦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結合市級開采規劃布局,劃定蒲呂街道、24、華興鎮2個集中開采區;在集中開采區外,合理劃定開采規劃區塊,積極引導采礦權設置。全區開采規劃區塊26個,其中已設采礦權保留開采區塊6個(建筑石料用灰巖5個,地熱1個),已設采礦權調整開采規劃區塊12個(建筑石料用灰巖11個,建筑用砂巖1個),探礦權轉采礦權開采規劃區塊4個(水泥用灰巖1個,玻璃用砂巖1個,鍶1個,地熱1個),空白區新設開采規劃區塊4個(建筑石料用灰巖1個,建筑用砂巖3個)。3.保護布局。建設鐵路、公路、工廠、水庫、輸油管道、輸電線路和各種大型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建設單位在選址之前,應向規劃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查詢擬建工程所在地區的礦產資源分布和開采情況,未經批準,不得壓覆重要礦產資源25、;開采礦產資源應當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采礦方法和選礦工藝,達到國家規定的“三率”指標要求;禁止無證開采和超越采礦許可證規定的礦區范圍采礦;加強對具有工業價值的共生和伴生礦產的綜合開采、綜合利用,防止浪費。四、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一)合理調控開發強度。按照銅梁區礦產資源特點、市場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銅梁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各方面需求和礦山產能情況。1.開采總量。合理控制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開采強度,到2025年,全區水泥用灰巖開采總量控制在300萬噸/年以內,建筑石料用灰巖開采總量控制在1900萬噸/年以內。合理調控砂巖等礦產開發利用總量,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節26、。專欄2 開發利用總量調控礦種單位總量調控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石 萬噸1900水泥用灰巖礦石 萬噸300鍶礦石 萬噸3建筑用砂巖礦石 萬噸60玻璃用砂巖礦石 萬噸30地熱萬立方米/年65.22.礦山數量。強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劃管控,按照市場需求、規劃年度實施計劃有序投放采礦權,穩定資源供應。以建筑用砂石土等礦產為重點,推進小型礦山的整合,減少礦山數量,穩定產量。嚴格控制新設水泥用灰巖等礦產礦山,合理控制新設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到2025年,全區礦山總數控制在26個以內,開采礦種采取動態調控。(二)優化開發利用結構。1.優化方向。深入推進礦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落后產能淘汰速度。加大低效產27、能壓減、無效產能騰退力度,對長期停產停建的僵尸礦山依法依規予以關閉注銷。加強部門銜接,建立溝通長效機制,完善礦山用地、用林、用草等政策,依法支持企業投產、達產,提高產能利用率。2.優化布局原則。嚴控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的開發總量,合理開展建筑用砂巖礦資源整合。3.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減少礦山固體廢棄物、廢水排放。加強復雜難采礦山安全高效開采技術研究和應用,探索礦山無廢采礦技術。到2025年,各生產礦山“三率”水平達到國家及重慶市礦產資源“三率”指標要求。(三)嚴格規劃準入管理。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統籌協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空間28、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區分戰略性礦產和非戰略性礦產、探礦權和采礦權、已設礦業權和新設礦業權、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固體礦產和液體礦產,對礦業權準入進行差異化管控。1.綠色勘查準入。探礦權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及有關產業政策,申請勘查礦種必須符合市級與區級規劃要求;探礦權申請人必須是能獨立承擔相應責任的企事業法人,申請資料必須完整、真實,并按審批程序逐級報批備案;編制科學合理的綠色勘查實施方案;勘查項目資金符合總體勘查方案的預算投入;勘查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誰勘查誰負責、誰施工誰恢復、誰破壞誰治理的管理。2.規劃準入。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重慶29、市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開采礦種、區塊符合規劃要求。3.開采規模準入管理。水泥用、建筑石料用灰巖:新建生產礦山規模不低于100萬噸/年;整合及采礦證到期后新增劃資源的礦山生產規模不低于50萬噸/年;嚴格控制建筑石料用灰巖新建礦山生產規模,有效促進石灰巖利用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玻璃用、建筑用砂巖:新建、整合及采礦證到期后新增劃資源的礦山生產規模不低于5萬噸/年。水泥配料用砂巖:新建、整合及采礦證到期后新增劃資源的礦山生產規模不低于10萬噸/年。水泥配料用頁巖:新建礦山生產規模不低于8萬噸/年;整合及采礦證到期后新增劃資源的礦山生產規模不低于5萬噸/年。地熱:新建最低生產規模為5萬30、立方米/年,有效促進資源利用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除符合有關規定外,嚴格控制新設小型生產規模礦山,嚴格限制不具備擴能條件的已設小型生產規模礦山擴大范圍增劃資源。4.礦區生態保護修復準入。礦山應按規定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并報主管部門批準,計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嚴格執行已批準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對于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由采礦權人負責治理恢復,治理費用列入生產成本。礦山關閉前,采礦權人應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義務。五、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保護(一)綠色勘查。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大綠色勘查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的研究與應用31、推廣,在勘查立項、設計、實施全過程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推廣物化探無損地表技術,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制定市級綠色勘查規范,完善綠色勘查管理制度,推動實施綠色勘查示范項目。(二)綠色礦山建設。健全綠色礦山建設長效機制、建立常態化監管體系,持續鞏固綠色礦山建設成效,促進礦區礦容礦貌大改觀、大提升。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依法依規落實綠色礦山建設支持政策,在資源配置、礦業用地用林用草等方面優先支持。對達不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按照規定在用礦用地政策方面予以限制。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建,落實采礦權人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編制責任,明確建設32、目標、建設內容和重要時間節點,按照國家和重慶市有關標準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充分利用日常巡查、實地核查等工作,督促企業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推進和成效保持。強化區生態環境局、區應急局、區水利局、區林業局等部門聯動,充分利用支撐單位技術優勢,加強對企業技術指導。采礦權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采礦權出讓合同約定,自行編制或委托有關機構編制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監督檢查、第三方評估的依據之一。采礦權人應當在礦山設計、基建、開采、生態修復過程中,統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改善礦區環境,優化資源開發方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加強節能減排,推進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建設,提升管理水平與企業形象。(三)礦山生態保33、護。1.落實生產礦山生態修復主體責任。堅持“邊開采、邊治理”,督促采礦權人采取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土地復墾、恢復植被等措施,切實履行礦山生態修復責任。礦山生態修復應因地制宜形成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植物群落,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最終形成可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在采礦權出讓時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督促采礦權人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簡稱方案),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賬戶,明確基金的適用范圍和計提方式,新設采礦權應在方案審批后1個月內建立。采礦權人應當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區規劃自然資源局提交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實施情況的報告和礦山地質環境的監測資料。2.完34、善礦山生態修復激勵懲戒機制。構建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制度體系。建立系統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加快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建立健全政府、礦山企業、社會投資方、公眾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監督機制。加強對礦山企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履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不履行義務或義務履行不到位的礦山企業依法依規進行懲戒。因違法被吊銷生產經營資質或者因其他原因被終止采礦行為的礦山企業,應當履行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開采礦產資源等活動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突發事件的,有關責任人應當采取應急措施,并立即向礦山所在地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35、及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同時,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恢復和治理,對當地居民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3.加強礦山污染防治。加大礦山“三廢”治理與環境監測。減少礦山開采、儲存、裝卸、洗選、運輸等環節的污染物排放。加快推進老舊高排放礦山機械淘汰更新,加大礦山機械污染防治力度。推動公轉水、公轉鐵,中長距離運輸采用鐵路、水路、管道等清潔運輸方式。六、規劃實施保障措施(一)加強統籌協調。落實規劃實施主體責任。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要加強協調,及時解決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規劃一經批準,必36、須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做好相關規劃銜接。建立健全相關規劃銜接協調機制,確保礦產資源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銜接協調。涉及礦產資源的相關行業規劃,在規劃目標、重要指標、重點布局、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要與礦產資源規劃相銜接。(二)嚴格審核管控。規劃明確的禁止勘查開采礦種,不得新設礦業權。對限制開采礦種,要嚴格執行開采總量控制、開采準入條件等有關要求。按照礦山開發規模與礦床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嚴格執行新建、擴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設計標準,科學劃定勘查規劃區塊和開采規劃區塊,明確準入要求和時序安排,原則上一個勘37、查開采規劃區塊一個主體,促進資源整裝勘查、整體開發。新設勘查開采項目優先向重點勘查區、集中開采區等重點區域投放。加強礦業權出讓項目計劃調控。動態更新礦業權出讓項目庫,做好與用地用林用草等審批事項的銜接。健全完善上下聯動、部門會商的協作機制,組織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經濟信息委、區交通局、區生態環境局、區應急局、區林業局等部門和鎮街開展必要的聯合踏勘、申報礦業權出讓項目計劃。加強礦業權出讓前期工作。(三)強化資金保障。創新體制機制,支持科技創新,鼓勵科研單位與相關企業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區規劃自然資源局要安排資金,積極支持礦產資源規劃中重大工程的實施,保障規劃實施落地,確保規38、劃目標任務實現。區財政局要會同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統籌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等礦產地質調查勘查和科學技術研究,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拓展資金籌措渠道,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礦產資源勘查。(四)健全監督機制。加強監督執法管理體系建設,強化重點環節監管,構建覆蓋地質勘查、礦山建設、開發運營、閉坑治理、生態修復的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優化監督管理內容和程序。開展礦山日常巡查和遙感監測,推動監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完善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強化礦業權人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名單管理,嚴肅查處違法企業,引導形成從業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格局。創新規劃監督方式,實行專項檢查與經常性監督檢查相結合,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強化對規劃重點區域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加強宣傳報道,增強輿論監督、社會監督,不斷提升礦產資源管理水平。落實監督責任,完善規劃監督管理辦法。加強信息公開、政務公開、項目公示,動態評估規劃實施情況。加強督導考核,將規劃實施成效納入礦產資源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倒逼責任落實。 25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3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