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面加鋪改建工程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9996
2024-01-09
4頁
68KB
1、高速公路路面加鋪改建工程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圖)1項目概況某高速公路全長138公里(起止樁號K373000K511000),工程于1993年7月開工,1997年5月建成通車,設計車道為雙向四車道,全封閉、全立交。其中K373K416段與K449K511段按平原微丘區標準設計,路基寬為24.5米,路面寬28。5米,設計行車速度為100公里/小時;K416K449段按山嶺重丘區標準設計,路基寬為21.5米,路面寬28米,設計行車速度為80公里/小時.路肩為瀝青碎石,寬22.5米。舊路面為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路面結構自上而下分別為24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層1618cm厚二灰穩定粒料基層1820cm厚碎2、石底基層.本項目公路自1997年竣工以來,一直進行著維修和養護工作.路面的維修和養護主要集中在路面換板、路面裂縫修補、路面板底灌漿、路面錯臺修補、路面坑洞修補、填縫料更換、瀝青罩面等幾方面工作。2004年、2005年路面換板面積為44695。7m2,板底灌漿面積為287744m2。病害高發期部分新換面板依然出現斷板、裂縫甚至破碎等病害類型,導致在病害穩定期重復換板量880.21m2、壓漿后再換板量為9173m2,本階段裂縫修補95338.9m,坑洞修補22098個,瀝青罩面28847。8m2。2004年和2005年的路面維修和養護狀況已經充分表明本項目公路開始進入病害穩定期,此階段路面病害狀況3、開始處于穩定發展階段。2瀝青加鋪層特殊路基處理2。1灌漿灌漿就是要讓水泥或其他漿液在周圍土體中通過滲透、充填、壓密作用,提高土體的抗變形能力達,達到提高其承載能力的目的。灌漿孔直徑為42mm,壓漿材料為水泥漿。經理論計算并結合國內工程實例,灌漿擴散半徑為1。8米,灌漿壓力為0。10。5MPa,灌漿孔縱橫向間距3米,按梅花型布置,一般路段灌漿深度為2米,橋頭兩端各15米范圍內灌漿深度為5米。2。2水泥灌漿施工工序(見圖1)2.3注漿結束標準在規定的灌漿壓力下,吸漿量小于5L/min,或孔段單位吸漿量大于理論估算值時可結束灌漿。2。4質量檢測灌漿完畢,需對效果進行檢驗。壓力灌漿工程屬地下隱蔽工程,4、灌漿施工過程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保證灌漿工程的質量.要求施工結束15天以后,對基層頂面進行承載板試驗,基層頂面當量回彈模量應大于160MPa;同時采用鉆探法進行檢測,在處理范圍內通過鉆孔取芯,對取樣測試,取得土層物理力學參數,最終對工程質量進行綜合評價。3加鋪層路面處治施工工藝3.1施工前準備在打裂壓穩施工前,應清除原有的瀝青罩面和修補;交通管制,設置警示標志。3。2確定打裂程序在正式開始打裂施工之前,指定長150米單向車道的試驗路段以確定適合本項目的打裂程序,通過調整落錘高度來控制沖擊強度,調整設備行進速度來控制打裂間距。通過試驗段確定打裂壓穩的各項指標滿足以下要求:打裂效果:使打裂段落755、%以上的路面不規則開裂,相鄰裂縫圍成的面積為0.4-0.6平方米。沖擊強度:由錘頭高度和落錘間距確定,落錘間距不小于60cm,錘頭高度應由低到高不斷調整直到達到全面板深24cm打裂要求。為避免過度破壞,打裂時不應使路面板產生過大位移,并不應使混凝土板由于打裂產生大量的碎屑。結構強度:打裂壓穩后采用承載板法檢測打裂壓穩后原水泥護凝土路面頂面當量回彈模量,不得小于200MPa。3.3打裂尺寸的檢驗由于裂縫極為細小,因而在路面干燥的情況下,識別路面開裂較為困難.因此,打裂前需在前方路面一定范圍內均勻灑水到可見自由水的程度,然后打裂施工。在打裂時,應可以看到開裂痕跡并伴有氣泡.在路面自由水消失后,應可6、見清晰的裂縫痕跡,并由此鑒別開裂的程度是否滿足要求。3。4確定壓穩程序在確定打裂程序滿足要求后,確定壓穩程序,一般壓穩遍數為35遍。控制標準為:在按確定程序施工的試驗路段,每25米取一點,并且總數不小于5個點.打裂完成后對這五個點進行水準測量,并在每壓穩1遍時測量每個點的沉降量變化,如果這五個點的每次壓穩后最大沉降變化量小于5mm,則認為壓穩施工達到要求。壓穩次數不得小于2遍。壓實速度不應超過4.8km/h。具體工藝流程見下圖:4綜合處治施工4。1換板處治施工依據路況調查資料和上述評定標準,對采用換板處治方案的按挖除的水泥混凝土面板尺寸重新澆筑C30水泥混凝土面板。對換板部位基層頂面進行清理維7、護,換板部分基層調平均由新澆筑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一次進行,不再單獨選擇材料調平.灑布瀝青封層,傳力桿按原水泥混凝土面板的設置情況進行設置。4.2穩板壓漿處治施工依據路況調查資料和上述評定標準,對于采用穩板壓漿處治的水泥混凝土面板按梅花型布置灌漿孔5個,直徑為42mm,灌漿孔縱橫向間距視板尺寸確定,對于尺寸過大或過小的面板,灌漿孔布置應按需要進行微調.壓漿材料為水泥漿,經理論計算并結合國內工程實例,灌漿擴散半徑為1.51.8米,灌漿壓力為0。10.5MPa,本項目板底脫空處治穩板灌漿深度為0。7米。灌漿量視水泥混凝土頂升情況確定,當發現面板接縫位置有漿液滲出時,停止灌漿,檢測面板邊緣錯臺量,當錯臺8、量小于3mm時,認為灌漿符合要求.灌漿后15d后進行貝克曼梁進行檢測,對穩板不符合標準的要重新進行灌漿,直到混凝土面板徹底穩固。對于水泥混凝土面板屬于路基深層灌漿范圍內的,不再采用板底脫空灌漿,直接在路基灌漿過程中完成。穩板壓漿后板邊存在輕微錯臺的水泥混凝土面板需進行錯臺磨平處治.穩板壓漿具體施工工藝如下圖所示:5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5.1打裂壓穩處治后加鋪瀝青混凝土路面16.5厘米瀝青層分3.5、5、8厘米三層鋪筑,3.5厘米表面層采用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表面層各項指標按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B22/T3492003)執行;粗集料壓碎值不大于25%,磨光值9、不小于42,纖維應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的要求,混合料動穩定度不小于1500次/mm。下面層采用5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16),粗集料壓碎值不大于28,動穩定度不小于1000次/mm。路面面層下設8cm粗粒式瀝青穩定碎石(ATB-25),粗集料壓碎值不大于28.瀝青混凝土表面層瀝青采用SBS改性瀝青(基質瀝青為70號A級石油瀝青)。其余各層瀝青采用70號A級。表面層瀝青與石料的粘附性不小于5級,其它各層瀝青與石料的粘附性不小于4級,不滿足時可摻加消石灰或長期性好的抗剝落劑,其用量按試驗結果確定。瀝青混凝土路面的基層頂設改性乳化瀝青封層透層,用油量可按.5kg10、/m2澆灑透層油后,應立即撒石屑或粗砂,用量可按5m3/1000m2計,用油為PCR。鋪筑表面層前,應對其下瀝青路面的路表進行清掃、保持潔凈,澆酒粘層油,用油量按0.3kg/m2計,用油為乳化瀝青PC-3。基層水泥穩定碎石配比為:水泥:集料5:95,壓實度不小于98%,集料壓碎值不大于30%,7天抗壓強度不小于3MPa。混合料應集中廠拌,基層應采用攤鋪機攤鋪。中央分隔帶路面結構采用通主線相同結構鋪筑到防撞墻根部。路緣帶、硬路肩及中央分隔帶開口處路面結構和厚度與主行車道相同。5.2綜合處治后加鋪瀝青混凝土路面12。5厘米瀝青層分3。5、7、2厘米三層鋪筑,3。5厘米表面層采用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11、(SMA13),表面層各項指標按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B22/T349-2003)執行;粗集料壓碎值不大于25,磨光值不小于42,纖維應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的要求,混合料動穩定度不小于1500次/mm。下面層采用7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粗集料壓碎值不大于28%,動穩定度不小于1000次/mm.路面面層下設單面燒毛土工布,應滿足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長絲紡粘針刺非織造土工布(JT/T5192004),斷裂強力不小于8KN/m。下設2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5調平層,36mm集料必須使用堅韌、粗糙、有棱角的優質石料。堅固性不大于12.瀝青混凝土表面層瀝青采用SBS改性瀝青(基質瀝青為70號A級石油瀝青)。其余各層瀝青采用70號A級。表面層瀝青與石料的粘附性不小于5級,其它各層瀝青與石料的粘附性不小于4級,不滿足時可摻加消石灰或長期性好的抗剝落劑,其用量按試驗結果確定。瀝青混凝土路面與綜合處治后的原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間設熱瀝青粘層,用油量可按0。4kg/m2計,用油為液體石油瀝青AL(M)3。鋪筑表面層前,應對其下瀝青路面的路表進行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