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設計及施工工藝(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0024
2024-01-09
6頁
16KB
1、公路隧道設計及施工工藝以小佛寺隧道工程為例,基于公路隧道設計需遵循的原則,主要探討了小佛寺隧道設計工程中的隧道勘測、隧道選線、隧道縱斷面設計等內容,并詳細研究了公路隧道的施工工藝,包括隧道掘進、地質預報、中線及高程控制等。1工程概況小佛寺隧道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錦繡川鎮,主要通過的村落為東崖村、團飄村。隧址區地形起伏較大,地面標高260.0耀510.0m,相對高差250m,左右線進口自然坡角約5毅,左右線出口自然坡角約9.6毅。隧址區植被發育,多為核桃樹、果樹、雜木以及雜草等。其隧址區地層巖性簡單,上覆第四系殘坡積覆蓋粉質黏土層(Q4pl+dl),下伏(沂)石灰巖、頁巖。地下水補給主要以大氣2、降水補給為主。地下水埋深變化較大,水位深度為23.0m耀150.0m,局部鉆孔未見地下水。2公路隧道設計遵循原則公路隧道設計應按照國家規范要求設計,隧道中線與洞口等高線斜交,則洞口可采用斜交結構設計,隧道中線及端墻交角應躍45毅1。施工圖紙設計應考慮到隧道內輪廓,隧道洞口設置洞門,可采用削竹式、端墻式、柱式、臺階式。洞門設計應符合實際施工特點,滿足工程地理條件。內部輪廓設計應確保排水、照明、管理、通風等設備所需空間。洞門設計應按照地質條件及施工需求,結合工程周邊環境確定。若隧道位于城鎮、村落等建筑物附近,應更加注重隧道的美觀性,確保工程建設與城市建設及環境保護的協調。3公路隧道設計3.1隧道勘3、測。在開展公路隧道建設前,對施工區域科學勘測是確保設計有效的基礎。前期勘測應注重確定隧道位置、類型、施工方案、環境保護后期運營養護等。要對公路隧道區域地貌、地質及地下水分布、水量等進行詳細分析。在隧道勘察中應開展地質勘探,了解各區域更詳細的圍巖類型。圍巖條件對隧道穩定、使用壽命及具體施工方案有較大影響,應針對圍巖等級及巖性選擇合適的隧道設計方案。以小佛寺隧道為例,其地質調繪及鉆探顯示,隧址區地層分為粉質黏土和中風化閃長巖,粉質黏土呈現換褐色,圖紙均勻,有可見鐵錳質氧化物,含少量碎石(直徑1耀4cm),fa0=140kPa。小佛寺隧道圍巖級別統計如表1所示。3.2隧道選線。隧道位置決定了工程造價4、建成后養護及安全運營多方面內容。在勘測設計中,應確定路線走向,深入調查后,科學設計方案。若路線開挖深度躍30m,應和隧道及深路塹方案比對,綜合考慮施工難度、成本、運營、維護等內容,同時兼顧政治、經濟、國防、環保等需求來確定采用的方案是否合理。隧道平面及縱面線形應和隧道兩端路線在一定范圍內保持一致,在隧道起點、終點、中間點以“線路最短”為概念,落實“成本最低”理念。不同控制點可通過反復穿線、插點、結合區域地形特點,確定道路中線位置,避免隧道洞口高邊坡。3.3隧道縱斷面設計。隧道縱坡需滿足線路設計限制坡度要求,縱坡形狀采用單坡及人字坡,單坡可在高程路線高差大時便于展線,人字坡便于施工排水及出碴。5、平縱面線形應順應地勢及確保隧道洞內外線形一致,且和區域景觀保持一致,分析地質及場地對施工難度影響,應避免平曲線設置不合理造成行車及通風不便。受地形、地質限制較大時,平曲線可不設超高2。3.4隧道內輪廓設計。隧道內輪廓設計應考慮公路等級、車道數、側向寬度及余寬,如何設置人行道、檢修道。隧道內輪廓不得侵入隧道建筑限界。4公路隧道施工工藝4.1隧道掘進。在公路隧道工程中,隧道掘進需符合政府規范要求,開挖后設置支護。應重視公路隧道地質超前預報,加強監控,掌握掘進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掘進方式可選擇手掘式、半機械及機械式掘進等。按照擋土形式分為明挖和暗挖:明挖方式,其開挖面從隧道外直接觀測,在城市淺埋隧道6、施工中應用廣泛;暗挖方式,不能直接觀測到開挖面,需以固定裝置間接掌握開挖面,在貫穿高山隧道中應用廣泛。地質預報。地質預報需具備超前性。隧道開挖中圍巖、特殊地質、滲水都會影響開挖效率及質量,應及時掌握情況,指導工作,這就需重視地質超前預報。在開挖中,隨著掘進深入,新問題將接踵而來,可采用打超前探孔、地震波法、超聲波探測等方式,也可參考地質專家判斷,針對地質構造特征對施工前方地質進行判斷。中線及高程控制。在公路隧道中線測量前,應考慮隧道開挖打通后其偏差數據。應針對隧道長及平面形狀,在圖紙上布置測點及預計貫通點,在平面圖上測量必要尺寸,以規范極限誤差計算測角及量距精度。4km以下的隧道中線貫通極限誤7、差控制在依100mm,4耀8km隧道中線貫通極限誤差控制在依150mm。隧道高程數據對控制建設規模有重要影響,短隧道采用通用水平儀控制,長隧道采用精密水平儀建設,確保高程能達到需求精度,高程貫通極限誤差在依50mm。在隧道開挖中,應注重對項目施工進度控制,掌握隧道縱向坡度和方向偏離,實時調整隧道掘進狀態。掘進方式。可采取盾構法進行施工。隧道松軟地質以盾構法開挖,盾構是圓形鋼結構開挖設備,其前端為切口環,中間支撐環,后端為盾尾。開挖中,切口環切入底層,掩護施工人員工作,支承環承擔主要荷載,可安裝多臺推進盾構千斤頂或其他設備。盾尾隨切口環和支承環前進,保護施工安裝鐵管片及混凝土管片安全。盾構法在松8、軟地層區具有實踐意義,能確保施工安全,避免超挖出現。掘進機法在隧道斷面上施工,以連續掘進設備施工,普通掘進機前端為金屬圓盤,具有較強旋轉及推動能力。圓盤上附著多把刀具,用以切割地層,圓盤周邊存在鏟斗,對切割后碎石傾入運輸部分,由后方運出。其機身部分有數對可伸縮支撐機構,刀具切割地層,其外伸撐緊巖壁,平衡扭矩及推力。掘進機法對圍巖影響小,速度較快,操作人員少,可有效減少人力成本,減輕勞動強度,縮短工期3。.2隧道支護。復合式襯砌。以噴錨網或單噴作為初期支護后,泵送混凝土形成拱圈作為二次襯砌,形成噴錨網支護+混凝土襯砌。考慮隧道防排水需要,在初支與二次襯砌間鋪掛排水管、防水板等,建立防水層。噴錨。9、錨桿種類繁多,在施工中應針對圍巖及設計需求,選擇噴錨方式,確保支護穩定。噴錨方式分為干式和濕式兩種,無論采用哪種噴錨方式,都應確定合適混凝土配合比,確保其滿足強度、噴射要求,噴射材料選擇水泥、粗集料、細集料、速凝劑、水。施工前應清理噴巖面,確保噴射混凝土與巖面有良好的粘結力,控制混凝土厚度,使厚度滿足設計要求,錨桿、鋼筋網、鋼支撐等具有足夠保護層,發現局部脫落及時補噴。5結語綜上所述,公路隧道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有力支撐,應積極探索現代化技術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合理應用,以新技術增加施工安全性,提高工程質量。為確保車輛在隧道中行駛的安全性和快捷性,應針對隧道所處區域道路獨特性及環境特點分析,以科學設計及施工工藝,提高隧道安全性,為區域化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