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張法有粘結預應力工程施工工藝(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0202
2024-01-09
15頁
23.50KB
1、22 后張法有粘結預應力工程施工工藝22.1 一般規定22.1.1 本章合用于一般工業及民用建筑現場后張法有粘結預應力工程施工,橋梁、水池、筒倉等后張法有粘結預應力工程施工也可參照執行。22.1.2 預應力工程施工應由具有專項資質及相應等級的隊伍承擔。22.1.3預應力筋的質量、品種、規格必須符合設計規定及現行國家相關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絲GB/T5223、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5224等的規定。22.1.4 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應按設計規定采用,其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GB/T14370等的規定。22.1.5預應力混凝土用金屬螺旋管的尺寸和性能應符合2、現行國家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用金屬螺旋管JG/T3013的規定。22.1.6 預應力筋預留孔道的規格、數量、位置和形狀應符合設計規定及有關規定。22.1.7 預應力筋張拉時,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規定;當設計無具體規定期,不應低于設計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的75%。22.1.8 預應力筋的張拉力、張拉順序及張拉工藝應符合設計及施工技術方案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施工需要超張拉時,最大張拉應力不應大于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2)張拉工藝應能保證同一束中各根預應力筋的應力均勻一致;3)當預應力筋逐根或逐束張拉時,應保證各階段不出現對結構不利的應力狀態,同時應考慮3、后批張拉預應力筋所產生的結構構件的彈性壓縮對先批張拉預應力筋的影響擬定張拉力;4)當采用應力控制方法張拉時,應校核預應力筋的伸長值。實際伸長值與設計計算理論伸長值的相對允許偏差為6%。22.1.9 預應力筋張拉后應及時進行孔道灌漿,孔道內水泥漿應飽滿、密實。22.1.10 孔道灌漿用水泥應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175的規定,所用外加劑的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外加劑GB8076、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50119等和有關環保的規定。22.1.11 錨具的封閉保護應采用防止錨具腐蝕和遭受機械損傷的有效措施。22.2 施工準備22.2.14、 技術準備(1)施工圖紙已到位,相關施工規范齊全。(2)熟悉圖紙,按設計規定編制具體的預應力施工方案。(3)預應力梁底模起拱按設計規定進行,如設計無規定,可按0.5/10001.5/1000起拱。(4)根據設計規定及施工方案選定預應力筋、錨具、夾具、連接器、承壓板等。(5)壓力表已經法定計量部門檢定合格;液壓拉伸機已通過校驗并有記錄。(6)重要機具器具經檢查合格,工程材料經檢查或復試合格。試車檢查張拉設備與機具是否正常可靠,如發現有異常情況及時修理排除。(7)預留孔道經檢查驗收合格。(8)灌漿用的水泥漿(或砂漿)及封錨混凝土的配合比已經試配擬定。(9)根據設計及施工方向施工班組進行技術交底。(5、10)將預應力筋的張拉噸位與相應的壓力表指針讀數、鋼筋計算伸長值寫在牌上,并掛在明顯位置,以便操作時觀測掌握。22.2.2 材料準備:預應力筋、錨具、連接器、螺旋管、水泥等22.2.3 施工機具準備:張拉千斤頂、電動高壓油泵、夾具、鋼絲墩頭器、鋼絞線擠壓機、鋼絞線壓花機、灌漿機具、試模等22.2.4作業條件(1)張拉場地平整、通暢,張拉的兩端有安全防護措施。(2)搭設張拉操作平臺或吊架,平臺尺寸1.52.0m見方。平臺應低于錨墊板0.8m左右,錨墊板兩側各有0.81.0m的空間。運用結構外腳手架時,特別規定墊板周邊不能有立桿和水平桿。22.3 原材料、半成品的質量控制22.3.1預應力筋應有出6、廠產品合格證、出場檢查報告和進場復試實驗報告,使用前應進行外觀檢查,其表面不應有裂紋、小刺、機械損傷、氧化鐵皮和油污,展開后應平順,不得有彎折。22.3.2 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表面應無污物、銹蝕、機械損傷和裂紋。必須有產品合格證、出廠檢查報告和進場復試實驗報告。22.3.5預應力混凝土用金屬螺旋管的內外表面應清潔、無銹蝕,不應有油污、孔洞和不規則的皺褶,咬口不應有開裂或脫扣。必須有出廠產品合格證,進場應作徑向剛度、抗滲漏性能復驗。22.3.6 預應力筋下料應符合下列規定:(1)預應力筋應采用砂輪鋸或切斷機切斷,不得采用電弧、氣割切割;(2)當鋼絲束兩端采用墩頭錨具時,同一束中各根鋼絲7、長度的極差不應大于鋼絲長度的1/5000,且不應大于5mm。當成組張拉長度不大于10m的鋼絲時,同組鋼絲長度的極差不得大于2mm。22.3.3 孔道灌漿嚴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劑。22.4 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22.4.1工藝流程:一般常規工藝流預應力梁跨度大,預應力筋曲線布置復雜時工藝流程22.4.2 預應力筋下料編束(1)精確計算預應力筋長度,簽發下料單。(2)下料時應由專人放鋼絞線。不要用猛力拉鋼絞線,以防形成死彎。(3)應遵循先下長筋、后下短筋的原則。逐根對鋼絞線進行編號。(4)按編號成束綁扎,每隔2m 用鋼絲綁扎一道,綁絲頭插入束內。22.4.3 預應力筋孔道成型(1)用螺旋管成型時,孔8、道直徑比預應力筋直徑大515mm,孔道布置、端部排列按設計規定,重點控制最高點、最低點、反彎點,豎向平滑,水平向順直。孔道成型在鋼筋骨架成型后進行,應預先焊架立鋼筋,焊端部錨墊板。連接螺旋管的接頭一般長200300mm,用大一號螺旋管,接頭處及與錨墊板的接觸處均應采用膠帶密封,最后安裝灌漿孔、排氣孔、泌水孔。為防止澆筑混凝土時將這些孔的塑料管壓扁,應在管內臨時插上鋼筋,灌漿時再拔掉,口要用膠帶封閉,防止進入雜物。(2)排氣兼泌水孔應設立在波峰部位,對于梁面變角張拉曲線束,宜在最低點設排水孔。22.4.4 澆筑混凝土時,除應按規定留置標養試塊外,尚應留置23組同條件養護試件,以便張拉或拆模時用以9、擬定混凝土強度。22.4.5 穿預應力筋前一方面檢查孔道,必須保證孔道尺寸與位置對的、平順通暢、無局部彎曲,孔道端部的預埋鋼板應垂直于孔道軸線,灌漿孔和排氣孔的位置應符合設計規定。22.4.6 穿預應力筋(1)穿預應力筋前應檢查預應力筋的規格、總長是否符合規定。(2)穿預應力筋分先穿束和后穿束,對埋入混凝土中的固定端錨束,如壓花錨、擠壓錨、墩頭錨必須先穿束,即在澆筑混凝土前穿束;對后穿束的,在混凝土澆筑后,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可以在達成規定張拉強度前穿束,也可在達成規定張拉強度后穿束。(3)人工穿束時,操作人員站在操作平臺上,將預應力筋逐束穿入孔道內,束前端部用膠帶包好裹成子彈頭形。對較長曲線束10、宜制作牽引頭或使用穿束器,先把引線由一端穿入孔道,在另一端穿出,然后前拉后推逐漸將預應力筋拉出到另一端。(4)當超長、特重、多波曲線束整束穿時,需用特制網套或牽引頭連接鋼絲繩與預應力筋,用卷揚機或其它機械牽引穿束。(5)穿筋時,帶有端桿螺絲的預應力筋應將絲扣保護好。(6)將預應力筋按順序編號。(7)預應力筋穿好后將束號標在構件上,以便核對,并采用措施,防止雨水及養護水侵入銹蝕,防止電傷及機械損傷。22.4.7 預應力梁跨度大,預應力筋曲線都很復雜,先鋪設預應力筋(鋼鉸線),后套穿螺旋管、澆砼。對預應力梁跨度特別大、預應力筋成形曲線復雜、鋼絞線長且自重大的工程,可打破傳統的先埋螺旋管、再穿鋼絞線11、的方法,采用先按設計曲線布置,鋪設鋼絞線、再穿螺旋管就位的方法施工,但要保證螺旋管接頭嚴密。防止澆砼時漏入砼漿,影響預應力筋張拉和灌漿。22.4.8安裝錨具及張拉設備檢查錨墊板下混凝土的密實情況,如有不密實處(如孔洞、蜂窩)用混凝土或環氧砂漿修補,清除錨墊板上的混凝土。安裝錨具及張拉設備時,對直線預應力筋,應使張拉力的作用線與孔道中心線在張拉過程中互相重合;對曲線預應力筋,應使張拉力的作用線與孔道末端中心點的切線互相重合。22.4.9張拉(1)預應力筋的張拉程序應符合設計及施工方案的規定,若設計無規定期,對多束鋼絞線可采用群張和單張法進行張拉,采用下列程序之一進行張拉控制:1)010%c10512、%c( 持荷2min)c錨固2)010%c103%c錨固(c為張拉控制應力)(2)標定機具,繪制油壓與張拉力的關系圖。(3)預應力筋的張拉順序應按設計規定,當設計無具體規定期,一般可采用分樓層、分部位、分階段對稱、均勻張拉,先樓板,再次梁,后主梁。采用分批張拉時,應計算分批張拉的預應力損失值,分別加到先張拉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應力值內,或采用同一張拉值逐根復位補足。(4)預應力張拉端的設立應符合設計規定。對曲線預應力筋和長度大于30m的直線預應力筋,宜在兩端張拉。當同一截面中有多根一端張拉的預應力筋時,張拉端宜分別設立在結構的兩端。(5)單根預應力粗鋼筋張拉時,應先少許加力,將墊板位置按設計規定13、找準,然后按規定張拉程序張拉,張拉完畢,擰緊螺母,將鋼筋錨固,測出鋼筋實際伸長值。(6)張拉時做到孔道、錨環、千斤頂三對中。(7)張拉時測量預應力筋的伸長,測量方法可采用量千斤頂缸體伸長或量外露預應力筋長度變化,實測伸長值與計算伸長值比較,誤差在6%之內為正常,否則應暫停張拉,查明因素,采用措施后方可繼續張拉。(8)當張拉作業受到空間限制或特殊情況時,可采用變角張拉,在張拉端錨具外安裝變角塊,使預應力筋改變一定角度后進行張拉作業。采用變角張拉應經設計單位批準后進行。(9)當碰到預應力筋超長時,須采用互相搭接張拉或用連接器連續張拉,搭接張拉或連續張拉應經設計單位批準后并有專項施工方案。(10)兩14、端張拉時,宜先在一端錨固,再在另一端補足張拉力后進行錨固。(11)錨固、切割預應力筋,錨固后的外露長度不宜小于30mm。(12)填寫預應力張拉紀錄。22.4.10孔道灌漿及封錨(1)預應力筋張拉錨固后應及時灌漿、封錨,以減少預應力損失。灌漿漿體水膠比不宜大于0.45,可適當摻加提高水泥漿性能的外加劑。水泥及外加劑應在復試合格后使用,應由有專項資質的建材檢測機構出具配合比。(2)灌漿前先檢查灌漿孔、排氣孔是否與預應力筋孔道連通,否則應事先解決。(3)灌漿順序應先下層,后上層,每個構件宜連續灌注,每個孔道必須連續灌滿,否則應用水沖洗后重新灌注。從灌漿孔由近到遠逐個檢查出漿口,出濃漿后逐個封閉,待最15、后一個出漿孔出濃漿后封閉出漿孔,繼續加壓(壓力一般為0.40.6MPa),保持2min左右,封閉進漿孔。(4)按設計規定進行封錨,當設計無具體規定期,應符合有關規范的規定。封錨混凝土宜采用比構件設計強度高一等級的細石混凝土封堵,封堵前應進行隱蔽驗收。(5)每個工作班應留置一組灌漿漿體試件;同一配合比封錨混凝土應留置一組強度試件。填寫好灌漿記錄。22.5 質量標準22.5.1 主控項目(1)預應力筋安裝時,其品種、級別、規格、數量必須符合設計規定。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觀測,鋼尺、游標卡尺檢查。(2)預應力筋張拉錨固后實際建立的預應力值與工程設計規定檢查值的相對允許偏差為5%。檢查數量:16、在同一檢查批內,抽查預應力筋總數的3%,且不少于5束。檢查方法:檢查張拉記錄。(3)張拉過程中應避免預應力筋斷裂或滑脫;當發生斷裂或滑脫時,斷裂或滑脫的數量嚴禁超過同一截面預應力筋總根數的3%,且每束鋼絲不得超過一根。 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觀測,檢查張拉記錄。(4)錨具的封閉保護應符合設計規定;當設計無具體規定期,應符合下列規定:1)凸出式錨固端錨具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2)外露預應力筋的保護層厚度:處在正常環境時,不應小于20mm;處在易受腐蝕的環境時,不應小于50mm。檢查數量:在同一檢查批內,抽查預應力筋總數的5%,且不少于5處。檢查方法:觀測,鋼尺、游標卡尺檢查。2217、.5.2 一般項目(1)預應力筋端部錨具的制作質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擠壓錨具制作時壓力表油壓應符合操作說明書的規定,擠壓后預應力筋外端應露出擠壓套筒15mm;2)鋼絞線壓花錨成形時,表面應清潔、無油污,梨形頭尺寸和直線段長度應符合設計規定。 檢查數量:對擠壓錨,每工作班抽查5%,且不應少于5件;對壓花錨,每工作班抽查3件。檢查方法:觀測,鋼尺、游標卡尺檢查。(2)錨固階段張拉端預應力筋的內縮量應符合設計規定;當設計無具體規定期,支承式錨具為1mm,錐形錨及夾片式錨具有頂壓時不大于5mm,無頂壓時68mm。 檢查數量:每工作班抽查總數的3%,且不少于3束。檢查方法:鋼尺、游標卡尺檢查。(3)預18、應力筋錨固后的外露部分宜采用機械方法切割,其外露長度不宜小于其直徑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檢查數量:在同一檢查批內,抽查總數的3%,且不少于5束。檢查方法:觀測,鋼尺、游標卡尺檢查。(4)灌漿用水泥漿的水膠比不應大于0.45,攪拌后3h泌水率不應大于3%。泌水應能在24h內所有重新被水泥吸取。檢查數量:同一配合比檢查一次。檢查方法:觀測,檢查配合比告知單及水泥漿性能實驗報告。(5)灌漿漿體的抗壓強度應符合設計規定,當設計無規定期不應小于30MPa。檢查數量:每工作班留置一組邊長為70.7mm的立方體試件。檢查方法:檢查漿體試件強度實驗報告。(6)封錨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應符合設計或施工方案19、的規定。檢查數量:同一配合比檢查一次。檢查方法:檢查混凝土試件強度實驗報告。22.6 成品保護22.6.1 預應力筋、錨夾具、螺旋管在儲存、運送、安裝過程中,應采用防止銹蝕及損壞的措施。預應力筋下料后在現場存放時,下面應有墊木,并能防雨淋;錨具、螺旋管應放在庫房內通風處。22.6.2 螺旋管存放時嚴禁在上面堆料,安裝過程中、澆筑混凝土時嚴禁踩踏、碰撞,避免接近電氣焊施工處,防止焊渣飛濺損傷螺旋管。22.6.3 振搗混凝土時,振搗棒不得正對著螺旋管連續振搗。22.6.4 預應力張拉施工過程中,嚴禁在結構上電焊作業,以防燒傷預應力筋。22.6.5澆筑混凝土前穿入孔道的預應力筋,宜采用防止銹蝕的措施20、。 22.6.6 封錨應認真操作,封閉嚴密,防止水氣侵入引起錨具、預應力筋銹蝕。22.6.7 預應力梁底模拆除應符合設計規定,設計無規定期,應在張拉灌漿后拆除。22.7 安全措施22.7.1 施工前,應由專業人員向施工班組進行書面安全交底,進行安全培訓,加強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22.7.2 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制度,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22.7.3 配備合格的設備,嚴格執行設備操作規程,油泵開動過程中操作人員不得離開崗位。經常檢查,及時更換不符合安全規定的設備。22.7.4 預應力筋下料切割時防止鋼絲、鋼絞線彈出傷人,防止砂輪鋸片破碎飛濺傷人。22.7.5 搭設支撐架子時,應按相對獨立的支撐21、架子搭設。對腳手架、操作平臺等安全設施,應組織有關人員共同驗收方可使用。22.7.6 采用錐錨式千斤頂張拉鋼絲束時,先使千斤頂張拉缸進油,壓力表針有啟動時再打楔塊。22.7.7 墩頭錨固體系在張拉過程中隨時擰上螺母。22.7.8 預應力筋張拉時,兩端正對預應力筋部位應采用措施進行防護。22.7.9預應力筋張拉時,操作人員、測量人員應站在張拉設備作用力方向的兩側,嚴禁站在預應力筋的兩端。22.8 施工技術資料22.10.1設計文獻;設計變更。 22.10.2預應力筋出廠質量證明書及進場復試實驗報告。22.10.3錨具、夾具、連接器等的合格證、出廠檢查報告。22.10.4螺旋管的出廠檢查報告及進場復試報告。22.10.5灌漿用水泥、外加劑的出廠質量證明書及進場復試實驗報告。22.10.6預應力張拉設備標定記錄。22.10.7施工方案;技術交底。22.10.8預應力張拉記錄。22.10.9孔道灌漿記錄。22.10.10隱蔽工程驗收記錄。22.10.11灌漿漿體試塊強度實驗報告。22.10.12封錨混凝土試塊強度實驗報告。22.10.13檢查批工程質量驗收記錄。22.10.14施工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