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基礎施工工藝與要求建筑(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0413
2024-01-10
2頁
14KB
1、混凝土基礎的施工工藝和要求混凝土基礎的主要形式有: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等。高層建筑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長度超過40m時,宜設置貫通的后澆施工縫(后澆帶),后澆帶寬不宜小于2000px,在后澆施工縫處,鋼筋必須貫通。 混凝土基礎的主要形式有: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等。高層建筑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長度超過40m時,宜設置貫通的后澆施工縫(后澆帶),后澆帶寬不宜小于2000px,在后澆施工縫處,鋼筋必須貫通。一、鋼筋工程1.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按設計要求,且不應小于40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2.鋼筋的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2、直徑的10倍。3。鋼筋綁扎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1。3倍搭接長度。二、模板工程模板及其支撐拆除的順序原則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三、混凝土工程混凝土攪拌裝料順序:石子一水泥一砂子一水。2.臺階式基礎混凝土澆澆筑,可按臺階分層一次澆筑完畢(預制柱的高杯口基礎的高臺部分應另行分層),不允許留設施工縫。每層混凝土要一次澆筑,順序是先邊角后中間。3。條形基礎澆筑1)澆筑前,應根據混凝土基礎頂面的標高在兩側木模上彈出標高線;如采用原槽土模時,應在基槽兩側的土壁上交錯打人長100mm左右的標桿,并露出2030mm,標桿面與基礎頂面標高平,標桿之間的距離約3m。2)根據基礎深度宜分段分層連續澆筑混凝土,一般不3、留施工縫。各段層間應相互銜接,每段間澆筑長度控制在23m距離,做到逐段逐層呈階梯形向前推進。4.設備基礎澆筑應分層澆筑,并保證上下層之間不留施工縫,每層混凝土的厚度為200300mm。四、大體積混凝土工程1。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分全面分層、分段分層、斜面分層等三種方式。全面分層:澆筑混凝土時從短邊開始,沿長邊方向進行澆筑,要求在逐層澆筑過程中,第二層混凝土要在第一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畢。2.分段分層:分段分層方案適用于結構厚度不大而面積或長度較大的情況。3.斜面分層:混凝土振搗工作從澆筑層下端開始逐漸上移。斜面分層方案多用于長度較大的結構。4。大體積混凝土在振動界限以前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排除4、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鋼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的裂縫,減少內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實度,使混凝土抗壓強度提高,從而提高抗裂性。5。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養護時間.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在12h內加以覆蓋和澆水.普通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d(其他不得少于21d)。6.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控制方法1)優先選用低水化熱的礦渣水泥拌制混凝土,并適當使用緩凝減水劑。2)在保證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前提下,適當降低水灰比,減少水泥用量。3)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控制混凝土內外的溫差(當設計無要求時,控制在25以內)。4)及時對混凝土覆蓋保溫、保濕材料,并進行養護。5)可預埋冷卻水管,通入循環水將混凝土內部熱量帶出,進行人工導熱。6)在拌合混凝土時,還可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7)設置后澆縫.可以適當設置后澆縫,以減小外應力和溫度應力;同時,也有利于散熱,降低混凝土的內部溫度。8)大體積混凝土必須進行二次抹面工作,減少表面收縮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