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護拆換撐施工工藝樁承支護體系(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0486
2024-01-10
8頁
985.50KB
1、基坑支護拆換撐施工工藝1. 工程概述本工程基坑工程采用樁撐支護體系,設計采用三道支撐,第一道支撐離坑頂1m,第一道與第二道支撐凈距5.0m,第二道與第三道支撐凈距4.7m,第三道與基坑底凈距7.0m。換撐是讓支護樁因內支撐拆除所產生的部分應力通過傳力構件傳遞給具有足夠承載能力的第三者,從而達到新的受力平衡。換撐采用各層樓板外伸頂住支護樁,并在樁與樓板之間交接處施作小腰梁。新增加支撐梁頂面標高同地下一層、地下二層、地下三層底板板面標高。基坑土層壓力通過環梁和支撐塊將力傳遞分配至地下室結構外墻、梁、板上,從而滿足深基坑工程安全支護作業。2. 拆換撐施工方案2.1 工藝流程2.2 換撐結構施工換撐結2、構的施工與相鄰結構同時進行,與常規混凝土結構施工方法相同。2.3 拆撐施工1) 施工準備(1) 換撐梁、及地下室結構強度達到70%后方可拆除相應的支撐。(2) 第三方監測報告顯示各項監測指標正常。2) 拆撐施工方法(1) 拆撐順序拆除支撐系統時,分東、西兩區進行。兩分區對稱拆除,先拆連桿、八字撐;再拆角撐及對撐。(2) 工藝流程12小時后,化學藥劑膨脹、擠碎砼3) 拆撐方法采用靜力爆破將砼結構擠碎,再利用風鎬破除。首先利用電動鉆孔機械按200mm*200mm間距打孔鉆眼,裝填化學膨脹劑后等12h藥效發揮后將砼結構擠裂,最后采用風鎬將砼破成碎塊后,裝入包裝袋,分開堆放,避免集中荷載對樓板不利,支3、撐梁破除完畢后將殘渣從樓板預留洞口中用塔吊吊出。格構柱待支撐梁拆除清理完畢后,分層割斷從預留洞口中吊出。剝離保護層 風鎬鉆孔灌入化學試劑12小時后,化學試劑膨脹擠碎砼風鎬破除支撐梁3. 拆換撐施工質量控制措施拆換撐施工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基坑的穩定,周圍地區及結構本身安全,支撐梁的施工至關重要,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施工質量和安全操作規程,確保安全。采取如下措施進行施工質量及安全控制:1) 對換撐結構使用的各種原材料進行嚴格檢查、檢測,所有原材料均使用結構施工用材料。2) 施工前進行拆換撐施工詳細技術交底及安全技術交底。3) 在澆筑混凝土前。除班組自檢外,進行互檢、專檢,同時還請監理進行質量及安全監督4、把關。4) 對換撐結構頂面標高、截面尺寸嚴格控制,特別是截面尺寸現場控制采取逐根檢查,截面尺寸的偏差控制寧大不小。5) 對換撐結構養護規定:每間隔兩小時澆水養護并覆蓋濕麻袋,使混凝土始終處于濕潤狀態。4. 拆換撐施工安全控制措施1) 對拆撐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檢查作業前勞保用品穿戴情況,配備安全帽、安全帶,防護眼鏡,口罩等。2) 拆換撐臨時支撐架與主體結構模板支撐架分開。防止砼內支撐拆除附加荷載結構高支模架引起架體變形。3) 化學藥劑發生藥力的12h-16h期間,基坑周圍10m以內無關人員不得逗留該區域,并由專人負責監測各項基坑監測數據,定時巡視基坑周圍,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5. 內支撐5、拆除后基坑位移,周邊地面及建筑物沉降觀測在拆除水平內支撐期間,由第三方監測單位每天對基坑位移、周邊地面、建筑物沉降、支護樁應力及樁頂位移及內支撐梁應力進行觀測,監測頻率3次/天。6. 應急預案 對拆換撐期間的危險源進行分析原因評估等級以及采取措施。序號危險源導致風險后果風險等級采取措施1支護樁頂向基坑側傾斜建筑物傾斜級由于第二道支撐拆除后,工況變化可能導致樁頂位移過大,造成內支撐砼結構破裂、支護樁傾斜等嚴重后果。應對措施:拆撐期間嚴格限制坡頂堆載,2m以內不能堆載,2m以外限載15kpa.加大監測頻率,一天3次,發生位移變形過大時采取坡頂挖取坡頂土方等卸荷措施。拆撐順序不當可能造成內支撐扭曲變6、形導致支護樁位移過大。應對措施,嚴格按照對稱原則,拆卸支撐。立即上報監理、業主、設計單位,現場分析原因、確定救援施工方案,立即實施2支撐系統的承載層強度不夠支撐系統不均勻下沉,結構施工樓層出現裂紋或斷裂級承載層強度不足,采用回頂加強方法處理3外圍建筑物、構筑物沉降或傾斜死亡、財產損失級外圍建、構筑物出現沉降或傾斜過大(超過警戒值)且出現持續沉降或傾斜,必要時回填土方,同時分析產生沉降或傾斜原因,可以采取固化周邊建、構筑物地基的措施控制沉降或位移(如向周邊建、構筑物地基內高壓注漿等)4鉆孔電鉆、手動風鎬工具受傷級施工前對鉆孔用的機具、工具進行安全防護、故障派查, 5基坑周邊地面出現裂縫馬路斷裂,影響交通級基坑周邊出現裂縫原因一般是由于基坑開挖后,周邊土體發生位移或沉降而導致的裂縫。應急措施:迅速用水泥漿灌縫,同時用薄膜等防雨物質將裂縫修補處覆蓋,避免雨水流入。6突遇煤氣管道泄漏火災,中毒級氣管道如突遇泄露,應在第一時間關閉閥門,組織施工人員疏散,同時應立即通知煤氣公司進行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