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備自動控制系統施工工藝(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0677
2024-01-10
16頁
80.50KB
1、建筑設備自動控制系統1.1 施工工藝流程DDC控制器箱體安裝金屬管敷設(指定終端設備位置)樓宇控制前端設備安裝線纜敷設校接線終端機房設備安裝接線前端設備調試DDC單體調試系統聯調。1.2 橋架和管路施工在樓層吊頂設備層內,除智能化系統的主干橋架與分支管線外,還有強電部分的供電橋架、空調系統的通風管道、給排水系統的上下水管道、消防工程的主干管道等等。因此在進行該項施工時,必須與其它施工單位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盡量避免“管線打架”相互扯皮,而造成返工。根據小讓大的原則,智能化系統的主干線的主干橋架最好在上述管道基本完成后再進行。1.2.1 橋架施工要求主干橋架的施工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進行2、,在開始敷設前要進行放線定位,其走向應與建筑物軸線平行。主干橋架的安裝方式,吊頂內宜采用倒龍吊架和1012mm圓鋼,沿墻采用三角型支架。吊架或支架的間距一般為2000mm。考慮到橋架在調整、布線及今后檢修維護過程中可能會上人蹬踏,必須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因此倒龍門吊架每隔68米應采用角鋼制作。考慮到吊頂內還有燈具(嵌入式)的安裝,主干橋架與分支管線的最低安裝高度應高于吊頂200mm。支架安裝應注意以下要點: 在金屬結構上,采用焊接方法固定; 在混凝土結構上,采用膨脹螺栓固定; 支架必須固定牢固,整齊美觀,支架間距要保持均勻; 支架不得安裝在具有較大震動、熱源、腐蝕性液滴的位置,也不得安裝在具有高3、溫、高壓、腐蝕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質的設備、管道以及能移動的構筑物上。為了保證智能化系統的可靠接地,橋架的節間除用連接板連接外,還應用等電位銅帶作連接。等電位銅帶每隔2030米還應與大樓聯合接地系統引出的接地點可靠連接,以保證整個智能化系統的接地電阻不大于1。在橋架的交插、轉彎、分層、分支部位,應保證各段橋架之間接地的連續性。1.2.2 管路施工要求分支管線的施工敷設在墻體內、地面內和吊頂內三種方式。在墻體內、地面內的敷設應與土建、裝修工程密切配合,須追蹤相關專業的施工進度,協調埋管線問題并相應做好管線敷設及出口保護問題。在吊頂內安裝的分支管線采用吊桿固定。吊桿采有810mm圓鋼,吊桿固定角鋼為34、0303mm、長度60mm,用膨脹螺栓加以固定。鍍鋅鋼管由橋架側面引出,端部采用端接頭,并用鎖母固定。采用鋼管的分支管線與橋架連接時,還應在連接處用不小于6mm2黃綠雙色接地線與等電位銅帶連接。KBG管要用專用螺絲刀將直接頭、螺接頭側頂螺絲必須擰斷,管路連接后,要做防水處理,在連接處用防水膠布纏繞。鋼管管口銼光滑平整,接頭處牢固緊密,被連接管管口應對嚴,連接時,管箍選用與KBG鋼管相適配。當不同用途的鋼管在同一吊桿上安裝時,按以下要求實施: 電源線管(安裝在上層),與中層間距250300mm; 控制線管(安裝在中層),與下層間距250300mm; 信號線管(安裝在下層),與中層間距2503005、mm。管路超過一定長度需加裝接線盒,其位置便于穿線,需加接線盒的情況: 無彎曲,管路長度超過30m; 有一個彎曲,管路長度超過20m; 有二個彎曲,管路長度超過15m; 有三個彎曲,管路長度超過8m。分支管線的施工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其路由、除銹、彎曲半徑、與分支線盒的連接等還應符合設計要求和有關施工規范的要求。1.3 線纜施工1.3.1 線纜施工敷設要求(1)線纜的型式、規格應與設計規定相符。線纜的布放應自然平直,不得產生扭絞、打圈接頭等現象,不應受到外力的擠壓和損傷。(2)線纜兩端應貼有標簽,應根據線纜表的編號標明編號,標簽書寫應清晰、端正和正確。標簽應選用不易損壞的材料。(3)線纜終接后,6、應有余量。至現場傳感器、執行器、電控箱的預留長度宜為0.51.0,DDC控制盤內為1.02.0。有特殊要求的應按設計要求預留長度。(4)槽內線纜布放應順直,盡量不交叉,在線纜進出線槽部位、轉彎處應綁扎固定,其水平部分線纜可以不綁扎。垂直線槽布放線纜應每間隔15m固定在線纜支架上。(5)電纜橋架內線纜垂直敷設時,在線纜的上端和每間隔15m處應固定在橋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設時,在線纜的首、尾、轉彎及每間隔510m處進行固定。(6)在水平、垂直橋架和垂直線槽中敷設線纜時,應對線纜進行綁扎。對絞電纜、光纜及其他信號電纜應根據線纜的類別、數量、纜徑、線纜芯數分束綁扎。綁扎間距不宜大于15m,間距應均勻,松7、緊適度。1.3.2 線纜終接要求(1)線纜中間不允許有接頭。(2)線纜終接處必須牢固,接觸良好,一般需采用冷壓接頭,特殊要求的地方采用錫焊工藝。(3)線纜終接應符合設計和施工操作規程。(4)線纜在終接前,必須核對線纜標識內容是否正確,線纜兩頭必須套上機打號碼管。(5)對于有極性的線纜,必須區分極性進行終接,一般要求線纜的紅色線接正,其他顏色的線接負。1.3.3 校接線由于樓控系統中接線端子多,在校接線過程中應注意如下:(1)儀表校接線除設計規定可用500V兆歐表檢測絕緣外,其余一律不得用兆歐表,應用專用的測量儀器(常規的采用萬用表);(2)DDC箱及輔控箱內布線應用絕緣尼龍扎帶捆扎,切忌用金屬8、代用,以防線亂而產生電容效應,導致誤信號;(3)弱電接地保護與弱電接地取消靜電網絡應嚴格區別,絕不能混淆,以防強電在瞬間對地短路對弱電系統的模塊損壞;(4)為保證導線無損傷,剝線時應注意不要損傷到導線;(5)導線與端子排間采用焊接或壓接方式,均應牢固可靠;(6)控制器及輔控箱內的導線不應有接頭,導線芯線應無損傷;(7)每個接線端子的每側接線宜為1根,不得超過2根。對于插接式端子,不同截面的兩根導線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1.4 設備安裝1.4.1 系統設備安裝條件(1)室內裝修和BAS表面安裝的元件、設備的協調作業方案,已經得到確認;(2)地面、墻面的預留孔洞、地槽和預埋件等應與合同一致,并經過業9、主方驗收;(3)施工區域內能保證施工用電;(4)施工現場有影響施工的各種障礙物已提前清除;(5)與BA系統相關的各設備已安裝完畢(或需要配合共同安裝);(6)BA系統設備安裝完后有條件并能采取進行成品保護措施;1.4.2 系統設備的安裝(1)中央控制器及網絡通訊設備應在中央控制室的土建和裝飾工程完工后安裝;(2)設備及設備各構件間應連接緊密、牢固,安裝用的堅固件應有防銹層;(3)設備在安裝前應作檢查,確定其外形完是否完整,內外表面漆層是否完好,設備內主板及接線端口的型號、規格是否符合設計規定;(4)按系統設計圖檢查主機、網絡控制設備、UPS、打印機、HUB集選器等設備之間的連接電纜型號以及連接10、方式是否正確。尤其要檢查其主機與DDC之間的通訊線;(5)檢查系統電源是否到位,電源是否符合設計要求。1.4.3 室內溫、濕度傳感器的安裝(1)溫、濕度傳感器的安裝位置:不應安裝在直射的位置,遠離有較強振動、電磁干擾的區域,其位置不能破壞建筑物外觀的美觀與完整性,室外溫、濕度傳感器應有防風雨防護罩。應盡可能遠離窗、門和出風口的位置,如無法避開則與之距離不應小于2m。(2)并列安裝的傳感器,距地高度應一致,高度差不應大于1mm,同一區域內高度差不應大于5mm。(3)溫度傳感器至DDC之間的連接應符合設計要求,應盡量減少因接線引起的誤差,對于鎳溫度傳感器的接線電阻應小于3,1k鉑溫度傳感器的接線總11、電阻應小于1。1.4.4 風管型溫、濕度傳感器的安裝(1)傳感器應安裝在風速平穩,能反映風溫的位置。(2)傳感器應在風管保溫層完成后安裝,安裝在風管直管段或應避開風管死角的位置和蒸汽放空口位置。(3)風管型溫、濕度傳感器應在便于調試、維修的地方安裝。(4)風管型溫、濕度傳感器應安裝在風管保溫層完成之后。1.4.5 水管溫度傳感器的安裝(1)水管溫度傳感器應在工藝管道預制與安裝同時進行。(2)水管溫度傳感器的開孔與焊接工作,必須在工藝管道的防腐、襯里、吹掃和壓力試驗前進行。(3)水管溫度傳感器的安裝位置應在水流溫度變化靈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選擇在閥門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流速死角和震動較大的位12、置。(4)水管型溫度傳感器的感溫段大于管道口徑的二分之一時,可安裝在管道的頂部,如感溫段小于管道口徑的二分之一時,應安裝在管道的側面或底部。(5)水管型溫度傳感器不宜安裝在焊縫及其邊緣上開孔和焊接。1.4.6 壓力、壓差傳感器、壓差開關安裝(1)傳感器應安裝在便于調試、維修的位置。(2)傳感器應安裝在溫、濕度傳感器的上游側。(3)風管型壓力、壓差傳感器的安裝應在風管保溫層完成之后。(4)風管型壓力、壓差傳感器應在風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裝在直管段,則應避開風管內通風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5)水管型、蒸汽型壓力與壓差傳感器的安裝應在工藝管道預制和安裝的同時進行,其開孔與焊接工作必須在工藝管道的13、防腐、襯里、吹掃和壓力試驗前進行。(6)水管型、蒸汽型壓力、壓差傳感器不宜安裝在管道焊縫及其邊緣上開孔及焊接處。(7)水管型、蒸汽型壓力、壓差傳感器的直壓段大于管道口徑的三分之二時可安裝在管道頂部,小于管道口徑三分之二時可安裝在側面或底部和水流流速穩定的位置,不宜選在閥門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流速死角和振動較大的位置。(8)安裝壓差開關時,宜將薄膜處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9)風壓壓差開關安裝離地高度不應小于0.5m;風壓壓差開關的安裝應在風管保溫層完成之后;風壓壓差開關不應影響空調器本體的密封性;風壓壓差開關的線路應通過軟管與壓差開關連接。1.4.7 水流開關的安裝(1)水流開關的安裝,應在工14、藝管道預制、安裝的同時進行。(2)水流開關的開孔與焊接工作,必須在工藝管道的防腐、襯里、吹掃和壓力試驗前進行。(3)水流開關不宜安裝在焊縫及其邊緣上開孔和焊接處。(4)水流開關應安裝在水平管段上,不應安裝在垂直管段上。(5)水流開關應安裝在便于調試、維修的地方。1.4.8 電磁流量計的安裝(1)電磁流量計應避免安裝在有較強的交直流磁場或有劇烈振動的場所。(2)流量計、被測介質及工藝管道三者之間應該連成等電位,并應接地。(3)電磁流量計應設置在流量調節閥的上游,流量計的上游應有一定的直管段,長度為L10D(D-管徑),下游段應有L4-5D的直管段。(4)在垂直的工藝管道安裝時,液體流向自下而上,15、以保證導管內充滿被測液體或不致產生氣泡;水平安裝時必須使電極處在水平方向,以保證測量精度。1.4.9 DDC控制器箱體及設備安裝DDC控制器箱體安裝內容包括:箱體安裝、模塊安裝、變壓器和繼電器安裝及接線端子排安裝。其具體注意事項如下:l 控制器內設備與各構件連接應牢固,安裝在輕質墻上應采取加固措施;l 控制器安裝時要橫平豎直,垂直度和水平偏差度在誤差范圍內,且接地應牢固良好;l 對所有需進行二次安裝的插件(模塊),在插拔時要輕拿輕放,切忌生拉硬拔;l 變壓器元件質量要良好,在輔控箱內要排列整齊,固定牢固,且通風良好;l 繼電器元件質量要良好,在輔控箱內要排列整齊,固定牢固;l 接線端子排在箱體16、內應無損壞,絕緣良好,安裝時固定牢固。DCC系統設備安裝具體注意事項如下:系統設備安裝條件l 室內裝修和BAS表面安裝的元件、設備的協調作業方案,已經得到確認;l 地面、墻面的預留孔洞、地槽和預埋件等應與合同一致,并經過業主方驗收;l 施工區域內能保證施工用電;l 施工現場有影響施工的各種障礙物已提前清除;l 與BA系統相關的各設備已安裝完畢(或需要配合共同安裝);l BA系統設備安裝完后有條件并能采取進行成品保護措施;系統設備的安裝l 中央控制及網絡通訊設備應在中央控制室的土建和裝飾工程完工后安裝;l 設備及設備各構件間應連接緊密、牢固,安裝用的堅固件應有防銹層;l 設備在安裝前應作檢查,確17、定其外形完是否完整,內外表面漆層是否完好,設備內主板及接線端口的型號、規格是否符合設計規定;l 按系統設計圖檢查主機、網絡控制設備、UPS、打印機、HUB集選器等設備之間的連接電纜型號以及連接方式是否正確。尤其要檢查其主機與DDC之間的通訊線;l 檢查系統電源是否到位,電源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電磁閥的安裝l 電磁閥閥體上箭頭的指向應與水流方向一致。l 空調器的電磁閥旁一般應裝有旁通管路。l 電磁閥的口徑與管道通徑不一致時,應采用漸縮管件,同時電磁閥口徑一般不應低于管道口徑二個等級。l 執行機構應固定牢固,操作手輪應處于便于操作的位置。l 執行機構的機械傳動應靈活,無松動或卡澀現象。l 有閥位指示18、裝置的電動閥,閥位指示裝置應面向便于觀察的位置。l 電磁閥安裝前應按安裝使用說明書的規定檢查線圈與閥體間的電阻。l 如條件許可,電磁閥在安裝前宜進行模擬動作和試壓試驗。l 電磁閥一般安裝在回水管口。l 電磁閥在管道沖洗前,應完全打開。電動閥的安裝l 電動閥閥體上箭頭的指向應與水流方向一致。l 空調器的電動閥旁一般應裝有旁通管路。l 電動閥的口徑與管道通徑不一致時,應采用漸縮管件;同時電動閥口徑一般不應低于管道口徑二個等級滿足設計要求。l 電動閥執行機構應固定牢固,手動操作機構應處于便于操作的位置。l 電動閥應垂直安裝于水平管道上,尤其對大口徑電動閥不能有傾斜。l 有閥位指示裝置的電動閥,閥位指19、示裝置應面向便于觀察的位置。l 安裝于室外的電動閥應適當加防曬、防雨措施。l 電動閥在安裝前宜進行模擬動作和試壓試驗。l 電動閥一般安裝在回水管上。l 電動閥在管道沖洗前,應完全打開,清除污物。l 檢查電動閥門的驅動器,其行程、壓力和最大關緊力(關閥的壓力)必須滿足設計和產品說明書的要求。l 電動調節閥安裝時,應避免給調節閥帶來附加壓力,當調節閥安裝在管道較長的地方時,應安裝支架和采取避震措施。l 檢查電動調節閥的輸入電壓、輸出信號和接線方式,應符合產品說明書的要求。電動風門驅動器的安裝l 風閥控制器上的開閉箭頭的指向應與風門開閉方向一致。l 風閥控制器與風閥門軸的連接應固定牢。l 風閥的機械20、機構開閉應靈活,無松動或卡澀現象。l 風閥控制器安裝后,風閥控制器的開閉指示位應與風閥實際狀況一致,風閥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觀察的位置。l 風閥控制器應與風閥門軸垂直安裝, 垂直角度不小于85。l 風閥控制器安裝前應按安裝使用說明書的規定檢查線圈、閥體間的電阻、供電電壓、控制輸入等,其應符合設計和產品說明書的要求。l 風閥控制器在安裝前宜進行模擬動作。l 風閥控制器的輸出力矩必須與風閥所需要的相配,符合設計要求。l 風閥控制器不能直接與風門擋板軸相連接時,則可通過附件與擋板軸相連,但其附件裝置必須保證風閥控制器旋轉角度的調整范圍。1.5 系統調試BA系統的調試通常按下列程序進行:1、檢查線路:檢查21、線路敷設是否全部到位、是否按照規范敷設,線纜規格是否正確,線纜編號是否正確,線纜回路是否通,線纜絕緣測試是否合格,線纜對地電阻是否符合要求。2、檢查接線:檢查接線是否按照規范,是否與圖紙相符(包括控制盤內部接線檢查),正負極性是否正確,標記是否清楚,外觀是否整齊漂亮。3、信號單回路檢測:根據信號特性,檢查每1個I/O信號的輸入輸出是否正確,傳感器的信號是否在正常范圍之內,執行器的動作是否正確到位,控制信號的輸出是否有效等。4、控制盤上電檢測:檢查控制盤的電源進線是否符合要求,電源是否符合要求,空氣開關是否正常,變壓器的輸入輸出是否正確,直流電源模塊的輸入輸出是否正常,繼電器動作是否正常,強弱電22、信號是否混淆。5、DDC模塊安裝,檢查DDC模塊是否卡接到位,模塊地址是否正確,各超馳開關是否撥到Auto位置。6、DDC上電,觀察各指示燈指示是否正常。7、寫入DDC程序。8、上位機程序安裝,編輯圖形化界面,連接各I/O點和軟件點。9、各通訊接口測試,協議提供的各項參數測試。10、系統聯合調試和各I/O點功能測試。11、系統試運行。1.5.1 數字量輸入測試 信號電平的檢查l 干接點輸入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其邏輯值;l 脈沖或累加信號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其發生脈沖數與接收脈沖數一致,并符合設備說明書規定的最小頻率、最小峰值電壓、最小脈沖寬度、最大頻率、最大峰值電壓、最大脈沖寬度;23、l 電壓或電流信號(有源與無源)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的要求進行確認。 動作試驗。按上述不同信號的要求,用程序方式或手動方式對全部測點進行測試,并將測點之值記錄下來。 特殊功能檢查。按本工程規定的功能進行檢查,如高保安數字量信號輸入以及正常、報警、線路、開路、線路短路的檢測等。1.5.2 數字量輸出測試 信號電平的檢查l 繼電器開關量的輸出ON/OFF: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其輸出的規定的電壓電流范圍和允許工作容量。l 輸出電壓或電流開關特性檢查:其電壓或電流輸出,必須符合設備使用書和設計要求。 動作試驗。用程序方式或手動方式測試全部數字量輸出,并記錄其測試數值和觀察受控設備的電氣控制開關工作24、狀態是否正常;如果受控單體受電試運行正常,則可以在受控設備正常受電情況下觀察其受控設備運行是否正常。 特殊功能檢查。按本工程規定的功能進行檢查,如按設計要求進行三態(快、慢、停)和間歇控制(1s、5s、10s)等的檢查。1.5.3 模擬量輸入測試 輸入信號的檢查。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其有源或無源的模擬量輸入的類型、量程(容量)、設定值(設計值)是否符合規定。 溫度、濕度、壓力、壓差傳感器的檢查與測試。l 按產品說明的要求確認設備的電源電壓、頻率、溫、濕度是否與實際相符。l 按產品說明書的要求確認傳感器的內外部連接線是否正確。l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按產品說明書規定的輸入量程范圍,接人模擬輸25、人信號后在傳感器端或DDC側檢查其輸出信號,并經計算確認是否與實際值相符。 電量、電壓、電流、頻率、功率因數傳感器的檢查與測試。l 輸入信號的檢查。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其有源或無源的模擬量輸入的類型、量程(容量)、設定值(設計值)是否符合規定。l 按產品說明書的要求確認傳感器的內外部連接線是否正確,嚴防電壓型傳感器的電壓輸出端短路和電流型傳感器的輸出端開路。l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按產品說明書規定的輸入量程范圍分別在傳感器的輸出端或DDC側檢查其輸出信號,并經計算確認是否與實際值相符。 電磁流量傳感器的檢查與測試。l 輸入信號的檢查。按設備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認其有源或無源的模擬量輸入的類型26、量程(容量)、設定值(設計值)是否符合規定。l 按產品說明書的要求,確認其內外部連接線正確。l 靜態調整:將流量傳感器安裝于現場后(探頭部分必須完全浸沒于靜止的水中),在DDC側測試其輸出信號,如果此信號值與零偏差較大,則其將按產品和系統要求進行自動校零。l 動態檢查:模擬管道中的介質流量,然后在DDC側測試其傳感器的輸出信號,經計算確認其是否與實際相符。 動作試驗。用程序方式或手控方式對全部的AI測試點逐點進行掃描測試并記錄各測點的數值,確認其值是否與實際情況一致。 模擬量輸入精度測試。使用程序和手動方式測試其每一測試點,在其量程范圍內讀取三個測點(全量程的10、50、90),其測試精度要27、達到該設備使用說明書規定的要求。 特殊功能檢查:按設計要求進行檢查。1.5.4 模擬量輸出測試 按設備使用說明書和設計要求確定其模擬量輸出的類型、量程(容量)與設定值(設計值)是否符合。 按產品說明書的要求確認該設備的電源、電壓、頻率、溫、濕度是否與實際相符。 確認各種驅動器的內外部連接線是否正確。 手動檢查:首先將驅動器切換至手動檔,然后轉動手動搖柄,檢查驅動器的行程是否在100范圍內。 在確認手動檢查正確后,在現場按產品說明書要求,模擬其輸入信號或者從DDC輸出AO信號,確認其驅動器動作是否正常。 動作試驗:用程序或手控方式對全部的AO測試點逐點進行掃描測試,記錄各測點的數值,同時觀察受控28、設備的工作狀態和運行是否正常。 特殊功能檢查:按規定的功能進行檢查,如保持輸出功能、事故安全功能等。 全部DO、DI、AO、AI點應根據監控點表或調試方案規定的監控點數量和要求,按本規定的上述要求進行。1.5.5 DDC功能測試 運行可靠性測試,抽檢某一受控設備設定的監控程序,測試其受控設備的運行記錄和狀態。 關閉中央監控主機、數據網關(包括主機至DDC之間的通訊設備),確認系統全部DDC及受控設備運行正常后,重新開機后抽檢部分DDC設備中受控設備的運行記錄和狀態,同時確認系統框圖及其他圖形均能自動恢復。 關閉DDC電源后,確認DDC及受控設備運行正常,重新受電后確認DDC能自動檢測受控設備的29、運行,記錄狀態并予以恢復。 DDC軟件主要功能及其實時性測試,按產品說明書和調試大綱的要求進行測試。 DDC點對點控制。在DDC側用筆記本電腦或現場檢測器,或者在中央控制機側手控一臺被控設備,測定其被控設備運行狀態返回信號的時間應滿足系統的設計要求。 在現場模擬一個報警信號,測定在CRT圖面和觸發蜂鳴器發出報警信號的時間必須滿足系統設計要求。 在中央控制機畫面開啟一臺空調機,測定電動閥門的開度從0-50的時間。1.5.6 新風機單體設備調試 檢查新風機控制柜的全部電氣元器件有無損壞,內部與外部接線是否正確無誤,嚴防強電電源串人DDC,如24VAC應確認接線正確,無短路故障。 按監控點表要求,檢30、查裝在新風機上的溫、濕度傳感器、電動閥、風閥、壓差開關等設備的位置、接線是否正確和輸入、輸出信號的類型、量程是否和設置相一致。 在手動位置確認風機在非BAS受控狀態下已運行正常。 確認DDC控制器和IO模塊的地址碼設置是否正確。 確認DDC送電并接通主電源開關后,觀察DDC控制器和各元件狀態是否正常。 用筆記本電腦或手提檢測器檢測按附表記錄的所有模擬量輸人點送風溫度和風壓的量值,并核對其數值是否正確。記錄所有開關量輸入點(風壓開關和防凍開關等)工作狀態是否正常。強置所有的開關量輸出點開與關,確認相關的風機、風門、閥門等工作是否正常。強置所有模擬量輸出點、輸出信號,確認相關的電動閥(冷熱水調節閥31、)的工作是否正常及其位置調節是否跟隨變化。 啟動新風機,新風閥門應聯鎖打開,送風溫度調節控制應投入運行。 模擬送風溫度大于送風溫度設定值(一般為3左右),這時熱水調節閥應逐漸減少,開度直至全部關閉(冬天工況);或者冷水閥逐漸加大,開度直至全部打開(夏天工況)。模擬送風溫度小于送風溫度設定值(一般為3左右)時,確認其冷熱水閥運行工況與上述完全相反。 進行濕度調節,使模擬送風濕度小于送風濕度設定值,這時加濕器應按預定要求投入工作,并且到使送風濕度趨于設定值。 如新風機是變頻調速或高、中、低三速控制時,應模擬變化風壓測量值或其他工藝要求,確認風機轉速能相應改變或切換到測量值或穩定在設計值,風機轉速這32、時應穩定在某一點上,并按設計和產品說明書的要求記錄30、50、90風機速度時高、中、低三速相對應的風壓或風量。 新風機停止運轉,則新風門以及冷、熱水調節閥門、加濕器等應回到全關閉位置。 確認按設計圖紙、產品供應商的技術資料、軟件功能和調試大綱規定的其他功能和聯鎖、聯動的要求。 單體調試完成時,應按工藝和設計要求在系統中設定其送風溫度、濕度和風壓的初始狀態。1.5.7 空調處理機單體設備調試 按新風機子項的要求完成測試檢查與確認。 啟動空調機時,新風門、回風風門、排風風門等應聯鎖打開,各種調節控制應投入工作。 空調機啟動后,回風溫度應隨著回風溫度設定的改變而變化,在經過一定時間后能穩定在回風溫度33、設定值的附近。如果回風溫度跟蹤設定值的速度太慢,可以適當提高PID調節的比例放大作用;如果系統穩定后,回風溫度和設定值的偏差較大,可以適當提高PID調節的積分作用;如果回風溫度在設定值上下明顯地作周期性波動,其偏差超過范圍,則應先降低或取消微分作用,再降低比例放大作用,直到系統穩定為止。PID參數設置的原則是:首先保證系統穩定,其次滿足其基本的精度要求,各項參數設置不宜過分,應避免系統振蕩,并有一定余量。當系統經調試不能穩定時,應考慮有關的機械或電氣裝置中是否存在妨礙系統穩定的因素,作仔細檢查并排除這樣的干擾。 如果空調機是雙環控制,那么內環以送風溫度作為反饋值,外環以回風溫度作為反饋值,以外34、環的調節控制輸出作為內環的送風溫度設定值。一般內環為PI調節,不設置微分參數。 空調機停止動轉時,新風機風門、排風門、回風門、冷熱水調節閥、加濕器等應回到全關閉位置。 確認按設計圖紙、產品供應商的技術資料、軟件和調試大綱規定的其他功能和聯鎖、聯動程序控制的要求。 變風量空調機應按控制功能變頻或分檔變速的要求,確認空氣處理機的風量、風壓隨風機的速度也相應變化。當風壓或風量穩定在設定值時,風機速度應穩定在某一點上,并按設計和產品說明書的要求記錄30、50、90風機速度時相對應的風壓或風量(變頻、調速);還應在分檔變速時測量其相應的風壓與風量。 按新風機子項的要求,完成測試檢查和確認。 如果需要,應35、使模擬控制新風風門、排風風門、回風風門的開度限位設置滿足空調工藝所提出的百分比要求。1.5.8 送排風機單體設備調試 按子項的要求完成測試檢查與確認。 檢查所有送排風機和相關空調設備,按系統設計要求確認其聯鎖、啟/停控制是否正常。 按通風工藝要求,用軟件對各送排風機風量進行組態,確認其設置參數是否正常,以確保風機能正常運行。1.5.9 空調冷熱機組調試 按子項的要求完成測試檢查與確認。 按設計和產品技術說明書規定,在確認主機、冷熱水泵、冷卻水泵、冷卻塔、風機、電動蝶閥等相關設備單獨運行正常下,在DDC側或主機側檢測該設備的全部AO、AI、DO、DI點,確認其滿足設計和監控點表的要求。啟動自動控36、制方式。確認系統各設備按設計和工藝要求的順序投入運行和關閉自動退出運行這二種方式。 增加或減少空調機運行臺數,增加其冷熱負荷,檢驗系統負荷數值,確認能啟動或停止的冷熱機組的臺數能否滿足負荷需要。 模擬一臺設備故障停運以及整個機組停運,檢驗系統是否自動啟動一個預定的機組投入運行。 按設計和產品技術說明規定,模擬冷卻水溫度的變化,確認冷卻水溫度旁通控制和冷卻塔高、低速控制的功能,并檢查旁通閥動作方向是否正確。1.5.10 第三方設備通訊接口的測試 確認第三方設備運行正常。 按設計和監控點表要求檢查DDC與第三方設備之間的連接線或通訊線連接正確,確認其相互之間的通訊接口、數據傳輸、格式、傳輸速率等滿37、足設計要求。 在主機側按本規定的要求,檢測第三方設備的全部監測點,確認其滿足設計、監控點表和聯動連鎖的要求。1.5.11 基本應用軟件設定與確認 確認BAS系統圖與實際運行設備一致。 按系統設計要求確認BAS中主機、DDC、網絡控制器、網關等設備運行及故障狀態等。 按監控點表的要求確認BAS各子系統設備的傳感器、閥門、執行器等運行狀態、報警、控制方式等。 系統功能與監控點表的功能一致。 確認在主機側對現場設備進行遠距控制操作。1.5.12 系統聯動調試 系統的接線檢查。按系統設計圖紙要求,檢查主機與網絡器、網關設備、DDC、系統外部設備(包括電源UPS、打印設備)、通訊接口(包括與其他子系統)38、之間的連接、傳輸線型號規格是否正確。通訊接口的通訊協議、數據傳輸格式、速率等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系統通訊檢查。主機及其相應設備通電后,啟動程序檢查主機與本系統其他設備通訊是否正常,確認系統內設備無故障。 系統監控性能的測試:l 在主機側按監控點表和調試大綱的要求,對本系統的DO、DI、AO、AI進行抽樣測試。l 系統有熱備份系統,則應確認其中一機處于人為故障狀態下,確認其備份系統運行正常并檢查運行參數不變,確認現場運行參數不丟失。l 在主機側對上述單機設備進行抽樣測試。 系統聯動功能的測試: 本系統與其他子系統采取硬連接方式聯動,則按設計要求全部或分類對各監控點進行測試,并確認功能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本系統與其他子系統采取通訊方式連接,則按系統集成的要求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