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設計綜合樓工程深基坑支護專項施工方案(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80936
2024-01-10
9頁
42.80KB
1、深基坑支護專項施工方案一、編制依據1、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JGJ120-99)2、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 3、xx船舶重工集團科研設計綜合樓工程施工圖紙4、xx船舶重工集團科研設計綜合樓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二、工程概況本工程位于xx市西崗區海防街5號,地處遼東半島的南端,三面環海,一面毗鄰陸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工程由1棟20層的高層綜合樓及3層裙樓和一個地下車庫組成。1、場地地形地貌工程場地地貌為低丘陵地貌單位,經過人工平整,現場自然地面高程為5.636.40m(xx港標),高差0。77m.主樓基礎底標高為:1。2-0。5米,基坑開挖深度約為:4.48.0米。2、工程地質條件本工程2、地質條件復雜,場地上部覆蓋0。20。3m厚毛石混凝土面,場地內有特殊性巖土,自上而下主要依次為:雜填土/強風化輝綠巖/強風化板巖/中風化輝綠巖/中風化板巖.3、水文地質條件場區地下穩定水位為3.33.7m,地下水類型為潛水,補給來源為地表滲水及大氣降水.4、場地內不良地質作用與評價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本工程場地范圍內未發現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質作用。三、支護方式的選擇1、基坑支護方案的確定根據現場水文地質情況及基坑支護規范要求,土方開挖過程中,采用自然放坡,其中雜填土放坡邊坡系數為1:0。75,強/中風化板巖及輝綠巖放坡邊坡系數為1:0。4,以確保邊坡穩定.2、基坑排水方案的確定本3、工程排水可采取明溝排水的辦法,在基坑底部周邊設排水溝,在四周角點各修筑一個1米1米的集水坑,用水泵將基坑滲出的地下水排出。對于由于降雨產生的雨水排水措施我部在基坑邊四周約1。5米的范圍內修筑200300的排水溝,防止雨水流入基坑導致基坑坍塌。具體情況如圖下圖所示:四、施工部署及準備加強組織管理,管理人員應履行各自職責.施工班組由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的勞務隊組成,勞動力合理調整,確保各階段施工人員及時到位。 1、人員組織安排:1.1、管理人員安排施工人員職責要明確,確保能夠高質量的完成自己手中的任務。總指揮:涂興宏(總體安排項目人員)現場協調:張國坤(負責施工現場所有工種,項目部人員的總體協調)技術4、負責:尹 亮(負責施工現場所有技術指導工作)安全員:王志丹(負責施工現場所有安全工作)技術員:王樹盛、邵佳梁施工員:鄭真福、楊洪雷1.2、作業層施工人員組成序號工序工種人數備注1邊坡修整力工102噴射混凝土力工53輔助施工機械工22、主要機械設備序號設備單位數量備注1挖掘機臺22混凝土噴射機臺13砂漿攪拌機臺23、施工準備3.1、通過閱讀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和施工圖紙,掌握施工現場的地層結構、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位等的情況,編制此基坑支護施工方案,進行技術、安全、防火培訓,做好技術、安全交底,安排好有關的試驗工作。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必要時現場商定調整技術參5、數應急施工。3。2、全面檢修進場施工的機械設備,以保證施工前設備運轉正常。3。3、編制施工計劃,安排施工順序,協調各工序及各專業間的配合工作. 3。4、落實相應的專業施工隊伍,并進行崗前培訓和教育。3。5、做好材料、成品、半成品和工藝設備等的計劃安排工作,使之滿足連續施工的要求。3。6、設專人對坡頂水平位移、坡頂沉降觀測點進行測量,每天將測量結果反饋給責任工程師以指導施工。五、施工方法自然放坡為邊開挖邊放坡,根據土方開挖情況、排水情況進行,開挖一步,放坡一步,直至基坑底。雜填土坡面及坡頂上翻60范圍內噴射50厚強度等級為 C15的細石混凝土。施工前設置位移觀測點,施工期間連續觀測,直至施工完畢6、。具體做法見基坑支護平面布置圖及其剖面圖。六、基坑防護1、臨邊防護(1)、邊坡上部不準堆放棄土和材料設備等,堆放重物距土坡安全距離不得小于4m,臨時材料不得小于2m。(2)、距離坡上線1。5m外用鋼管插入地下做立桿搭設1。2米高,兩道水平欄桿,并用密目安全網全封閉。(3)、欄桿刷0.5米長紅白相間顏色警示。2、上下通道用鋼管和木挑板搭設人行坡道,坡道必須滿足多人同時上下行走,并保證其承載力,坡道底部支撐必須放置在300mm寬的承托板上,不得直接置于土中,坡道要有扶手護欄等齊全的安全設施。不準使用木梯上下,坡道要設防滑條,間距不大于300mm。七、基坑監護基坑四周雖然放坡較大,但仍不排除由于降雨7、量過大而導致邊坡坍塌的危險,故設一名專職監護人員,進行全天監測,如發現有松動、變形、裂縫現象,立刻撤離現場作業人員,并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采取防范措施,確保安全生產,另外在雨天時,嚴禁施工操作人員在基坑周邊及基地施工,防止雨天基坑邊坡坍塌造成人員傷亡。八、基坑支護安全保證措施1、該工程具有地質條件復雜、交叉作業、工期緊等特點,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嚴禁施工中在坡頂堆放材料及重物以免造成未成形的坡體滑移,各級管理人員應引起高度重視.2、施工現場必須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建立安全管理生產責任制。 3、建立并認真執行安全交底制度,班前安全活動制度。 4、8、進入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必須戴好安全帽,現場臨時搭設的腳手架,支撐桿必須穩固. 5、土方坍落和滑坡是本工程最容易發生的安全隱患。在危險處設置醒目警示標志。施工過程中設專人對邊坡進行監測。 6、施工前應提前做好防雨準備工作,遇雨天應停止施工,對施工用材料、機具及坡面進行覆蓋防護,雨后復工須認真檢查邊坡情況。決定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之后才能施工。 7、施工現場要做到及時清理,保持場容整潔,道路暢通。 8、施工期間嚴格遵守安全用電操作規程。 9、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的規定,確保支護施工的順利進行。 10、雨天基坑開挖保證措施10.1、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途徑每天查看天氣預報及時掌握沈9、陽地區天氣情況。10.2、有物資設備部提前采購雨天應急物資,如:雨靴、雨衣、鐵鍬、藥品等。10。3、現場施工員和安全員及時掌握基坑四周基坑支護的穩定情況,如有情況及時處理上報相關領導。10.4、原則上在雨天時,不得在基坑內和基坑安全防護范圍內進行施工,如必須施工時,在施工地點必須安排專職安全員進行監督,以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10。5、如有安全事故發生及時啟動現場安全應急預案,盡可能避免人員的傷亡.九、基坑支護安全應急措施1、施工現場應急預案小組組織成員如下:組長:涂興宏副組長:張國坤、尹 亮、彭偉民成員:王志丹(安全員)、于秀楓(物資保管員)、王樹盛、邵佳梁、鄭真福、楊洪雷(司機)、辛德寧(質10、檢員)及現場保衛人員。2、成員職責組長:負責組織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負責應急響應時現場指揮實施。副組長:參與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負責組織應急響應時的現場調查、現場疏散、人員安排、傷員搶救、外部聯系等.保健急救員:負責應急物資及設備的采購和保管,應急響應時對傷員進行初步檢查,并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進行施救,直至傷員送至醫院或醫生來到現場,保證搶救的連續性。成員:協助副組長在應急響應時落實執行現場調查、現場疏散、傷員搶救等.項目駕駛員:應急響應時如傷員的傷勢較輕,現場急救后傷情較穩定,由駕駛員負責馬上將傷員送至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治療。現場保衛人員:主要負責在采取逃生和緊急疏散時的組織工作,并負責疏11、散后的疏散情況檢查,保證全部人員能及時有序地疏散至指定的集合地點(集合地點必須有有效的安全距離和其他安全特征)。搶救傷員,采取急救措施啟動應急措施報告應急領導小組事故發生3、應急響應流程事故處理、解除應急將傷者送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現場調查、根據傷者情況決定是否撥打報救電話現場采取應對措施,控制事故擴大事故應急響應流程圖4、坍塌事故應急措施當發生坍塌事故后,搶救重點是集現場的人力、物力、設備盡快把壓在人上面的土方、構件搬離,受傷者抬出來并立即搶救。4。1 如傷員發生休克,應先處理休克.處于休克狀態的傷員要讓其安靜、保暖、平臥、少動,并將下肢抬高約20度左右,盡快送醫院進行搶救治療。遇呼吸、心跳停12、止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擠壓。4.2 出現顱腦損傷,必須維持呼吸道通暢。昏迷者應平臥,面部轉向一側,以防舌根下墜或分泌物、嘔吐物吸入,發生喉阻塞。有骨折者,應初步固定后再搬運。遇有凹陷骨折,嚴重的顱骶骨及嚴重的腦損傷癥狀出現,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繃帶或布條包扎后,及時送就近有條件的醫院治療。4。3 發現脊椎受傷者,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繃或布條包扎后,搬運時,將傷者平臥放在帆布擔架或硬板上,以免受傷的脊椎移位、斷裂造成截癱或致死亡。搶救脊椎受傷者,搬運過程,嚴禁只抬傷者的兩肩與兩腿或單肩脊運.4。4 發現傷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運傷者。應在骨折部13、位用夾板把受傷位置臨時固定,使斷端不再移位或刺傷肌肉、神經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處上、下關節為原則,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頭等。無材料的情況下,上肢可固定在身側、下肢與腱側下肢縛在一起。4.5 遇有創傷性出血的傷員,應迅速包扎止血,使傷員保持在頭低腳高的臥位,并注意保暖.4。5。1 一般傷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鹽水(0.9Nacl溶液)沖洗傷口,涂上紅藥水,然后蓋上消毒紗布,用繃帶較緊地包扎。4。5.2 加壓包扎止血法:用紗布、棉花等作軟墊,放在傷口上再包扎,來增強壓力而達到止血.4.5。3 止血帶止血法:選擇彈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帶或三角巾、毛巾、帶狀布條等,上肢出血結扎在上臂1/2處(14、靠近心臟位置),下肢出血者扎在大腿上1/3處(靠近心臟位置)。結扎時,在止血帶與皮膚之間墊上消毒紗布棉墊。每隔2540分鐘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分鐘。4。6、動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時把傷者送往鄰近醫院搶救,運送途中應盡量減少 簸。同時密切注意傷者的呼吸、脈搏、血壓及傷口的情況.4。7、事故現場有關人員保護現場4.8、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到路口引導救護車4。9、立即向所屬單位和公司質量安全部匯報4。10、由責任單位寫出事故報告報公司質量安全部5、應急善后處理事故中的受傷人員和現場情況得到有效救治和控制后,即解除應急狀態;由上一級機構和項目部組織共同事故調查小組,按事故、事件處理控制程序進行調查處理,做好事故總結,并對應急預案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修改和完善后的內容應重新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