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污水處理廠一級處理池深基坑開挖施工方案(2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81177
2024-01-10
19頁
146.54KB
1、汕尾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污水處理廠綜合處理間(一級處理間)基坑土方開挖專項施工方案 目 錄第一章 編制依據1第二章 工程概況1第三章 地質情況及周圍環境3第四章 施工部署56、施工進度計劃:7第五章 施工準備7第六章 土方施工9四、 防雨措施12第七章 應急措施及監測方案14第八章 安全措施16第九章 文明施工17第一章 編制依據1.1本工程業主提供的有關設計圖紙及圖紙變更等技術性文件。1.2本地的地質、氣象、水文和現場條件及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3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02)第二章 工程概況汕尾生垃圾無害化污水處理廠工程位于海豐縣可塘鎮雙貴山,污水處理廠的工程建設規模為1萬m2、3/d,規劃控制規模為1萬m3/d。本工程共1間綜合處理間(包括鼓風機房、配電間、一級處理間)、距污水廠東側紅線距離為8.9m,北側距擬建建筑深度處理間及污泥脫水間10m、西側距離17.15m為改良AAO生物池,現在正在施工中。綜合處理間西北側為2個沉淀池及沉淀池配水池。南側為擬建筑物綜合樓。綜合樓共計三層。場內臨時主要通道設置在沉淀池與改良AAO生物池間。以上擬建筑物會在本工程施工后相繼施工。綜合處理池基坑具體位置圖:綜合處理池基坑位置圖基坑開挖對四周建筑物的影響:因綜合處理池基坑深度10.65m、8.45m。放坡系數1:1.5。綜合處理池北側外墻與北側距擬建建筑深度處理間及污泥脫水間南側外3、墻距離僅10m、開挖放坡寬度(含卸荷平臺2000mm、3500mm)為21.47m。基坑北側放坡上邊線在擬建深度處理間內11.47米。位置見附圖三:根據施工部署,將綜合處理池施工至地面標高后。綜合處理池基坑回填完成后。再施工綜合處理間(鼓風機房、配電室、一級處理間)人工挖孔樁及深度處理間基礎。回填采用粘土(塑性指數大于17)分層(分層厚度不大于300mm)回填夯實至室外地坪。回填土干容重不小于16KN/m3,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基坑東側上口在紅線外4.75米外。基坑開挖時需要拆除原已安裝完成外圍圍擋。基坑開挖完成后,在基坑東側距離基坑1.5米位置重新恢復圍擋。圍擋拆除長度約為50米。圍擋恢4、復位置見基坑平面圖2 .綜合處理間結構設計概況本工程為綜合處理間。其中包括鼓風機房、配電間、一級處理間,矩形狀,面積為1094.60m2。建筑物頂板結構標高為絕對標高19.4m。其中鼓風機房為一層,建筑面積為149.53 m2、配電間為二層,建筑面積為423.03 m2、一級處理間為二層,面積為522.04 m2。一級處理間內配置綜合處理池,綜合處理池最深處基坑底標高為絕對標高-5.96m。室外現有場地地面平均標高為絕對標高4.85m。綜合處理池基坑開挖深度達約10.81m。屬特殊深基坑。基礎持力層為強風化泥灰巖。地基承載力特性值為450kpa。基礎為筏板基礎。厚度為750mm,底板突出墻外65、00mm(局部為400mm)。配電間及鼓風機房基礎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形式。樁頭頂標高為絕對標高4.5m。室內結構地面標高為絕對標高5.90m。墊層厚度為100mm,池壁厚度為600mm。第三章 地質情況及周圍環境依據汕尾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一)、場地評價1、不良地質作用評價場地未發現活動斷裂,天然狀態下不存在液化土層、采空區、巖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質作用,故場地在地質上是穩定的。2、場地地震效應評價(1)、場地抗震設防烈度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二、從上之下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分為以下幾層。并根據相鄰改良AAO生物6、池基坑開挖土質斷面每層厚度及標高(現場地坪標高按照4.85m)如下:1、素填土:灰褐-黃褐色、主要由粘性土及碎石組成,碎石粒徑10-80mm不等、局部為塊石。其硬雜物含量30%以上,稍濕,松散-稍密狀態。分層厚度為2.8米至5.0米。層底高程為1.70m至-0.52m。不宜作天然地基持力層。2、淤泥質粉質粘土(Q4m):根據野外鑒別,結合本地區建筑經驗,綜合確定fak=60kPa,變形模量E0=2MPa;灰黑色,含少許有機質、貝殼及沙礫等,局部見少量砂班,有少許腥臭味,溫-飽和軟塑狀態。層厚0.503.90m。為第二層。分層厚度為0.2米至1.1米。層底高程為1.1m至-1.02m。3、含碎石7、粉質粘土(Q4m):根據野外鑒別,結合本地區建筑經驗,綜合確定fak=160kPa,變形模量E0=8MPa;灰黃-黃褐色,為原巖化學結構,層狀構造,巖體風化節理裂隙及發育,巖心呈土狀,局部呈小碎塊狀,沖擊可鉆進,遇水軟化。分層厚度為0.5米至2.4米。層底高程為-1.6m至-2.89m。4、全風化泥灰巖:根據野外鑒別,結合本地區建筑經驗,綜合確定fak=200kPa;變形模量E0=15MPa;灰黃-黃褐色,為原巖化學結構,層狀構造,巖體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巖心呈土狀,局部呈小碎塊狀,沖擊可鉆進,遇水軟化。分層厚度為0.5米至4.2米。層底高程為-1.1m至-3.59m。5、強風化泥灰巖:根據野外8、鑒別,結合本地區建筑經驗,綜合確定fak=450kPa。灰紅-灰黃-灰黑色,化學結構,層狀構造,巖體風化巖體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巖芯呈碎塊狀。分層厚度為0.6米至9.2米。層底高程為-0.98m至-10.52m。6、中風化泥灰巖:根據野外鑒別,結合本地區建筑經驗,綜合確定fa=1200kPa。紫紅-灰黃-灰黑色,化學結構,層狀構造,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巖芯呈塊狀,短柱狀,裂隙面由方解石脈充填,局部見溶蝕痕跡。分層厚度為6.2米至9.2米。層底高程為-6.66m至-20.47m。詳細描述見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第四章 施工部署1、土方開挖總體施工安排及開挖順序土方開挖采用1.3m斗容積的360反鏟挖掘9、機挖土及裝車,以自卸式汽車外運,人工清底的預留厚度為300mm。2、放坡及護坡方式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定額放坡系數,考慮施工的安全性,土方開挖采用自然放坡方式,放坡系數1:1.4。邊坡設置2米寬卸荷平臺(緩步臺)2步,防止基坑邊坡土質下滑。在基坑東側設置上下通行坡道。坡道從基坑西側底部開始。放坡角度為30o。坡道寬度為8米。進行基坑開挖時,先開挖上下施工坡道,供施工車輛運土行駛使用。3、主要機械設備計劃序號機械設備名稱型號/規格單位數量備注1水準儀DZS3臺2測量使用2經緯儀J2臺13360挖土機1.3m3臺2挖排土使用4鏟車50臺15運土車輛輛106水泵揚程15米臺6排水使用7壓路機振動式臺110、換填、回填土使用4、土方工程施工部署安排由于工期比較緊,現場場地問題,盡快為后續工程施工創造出良好的工作面是本次土方工程的關鍵所在。要保證在計劃工期內完成土方開挖施工,必須有序施工,為了保證土方開挖的順利進行。土方開挖分層開挖,每層挖深約3.5m深進行邊坡修整,反復交替進行,直至坑底。具體流程:開挖線放樣第一步土方開挖第一步修坡(卸荷平臺寬2000mm)開挖下一步土方下一步修坡(卸荷平臺寬3500mm)開挖下一步土方直至基坑底。(1) 采用2臺挖土機進行土方開挖,邊挖邊修坡。(2) 開挖過程中遵循順序開挖,并預留好汽車運土通道。(3) 基坑底留300mm厚土層人工清底,以減少對土層的擾動。(411、) 開挖過程中應時時測量挖深,通過放坡系數計算該挖深處的下邊緣位置,并由測量人員撒出白灰線進行控制。(5) 如果到達坑底后發現基底土層、水源與地勘資料不一致應立即通知建設、監理、設計單位,以便采取措施。5、卸土場地及土方運輸路線因工期較緊,加上后續的工程即將開始施工,為確保現場運輸流暢,不影響后續工期的施工,盡快的將挖土外運。在進行排土時制定車輛在場內的行使路線,保證土方順利開挖。6、施工進度計劃:基坑開挖計劃工期:2012年8月12日2012年8月20日綜合處理池整體進度計劃:2012年8月202012年9月30日詳細計劃附施工進度表。第五章 施工準備5.1技術準備5.1.1測量人員做好技術12、準備,提前畫好外圍控制線,并隨時跟蹤挖土標高加強標高控制,嚴禁超挖。5.1.2技術員對現場施工人員做出明確交底,畫出集水井、排水溝等位置局部詳圖,確保位置準確。5.1.3施工前班組長向所有參加施工的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交底,必須使每個操作者對施工中的技術要求心中有數。5.1.4了解施工機械設備的技術參數與性能。5.1.5做好施工場地的通平工作。5.1.6按照施工圖及建設單位提供的基坑周邊控制軸線準確測出基坑外包線,并將基坑周邊控制軸線引測到場地周邊適當位置,妥善保護,以便施工。5.2組織結構第六章 土方施工一、施工方法 根據地質報告和現場實際情況,邊坡采用三次放坡,采用土方采用機械開挖,施工13、中采用采用1.3m斗容積360反鏟裝車,以自卸式汽車外運與人工清槽修坡配合開挖。挖土過程中,每邊增加2500mm作為工作面及底部明排水溝位置,基坑四角設有積水坑,坑內四邊設有排水溝,基礎開挖過程中,測量人員應嚴格控制標高,及時將標高引入槽底,挖土時預留300mm基底老土用人工清理,以避免擾動基底老土。由于基坑開挖深度較大,考慮采用“橫挖法”,從池體西側逐漸向東開挖。施工中邊挖邊檢查坑底寬度及基槽坡度,不夠時及時修整。由人工配合機械清槽至設計標高后,再統一進行一次修坡清底,檢查坑底寬和標高,要求坑底凹凸不超過20mm。二、土方施工措施1、水池定位測量放樣:進場后,立即進行由大連勘察測繪研究院有限14、公司提供的本工程平面控制點、高程控制點的接樁工作,并布置場區內的平面坐標控制點及高程控制點。場區的高程控制網布設成閉合環線,對重點平面控制點及高程控制點砌磚及混凝土加固保護,并交好底,提醒車輛及行人注意。進行工程范圍內原始地貌的測量工作,詳細掌握現有設施的位置、標高,并繪制出詳細的成果圖,為以后施工提供依據。2、工程定位放線:依據測設的場區方格控制網,定出池體主要軸線控制點。每個池體4個轉角設8個控制點,將控制點引到基坑放坡線外的位置,并將控制點坐標加以記錄,以供施工過程的測量和檢查之用。3、事先根據坐標撒出基礎邊線,根據放坡比例參照土方開挖圖撒出下口線、上口線。4、放坡: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機15、械挖土方式,土方開挖采用三次放坡方式,素填土層及淤泥質粉質粘土采用系數1:1.5,含碎石粉質粘土、全風化泥灰巖采用放坡系數1:1。如遇強風化泥灰巖則采用放坡系數1:0.75放坡。邊坡設置2米寬卸荷平臺(緩步臺)2步,防止基坑邊坡土質下滑。第一層(素填土)、緩步臺寬為2米。第二層(淤泥質粉質粘土)第二步卸荷平臺(緩步臺)加寬為3.7米。底部放坡系數為1:1。5、基坑墊層外預留2.5m寬操作面,操作面內挖排水溝,排水溝盡頭設置集水井。6、挖至基底時預留300mm,人工緊隨進行清底,將清除的土方送至挖土機半徑之內待棄。三、基坑水位控制措施因綜合處理池抗浮地下水位根據地勘報告提供2.50m(絕對標高)16、進行設計。基坑深度較深且土質除淤泥質粉質粘土外全部為粉質土及風化泥灰巖,地理位置屬臨海,受海水倒灌、地表雨季降水的流入且風化巖層水源豐富。上部回填土及含碎石粉質粘土透水性好。四周養殖圈蓄水較快。故水位控制較為關鍵。1、基坑開挖時采用明溝配合集水井排水方式控制水位。基坑開挖時,從基坑的一端有順序的開挖到另一端。施工時,沿基坑底部周邊設置明溝,基坑的一端開挖至標高后,就立即挖明溝。建筑物四角各設一個集水井,使地下水匯流于集水井內,用自吸式真空水泵將水抽出基坑外。排水明溝尺寸為:800800。水溝設有10.5或1:0.8的邊坡。排水溝具有0.3%的縱坡,使水流不致阻滯而淤塞。隨挖土隨加深排水溝和集水17、井,保持水流暢通。 4)集水井尺寸為:150015001500mm,集水井的內壁為500mm厚毛石干砌,毛石間可留有1-2cm寬的縫隙,以便地下水透過石縫滲入井內。在井的底部和石壁的四周,均鋪一層10cm厚的石塊作為濾水層,石塊的粒徑為4-6cm。5)抽水設備采用4寸6寸汽油自吸式真空水泵四用兩備,共計6臺。6)、依據大連普灣新區劉家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地下水分為兩種:一、賦存于場地素填土、含碎石粉質粘土中,屬第四系松散巖孔隙水:二、賦存于基巖裂隙內,屬基巖裂隙水。穩定地下水位埋深為3.50-4.30米。水位標高為0.46-0.98米。因此,基坑開挖完第一層(3.5米厚)在基坑18、四周設置臨時集水井。集水井尺寸為2000*2000*2000。將賦存于素填土及基巖內的地下水采用汽油自吸式真空水泵抽出。待水抽出后再開挖第二層。7)、建筑場地地理位置屬臨海,且原場地為海參圈。北側為原海參圈潮溝。基坑開挖受四周海水倒灌。東側、南側、北側采用在紅線外圍用粘土設置2米寬擋水土壩。高度為1.5-2米。并在外側原海參圈(南側為河道)內挖2米寬、1.5深排水溝。引水至東側海參圈匯合后排入原有北側潮溝。四、 防雨措施1、基坑周邊3米范圍內用C15細石混凝土做地面硬化。硬化面做成反坡,防止雨水流入基坑,硬化區基坑四周距離基坑邊1.5范圍內設置600mm寬400mm深排水溝,在基坑上部東南角匯19、集一道800mm寬600mm深集水溝。與距離基坑東南角8米外的集水井內。集水井尺寸為1500*1500*1500,用水泵將地表水引至南側道路外。位置見附圖四:2、因施工期為雨季。一、二層土質較為疏松。且含水量大。為防止雨水沖刷坑壁。在基坑四周設置防水苫布。防水苫布頂部覆蓋基坑1.5米。下部延伸至基坑內集水溝。五、基坑開挖難點及增加工程量1、池體基礎持力層為強風化泥灰巖層,地基承載力特性值為450kpa。上部以下到上依次為含碎石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層及雜填土層。基坑二次開挖約2.5m土層為淤泥質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含水量大,粘性強。且施工期為雨季及地質含水量飽和季節。一次放坡時需預留部分20、干性雜填土。對淤泥質粉質粘土進行拌合。且因淤泥質粉質粘土承載力較小,開挖時無法滿足車輛行走要求。二次基坑放坡時需在基坑內淤泥質粉質粘土層上設置車輛通行車道。二次放坡時基坑內共設置三條運土車輛車道。通道寬度為6米。總長度為63米。車道位置見附圖五2、因基坑深度較大。為方便車輛排土運輸,在基坑東側設置運輸坡道。坡道寬度為8米寬。坡道坡度為30o。坡道底部為基坑底部。施工場地為原海參養殖圈回填,坡道延伸部分在原海參圈內。海參圈為淤泥,設置坡道時候,需將海參圈原有淤泥挖出12米長,10米寬2.5米厚。采用級配碎石換填。六、質量保證1、保證項目基坑的基土土質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并嚴禁擾動。2、基坑四周設立21、16個點位每天觀測一次并作沉降記錄,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觀測值。3、允許偏差項目(見下表)土方工程的挖方和場地平整允許偏差項次項目允許偏差(mm)檢查方法1表面標高+0、-50用水準儀檢查2長度、寬度-0由設計中心線向兩邊量,用經緯儀、拉線或尺量檢查3邊坡偏陡不允許坡度尺檢查七、成品保護開挖時注意保護測量控制定位樁、軸線樁、水準基樁,防止被挖土和運土機械設備碰撞、行使破壞。八、槽底驗收基坑(槽)挖到設計標高并釬探后,及時通知質檢站、甲方、監理、設計、勘察單位會同有關部門驗槽,在監理簽署驗收文件并發布下一道工序開工令后,立即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第七章 應急措施及監測方案一、成立應急預案領導小組,22、項目經理為組長,技術負責人和工地負責人為副組長,項目部管理人員為組員。二、土方開挖工程是風險性較大的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意外情況,為做到有備無患,針對本工程特點,制定以下應急措施:1、對邊坡進行密切觀察,如雨后出現邊坡滑動、坍塌,應及時會同監理、設計單位分析原因,制定邊坡支護方案。2、基底超挖:開挖基坑不得超過地基標高,如個別地方超挖,處理方法必須取得設計單位的同意,不得私自處理。3、施工順序不合理:應嚴格按施工方案規定的施工順序進行土方開挖,應注意從低處開挖,分層、分段依次進行,形成一定坡度,以利排水。4、設置專業安全員及施工現場管理人員,晝夜安排施工人員值班,保證出現緊急情況及時得23、到處理。密切監視水位情況及邊坡(特別是淤泥層邊坡)情況。三、基坑沉降監測以南側道路上勘察院給定G01標準點為起始工作基準點,并以G02標準點為閉合工作基準點。在基坑四周土層表面設置16個沉降觀測點:用沖擊鉆在地表鉆孔,然后放入長300mm,直徑20mm的圓頭鋼筋,四周用水泥砂漿填實。儀器采用DZS3-1自動安平水準儀。每天對基坑四周觀測點進行觀測,大雨、暴雨天每天2次。并作觀測記錄四、上報事故和處理事故辦法(1)事故的報告施工現場發生事故,現場負責人立即向本單位領導報告,再由責任單位領導向總公司安檢部報告。(2)事故的調查事故單位負責人或指定人員組織安全、工程部等有關人員參加事故調查,做好事故24、報告,報總公司安檢部備案。(3)事故處理發生事故時,立即進行應急處理,控制事態的發展,執行工程公司緊急預案有關要求。事故調查組根據事故調查情況,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和預防措施意見,報公司主管領導。處理事故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防止類似事故發生。第八章 安全措施1、土方施工階段,邊坡的防塌是重點,應排專人進行基坑監測,出現不良現象及時處理防止發生坍塌事故,嚴禁切割坡腳。2、邊坡開挖工程中,要時刻注意邊坡的穩定性,在雨后要仔細觀察土壤情況,如發現有裂縫、鼓包、滑動等現象,要及時排除險情后方可施工。3、基坑周邊2m范圍內嚴禁堆放重物。4、基坑周邊搭設防護欄(單排),1.2m高,刷紅白相間警告色,并25、掛密目網圍護。5、現場應保證足夠照明,夜間設紅色警示燈。現場電器設備均作漏電保護裝置,配電線采用三相五線制。6、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做好技術交底和安全交底。7、當配合機械作業的清底需要進入機械回轉半徑內時,必須停止機械回轉,機上、機下人員應密切配合。8、鏟斗未離開工作面時,不得進行回轉、行走等動作,不得將鏟斗從運輸汽車駕駛室頂部越過,裝土時人不得停留在裝土車上。9、挖土機操作和汽車裝土行使要聽從現場指揮,裝車時,鏟斗不得碰撞汽車。10、如需要夜間施工時施工現場配備大型的照明設備以供夜間挖土施工使用。第九章 文明施工1、文明施工目標創文明工地2、文明施工責任制實行文明施工責任制,項目部經理為文明工地責任人,具體措施管理范圍落實到個人,組織機構圖詳見安全文明施工方案。3、文明施工措施3.1合理進行施工現場的平面布置,做到計劃用料,使現場材料堆放降到最低值,保證場內道路暢通。3.2合理安排作業時間,采用低噪音施工機械,減少噪音污染。3.3周圍道路平整無積水,禁止非施工人員入場。3.4項目部、施工隊設文明施工負責人,每周召開一次關于文明施工的例會,定期與不定期檢查文明施工措施落實情況。經常征求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對文明施工的批評意見,及時采取整改措施,切實做好文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