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在施工工藝過程中質量控制及通病防治(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1740
2024-01-10
8頁
23KB
1、1。 概述鉆孔灌注樁具有無噪音、無震動、無積壓等優點。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礫)石土及風化巖層。但其施工過程部位無法直接觀察,屬地下隱蔽工程,成樁后也不能進行開挖驗收,在施工中極易發生質量通病,若防止不妥,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和進度,甚至給投資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的社會影響。 2。 成樁工序鉆孔灌注樁成孔、成樁工序是:定樁位護筒埋設鉆機就位鉆孔終孔第一次清孔下放鋼筋籠接入導管第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在工程開工時宜做試樁,提供設計參數。 3. 質量控制3.1施工前的審查。施工前對施工單位各項審查,是有效的控制手段.一般要進行資質審查、施工組織設計審查、組織設2、計交底及圖紙會審、審查是否根據地質資料可能在鉆孔灌注樁施工中發生的問題加以分析,并制定出相應的質量保證及處理措施、還要審查成樁機械的鑒定合格證件是否有效、控制點復核記錄等工作。由于鉆孔灌注樁施工的隱蔽性及工序的不可逆轉性,要求基礎施工隊伍認真落實實施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并加強施工質量管理,密切抓好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質量,力爭將隱患消除在成樁之前。 3。2對相關人員的崗前教育。開工前要對相關人員進行上崗前教育,成樁質量是此工程的重要基礎,做到人人重視質量。開工后要不定時檢查操作人員,班報表記錄員、質檢人員的在崗情況,特別是質檢人員的在崗情況及鉆進記錄情況,監理人員要及時做好工序的檢測驗收。3。3、3對原材料的檢驗。為確保成樁質量,設專職質量檢查員,負責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檢查和監督,要嚴格檢查驗收進場原材料的三證,鋼筋(合格證、出廠證、檢驗證)、水泥(出廠證、合格證、化驗報告)及砂石、施工用水化驗報告。如發現實樣與質保書不符,應立即取樣進行復查,對不合格的材料(如鋼筋、水泥、砂、石、水),嚴禁用于灌注樁施工。3。4成孔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成孔是鉆孔灌注樁施工中的首要工序,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根據各巖土層的性質,采取相應的鉆進工藝(如:鉆頭、鉆速、壓力、泥漿稠度等)保證成孔的質量.若質量控制不好,則可能發生一些通病,如塌孔、擴徑、縮頸、樁孔偏斜及樁端沒有進入設計持力層要求等。給下道工序的施工增4、加了難度,直接影響樁身質量和承載力的降低。因此,在成孔的施工工藝和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方面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3。4。1合理安排成樁順序.合理有序的安排成樁順序,也是成樁質量的一種保證措施。鉆孔灌注樁與壓入樁不同,壓入樁是將先預制好的樁(或管件)壓入土中將土體擠開,樁身具有很高的強度,土體對樁產生被動土壓力.鉆孔灌注樁則通過鉆沖用泥漿將巖土置換方法成孔,然后在孔內成樁,特別在存在軟弱土層和液化土層地區施工時,軟弱土層和液化土層極易側位移,當周圍土移向樁身即對樁產生動壓力.尤其是在成樁初始,樁身混凝土的強度很低,且灌注樁的成孔是依靠泥漿來平衡的,故要合理安排成樁順序并保持較適應的樁距(或隔孔施工),5、對防止坍孔、側向縮徑、斜樁是一項科學性技術措施.3.4。2樁位的確定及護筒埋設。測量人員依據甲方提供的控制點,嚴格按工程測量規范放樣,確保樁位準確后埋設護筒,嚴格控制護筒中心與樁位中心線偏差50mm.護筒的埋設深度,在黏性土中不宜小于1。0m,砂土中不宜小于1。5m。然后采用相應的措施固定護筒,在護筒的外側用素填土(黏性土)回填,搗實,以防鉆孔過程中發生漏漿的現象。3。4。3成孔過程中鉆機平整度及孔偏斜度的質量控制.成孔時樁孔偏斜程度的控制,是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中的又一重要環節。若樁孔不垂直(超出現行規范規定的偏斜度不得大于1H,H為樁孔深度),否則影響下道工序鋼筋籠及導管的下放,還會導致承載6、力的降低,這是基礎工程的重大隱患之一.為了保證成孔偏斜度滿足設計要求,應采取擴大樁機底盤支承面積使樁機穩固,經常校核鉆架水平度及鉆桿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鋼筋籠前作孔深、孔徑、孔斜超聲波測試。成孔偏斜度控制主要依靠鉆機就位后,必須保證鉆機平正、穩固,確保在施工過程中不傾斜、移動,起重滑輪邊緣、固定鉆桿的卡盤和護筒中心三者于同一鉛錘線上.在超深鉆孔灌注樁成孔時,應控制鉆進速度、減壓鉆進等施工工藝。在鉆進過程中應檢查機架的平整度及調整其水平,特別是鉆進過程中碰到孤石、堅硬土層、卵礫石層、風化巖層時更應及時復查鉆機底盤的平整度和鉆桿的平直度。3.4。4成孔深度.在施工過程中鉆機底盤范圍內的地坪7、標高會發生一些變化,為及時了解準確的鉆孔深度,要定時復核底梁標高是否發生變化,并對鉆具的總長度并作好記錄,以便在成孔后根據鉆桿在自然地面上的余尺來校驗成孔是否達到設計深度.雖然鉆桿到達的深度已反映了成孔深度,但是如在第一次清孔時泥漿密度控制不當,或在提鉆具時碰撞了孔壁,就可能會發生坍孔、沉渣過厚等現象,這將給第二次清孔帶來很大的困難,有時甚至通過第二次清孔也無法清除坍落的沉渣.因此,泥漿在鉆孔樁施工中起護壁和清孔作用,對于施工過程中泥漿的控制指標(粘度測定1720s;含砂率 6%;膠體率90等)在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要選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潤土制備泥漿.還應根據施工機械、工藝及穿越土8、層情況進行配合比設計。在提出鉆具后用測繩復核成孔深度時,為提高測繩的測量精度,在使用前要遇濕后重新標定,并在使用中經常復核.同時還要考慮在施工中常用的測繩遇水后縮水的問題,因其最大收縮率達1.2。如測繩的測深比鉆桿的鉆深小,就要重新下鉆桿清孔。在施工過程中應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止塌孔、縮徑及樁孔偏斜等現象,除了在復核鉆具長度時注意檢查鉆桿是否彎曲外,還應根據地質資料對不同土層隨時調整鉆進速度,并繪出鉆進成孔時間深度關系曲線。鉆頭直徑的大小將直接影響樁徑的大小,在施工過程中要經常復核鉆頭直徑,如發現其磨損超過10mm就要及時調換鉆頭。成孔后,應認真檢查樁孔嵌入持力層深度、巖石強度、沉渣厚度、樁孔垂直9、度等參數,是否達到設計要求,只要有一項不符合設計要求,就應及時分析解決,由建設單位代表、監理簽字認可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3.5成樁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鋼筋籠制作質量和吊放。鋼筋籠制作前首先要檢查鋼材的質保資料,檢查合格后再按設計和施工規范要求驗收鋼筋的直徑、長度、型號、數量和質量。制作中分段制作的鋼筋籠,其接頭宜采用焊接或機械式接頭(鋼筋直徑大于20mm),并應遵守國家現行標準鋼筋機械連通用技術規程JGJ10、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和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驗收及規范GB5004的規定;加勁箍宜設在主筋外側,當因施工工藝有特殊要求時,在驗收中還要特別注意鋼筋籠吊環長度能否使鋼筋籠準確地吊放在設計10、標高上,這是由于鋼筋籠吊放后是暫時固定在鉆架底梁上的,因此,吊環長度是根據底梁標高的變化而改變,所以應根據底梁標高逐根復核吊環長度,以確保鋼筋籠的埋入標高滿足設計要求。在搬運和吊裝鋼筋籠吊放過程中,應防止變形,安放時應對準孔位,自由落下,就位后應立即固定。對分段制作的鋼筋籠時,應逐節驗收鋼筋籠的連接焊縫質量,對質量不符合規范要求的焊縫、焊口則要進行補焊。同時,要注意鋼筋籠能否自由落下,沉放時不能碰撞孔壁。當吊放受阻時,不能撞籠、墩籠、扭籠及加壓強行下放,因為這將會造成坍孔、鋼筋籠變形等現象,應停止吊放并尋找原因,若在鋼筋籠垂直吊放時,而不能自由下行,則可能縮孔、孔斜等現象。則要求進行復鉆糾偏,11、并在重新驗收成孔質量后再吊放鋼筋籠.鋼筋籠接長時要加快焊接速度,盡可能縮短沉放時間。3.5。2導管的安置。在鋼筋籠吊裝完畢后,應立即安置導管或氣導管二次清孔。應選用導管壁厚不小于3mm,直徑為200250mm的鋼管,導管的分節長度可視工藝要求確定,底管長度不宜小于4m,導管接頭法蘭盤處,采用橡膠墊圈密封,采用雙螺紋方扣快速接頭。使用的隔水栓應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并應保證順利排出。隔水栓宜采用球膽或與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同的細石混凝土制作.3。5.3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前泥漿的配制)。灌注混凝土前泥漿的配制(三項指標:比重、含水率和黏度)和沉渣的厚度則是影響灌注樁質量的主要指標.清孔則是利用泥漿在12、流動時所具有的動能沖擊樁孔底部的沉渣,使沉渣中的巖料、砂粒等處于懸浮狀態,再利用泥漿膠體的粘結力使懸浮者的沉渣隨著泥漿的循環流動被帶出樁孔外,最終將樁孔內的沉渣清洗干凈,保證孔底500mm以內的泥漿 比重應小于1.25;含砂率不得大于8%、黏度不得大于28S。 這就是泥漿排渣清孔和護壁的作用。在清孔過程中,應不斷置換泥漿,直至澆注混凝土時。我們可以看出,泥漿的制備和清孔是確保質量的關鍵環節。清孔工藝還可采用泵吸反循環的施工工藝,并在成孔過程中采用除砂器,鉆進過程中采用除砂器保證漿內含砂率在4范圍內。泵吸反循環清孔應注意保證補漿充足與孔內泥漿液面穩定,使用時還應注意若泵吸力強度過大,易造成孔底坍13、塌.3。5。4灌注混凝土. 開始灌注混凝土時,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300500mm;應有足夠的混凝土儲備量,導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小于0.8m;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在26m。嚴禁將導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并應控制提拔導管的速度,派專人測量導管埋深及管內外混凝土灌注面的高差,填寫混凝土灌注記錄;灌注混凝土必須連續施工,每根樁的灌注時間應按初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控制,對灌注過程中的故障應記錄備案;應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高度在0。81。0m,鑿除泛漿高度后必須保證暴露的樁頂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等級。 4。 質量通病的判斷及防治措施 在鉆孔灌注樁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質量控制程序要求施工,特別是在14、軟塑流塑的軟土層、松散的砂性土層,當鉆成孔時孔內負壓區,灌注時形成孔內正壓區、孔壁不穩定、孔內沉渣過多、軟硬地層交互出現等因素綜合影響時,常常出現孔壁坍塌,樁體縮頸、露筋、擴徑、斷樁、蜂窩、樁端偏斜、夾泥及鋼筋籠的制作、放置不符合設計要求. 5。 樁基事故的常用補救措施樁基事故處理補救較多,要進行技術經濟比較,選擇安全可靠、經濟合理和施工方便、施工工期短的方案。對未施工部分應提出預防和改進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1)接樁法:當成樁后樁頂標高不足,常采用接樁法處理,方法有開挖接樁和嵌入式接樁;(2)補樁法:樁基承臺(梁)施工前補樁,如鉆孔樁距過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載時,可在樁與樁之間補樁;(315、)鉆孔補強法:此法適應條件是樁身混凝土嚴重蜂窩、離析、松散、強度不夠及樁長不足、樁底沉渣過厚等事故,常用高壓注漿法來處理;(4)沉井處理法:常用成樁后進行超聲檢測時,發現樁淺部(深度在20m以淺)存在局部的缺陷,經分析主要在樁身外側夾泥、露筋,甚至在樁身內有大面積的空洞或空洞內填滿雜質等現象。(5)擴大承臺梁法;(6)改變事故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改變成樁施工順序和改變成樁方法兩種;(7)修改設計:有改變樁型、改變樁位和上部結構卸荷3種方法。應考慮事故處理對已完成工程質量和后續工程方式的影響。如在事故處理中采取補樁時,會不會損壞混凝土強度還較低的鄰近樁. 結語 為了保證泥漿護壁樁孔灌注樁的成孔和成樁質量,必須嚴格按質量控制程序運作。加強各項環節的質量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要求在基礎實施前,施工方、設計方、監理方、業主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所提供的地質情況仔細審閱,熟悉設計圖紙及有關施工、驗收規范,核查與地質有關灌注樁方面的資料。施工方應根據地層條件采取相應的施工工藝或進行試鉆孔.并論證施工工藝的可能性,布設合理施工順序,對施工過程中只有抓好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質量,力爭將隱患消除在成樁之前。才能充分發揮出它的優點達到安全優質、經濟高效的預期目的.對施工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后制訂出施工質量標準、驗收實施方案和每根樁的施工記錄,以便有效地對樁基施工質量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