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電子工業園工程項目測量及監測方案(1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十二
編號:883058
2024-01-11
19頁
6.91MB
1、目 錄第1章 編制依據3第2章 工程概況32.1 基本概況32.2 工程技術特征3第3章 施工測量部署33.1 施工測量總體思路33.2 測量技術準備43.3 測量儀器配置4第4章 項目組織架構54.1 項目測量管理組織架構54.2 測量人員配置5第5章 平面控制網的建立及平面測量55.1 首級平面控制網65.2 二級平面控制網55.3 三級平面控制網75.4 垂直控制網7第6章 高程控制網的建立及高程測量86.1 高程控制網建立86.2 高程測量96.3 地上標高引測9第7章 土建施工測量117.1 建筑物的施工測量117.2 垂直控制網的分段投測117.3 建筑物層高、垂直度及細部測量122、第8章 工程監測138.1 監測部位148.2沉降觀測方法148.3 沉降觀測周期158.4 內業計算158.5資料成果整理15第9章 測量精度保證措施169.1 測量管理組織機構169.2 測量施工工藝流程169.3 測量施工質量保證措施179.4 對分包單位協調控制189.5 建筑工程測量誤差理論分析18第1章 編制依據序號名稱編號備注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2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2013)3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20064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8-20075城市測量規范(CJJ8-2011)6建設工程竣工規劃驗收測量規范JS3、B3047施工圖紙/第2章 工程概況2.1 基本概況本工程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航城大道166號,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總用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324平方米,共1棟4層單體建筑綜合樓。設計使用年限50年,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 2.2 工程技術特征 本工程的測量分為土建的測量、裝飾裝修的測量。第3章 施工測量部署3.1 施工測量總體思路本工程為底層建筑物,主體4層。建筑高度為約16.8m。本工程的測量分為土建、裝修的測量,沉降及變形觀測。為滿足工程施工特點,該工程的平面控制網按照“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由高到低設置三級控制網,各級4、控制網相互銜接,統一為整體系統。根據設計要求,以業主提供的高程水準點為基準,在場地建立高程控制網。塔樓上用全站儀垂直引測標高形成樓層標高控制網。樓層土建、裝修等以此網為依據進行樓層標高控制。3.2 測量技術準備施工測量的準備工作是保證施工測量全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包括圖紙、施工流程和測量規范的熟悉,測量方案的確定,對業主提供的測量基準點進行交接和校核,并做好記錄。針對工程測量難度及工程量安排測量人員數量及分工,所有進場的儀器設備均按照國家規定檢定合格,并在使用有效期內。在使用過程中,隨時檢查儀器的常用指標,一旦偏差超過允許范圍,將及時校正以保證儀器的使用精度。3.3 測量儀器配置序號名 稱5、型 號數量用 途精 度備注1全站儀瑞得RTS-8201平面控制網的測設、高程傳遞22mm+2ppm2激光鉛直儀DZJ21控制點豎向投遞1/400003水準儀DSZ21標高測量控制0.7mm/km4經緯儀DT302L1測量放線550m鋼卷尺61高程傳遞0.026大棱鏡/1控制網引測/7小棱鏡/1坐標測量/8塔尺5m2把標高測量9水平尺8002把預埋件測量第4章 項目組織架構 項目經理4.1 項目測量管理組織架構 信息統計 生產經理 工程部 測量組4.2 測量人員配置為保證測量工程的施工質量,確保測量工作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優質高效地順利實施,技術部專門設置測量組,配備專業測量人員3名。其中測量工6、程師1名,專業測量員2名。各關人員的職責:(1)測量組組長:編制測量方案和測量技術報告,控制本工程測量質量保證體系的正常運行;開工前,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測量技術培訓,學習施測綱要和有關的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審定儀器設備的檢驗與鑒定資料是否合格,技術力量配置是否合理;負責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對成果成圖進行最終審定,對該工程的測量質量負有全面領導責任。(2)專業測量員:認真完成組長分配的生產任務。嚴格執行技術設計方案和有關文件的要求,嚴把一手資料質量關。負責儀器、設備的保管使用,保證人身、設備安全。對完成的產品負有長期責任。第5章 平面控制網的建立及平面測量平面控制網是土建、裝修、7、沉降及變形觀測施工測量的依據,也是監理等各檢測單位復查的基準。布網要求:各級平面控制點可靠、穩定、使用方便;通視條件好,檢校方便,滿足施工精度要求。由此本工程建立三級平面控制網。5.1 首級平面控制網5.1.1 首級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控制點位置確定后,做控制點標記,埋設標石。控制點一般用石料或鋼筋混凝土制成,深埋到地面(在某些地基條件好的筑混泥土上可直接釘測量專用釘子)。在標石的頂面設有用不銹鋼或其它不易銹蝕材料制成的半球狀標志。首級平面控制點的埋石和保護首級平面控制點,它是二級平面控制點建立和復核的唯一依據,也是幕墻裝修測量、機電安裝測量、沉降及變形觀測的唯一依據,在整個工程施工期間,必須保證8、首級控制點的穩定可靠。5.1.2 首級平面控制網的技術要求等級導線長度(k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測距相對中誤差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一級2.010030051/30000310n1/150005.2 二級平面控制網5.2.1 二級平面控制網布設二級平面控制網是施工現場的平面控制網,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即依據首級平面控制網測設,并作為軸網平面控制網建立和校核的基準,同時也可為重要部位的施工放樣提供基準。二級平面控制網依據首級平面控制網和總平面布置圖,要求點位通視良好、利于長期保存、便于施工放樣。由于二級平面控制網緊鄰施工現場,受施工影響比較大,因此必須定期復測校核,并做好9、原始數據的記錄,上報監理。二級平面控制網每月根據首級平面控制網復核一次。5.2.2 二級平面控制網技術要求等級邊長相對中誤差測角中誤差二級1/1500015n(n為建筑物結構的跨數) 二級平面控制點埋設后必須對其進行保護,外側用四根鋼管做成護欄,鋼管表面刷紅白相間的油漆,防止施工機械和人員損壞。二級平面控制點的埋石、保護示意圖如下:二級平面控制點的埋石和保護5.3 三級平面控制網地上結構施工時,在首層樓板上,三級平面控制網的布置以二級平面控制網為依據,依據圖紙設計,在樓面東西北三個方向,布置三組三角控制網,用于控制施工測量;611號樓布置三角控制網,用于控制現場施工測量。5.4 垂直控制網為了10、保證建筑物垂直度、幾何形狀和截面尺寸達到設計要求,本工程的垂直控制采用天頂法、坐標法相結合的方法來控制。本工程擬采用垂直精度為1/40000的激光鉛直儀。依據二級平面控制網在首層樓面上建立的垂直控制網,在首層垂直基準點上架設激光鉛直儀,將垂直控制基準點逐個投測至施工樓層面,放出控制軸線。機電安裝、幕墻裝修施工根據樓層控制軸線測放出其施工控制線。第6章 高程控制網的建立及高程測量6.1 高程控制網建立為保證建筑物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現場建立高程控制網。根據業主提供的水準點,采用精密水準儀(往返測精度0.3mm/km)對所提供的水準基點進行復測檢查,校測合格后,根據設計要求采用二等水準的精度觀測11、,測設一條附合水準路線。四等水準觀測的施測方法主要技術要求如下:(1)四等水準觀測采用三絲讀數法,直讀視距,觀測順序為“后-后-前-前”。(2)測站設置及觀測限差需滿足規范要求,水準記錄需由水準測量外業記錄程序控制。(3)水準路線采用往測一次單程測量法測定,觀測時兩水準點間為偶數站。(4)主要技術要求詳見 “四等水準測量精度指標”及“四等水準測量的測站觀測限差”。四等水準測量精度指標項目等級路線最大長度(km)儀器類型視距前后視距前后視距累計差視線高度標尺類型四等16DSZ2100510三絲能讀數雙面四等水準測量的測站觀測限差項目 等級黑紅面讀數的差黑紅面兩次高差的差單程雙轉點觀測左右路線轉點12、差檢測間歇點高差四等3.05.04.05.06.2 高程測量為保證豎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對每層所需的標高基準點,必須正確測設,在同一層上所引測的高程點,不得少于三個,并作相互校核,取平均值作為該平面施工中標高的基準點。6.3 地上標高引測首層樓面上,根據高程控制網水準點將結構標高+1.000m引測至內框架外側,紅三角標志,作為向上引測標高的基準點。在垂準測量孔架全站儀,利用全站儀天頂測距法分階段垂直引測標高。采用鋼卷尺向上引測,然后架水準儀將樓層結構標高引測在剪力墻,以紅三角標志標定,并標明標高值,作為該樓層高程放樣依據。樓層土建、機電、裝修等施工標高根據樓層控制基準標高點測放。基準標高線標識示13、例(1)大盤尺垂直量距標高的豎向傳遞,用50m大盤尺從基準標高線豎直量取。在核心墻三個面每隔11層左右(接近50m)分階段將標高控制點分階段向上轉移。量取時鋼尺需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改正。采用往返引測法,引測到同一目標高度,引測完成后,三點進行閉合檢查,建立水準點標志。之間樓層則在下方基準標高線處逐層排尺量距。(2)全站儀垂直測距復核引測到轉移層位置后,在0.000m層的砼樓面架設全站儀,采用全站儀垂直測距法,對鋼尺引測的標高主控點進行復核。(3)標高控制網引測步驟:該引側步驟為鋼尺量距與全站儀測距相結合的方法。第一步:在首層用水準儀在核心墻四面建立+1.000m標高基準控制線。各點之間復測14、閉合后彈墨線標示,用油漆涂上測量三角標志,標明單位和數字。第二步:將大盤尺零刻度對好+1.000m水準線,從每控制層直接引測到施工層。在達到樓層數增加11層后,做標高控制點轉移。施工層鋼構件標高控制之前,應先校測傳遞上來至少3個以上標高控制點,當閉合差小于3mm 時,取其平均高程引測水平線。抄平時,應盡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與后視點范圍的中心位置。第三步:架設全站儀于標高控制點布置層,通過氣溫、氣壓計測量氣溫、氣壓,對全站儀進行氣象改正設置。標高控制網引測示意圖第四步:全站儀望遠鏡垂直向上,順著激光控制點的預留洞口垂直往上測量距離,頂部反射棱鏡放在鋼措施架或樓板及需要測量標高的樓層,鏡頭向下對準15、全站儀。第五步:計算得到反射棱鏡位置的標高,后視測點標高,計算儀器高,將該處標高轉移到核心筒墻面距離本樓層高度+1.000m處,與鋼尺引測的標高進行閉合。第7章 土建施工測量7.1 建筑物的施工測量由建筑物的垂直控制基準點組成控制網。在首層架設激光鉛直儀將垂直控制點投測到施工樓層,對垂直投測在施工樓層上的垂直控制點進行距離、角度檢查合格后,按設計尺寸放出建筑物施工控制線,并以此為依據,控制和調整模板的垂直度,滿足工程施工要求。 7.2 垂直控制網的分段投測為保證有一個固定的高程基準,在現場建筑物外圍不受沉降影響的位置布設一圈閉合的水準路線,沿現場道路在基坑四角各布置一個水準點。選點時結合不同施16、工階段的平面布置情況,保證相鄰兩點間具有良好的通視條件,同時注意做好對水準點的保護。為減小高層施工測量精度受結構自振、風振、日照,以及測量儀器精度影響,采用分段投測和分段控制。底層建筑方格網不斷向上投測就是控制網的豎向傳遞。網格的豎向傳遞根據它的功能,可劃分為階段性傳遞和工作層傳遞兩種。控制網的階段性傳遞和工作層傳遞是高層建筑測量中不可缺少的兩項控制工作。階段性傳遞是有計劃地將控制網逐級投測到某幾個層面,以作為某一階段的控制網基點。工作層傳遞是根據底層控制網或階段性控制網基點投測到各工作層上,以形成工作層的控制網。它們相互依托,層層相扣。階段性控制網是本工程的傳遞基礎,又可用來檢驗前一工作段工17、作層控制網的傳遞狀況,是工程整體垂直度控制的基礎。工作層控制網是本工作層各柱軸線控制的依據,又可用來驗證前一工作層各柱軸線位置和垂直度控制的狀況,是對工程每一節柱垂直度控制的保證。在首層樓面布置激光放測點。0.000m層由于人員走動較頻繁,激光點測放到樓面后需進行特殊的保護,激光點穿過樓層時,需在組合樓板上預留150150的孔洞,澆注砼后將點位引線測放在各樓層上。做法示意如下:0.000m樓面點位做法及保護穿過樓層做法說明:在砼樓面上預埋鋼板埋件,然后打上陽沖眼標示中心點位置。說明:澆注砼后木盒不拆除。對點時用麻線繃緊在小鐵釘上以便找準中心點。使用激光鉛垂儀,標準精度為1/40000mm。現以18、其中一次階段性傳遞為例敘述工作過程。在首層的各控制網點分別架設垂直儀,精密整平對中后向上投測,由控制網點預留孔(150mm150mm)處設置的一塊有機玻璃光靶接收。每個基點上分別架設激光鉛垂儀于首層油漆標示的主軸線控制點上,將主軸線點逐一垂直引測至同一目標高度,以便上一層的建筑軸線測放。內控點豎向傳遞示意圖:控制點接收完成后,在措施底板上彈上十字中心線,用油漆涂上測量對中三角標志,方便日后對中。 彈好中心線后,架設全站儀與大菱鏡進行控制點閉合檢查,主要檢查角度與邊長關系,如誤差較大,需重新投測;誤差較小,則進行平差處理。通過自檢對閉合誤差調整完后。報監理驗收,合格后作為上部樓層控制網的基準,以19、提高平面控制網經傳遞后的測量精度。7.3 建筑物層高、垂直度及細部測量(1)柱施工測量控制方法為了保證柱子的位置正確以及后續裝飾施工的及時插入,放線時首先根據軸線放測出柱位置,彈出柱邊線,然后放測出柱30cm的控制線,并和軸線一樣標記紅三角,每個房間內每條軸線紅三角的個數不少于兩個。在該層柱施工完后要及時將控制線投測到柱面上,以便用于檢查鋼筋和柱體偏差情況,以及滿足裝飾施工測量的需要。(4)梁、板標高待混凝土澆筑完成并達到一定強度后后,進行高程傳遞,用水準儀引測,在在墻柱鋼筋上用紅油漆標出每層+0.500m點,用以控制梁板的底模板標高。(5)門、窗洞口測量方法在放墻體線的同時彈出門窗洞口的平面20、位置,再在綁好的鋼筋籠上放樣出窗門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標注,放置窗體洞口成型模體。外墻門窗、洞口豎向彈出通線與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門窗、洞口位置。(6)電梯井施工測量方法在結構施工中,在電梯井底以控制軸線為準彈測出井筒300cm控制線和電梯井中心線,并用紅三角標識。在后續的施工中,每層都要根據控制軸線放出電梯井中心線,并投測到側面上,用紅三角標識。第8章 工程監測本工程的監測主要是針對建筑物沉降的觀測。根據設計要求,施工及使用過程中,對主樓的沉降進行觀測,對結構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重要構件及重點部位的應力等進行長期監測,掌握建筑物服役期間的受力荷變形狀態。通過加速度傳感器監測與記錄結構在風和地震21、作用下的響應,確定結構的動力特性及其在結構使用期間的變化,及時把握結構的健康狀態。變形測量及平面控制網點位精度要求見下表:變形測量等級沉降觀測點高差中誤差位移觀測坐標點中誤差一級0.15mm1.0mm采用先進的監測儀器,提供準確的實時監測數據;監測環境影響如溫度、濕度、風力變化,為順利安裝提供施工依據;對應力集中的部位進行應力應變測試,跟蹤桿件的應力變化,驗證施工方案的安全可靠性。測試設備的精度,如垂線坐標儀為0.1mm,激光垂準儀為1/40000、全站儀測距精度1mm+2ppm等,可滿足監測精度要求。而且點位設置相對固定,整個施工過程中,傳感器放置固定不變,其穩定可靠性十分有利于長時間重復監22、測。8.1 監測部位(1)主樓地面以上施工階段的沉降變形;(2)施工現場每天的溫度、濕度、風力、污水水質、空氣質量觀測、記錄。沉降觀測基準點及沉降觀測點的布設1)沉降觀測起始點沉降觀測起始點將采用甲方提供的該工程已有等級水準點。這些水準點經使用前進行檢查無誤后,可作為本次沉降觀測起始點。(3)沉降觀測點的布設觀測點應設置在能反映出沉降特征的位置,觀測點與建筑物的聯結要結實穩固。(具體的埋設方法見下圖)沉降觀測標志示意圖8.2 沉降觀測方法(1)待點位穩固后,根據甲方的要求開始第一次觀測,首次觀測聯測全部的沉降觀測基準點及沉降觀測點,采用往返觀測,形成水準閉合環線,整條線路閉合差不得大于1.0m23、m (n為測站數)。經平差計算求得的高程作為各沉降觀測點高程的最或是值。沉降觀測起始點與沉降觀測基準點聯測,采用往返觀測,取中數作為各沉降觀測基準點高程的最或是值。(2)沉降觀測點及沉降基準點按建筑變形測量規程中二級精度要求進行,首次須往返觀測。每次觀測前應進行i角檢查。具體執行的各項規定和限差如下:測站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視線高度按下表規定執行。等級儀器類型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差累積視線高度(下絲讀數)二級DS350 m2.0m3.0 m0.2 m測站觀測限差應不得超過下表規定: 項目等級基、輔分劃讀數差基、輔分劃所測高差的差二級0.5mm0.7mm8.3 沉降觀測周期主體施工完一層24、觀測一次,竣工驗收后,第一年每三個月觀測一次,以后每半年觀測一次,直到沉降變形穩定為止。整個觀測期間內,如突然發生嚴重裂縫或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等特殊情況,則應增加觀測次數及通知設計人。8.4 內業計算沉降觀測的平差計算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平差前應進行各項改正、驗算各項限差、列表計算往返高差較差、限差并計算每公里水準測量的高差偶然中誤差,以便檢查)。8.5 資料成果整理8.5.1 坐標定位測量記錄根據業主提供的水準點進行放線定位,形成單位工程坐標定位測量記錄(GD2301002)。放線定位時通知監理及業主現場旁站,測量記錄需經監理、業主及設計單位認可。8.5.2 沉降記錄(1)每次沉降觀測結束25、后提交沉降觀測成果表;(2)從第五次開始,提交沉降觀測“沉降量-時間曲線圖”;(3)沉降觀測技術說明;(4)沉降監測點位布置圖。每次沉降觀測后向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及監理單位提供監測成果報告,項目觀測完成后提供總結報告。由于沉降觀測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觀測工作,為了確保成果的可靠性,應做到四定;固定觀測人員,固定儀器,固定水準點、水準路線及觀測方法,固定觀測周期及日期。每次沉降觀測后,及時整理分析觀測數據,繪制沉降量分布曲線圖,編寫沉降觀測分析報告,并將觀測結果報總承包技術管理部,同時作為竣工資料的一部分。對于突然發生的異常情況,應及時通知監理、設計院及業主。8.5.3 垂直度、標高、全高記錄結構26、施工階段,樓層施工完成后,開展垂直度、標高、全高的測量工作。 測量完成后,形成垂直度、標高、全高記錄表(GD2301060),并及時上報測量結果。如出現偏差超過允許范圍,應立即上報并通知監理單位,會同工程、技術等部門形成解決方案、措施。并加強以上樓層的現場管理及測量工作。第9章 測量精度保證措施9.1 測量管理組織機構9.2 測量施工工藝流程(1)為保證測量工程的施工質量,所有測量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并嚴格按照測量規范進行操作。(2)測量儀器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年檢鑒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內使用。在使用過程中,隨時檢查儀器的常用指標。一旦偏差超過允許范圍,應當及時校正以保證測量精度。(3)設置的測量控制27、點、標高控制點要設置保護裝置,確保測點不被損壞;測點附近嚴禁堆放材料,避免影響測量工作的順利進行。(4)為了保證測量精度,土建和鋼結構等主控軸線及標高控制點的測量時間盡量安排在每天的上午進行。(5)控制網定期進行復核及其復核精度要求:級別精度要求復核周期方法角度邊長首級平面控制網91/240001次/每月導線測量二級平面控制網151/150002次/每月導線測量三級平面控制網51/200001次/3層邊角測量首級高程網4L(L為往返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1次/每月往返附合閉合差樓層基準標高網3mm1次/每層環線閉合差9.3 測量施工質量保證措施(1)為保證測量工程的施工質量,所有測量技術人員28、必須持證上崗,并嚴格按照測量規范進行操作。(2)測量儀器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年檢鑒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內使用。在使用過程中,隨時檢查儀器的常用指標。一旦偏差超過允許范圍,應當及時校正以保證測量精度。(3)設置的測量控制點、標高控制點要設置保護裝置,確保測點不被損壞;測點附近嚴禁堆放材料,避免影響測量工作的順利進行。(4)為了保證測量精度,土建等主控軸線及標高控制點的測量時間盡量安排在每天的上午進行。(5)控制網定期進行復核及其復核精度要求:級別精度要求復核周期方法角度邊長首級平面控制網91/240001次/每月導線測量二級平面控制網151/150002次/每月導線測量三級平面控制網51/20000129、次/3層邊角測量首級高程網4L(L為往返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1次/每月往返附合閉合差樓層基準標高網3mm1次/每層環線閉合差9.4 對分包單位協調控制除自身的施工測量工作以外,我們還將對分包工程的施工測量進行控制。分包工程開工前,我單位移交測量控制點給分包單位,由移交雙方進行相互交接檢查無誤后方可使用。在分包工程施工過程中,將對分包工程重點部位的施工測量進行跟蹤復核。9.5 建筑工程測量誤差理論分析9.5.1 建筑工程測量理論分析按照建筑工程測量分析理論,建筑物定位的點位中誤差“m”主要包括施工誤差“m施”和點位測量誤差“m測”共同影響,即:m=m施+m測通常取 m測:m施=1: 則 m測30、=1/ m其中測量誤差又包括控制點起始誤差“m控”和點位放線誤差“m放”。即m測=m控+m放若取 m控 :m放=1: ,則m控=1/ m測故得 m控=1/3m=1/6,其中m=1/2,為施工極限容許誤差根據施工測量規范要求:=1/5000m控=1/6=1/30000則測角中誤差: m= m控/D=206265/30000=6.99.5.2 測量精度保證措施從以上誤差理論分析可知欲提高施工測量精度,應從確保控制網點位元精度和采取合理施工放樣方法兩方面努力。主要措施為:1、與施工要求相適應的施工控制網等級。結合以上誤差分析理論和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平面控制網按照一級導線精度要求布設,高程控制網按照31、四等水準精度要求布設,能夠確保控制網點位元精度要求。測量過程中嚴格按照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中的相關規定進行測量,并實行復核制度,做到點點有復核,前一步末檢核合格,不進行后一步的測量。2、須在測量前,對涉及的儀器,鋼卷尺等測量工具進行必要的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到測量施工中。購置相應精度等級的施工測量儀器,提高測量放線精度。擬采用瑞得全站儀,進行施工現場測量放線,該儀器測角標稱精度為:2,測距標稱精度:土(2mm2PPm),測設精度滿足施工定位要求。水準測量選用DSZ2型水準儀該儀器標稱精度為:1公里往返測標準差1.0mm。3、控制點測量作業要做好書面記錄,對施工過程中用到的全部測32、設數據,進行計算,并交由測量主管負責人復核。4、每次放樣,放高程前必須與控制點進行復核無誤后才進行細部放樣、放高程工作。5、需定期對軸線控制樁進行復核,防止因人為原因變動導致樁位位移或受破壞影響測量的精度。9.5.3 誤差消除措施序號鋼結構安裝誤差消除措施備注1誤差來源及危害分析在正常情況下鋼結構安裝誤差來源于構件在吊裝過程中因自重產生的變形、因日照溫差造成的縮脹變形、因焊接產生收縮變形。結構由局部至整體形成的安裝過程中,若不采取相應措施,對累積誤差加以減小、消除,將會給結構帶來嚴重的質量隱患。2安裝過程中,構件應采取合理保護措施。由于在安裝過程中,構件較多。構件因抵抗變形的剛度較弱,會在自身重力的影響下,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形。為此,構件在運輸、倒運、安裝過程中,應采取合理保護措施,如布設合理吊點,局部采取加強抵抗變形措施等,來減小自重變形,防止給安裝帶來不便。3鋼結構安裝誤差消除在構件測控時,節點定位實施反變形:鋼構件在安裝過程中,因日照溫差、焊接會使細長桿件在長度方向會有顯著伸縮變形。從而影響結構的安裝精度。因此,在上一安裝單元安裝結束后,通過觀測其變形規律,結合具體變形條件,總結其變形量和變形方向,在下一構件定位測控時,對其定位軸線實施反向預偏,即點定位實施反變形,以消除安裝誤差的累積。